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

文档序号:28522112发布日期:2022-01-15 10:15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具测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2.农艺是研究农作物生产技术与原理的一门科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种、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具应用、农田灌溉和排水、农产品的初步加工和贮藏以及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等,其中,农艺植株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成长的植物体;在种质特征分析,品种比较试验以及育种等相关研究中,对作物进行农业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科研内容,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中农艺性状评价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植株农艺性状测量中,通常要使用到长度测量尺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但是,野生大豆属于攀援型植物,平均株高1.5米以上,部分植株可达2.5米,在攀附生长时,茎部盘绕在支撑物上,弯曲程度较高,测量时需要拉直植株主茎进行测量,常用的株高测量尺难以准确测量其株高;同时,野生大豆分支数较多,且典型的野生大豆主茎和分枝区分不明显,有一、二、三级甚至四、五级分枝,一般分枝数量达20个以上,而且田间生长时互相缠绕,给分枝数、单株荚数、荚粒数等数据统计造成较大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由于野生大豆的攀援型特点和多级分枝的特点,给野生大豆的农艺性状测量带来困难,进而提出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
5.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所述的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包括伸缩杆、多个分枝固定架、多个卡扣和四根支撑杆,所述的多个分枝固定架沿着伸缩杆的长度方向间隔套装在伸缩杆上,多个卡扣沿着伸缩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伸缩杆上;所述的伸缩杆的下端倾斜设置四根支撑杆。
7.进一步的,所述的分枝固定架包括套环、多根支架和多个固定夹,所述的多根支架周向设置在套环的外侧壁上,且每根支架的一端与套环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的每根支架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固定夹。
8.进一步的,所述的套环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上下相对设置并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相对的位置分别开有半滑槽,上壳体和下壳体上的半滑槽组成滑槽,滑槽的外侧壁上开有滑道,支架的一端端头部设置有滑块,滑块穿过滑道伸入到滑槽内。
9.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夹的夹持口的口径大于野生大豆茎的外径尺寸。
10.进一步的,所述的分枝固定架还包括紧固螺钉,所述的套环的侧壁上开有螺孔,紧固螺钉螺接在螺孔内。
11.进一步的,所述的测量装置还包括五个扦插杆,每个支撑杆的下端面上固装一个扦插杆,伸缩杆的下端面上设置有一个扦插杆。
12.进一步的,所述的伸缩杆包括多节杆件,最下端的一节杆件长度为1.5m。
13.进一步的,所述的伸缩杆的每节杆件上均设置有刻度。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5.本实用新型可以随着野生大豆的生长逐步将野生大豆的主茎和各级分枝,待野生大豆上的豆荚生长成熟后,对野生大豆的农艺性状进行测量更加方便,准确。
附图说明
16.图1为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分枝固定架的剖视图;
18.图3为分枝固定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图1至图3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20.如图1所示,所述的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包括伸缩杆1、多个分枝固定架2、多个卡扣3、四根支撑杆4和五个扦插杆5;
21.所述的伸缩杆1为常规伸缩杆,是由多节杆件组成,且每节杆件上均设置有刻度,其中最下端的杆件长度为1.5m,所述的伸缩杆1的下端面上还设置有一个扦插杆5;
22.所述的多个分枝固定架2沿着伸缩杆的长度方向间隔套装在伸缩杆1上,相邻的两个分枝固定架2之间的距离根据野生大豆的一级分枝的上下间距决定和数量决定,当野生大豆的一级分枝间距较短,数量较多时,则每间隔几个一级分枝设置一个分枝固定架2,分枝固定架2上支架数量增加;
23.多个卡扣3沿着伸缩杆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卡扣3可拆卸安装在伸缩杆1上;所述的伸缩杆1与多个卡扣3用以固定野生大豆的主茎,所述的分枝固定架2用以固定野生大豆的分枝,所述的伸缩杆1的下端倾斜设置四根支撑杆4,四根支撑杆4的一端固连在伸缩杆1上,支撑杆4的另一端端面上固装一个扦插杆5,用以固定伸缩杆1,并保持竖直的方向。
24.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的分枝固定架2包括套环2-1、多根支架2-2和多个固定夹2-3,为了保证野生大豆的分枝在固定过程中不会影响其生长方向和被扭断,保证支架2-2所处的位置更加靠近分枝,所述的分枝固定架2设置在野生大豆一级分枝所在的分枝点的上方,一个分枝固定架2可以对应多个一级分枝以及每个一级分枝上的其他分枝,所述的多根支架2-2周向设置在套环2-1的外侧壁上,且每根支架2-2的一端与套环2-1滑动连接,所述的每根支架2-2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固定夹2-3,用以固定野生大豆的分枝,包括一、二、三级甚至四、五级分枝,所述的固定夹2-3的夹持口的口径大于野生大豆茎的外径尺寸,以保证野生大豆的分枝不会被夹坏。
25.每个分枝固定架2上的支架2-2的数量由野生大豆主茎上的分枝数量决定,当野生大豆上的一级分枝距离较密,分枝数量较多时,每个分枝固定架2上的支架2-2数量就多安装几个,并且根据野生大豆上的一级分枝的位置,调整支架2-2的位置。
26.如图3所示,所述的套环2-1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上下相对设置并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相对的位置分别开有半滑槽,上壳体和下壳
体上的半滑槽组成滑槽2-1-1,滑槽2-1-1的外侧壁上开有滑道2-1-2,支架2-2的一端设置有滑块2-2-1,滑块2-2-1穿过滑道2-1-2伸入到滑槽2-1-1内;
27.为了适应伸缩杆1的不同外径尺寸,所述的分枝固定架2还包括紧固螺钉2-4,所述的套环2-1的侧壁上开有螺孔,紧固螺钉2-4螺接在螺孔内。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将本装置固定在野生大豆的种植基地,在靠近伸缩杆的一侧撒播野生大豆种子;当野生大豆长到一定高度时,用最下端的卡扣3将野生大豆的主茎扣住,防止野生大豆的主茎缠绕在伸缩杆上或者攀爬到其他的地方,随着野生大豆的生长,逐步用其余的卡扣3从下至上将野生大豆的主茎扣住;当野生大豆产生一级分枝时,利用分枝固定架2上的固定夹2-3将其夹住,当支架2-2的位置远离一级分枝时,调整支架2-2的位置,使其靠近一级分枝并到合适的位置,当一级分枝上生长出二级分枝时,将二级分枝也夹到一级分枝所在的支架上,同样二级分枝生长出的三级分枝也夹到一级分枝所在的支架上,也就是说同一个一级分枝上所产生的其他分枝均夹到一个支架上,分枝固定架2的数量与支架2-2的数量要大于野生大豆所长出的一级分枝的总数量;当主茎的长度长于1.5m时,抽出伸缩杆1上的杆件,并在所述的杆件上套装上分枝固定架2,并用紧固螺钉拧紧。


