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加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61446发布日期:2022-02-08 03:04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量样本检测加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自动加样系统。


背景技术:

2.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疾控中心等组织机构进行微量样本检测时,需要对微量样本进行前处理,包括加注试剂、温育、振荡清洗、风干等步骤。目前,上述工作多采用人工操作,过程繁琐、耗时耗力,且标准化作业程度不高,影响检测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加样系统,具体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加样系统,包括
5.基座,包括水平支撑板和立板;
6.样本试剂放置盒,设置在所述水平支撑板上,用于放置样本和试剂;
7.温育单元,设置在水平支撑板上,所述温育单元的进口端设置有托盘放置位和用于推动托盘向前移动的推手机构;
8.震荡清洗单元,其进口端与温育单元的出口端相衔接,所述震荡清洗单元包括用于放置托盘的摇床机构、用于移动托盘的输送机构、用于清洗托盘上玻片的清洗机构、以及用于吹散玻片上清洗液的吹扫机构;
9.风干单元,设置在水平支撑板上,用于风干从震荡清洗单元送出的托盘和玻片;
10.三维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立板上,具有夹爪和移液针,所述夹爪用于抓取托盘并将其放入所述托盘放置位、以及将托盘从震荡清洗单元送至所述风干单元,所述移液针用于向托盘放置位上的托盘玻片注入样本和试剂。
11.所述样本试剂放置盒设置在温育单元的进口端附近。
12.所述温育单元包括水浴加热机构和上盖辅助电加热机构。
13.所述温育单元内托盘的移动方向和所述震荡清洗单元内托盘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
14.所述摇床机构包括由电机驱动的凸轮,所述凸轮通过顶杆与摇床相连,所述摇床为开设有放置凹槽的平板结构,所述放置凹槽内的托盘沿其移动方向顺次排列。
15.所述清洗机构包括由升降平推机构驱动的水平安装板,所述水平安装板上设置有注液针和吸液针,所述注液针和吸液针位于托盘上方远离玻片的一端。
16.所述注液针的注液管路上设置有夹管阀。
17.所述吹扫机构包括风机和与其相连的风道,所述风道的出口端对应于注液针和吸液针设置在玻片的另一端。
18.所述托盘上开设有多个玻片放置位,所述玻片放置位沿托盘的纵长方向顺次排列,每一玻片放置位靠近风道的一端均设置有弹性卡片,另一端的底部则设置有倾斜导流
板,每一玻片放置位的左右侧壁中部均为平板结构。
19.所述温育单元的进口端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加样结果的拍照单元。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自动加样系统,用于微量样本检测的前处理作业,其能够根据试剂的加注种类,实现加注试剂、温育、振荡清洗和风干等过程的周期化全自动操作;并且,在上述过程中,清洗液加注温和,能够有效防止玻片上样本被误清洗情况的发生;风干时,风力分布均匀,玻片上大液滴的风干效果明显,为后续缩短干燥时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注液管路上加装有夹管阀,可以方便地控制注液和阻断液体滴落,避免风干后的玻片被再次滴湿。本实用新型成本低、运行稳定,加样精度高、效率高。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中样本试剂放置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图1中三维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图1中温育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图1中震荡清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图3、图4中安装有玻片的托盘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工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28.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加样系统,主要由基座1、样本试剂放置盒2、温育单元3、震荡清洗单4、风干单元5和三维移动机构6组成。
