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降观测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34987发布日期:2022-03-20 01:33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降观测点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沉降观测点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进行流态固化土等地基填筑并在地基上浇筑建筑结构主体后,需要定期的对建筑结构进行沉降观测,因此沉降观测点装置是建筑结构墙体上安装的不可缺少的设备;而且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因此需要考虑装饰阶段因施工破坏或者掩盖沉降观测点,导致的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目前的沉降观测点装置墙内和墙外的部分为一体设置,在后续施工阶段没有遮挡的结构对其进行保护,使得沉降观测点很容易被重物砸到发生变形或者被装饰材料污染影响使用而得不到准确的沉降量。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提高对沉降观测点装置的保护,提高地基等结构沉降量的测量准确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沉降观测点装置。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降观测点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沉降观测点装置,包括安装板,安装板的一侧固定有一垂直于安装板的管体,管体的空心截面尺寸为多边形,安装板背离管体一侧开设有一与管体空心连通的插孔,插孔的截面与管体的空心截面相同,插孔和管体内共同插设并滑移连接有一连接杆,连接杆一端由管体向安装板的方向伸出至插孔外侧,连接杆伸出至插孔外的一端固定有一垂直于连接杆的观测杆。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地基等建筑结构进行沉降观测时,工作人员只需将连接杆插设在插孔和管体内,然后工作人员便可使用水准仪等其他设备对建筑结构的沉降情况进行观测,在沉降观测结束后,工作人员可将连接杆和观测杆与安装板和管体相互分离,避免因重物砸到连接杆和观测杆,而使连接杆和观测杆发生变形或者被装饰材料污染影响使用而得不到准确的沉降量,提高了对沉降观测点装置的保护,进而提高了地基等结构沉降量的测量准确性。
7.可选的,所述安装板背离管体的一侧对应插孔处开设有一圆槽,当连接杆与管体和插孔相互分离时,圆槽内螺纹连接有一封堵板。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堵板螺纹连接在圆槽内,对插孔和管体空心进行遮挡,减少了外界杂物对插孔和管体空心造成堵塞的可能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9.可选的,所述封堵板背离管体的一侧开设有一多边形的插槽,当封堵板与圆槽螺纹连接时,封堵板背离管体的一侧与安装板背离管体的一侧相互平齐。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槽的布置,便于工作人员使用工具对封堵板进行旋拧,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封堵板与安装板相互固定和拆卸的效率。
11.可选的,所述插槽内靠近插槽开口处设置有一挡板,挡板朝向管体的一侧与插槽之间连接有一弹簧,弹簧的轴线与插槽的深度方向相互平行。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的设置,对插槽具有隐藏的作用,减少了非工作人员误操作的可能性,而且当需要对封堵板进行旋转时,工作人员只需使用工具向弹簧的方向推动挡板即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保证了对封堵板的操作效率。
13.可选的,所述插槽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滑槽,滑槽沿插槽的深度方向布置且滑槽与挡板的外侧面互不连通,挡板上对应每个滑槽处各固定有一滑块。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和滑槽的相互卡设,使得挡板可以更加稳定的对插槽进行遮挡,提高了插槽的隐蔽性。
15.可选的,所述管体背离安装板的一端为封口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了构成墙体的建筑材料进入到管体内部的可能性,提高了管体内空间的清洁性。
17.可选的,所述管体外周面与安装板朝向管体一侧侧壁之间固定有若干个加强筋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板的布置,减少了管体与安装板连接处发生折弯损坏的可能性,提高了安装板与管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19.可选的所述管体外周面上固定有若干个限位杆。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杆的布置,可以使管体与其周围的墙体建筑材料紧密固定,提高了管体和安装板与墙体的固定稳定性。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提高了对沉降观测点装置的保护,通过将连接杆插设在插孔和管体内,然后工作人员便可使用水准仪等其他设备对建筑结构的沉降情况进行观测,在沉降观测结束后,工作人员可将连接杆和观测杆与安装板和管体相互分离,避免因重物砸到连接杆和观测杆,而使连接杆和观测杆发生变形或者被装饰材料污染影响使用而得不到准确的沉降量,提高了地基等结构沉降量的测量准确性;