技术特征:
1.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伸缩杆(1)、多个分枝固定架(2)、多个卡扣(3)和四根支撑杆(4),所述的多个分枝固定架(2)沿着伸缩杆的长度方向间隔套装在伸缩杆(1)上,多个卡扣(3)沿着伸缩杆(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伸缩杆(1)上;所述的伸缩杆(1)的下端倾斜设置四根支撑杆(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枝固定架(2)包括套环(2-1)、多根支架(2-2)和多个固定夹(2-3),所述的多根支架(2-2)周向设置在套环(2-1)的外侧壁上,且每根支架(2-2)的一端与套环(2-1)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的每根支架(2-2)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固定夹(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环(2-1)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上下相对设置并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相对的位置分别开有半滑槽,上壳体和下壳体上的半滑槽组成滑槽(2-1-1),滑槽(2-1-1)的外侧壁上开有滑道(2-1-2),支架(2-2)的一端端头部设置有滑块(2-2-1),滑块(2-2-1)穿过滑道(2-1-2)伸入到滑槽(2-1-1)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夹(2-3)的夹持口的口径大于野生大豆茎的外径尺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枝固定架(2)还包括紧固螺钉(2-4),所述的套环(2-1)的侧壁上开有螺孔,紧固螺钉(2-4)螺接在螺孔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量装置还包括五个扦插杆(5),每个支撑杆(4)的下端面上固装一个扦插杆(5),伸缩杆(1)的下端面上设置有一个扦插杆(5)。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杆(1)包括多节杆件,最下端的一节杆件长度为1.5m。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杆(1)的每节杆件上均设置有刻度。

技术总结
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涉及农具测量领域。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由于野生大豆的攀援型特点和多级分枝的特点,给野生大豆的农艺性状测量带来困难的问题。所述的一种野生大豆农艺性状测量装置包括伸缩杆、多个分枝固定架、多个卡扣和四根支撑杆,所述的多个分枝固定架间隔套装在伸缩杆上,多个卡扣沿着伸缩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伸缩杆上;所述的伸缩杆的下端倾斜设置四根支撑杆。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测量野生大豆的农艺性状。用于测量野生大豆的农艺性状。用于测量野生大豆的农艺性状。


技术研发人员:樊超 李炜 毕影东 来永才 刘淼 杨光 刘建新 邸树峰 唐立郦 谢婷婷 彭瑶 王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08.23
技术公布日:2022/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