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效率监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84357发布日期:2021-11-25 12:3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器效率监测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换热器效率监测器。


背景技术:

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按结构分可分为:浮头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形管板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3.换热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因其内散热管内壁可附着有大量沉淀,或冷凝液品质下降等原因而影响换热效率,因此需要对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行监测,保证正常的工业生产需求,检测时需要在进出液口安装温度计等设备进行温度检测,以此判断换热效率,而安装电子设备需要接线等操作,现场拖线较为麻烦,且长期使用也会耗不少电,同时现有的整套检测设备一般需要针对换热器型号进行定制,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效率监测器,解决了安装电子检测设备需要接线等操作,现场拖线较为麻烦,且长期使用也会耗不少电,同时现有的整套检测设备一般需要针对换热器型号进行定制,通用性差的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换热器效率监测器,包括安装在换热器进液口的进液测温装置、安装在换热器出液口的出液测温装置以及安装在换热器正面的控制器,且进液测温装置和出液测温装置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进液测温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换热器进液口的第一折弯管,所述第一折弯管的水平段设置有叶轮腔,且叶轮腔的内部转动设置有叶轮,所述叶轮的中心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第一折弯管的左侧压接有机壳,且机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小型发电机,所述转轴的左端贯穿第一折弯管的左侧且与小型发电机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机壳的外侧固定连接有u型架,且u型架右侧的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叶轮腔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所述u型架前侧的中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子温度计,且第一电子温度计的探杆延伸至第一折弯管的内部。
6.优选的,所述出液测温装置包括第二折弯管,所述第二折弯管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子温度计,且第二电子温度计的探杆延伸至第二折弯管的内部。
7.优选的,两根所述导线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子温度计与第二电子温度计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包括处理主机,且两根导线的另一端均与处理主机表面电性连接。
8.优选的,所述处理主机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工字型收卷筒,且两根导线均收卷在工字型收卷筒内侧,所述工字型收卷筒的后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底座。
9.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插槽,且插槽的内部插接有限位结构,所述工字型收卷筒后侧的顶部开设有缺口。
10.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插杆,且插杆顶端固定连接有端帽,所述插杆的中间贯
穿固定连接有可插接于缺口内的插片,且插杆的表面且位于插片的底部固定套设有防滑胶套。
11.优选的,所述底座背面的中间固定连接有固定磁片,所述底座背面的上下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动座,且转动座的后侧固定连接有活动磁片。
12.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效率监测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该换热器效率监测器,通过在换热器的进出液口分别设置进液测温装置和出液测温装置,其本身可作为转接管道,不影响液管的安装,且两者可分别检测输入流体的温度和输出流体的温度,利用控制器处理检测数据,可判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进液测温装置内搭载发电装置,可依靠输入流体的动能进行发电,供整套检测设备工作,使其无需额外接电,较为节能,也可省去现场布线的麻烦,使用方便。
15.(2)、该换热器效率监测器,通过在控制器中设置工字型收卷筒,可对多余的导线进行收卷,使其不会随意散乱,降低受到踩踏拉扯的几率,且可依据实际安装情况进行收放,使该套设备适应不同尺寸规格的换热器,且在底座后侧设置固定磁片和活动磁片,可适应不同弧度的换热器表面,安装简单方便,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进液测温装置的主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液测温装置的剖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器的侧剖视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限位结构的侧视图。
21.图中:1

进液测温装置、11

第一折弯管、12

叶轮腔、13

叶轮、14

转轴、15

机壳、16

小型发电机、17

u型架、18

第一电子温度计、2

出液测温装置、21

第二折弯管、22

第二电子温度计、3

控制器、31

处理主机、32

工字型收卷筒、33

底座、34

插槽、35

限位结构、351

插杆、352

端帽、353

插片、354

防滑胶套、36

缺口、37

固定磁片、38

转动座、39

活动磁片、4

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效率监测器,包括安装在换热器进液口的进液测温装置1、安装在换热器出液口的出液测温装置2以及安装在换热器正面的控制器3,且进液测温装置1和出液测温装置2均通过导线4与控制器3电性连接,进液测温装置1包括固定连接在换热器进液口的第一折弯管11,第一折弯管11的水平段设置有叶轮腔12,且叶轮腔12的内部转动设置有叶轮13,叶轮13的中心固定连接有转轴14,第一折弯管11的左侧压接有机壳15,且机壳1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小型发电机16,转轴14的左端
贯穿第一折弯管11的左侧且与小型发电机16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机壳15的外侧固定连接有u型架17,且u型架17右侧的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叶轮腔12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u型架17前侧的中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子温度计18,且第一电子温度计18的探杆延伸至第一折弯管11的内部,通过在换热器的进出液口分别设置进液测温装置1和出液测温装置2,其本身可作为转接管道,不影响液管的安装,且两者可分别检测输入流体的温度和输出流体的温度,利用控制器3处理检测数据,可判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进液测温装置1内搭载发电装置,可依靠输入流体的动能进行发电,供整套检测设备工作,使其无需额外接电,较为节能,也可省去现场布线的麻烦,使用方便。
24.出液测温装置2包括第二折弯管21,第二折弯管2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子温度计22,且第二电子温度计22的探杆延伸至第二折弯管21的内部。
25.两根导线4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子温度计18与第二电子温度计22电性连接,控制器3包括处理主机31,且两根导线4的另一端均与处理主机31表面电性连接,处理主机3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工字型收卷筒32,且两根导线4均收卷在工字型收卷筒32内侧,工字型收卷筒32的后侧通过转轴14转动连接有底座33,底座33的顶部开设有插槽34,且插槽34的内部插接有限位结构35,限位结构35包括插杆351,且插杆351顶端固定连接有端帽352,插杆351的中间贯穿固定连接有可插接于缺口36内的插片353,且插杆351的表面且位于插片353的底部固定套设有防滑胶套354,工字型收卷筒32后侧的顶部开设有缺口36,底座33背面的中间固定连接有固定磁片37,底座33背面的上下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动座38,且转动座38的后侧固定连接有活动磁片39,通过在控制器3中设置工字型收卷筒32,可对多余的导线4进行收卷,使其不会随意散乱,降低受到踩踏拉扯的几率,且可依据实际安装情况进行收放,使该套设备适应不同尺寸规格的换热器,且在底座33后侧设置固定磁片37和活动磁片39,可适应不同弧度的换热器表面,安装简单方便,通用性强。
26.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7.安装时,先将进液测温装置1的第一折弯管11通过螺栓固定在换热器进液口,将进液管与第一折弯管11另一端连接;将出液测温装置2的第二折弯管21通过螺栓固定在换热器出液口,将出液管与第二折弯管21另一端连接,再将控制器3放在换热器正面,利用固定磁片37和活动磁片39吸在换热器表面,然后抽出限位结构35,再转动工字型收卷筒32将多余长度的导线4卷起,将工字型收卷筒32的缺口36转到上方时,将限位结构35插进底座33的插槽34内,同时使限位结构35的插片353卡进工字型收卷筒32的缺口36内即可。
28.使用时,流体通过进液测温装置1的第一折弯管11进入换热器内,然后通过出液测温装置2的第二折弯管21排出换热器,而流体在进入第一折弯管11内后,可推动叶轮13转动,进而利用转轴14带动小型发电机16内转子转动,进行产生电力,同时供第一电子温度计18、第二电子温度计22和处理主机31工作,第一电子温度计18对输入流体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二电子温度计22对输出流体的温度进行检测,检测数据传输到处理主机31进行数据处理,判断换热效率。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
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