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64979发布日期:2022-04-22 10:53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平台。


背景技术:

2.目前,在传统制造业的零部件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对零部件进行力学性能的检测。根据所检测的数据,对零部件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3.传统对零件的力学性能检测的设备结构复杂,操作繁琐,检测效率较低、生产成本高、交付周期长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较低的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平台。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平台,包括支架、作动器、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作动器第二连接件、内翼盒、外翼盒、电机和电机连接件,作动器通过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与内翼盒相连,作动器通过作动器第二连接件与外翼盒相连,内翼盒与支架相连,电机与支架相连,电机通过电机连接件与作动器相连,电机工作时通过电机连接件带动外翼盒转动。
6.优选地,所述作动器包括第一静耳片、第一封严耳片、第一动耳、第二静耳片、第二动耳片、第二封严耳片、第三静耳片和作动器主轴,第一静耳片、第一封严耳片、第一动耳片、第二静耳片、第二动耳片、第二封严耳片和第三静耳片依次套设在作动器主轴上;第一静耳片包括第一静耳片主体和第一静耳片轴承,第一静耳片轴承位于第一静耳片主体内,第一封严耳片包括第一封严耳片主体、第一封严耳片轴承和第一封严耳片齿轮,第一封严耳片轴承位于第一封严耳片主体的中间,第一封严耳片齿轮与第一封严耳片主体的端面转动连接,第一动耳片包括第一动耳片主体、第一动耳片轴承和第一动耳片齿轮,第一动耳片轴承位于第一动耳片主体内,第一动耳片齿轮与第一动耳片主体的端面相连,第二静耳片包括第二静耳片主体、第二静耳片轴承和第二静耳片齿轮,第二静耳片轴承位于第二静耳片主体内,第二静耳片齿轮和第二静耳片主体相连,第二动耳片的结构和第一动耳片结构相同,第二封严耳片包括第二封严耳片主体和第二封严耳片轴承,第二封严耳片轴承位于第二封严耳片主体内部,第三静耳片包括第三静耳片主体和第三静耳片轴承,第三静耳片轴承位于第三静耳片主体内;作动器主轴依次穿过第一静耳片轴承、第一封严耳片轴承、第一动耳片轴承、第二静耳片轴承和第三静耳片轴承,作动器主轴与电机连接件相连,电机工作时通过电机连接件带动作动器主轴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动耳片和第二动耳片转动。
7.优选地,所述内翼盒包括内翼盒上壳板,内翼盒框架和内翼盒下壳板,内翼盒框架的顶部与内翼盒上壳板相连,内翼盒框架的底部与内翼盒下壳板相连,内翼盒上壳板和内翼盒框架之间设有内翼盒上凹槽,内翼盒下壳板与内翼盒框架之间设有内翼盒下凹槽,作
动器第一连接件分别深入内翼盒上凹槽和内翼盒下凹槽内并与内翼盒固连。
8.优选地,所述外翼盒的结构和内翼盒的结构相同。
9.优选地,所述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包括固连为一体的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主体和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块,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主体与内翼盒固连,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块与作动器相连。
10.优选地,所述作动器第二连接件包括固连为一体的作动器第二连接件主体和作动器第二连接件块,作动器第二连接件主体与外翼盒相连,作动器第二连接件块与作动器相连。
11.优选地,所述电机连接件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连接件第一块、连接件第二块和连接件第三块,连接件第一块的端部与电机的输出端相连,连接件第三块的端部套设在支架上,连接件第三块的端部为齿轮结构,连接件第三块与作动器相连。
12.优选地,所述支架上设有手动件,手动件包括手动件连接轴、手动件大齿轮、手动件小齿轮和手动件转盘,手动件连接轴的端部与作动器相连,手动件连接轴的另一端穿设于手动件大齿轮,手动件转盘穿设于手动件小齿轮,手动件大齿轮和手动件小齿轮啮合,手动件转盘转动时通过手动件小齿轮和手动件大齿轮带动手动件连接轴转动。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平台能够提供的力矩约为1000n
·
m,偏转的角度0-55
°
