一种三组错位激光感应器的定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05135发布日期:2021-11-22 16:47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组错位激光感应器的定位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位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三组错位激光感应器的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公知的定位方法大体分为两类,其一为纯机械定位,即利用活动定位点推动被定位物靠近固定定位点,直到被定位物接触固定定位点为定位完成。另一种定位方法需要依靠视觉系统进行视觉定位,即被定位物进入定位区域后摄像机进行拍摄,与预学习好的定位点进行对比,计算出横纵坐标差距后进行修正定位。第一种方法因为需要与被定位物接触,当被定位物为薄材料或者软材料时,容易造成接触点的损坏或材料会在力的作用下弯曲,对定位精度造成影响,而第二种定位方法虽然不会有这种问题,但是视觉系统一般成本过高,操作复杂,而且要占用较大地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三组错位的激光感应器组成的定位系统,该定位系统不但适用于对各种材料的被定位物进行定位,而且经济实用,操作简单。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三组错位激光感应器的定位系统,包括操作台面,在所述操作台面的x轴方向设置有第一安装板,在所述操作台面的y轴方向设置有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设置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安装板上均设置有第一激光感应器、第二激光感应器,所述第一激光感应器与所述第二激光感应器前后错开设置,所述操作台面的下方还设置有调节机构。
6.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气缸以及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一装配块,驱动所述第一装配块沿x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装配块上,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二装配块,驱动第二装配块沿y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装配块上。
7.优选地,所述操作台面旁设置有第一支撑侧板以及第二支撑侧板,所述第一支撑侧板与所述第二支撑侧板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支撑侧板、第二支撑侧板均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的数量是2条,所述操作台面设置有贯穿孔,所述导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侧板或第二支撑侧板连接,另一端穿套安装在所述贯穿孔中,所述第一装配块、第二装配块滑动连接在所述导杆上,所述导杆设置有螺纹段,所述螺纹段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母位于所述贯穿孔的两侧。
8.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侧板、第二支撑侧板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缓冲板,安装板、缓冲板上贯穿设置有第一螺丝孔。
9.优选地,所述第一激光感应器与所述第二激光感应器前后错开的距离数值是
0.08mm至0.12mm。
10.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安装板的表面低于所述操作台面的表面。
11.优选地,所述第一装配块、第二装配块上均设置有装配卡槽,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安装板对应安装在所述装配卡槽中。
12.优选地,所述装配卡槽中设置有第二螺丝孔。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三组错位激光感应器的定位系统是通过采用激光感应器的方式进行定位,不与被定位物直接接触,不会对定位精度造成影响,并且成本低廉,使用便利,另外,可通过调节机构调节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安装板的位置,从而可以适用不同边幅大小的被定位物使用,兼容性好。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施例所述定位系统的俯视图;
16.图2是图1中的a方向看的所述定位系统的侧视图;
17.图3是图1中的bb截面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俯视图
19.图5是被定位物与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与第三安装板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20.图中:1

