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水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9925发布日期:2021-12-12 21:45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水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环境监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降水监测仪。


背景技术:

2.从空中降下的雨、雪、冰雹等,气象部门统称为“降水现象”。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水平面上,假定无渗漏不流失,也不蒸发,累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降水量。在施工的过程中,由需要一端较长的时间,降水量的多少往往会对工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应当对降水量进行监测,依据降水量来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3.公告号为cn21046572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降水监测仪,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上端设置有集水器,集水器为腔体结构,其内侧为内腔,内腔上端面设置有两个开口,竖直设置的两个集水杯分别从两个开口处露出,且集水杯的上端面与集水器上端面齐平,集水杯上设置有刻度线,集水杯一侧的集水器侧壁上均设置有观察窗,雨水从z型接口进入集水杯内,从而实现雨水的采集。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收集的降水量易超过集水杯刻度线,导致集水杯失去测量能力,降水监测仪也失去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降水监测仪收集降水的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降水监测仪。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降水监测仪,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降水监测仪,包括集水器、储水器、调节组件和漏斗;所述集水器和所述储水器上均设置有刻度线,所述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所述集水器倾斜;所述集水器设有漏液孔,所述漏斗下部连接有集水软管,所述集水软管插入所述漏液孔;所述集水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上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储水器有进水口,所述进储水器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出水口高于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进水口之间可拆卸连接有导水软管。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水通过漏斗收集,依次经由集水软管和漏液孔进入集水器,调节组件在初始状态时处于水平状态,当水位上涨至超过集水器的刻度线可测量的水位时,用导水软管连接出水口和进水口,调整调节组件带动集水器向储水器方向倾斜一定角度,此时集水器内的靠近储水器的液面高度升高,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均为开启状态,在集水器中收集的降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导水软管向流进储水器。
9.待到储水器中的降水处于饱和状态时,第二控制阀关闭,将调节组件与集水器重新调整回到水平状态,拆卸导水软管,将导水软管中剩余的液体完全回流至集水器中,关闭第一控制阀,此时集水器中的液面高度回落至刻度线量程内,已知储水器的容积,将集水器与储水器中收集的降水体积的总和即可测量降水量。
10.解决了在长时间监测降雨量时,一旦超过集水器刻度量程,则无法获得收集的降水量体积的问题。
11.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电动推杆、轴棒、支撑座和支撑杆,所述集水器与所述
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的主体与地面铰接,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与所述支撑座铰接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地面竖直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棒连接;所述轴棒水平穿设于所述支撑座,且轴棒与所述集水器固定连接,轴棒的轴线与电动推杆的铰接轴线相平行。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侧电动推杆的伸缩可以使支撑座倾斜一定角度,由于支撑座与集水器固定连接,因此支撑座带动集水器倾斜。又由于电动推杆与调节组件铰接,倾斜状态下的集水器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轴棒能够使集水器在倾斜时,以轴棒为中心进行倾斜,并且为集水器提供支撑功能。
13.可选的,降水监测仪的外表层涂有耐腐蚀涂料,所述漏斗的上开口处覆盖有滤网。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降水需要通过滤网后进入漏斗,在施工环境中易于有粉尘等因素干扰监测过程,滤网也能够提升监测过程的严谨性;酸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于施工过程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耐腐蚀涂料能够使降水监测器受到酸雨腐蚀的几率减少。
15.可选的,所述漏斗设置有漏斗支架,所述漏斗支架与地面竖直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集水器在倾斜的过程中,通过与漏斗连接的集水软管产生的形变,和与地面竖直连接的漏斗支架对漏斗的限位作用,漏斗位置能够不受到集水器倾斜的影响,在转移的过程中漏斗始终处于竖直状态,能够持续的收集降水,不影响监测的进度。
17.可选的,所述集水器与所述储水器均为密闭透明容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降水监测仪的应用环境大多是有较多干扰项的自然环境,因此将集水器和储水器设定为密闭容器,透明材质和刻度线使监测者可以在收集降水的过程中,实时观察到集水器和储水器内部的情况,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提高了监测过程的严谨性。
19.可选的,所述集水器和所述储水器均设置有排水口。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仅在观测结束时可以方便快捷的处理收集的降水,还能在当储水器被完全充满,断开连接之后,集水器继续收集降水,且由于储水器的容积是恒定的,因此可以将储水器中样本排空后,多次反复的进行水体的转移。