29.具体地,基座1包括水平支撑板和立板,上述样本试剂放置盒2、温育单元3、震荡清洗单4和风干单元5均安装在水平支撑板上,三维移动机构6则安装在立板上。
30.如图2所示,样本试剂放置盒2的前端设置有用于放置试剂瓶201和质控品瓶202的圆形凹槽,后侧则设置有用于放置样本架203的条形凹槽,样本架203内的样本管204盛装有样本。上述条形凹槽的一端还设置有到位传感器,当样本架203放入条形凹槽内时会触发传感器,同时点亮位于样本架230后端的指示灯,起到指示作用。
31.进行检测前,需要将样本滴加在玻片上,并分次添加不同试剂进行温育处理,每次添加试剂前,需要对温育后的反应残留物进行清洗。上述玻片通常选用如图6所示的十孔玻片7,为了实现批量检测,会将多个十孔玻片7同时放置在一个托盘8(见图6)上。托盘8上开设有多个沿托盘8的纵长方向顺次排列的玻片放置位,每一玻片放置位的一端均设置有弹性卡片801,另一端的底部则设置有倾斜导流板802,且每一玻片放置位的左右侧壁中部均为平板结构803。
32.由于样本试剂放置盒2和滴加位存在一定距离,因此,需要借助于三维移动机构。如图3所示,三维移动机构6安装在立板上,其具有与立板相垂直的x向移动臂601,x向移动臂601上安装有第一y向移动臂602和第二y向移动臂603,第一y向移动臂602上安装有第一z向移动臂604,第二y向移动臂603上安装有第二z向移动臂605,第一z向移动臂604末端安装
有夹爪606,第二z向移动臂605末端安装有移液针607。夹爪606用于抓取托盘8并将其放入温育单元3进口端的托盘放置301、以及将托盘8从震荡清洗单元4送至风干单元5,移液针607则用于向托盘放置位301上的十孔玻片7上注入样本和试剂。为了注液方便,样本试剂放置盒2通常安装在温育单元3的进口端附近。
33.如图4所示,温育单元3包括紧靠托盘放置301右侧设置的x向通道302,x向通道302的底部为水浴加热机构,x向通道302的顶部安装有上盖辅助电加热机构303,托盘8进入x向通道302后停留一定时间后完成孵育。托盘放置301的左侧安装有推手机构304,用于推动托盘8进入x向通道302并使其沿x向向右移动。为了防止十孔玻片7上漏加样本和试剂,在x向通道302的顶部前端还安装有拍照单元,其包括光源901和相机902,当移液针607对在托盘放置位301上托盘8内的所有十孔玻片7加样完毕后,点亮光源901,通过相机902进行拍照判断,并向控制中心反馈加样情况,如存在加样异常,则进行补加样操作等。
34.温育单元3的出口端衔接安装有震荡清洗单元4,两者垂直安装,使温育单元3内沿x向移动的托盘8进入震荡清洗单元4后沿y向移动。如图5所示,震荡清洗单元4包括用于放置托盘8的摇床机构、用于移动托盘8的输送机构、用于清洗托盘8上十孔玻片7的清洗机构、以及用于吹散十孔玻片7上清洗液的吹扫机构。上述摇床机构包括由电机驱动的凸轮,凸轮通过顶杆与摇床411相连,该摇床411为开设有放置凹槽412的平板结构,放置凹槽412内的托盘8沿y向顺次排列。输送机构通常采用同步带驱动的拨片(图5中未显示),该拨片安装在水平安装板431的左侧,用于推动托盘8向前移动。清洗机构包括由升降平推机构驱动的水平安装板431,水平安装板431上安装有注液针432和吸液针433,两者均位于托盘8上方远离十孔玻片7点液孔位的一端。为了控制注液和阻断管道内遗留液体由于运动振动等其他因素带来的滴落,防止风干的十孔玻片7会被再次滴湿,在注液针432的注液管路上设置有夹管阀434。吹扫机构包括风机441和与其相连的风道442,风道442的出口端对应于注液针432和吸液针433设置在十孔玻片7点液孔位的另一端,用于吹散清洗吸液后十孔玻片7表面残留的清洗液大液滴,以利于下一步的风干作业。上述清洗机构和吹扫机构在震荡清洗单元4的摇床411上方往复移动,由于注液针432远离于十孔玻片7的点液孔位,因此,在注液时带压液体不会直接与点液孔位中的物料相接触,从而能够充分避免带压液体冲走样本和反应物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其次,托盘8内玻片放置位的左右侧壁采用平板结构,可以避免吹扫机构在吹风时发生挡风扰流等不良现象,能够加快大液滴的吹散速度。
35.风干单元5多选用带有加热丝的风机,其用于风干从震荡清洗单元4送出的托盘8和十孔玻片7。托盘8和十孔玻片7被风干后,如果需要再次添加试剂,则由夹爪606将其移至托盘放置301,再次进行滴加、温育、清洗和风干;如果已经完成前处理工作,则由夹爪606将其移至托盘存放位。待全部托盘8均转移到此托盘存放位后,相应的前处理流程结束,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后续的例行排废液及保养流程即可。
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诸如“前”、“后”、“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