第一安装板,2

第二安装板,3

第三安装板,4

第一激光感应器,5

第二激光感应器,6

第一气缸,7

第二气缸,8

第一装配块,9

第二装配块,10

第一支撑侧板,11

第二支撑侧板,12

导杆,13

螺纹段,14

螺母,15

安装板,16

缓冲板,17

装配卡槽,18

操作台面,19

被定位物。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三组错位激光感应器的定位系统,包括操作台面18,在操作台面18的x轴方向设置有第一安装板1,在操作台面18的y轴方向设置有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三安装板3,第二安装板2与第三安装板3置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三安装板3上均设置有第一激光感应器4、第二激光感应器5,如图4所示,第一激光感应器4与第二激光感应器5前后错开的距离数值l的取值范围是0.08mm至0.12mm之间,该距离数值是第一激光感应器4、第二激光感应器5此两者发出的激光之间的间隔距离,在本实施例中,距离数值l的取值是0.1mm,第一激光感应器4与第二激光感应器5前后错开设,由于第一激光感应器4与第二激光感应器5本身还包括外壳,外壳的直径普遍都大于0.1mm,因此,只有将第一激光感应器4、第二激光感应器5错开设置,才能令两者发出的激光之间的间隔距离达到0.1mm。第一激光感应器4以及第二激光感应器5安装在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三安装板3的开孔是采用数控机床精确打孔的,精确度高。
23.上述结构是配合机械手设备使用的,机械手配置有x轴伺服电机以及y轴伺服电机,驱动机械手能沿着x轴以及y轴方向运动,第一安装板1上的第一激光感应器4、第二激光
感应器5与x轴伺服电机电性连接,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三安装板3上的第一激光感应器4、第二激光感应器5与y轴伺服电机电性连接。此处定位原理是,结合图5,图5中的虚线框是被定位物19的最终位置,当机械手吸起被定位物19在操作台面18上沿着x轴方向运动时,当被定位物19进入到第一激光感应器4的感应范围时,第一激光感应器4传递信号至x轴伺服电机,x轴伺服电机停止,因为由于惯性以及x轴伺服电机减速的关系,x轴伺服电机不会马上停止,从而被定位物19还会稍微往前运动,当被定位物19进入第二激光感应器5的感应范围时,第二激光感应器5传递信号至x轴伺服电机,x轴伺服电机慢速反转,当被定位物19反向运动脱离第二激光感应器5时,x轴伺服电机停止,因为x轴伺服电机此时为慢速,所以被定位物19刚好停在第一激光感应器4、第二激光感应器5之间,在还没再次进入第一激光感应器4的感应范围前就停止,达到定位精度。同理,y轴方向的定位原理与x轴的定位原理一致,当x轴伺服电机停止后,y轴伺服电机运动驱动机械手走动,带动被定位物19沿着y轴方向运动,此处不同的是,设置有位于同一水平线的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三安装板3,通过采用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三安装板3上的第一激光感应器4、第二激光感应器5同时对定位物19的下边线进行定位,使定位物19最终定位准确,不容易发生侧偏。
24.在操作台面18的下方还设置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气缸6以及第二气缸7,第一气缸6的活塞杆与第一装配块8,驱动第一装配块8沿x轴方向移动,第一安装板1设置在第一装配块8上,第二气缸7的活塞杆与第二装配块9,驱动第二装配块9沿y轴方向移动,第二安装板2、第三安装板3设置在第二装配块9上,通过第一气缸6、第二气缸7能分别驱动第一装配块8、第二装配块9移动,达到扩展操作台面18的作用,从而可以适用不同边幅大小的被定位物19使用,兼容性好。
25.操作台面18旁设置有第一支撑侧板10以及第二支撑侧板11,第一支撑侧板10与第二支撑侧板11相互垂直设置,第一支撑侧板10、第二支撑侧板11均设置有导杆12,导杆12的数量是2条,操作台面18设置有贯穿孔(未画出),导杆12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侧板10或第二支撑侧板11焊接,另一端穿套安装在贯穿孔中,第一装配块8、第二装配块9滑动连接在导杆12上,由于导杆12的设置,令第一装配块8、第二装配块9的移动更为平稳,不容易发生偏移,第一支撑侧板10可以沿x 轴方向调节运动,第二支撑侧板11可以沿y轴方向调节运动,从而可根据实际调节了第一装配块8、第二装配块9的可移动距离,灵活度高,导杆12设置有螺纹段13,螺纹段13设置有螺母14,螺母14位于贯穿孔的两侧,当调节好第一支撑侧板10、第二支撑侧板11的位置后,将贯穿孔两侧的螺母14拧紧,即可达到将第一支撑侧板10、第二支撑侧板11固定的作用。
26.第一支撑侧板10、第二支撑侧板11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板15,安装板15的下表面设置有缓冲板16,安装板15、缓冲板16上垂直贯穿设置有第一螺丝孔(未画出),通过在第一螺丝孔中打入螺丝,能将安装板15、缓冲板16固定连接在外部支撑台上,缓冲板16是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具有缓冲、减震的作用,
27.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三安装板3的表面低于操作台面18的表面,从而不对被定位物19的移动造成干扰,第一装配块8、第二装配块9上均设置有装配卡槽17,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2以及第三安装板3对应安装在装配卡槽17中,装配卡槽17中设置有第二螺丝孔(未画出),第二螺丝孔设置在装配卡槽17与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2或第三安装板3相接的边缘处,通过打入第二螺丝孔能将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2或第三安装板3
安装固定在装配卡槽17中,装配卡槽17的设置能令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2或第三安装板3安装稳固,不容易发生松脱。
2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