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子吸收光谱仪用石墨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79883发布日期:2022-02-08 10:5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原子吸收光谱仪用石墨炉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原子吸收光谱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原子吸收光谱仪用石墨炉。


背景技术:

2.原子吸收光谱仪可测定多种元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到10-9g/ml数量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可测到10-13g/ml数量级。其氢化物发生器可对8种挥发性元素汞、砷、铅、硒、锡、碲、锑、锗等进行微痕量测定。
3.然而现有的原子吸收光谱仪用石墨炉仍存在不足之处:大多采用一体式安装结构,石墨管放入到套管内后,需要操作人员使用工具,将石墨管旋紧限位在套管内,整个组装过程费事费力,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不便于石墨管日常的检修维护及更换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传统的原子吸收光谱仪用石墨炉,不便于石墨管的便捷安拆操作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原子吸收光谱仪用石墨炉。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原子吸收光谱仪用石墨炉,包括套管、旋合连接在套管两端上的旋盖、安装在旋盖中部的石英窗和安装在套管内侧中部的石墨管,所述套管为两段式结构,两段所述套管之间设置有组装套,所述组装套的顶部开设有呈竖直分布的注液穿孔,所述组装套的两端均等90
°
固定连接有四个弹性扣块,两段所述套管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与弹性扣块相适配的扣柱,两端所述套管的外侧均滑动连接有滑套,所述滑套上等90
°
开设有四个用于容纳弹性扣块与扣柱的锁槽。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两段所述套管上均设置有散热部,所述散热部包括开设在套管内侧且形状为环形结构的储料腔、填充在储料腔内的导热硅脂和呈环形阵列固定在套管外部的纯铜翅片,所述纯铜翅片的截面为“丰”字型结构。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两段所述套管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与储料腔相连通的注料管,所述注料管的顶端旋合连接有密封旋帽。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滑套的内径等于套管的外径。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两段所述套管的外端内侧均嵌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外壁与旋盖的内端挤压贴合。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两端所述套管的内端和组装套之间对称嵌设有两个第二密封圈,所述组装套的两
端和两段所述套管的内端均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二密封圈的内凹槽。
17.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1、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组合旋扣式安拆结构,通过将套管设置成两段式结构,同时在套管之间设置了扣柱、滑套、组装套和弹性扣块,需要将石墨管安装到套管的内侧中部时,将石墨管预先放置在组装套内,将两段套管分别抵接组装套的两端时,便可将套管上的扣柱旋入到组合套的弹性扣块内,此时套管和组装套之间便完成了轴向的限位固定操作,当滑套滑动至与组装套贴合时,扣合后的弹性扣块和扣柱便会限位包覆在锁槽内,此时套管和组装套之间便完成了径向的限位固定操作,这种结构可实现石墨管和套管之间的快捷安拆操作,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便于石墨管日常的检修维护及更换使用。
19.2、本实用新型中,设有外扩式散热结构,通过在套管上设置了储料腔、导热硅脂和纯铜翅片,正常状态下,导热硅脂可将套管内部产生的热量高效吸收,并快速向外传递到套管外部,热量向外扩散的过程中便会均匀传导至纯铜翅片上,纯铜翅片可将热量高效吸收并快速向外传导至空气中,这种结构可将套管内产生的热量高效吸收并向外扩散排出,提升了石墨炉吸热和散热的效率,从而延长了石墨炉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原子吸收光谱仪用石墨炉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的正三轴测图;
22.图3为图2的立体正剖示意图。
23.图例说明:
24.1、套管;101、扣柱;102、注料管;103、密封旋帽;104、纯铜翅片;105、储料腔;2、旋盖;201、石英窗;3、石墨管;4、组装套;401、注液穿孔;402、弹性扣块;5、滑套;501、锁槽;6、第一密封圈;7、第二密封圈;8、内凹槽;9、导热硅脂。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原子吸收光谱仪用石墨炉,包括套管1、旋合连接在套管1两端上的旋盖2、安装在旋盖2中部的石英窗201和安装在套管1内侧中部的石墨管3,套管1为两段式结构,两段套管1之间设置有组装套4,组装套4的顶部开设有呈竖直分布的注液穿孔401,组装套4的两端均等90
°
固定连接有四个弹性扣块402,两段套管1的外部均固定连接有与弹性扣块402相适配的扣柱101,两端套管1的外侧均滑动连接有滑套5,滑套5上等90
°
开设有四个用于容纳弹性扣块402与扣柱101的锁槽501。
27.具体的,如图1-3所示,两段套管1上均设置有散热部,散热部包括开设在套管1内侧且形状为环形结构的储料腔105、填充在储料腔105内的导热硅脂9和呈环形阵列固定在套管1外部的纯铜翅片104,纯铜翅片104的截面为“丰”字型结构,这种结构的设置,提升了纯铜翅片104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纯铜翅片104散热的效率,两段套管1的顶
部均固定连接有与储料腔105相连通的注料管102,注料管102的顶端旋合连接有密封旋帽103,旋开密封旋帽103时,便可将导热硅脂9通过注料管102注入到储料腔105内。
28.具体的,如图1-3所示,滑套5的内径等于套管1的外径,这种结构的设置,提升了滑套5在套管1外部滑动调整的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锁槽501限位包覆弹性扣块402和扣柱101的稳定性。
29.具体的,如图1-3所示,两段套管1的外端内侧均嵌设有第一密封圈6,第一密封圈6外壁与旋盖2的内端挤压贴合,两端套管1的内端和组装套4之间对称嵌设有两个第二密封圈7,组装套4的两端和两段套管1的内端均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二密封圈7的内凹槽8,内凹槽8的设置,提升了第二密封圈7与套管1和组装套4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第二密封圈7阻塞封堵套管1和组装套4的密封效果。
30.工作原理:使用时,需要进行石墨管3的安装操作时,便可将石墨管3预先放置在组装套4内,并将第二密封圈7嵌入到组装套4的内凹槽8内,此时操作人员双手便可分别握持两段套管1并同步向组装套4方向运动,当组装套4的两端分别与两端套管1的内端抵接时,便可将组装套4在两段套管1之间向前转动一定的角度,此时组装套4上的弹性扣块402便可弹扣到扣柱101上,便完成了套管1和组装套4之间轴向的限位固定操作,此时再将滑套5滑动至与组装套4贴合时,滑套5上的锁槽501便会包覆扣合后的弹性扣块402和扣柱101,此时便完成了套管1和组装套4之间径向的限位固定操作,此时石墨管3便稳定限位夹紧在两段套管1的内侧中部,同时第二密封圈7也嵌塞到套管1和组装套4的内凹槽8之间,第二密封圈7便会将套管1和组装套4的连接端进行密封处理,便完成了石墨管3与套管1之间的组装操作。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