23.2.提高了装置整体的使用稳定性,通过将封堵板螺纹连接在圆槽内,对插孔和管体空心进行遮挡,减少了外界杂物对插孔和管体空心造成堵塞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沉降观测点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体现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体现活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体现隐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部;11、安装板;111、插孔;112、圆槽;12、管体;13、加强筋板;14、限位杆;2、活动部;21、连接杆;22、观测杆;3、隐蔽组件;31、封堵板;311、插槽;312、滑槽;32、挡板;33、滑块;34、弹簧;4、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沉降观测点装置。参照图1,沉降观测点装置可用于流态固
化土地基等建筑结构的沉降观测,沉降观测点装置包括预埋在墙体4内的固定部1以及可拆卸连接在固定部1上的活动部2。
32.参照图2和图3,固定部1包括一矩形的安装板11,安装板11的一侧靠近安装板11的中心处固定有一管体12,管体1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安装板11所在平面,管体12的空心截面尺寸为正方形,安装板11背离管体12一侧开设有一与管体12空心连通的且截面尺寸相同的插孔111,安装板11和管体12预埋在墙体4上,且安装板11背离管体12的一侧与墙体4对应外侧壁相互平齐,管体12背离安装板11的一端为封口布置,以避免墙体4的建筑材料进入到管体12内部。
33.参照图2,为了提高安装板11与管体12之间的连接强度,在管体12的外周面上与安装板11朝向管体12的一侧侧壁之间设置有四个加强筋板13,加强筋板13呈直角三角形板状结构,加强筋板13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与安装板11朝向管体12一侧侧壁和管体12外周面固定,且四个加强筋板13环绕管体12均匀布置,在加强筋板13的支撑作用下,减少了管体12与安装板11连接处发生折弯损坏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安装板11与管体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34.参照图2,在管体12的外周面上还设置有三排圆杆状的限位杆14,每一排的限位杆14布置有四个,三排限位杆14沿管体1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每排的四个限位杆14绕管体12的轴线均匀分布,限位杆14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管体12的长度方向且限位杆14的一端与管体12的外周面相互固定;当管体12浇筑在墙体4上时,限位杆14将会与其周围的建筑材料紧密固定,从而使得管体12和安装板11与墙体4的固定更加牢固。
35.参照图3,活动部2包括一矩形杆状的连接杆21,连接杆21的截面与插孔111和管体12的空心截面相同,连接杆21的一端从插孔111背离管体12一侧的开口插入进插孔111和管体12内,连接杆21的另一端位于插孔111远离管体12一侧的外部,连接杆21位于插孔111外的一端固定有一观测杆22,观测杆2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连接杆21且观测杆22竖直向上延伸。
36.当对地基等建筑结构的沉降观测结束后,工作人员可向远离安装板11的方向拖动观测杆22,带动连接杆21向远离管体12和安装板11的方向滑动,直至连接杆21与管体12和插孔111相互脱离,实现对连接杆21和观测杆22与墙体4的相互分离,避免因重物砸到连接杆21和观测杆22,而使连接杆21和观测杆22发生变形或者被装饰材料污染影响使用而得不到准确的沉降量,不仅提高了对沉降观测点装置的保护,而且提高了地基等结构沉降量的测量准确性。
37.参照图4和图5,在安装板11背离管体12的一侧对应插孔111处还开设有一圆槽112,圆槽112与管体12同轴布置且圆槽112的尺寸大于插孔111的尺寸,圆槽112内设置有一隐蔽组件3以用于对连接杆21和观测杆22与安装板11相互分离时的插孔111和管体12空心进行遮挡;隐蔽组件3包括一螺纹连接在圆槽112内的封堵板31,封堵板31背离管体12的一侧与安装板11对应侧壁相互平齐。
38.参照图5,封堵板31背离管体12的一侧开设有一正六边形的插槽311,插槽311内靠近插槽311开口处设置有一挡板32,插槽3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间隔布置的滑槽312,滑槽312沿插槽311的深度方向布置且滑槽312与挡板32的外侧面互不连通,挡板32上对应每个滑槽312处各固定有一滑块33,挡板32朝向管体12的一侧与插槽311之间连接有一弹簧34,
弹簧34的轴线与插槽311的深度方向相互平行。
39.当工作人员将连接杆21和观测杆22从安装板11上拆卸下来后,可将封堵板31与圆槽112对齐,然后使用工具推动挡板32直至工具插入进行插槽311内,之后工作人员便可使用工具转动封堵板31至封堵板31螺纹连接在圆槽112内,在封堵板31与圆槽112的连接下,实现对插孔111和管体12空心的遮挡,减少外界杂物进入到管体12内的可能性,不仅实现了管体12内清洁的保持,而且减少了管体12内堆积杂物对连接杆21与管体12相互插接造成影响的可能性。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沉降观测点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地基等建筑结构进行沉降观测时,工作人员首先使用工具推动挡板32使弹簧34弹性压缩,直至工具与插槽311相互卡设,然后工作人员转动工具带动封堵板31转动至封堵板31与圆槽112相互分离,之后工作人员即可将连接杆21远离观测杆22的一端插入进插孔111和管体12内,然后使用水准仪等其他设备对建筑结构的沉降情况进行观测。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