,可对材料性能,运动结构进行生产前实验分析,节约的生产加工时间及加工成本。同时操作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作动器的主视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作动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作动器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翼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作动器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作动器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8是本实用新型手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2、作动器;3、作动器第一连接件;4、作动器第二连接件; 5、内翼盒;6、外翼盒;7、电机;8、电机连接件;9、手动件;21、第一静耳片;22、第一封严耳片;23、第一动耳片;34、第二静耳片;25、第二动耳片;26、第二封严耳片; 27、第三静耳片;28、作动器主轴;30、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主体;31、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块;40、作动器第二连接件主体;41、作动器第二连接件块;50、内翼盒上壳板;51、内翼盒框架;52、内翼盒下壳板;81、连接件第一块;82、连接件第二块;83、连接件第三块;91、手动件连接轴;92、手动件大齿轮;93、手动件小齿轮;94、手动件转盘;210、第一静耳片主体;211、第一静耳片轴承;220、第一封严耳片主体;221、第一封严耳片轴承;222、第一封严耳片齿轮;230、第一动耳片主体;231、第一动耳片轴承;232、第一动耳片齿轮;240、第二静耳片主体;241、第二静耳片轴承;242、第二静耳片齿轮;260、第二封严耳片主体;261、第二封严耳片轴承;270、第三静耳片主体;271、第三静耳片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24.如图1到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平台,包括支架1,作动器2、作动器第一连接件3、作动器第二连接件4、内翼盒5、外翼盒6、电机7和电机连接件8,作动器2通过作动器第一连接件3与内翼盒5相连,作动器2通过作动器第二连接件 4与外翼盒6相连,内翼盒5与支架1相连,电机7与支架1相连,电机7通过电机连接件8与作动器2相连,电机7工作时通过电机连接件8带动外翼盒6转动。
25.如图2和图4所示,作动器2包括第一静耳片21、第一封严耳片22、第一动耳片23、第二静耳片24、第二动耳片25、第二封严耳片26、第三静耳片27和作动器主轴28,第一静耳片21、第一封严耳片22、第一动耳片23、第二静耳片24、第二动耳片25、第二封严耳片26和第三静耳片27依次套设在作动器主轴28上。
26.第一静耳片21包括第一静耳片主体210和第一静耳片轴承211,第一静耳片轴承211 位于第一静耳片主体210内。第一静耳片主体210上设有第一静耳片主体凸起,第一静耳片主体凸起上设有通孔。第一封严耳片22包括第一封严耳片主体220、第一封严耳片轴承 221和第一封严耳片齿轮222,第一封严耳片轴承221位于第一封严耳片主体220的中间,第一封严耳片齿轮222与第一封严耳片主体220的端面转动连接。第一封严耳片主体220 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封严耳片主体连接轴,第一封严耳片主体连接轴上套设有转动轴承,第一封严耳片齿轮222套设在转动轴承上。
27.第一静耳片主体210的内表面为齿形结构,第一封严耳片齿轮222的外表面与第一静耳片主体210的内表面啮合。
28.第一动耳片23包括第一动耳片主体230、第一动耳片轴承231和第一动耳片齿轮232,第一动耳片轴承231位于第一动耳片主体230内,第一动耳片齿轮232与第一动耳片主体 230的端面相连。该连接方式与第一封严耳片齿轮222和第一封严耳片主体220的端面转动连接的连接方式相同。
29.第二静耳片24包括第二静耳片主体240、第二静耳片轴承241和第二静耳片齿轮242,第二静耳片轴承241位于第二静耳片主体240内,第二静耳片齿轮242和第二静耳片主体 240相连。第二动耳片25的结构和第一动耳片23结构相同。
30.第二静耳片主体240的内表面为齿形结构,第二静耳片主体240的内表面与第一动耳片齿轮232的齿轮面啮合。
31.第二封严耳片26包括第二封严耳片主体260和第二封严耳片轴承261,第二封严耳片轴承261位于第二封严耳片主体260内部。
32.第三静耳片27包括第三静耳片主体270和第三静耳片轴承271,第三静耳片轴承271 位于第三静耳片主体270内。
33.作动器主轴28依次穿过第一静耳片轴承211、第一封严耳片轴承221、第一动耳片轴承231、第二静耳片轴承241和第三静耳片轴承271,作动器主轴28与电机连接件8相连,电机7工作时通过电机连接件8带动作动器主轴28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动耳片23和第二动耳片25转动。如图5所示,内翼盒5包括内翼盒上壳板50,内翼盒框架51和内翼盒下壳板52,内翼盒框架51的顶部与内翼盒上壳板50相连,内翼盒框架51的底部与内翼盒下壳板52相连,内翼盒上壳板50和内翼盒框架51之间设有内翼盒上凹槽,内翼盒下壳板52 与内翼盒框架51
之间设有内翼盒下凹槽,作动器第一连接件3分别深入内翼盒上凹槽和内翼盒下凹槽内并与内翼盒5固连。
3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静耳片主体210、第二静耳片主体240和第三静耳片主体270均固定不动,第二静耳片齿轮242的数量为二且套设在作动器主轴28上。第二静耳片齿轮242 与第一动耳片齿轮232啮合,第一动耳片齿轮232和第一动耳片主体230相连。作动器主轴28转动时,带动第二静耳片齿轮242同步转动,再带动第一动耳片齿轮232旋转,由于第二静耳片主体240固定不动,则反向带动继而带动第一动耳片主体230转动。