21.可选的,所述第二控制阀为浮球阀。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储水器达到预定容量时,水位带动浮球阀使第二控制阀自动关闭。
23.可选的,所述储水器的上部内壁设置有水位传感器。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人眼的观测始终与真实数值有一定的出入,因此水位传感器能够更加准确的传递降水的收集量。
25.可选的,所述出水口包括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高于第二出水口;所述储水器包括第一储水罐和第二储水罐,所述第一储水罐和所述第二储水罐分别位于所述集水器的两侧,所述第一储水罐设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储水罐设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对应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对应第二进水口。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降水量较大时,集水器的部分降水收集量已经转移入第一储水罐,然而由于在此过程中漏斗持续收集降水,处理第一储水罐的过程中,仍可能快
速超过集水器本身的刻度线,因此设置有第二储水罐,集水器可向另一侧倾斜,向第二储水罐转移一部分收集量,此时处理并复位第一储水罐,可以反复使用转移流程,以获得较好的测量效果。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通过集水器向储水器的降水收集量转移,解决了降水收集量超过集水器刻度,则无法计算收集的降水量体积的问题;
29.2.通过密闭容器、透明材质和水位传感器增加了监测过程中的严谨性;
30.3.通过设置两个储水器,集水器可以向左右两侧倾倒,解决了在降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没有充足时间处理单个储水器中收集的降水的情况。
附图说明
31.图1是实施例1的降水监测仪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实施例1的用于展示转移降水过程的半剖图。
33.图3是实施例2的用于展示转移降水过程的半剖图。
34.图4是实施例3的用于展示转移降水过程的半剖图。
35.图5是实施例4的用于展示转移降水过程的半剖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集水器;2、储水器;3、漏斗;4、调节组件;5、滤网;6、排水口;7、集水软管;8、第一控制阀;9、第二控制阀;10、导水软管;11、漏斗支架;12、水位传感器;13、漏液孔;21、第一储水罐;22、第二储水罐;41、左电动推杆;42、右电动推杆;43、轴棒;44、支撑座;45、支撑杆;91、浮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一种降水监测仪。参照图1,降水监测仪包括集水器1、储水器2、漏斗3、调节组件4和导水软管10,集水器1和储水器2均为密封透明带有刻度线且具有排水口6的容器,降水监测仪表面有环氧树脂的耐腐蚀涂料层。
39.漏斗3上设有滤网5,使降水中携带的部分粉尘无法通过滤网5,降水通过漏斗3,依次经由漏斗3所设置的集水软管7和集水器1的漏液孔13进入集水器1内。漏斗3上还设置有漏斗支架11,漏斗支架11与地面始终保持竖直固定连接状态。降水持续的进入使得水位上涨,观察集水器1上的刻度线后可以得到所需数值。
40.参照图2,储水器2放置于集水器1的一侧,集水器1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8,储水器2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9,第一控制阀8和第二控制阀9均为截止阀,此时第一控制阀8处于关闭状态,第二控制阀9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控制阀8和第二控制阀9之间可拆卸连接有导水软管 10,导水软管10连接集水器1的出水口和储水器2的进水口。
41.调节组件4包括左电动推杆41、右电动推杆42、支撑座44和支撑杆45,集水器1与支撑座44固定连接,左电动推杆41和右电动推杆42的主体均与地面铰接,左电动推杆41和右电动推杆42的输出端均与支撑座44铰接连接。
42.两根支撑杆45竖直设置于地面,支撑杆45的另一端固定有水平设置的轴棒43,轴
棒43垂直于左电动推杆41和右电动推杆42所在的竖直平面,轴棒43转动穿设支撑座44,且轴棒43与集水器1相固定。
43.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当水位上涨至超过集水器1的刻度线可测量的水位时,用导水软管10连接出水口和进水口,左电动推杆41的输出端下移,右电动推杆42的输出端向上移,以轴棒43为轴心使集水器1向左侧倾斜,在集水器1倾斜的过程中,漏斗3受到漏斗支架11的限位作用,始终保持竖直,处于持续收集降水状态。集水器1靠近储水器2一侧的水位上涨,此时开启第一控制阀8,收集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经由导水软管10进入储水器2,
44.当观察到储水器2内容积到达预定数值时,关闭第二控制阀9,调节组件4将集水器1重新调整回到水平状态,拆卸导水软管10,将导水软管10中剩余的液体完全回流至集水器1中,关闭第一控制阀8,此时集水器1中的液面高度回落至刻度线量程内,已知储水器2的容积,将集水器1与储水器2中收集的降水体积的总和即可测量降水量。
45.通过集水器1向储水器2的降水收集量转移,解决了降水收集量超过集水器1刻度,则无法计算收集的降水量体积的问题。
46.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如下设置,如图3所示,储水器2的上部内壁设有水位传感器12,当储水器2内部的液面上升至预定高度时,可发出提醒,此时关闭第二控制阀9,能够保证储水器2的容积都被降水充满。
47.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通过水位传感器12,判断储水器2中的容积情况,当储水器2达到预设水位时,关闭第二控制阀9。
48.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第二控制阀9为浮球阀91,当储水器2内部的液面上升至预定高度时,第二控制阀9自动关闭,可自动判断储水器2中的降水量。
49.本技术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当储水器2中的水位线达到浮球阀91的预定值时,浮球阀91能够自动关闭。
50.实施例4: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增加如下设置,如图5所示,此时储水器2包括第一储水罐21和第二储水罐22,第一储水罐21和第二储水罐22分别位于集水器1的两侧,当第一储水罐21储满时,左电动推杆41的输出端上移,右电动杆42的输出端下移,使集水器1向另一侧倾斜,继续转移收集的降水至第二储水罐22,在此期间处理第一储水罐21中收集的降水,反复使用此转移流程,以获得较好的测量效果。
51.本技术实施例4的实施原理为:在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将集水器1分别向左右两侧倾斜,轮流转移收集的降水至两侧的储水器2中。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