35.内翼盒上壳板50与内翼盒框架51的上部通过螺钉连接,内翼盒框架51的下部和内翼盒下壳板52通过螺钉连接。
36.在本实施例中,外翼盒6的结构和内翼盒5的结构相同。
37.如图6所示,作动器第一连接件3包括固连为一体的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主体30和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块31,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主体30与内翼盒5固连,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块31 与作动器2相连。
38.如图7所示,作动器第二连接件4包括固连为一体的作动器第二连接件主体40和作动器第二连接件块41,作动器第二连接件主体40与外翼盒6相连,作动器第二连接件块41 与作动器2相连。
39.在本实施例中,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块31的数量为多个且平行分布在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主体30上,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块31上设有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块通孔,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块通孔内穿设有作动器第一连接件杆。作动器第一连接件杆再穿过第一静耳片主体210、第二静耳片主体240和第三静耳片主体270,将第一静耳片主体210、第二静耳片主体240、第三静耳片主体270和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块31进行固连。
40.作动器第二连接件块41的结构和作动器第一连接件块31的结构相同,作动器第二连接件块41分别与第一动耳片主体230和第二动耳片25上与第一动耳片主体230对应的部分固连。作动器主轴28转动时分别带动第一动耳片主体230和第二动耳片25转动,继而依次带动作动器第二连接件4和外翼盒6转动。
41.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主体30与内翼盒5中内翼盒上凹槽和内翼盒下凹槽相连时,螺钉依次穿过内翼盒上壳板50和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主体30,螺钉依次穿过内翼盒下壳板52和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主体30,从而使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主体30与内翼盒5固连。
42.作动器第二连接件主体40与外翼盒6的连接方式与作动器第一连接件主体30与内翼盒5的连接方式相同。内翼盒5的底部通过机架连接板与支架1相连。
43.电机连接件8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连接件第一块81、连接件第二块82和连接件第三块 83,连接件第一块81的端部与电机7的输出端相连,连接件第三块83的端部套设在支架1 上,连接件第三块83的端部为齿轮结构,连接件第三块83与作动器2相连。
44.在本实施例中,作动器主轴27的端部依次套设有作动器主轴第一齿轮和作动器主轴第二齿轮。作动器主轴第一齿轮连接件第三块83啮合,电机7工作时带动连接件第一块81 转动,从而带动连接件第二块82转动,从而带动连接件第二块82再带动连接件第三块83 转动。支架1上设有机架支块,连接件第三块83的端部套设在支架1的机架支块上,连接件第三块83能够绕机架支块转动。连接件第三块83在转动的时候再带动作动器主轴第一齿轮转动。
45.支架1上设有手动件9,手动件9包括手动件连接轴91、手动件大齿轮92、手动件小齿轮93和手动件转盘94,手动件连接轴91的端部与作动器2相连,手动件连接轴91的另一端穿设于手动件大齿轮92,手动件转盘94穿设于手动件小齿轮93,手动件大齿轮92和手动件小齿轮93啮合,手动件转盘94转动时通过手动件小齿轮93和手动件大齿轮92带动手动件连接轴91转动。
46.在本实施例中,手动件连接轴91的端部为齿轮状结构,手动件连接轴91与作动器主轴第二齿轮啮合,当手动件连接轴91转动时,带动作动器主轴第二齿轮转动。待测零件放置在外翼盒6内,在外翼盒6的转动过程中完成对零件的材料性能和运动结构进行测试。
47.将测试材料通过固定件将两端固定于测试平台上两侧,即分别与内翼盒5和外翼盒6 相连。平台按给定要求向上旋转55
°
验证材料在给范围内的机械变形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再通过连杆和驱动电机7使平台通过齿轮结构做上下往复运动从而验证材料的抗疲劳性能。
48.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应被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特别陈述和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这些技术启示做出各种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其它各种具体变形和组合,这些变形和组合仍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