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支撑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40071发布日期:2022-03-20 02:11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支撑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毒品检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支撑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


背景技术:

2.目前,毒品检测主要以金标法进行待测液检测为主,具有快速、方便、便于携带、准确率高等特点。
3.大多数试剂盒包括上盒体、下盒体和卡设在下盒体内的试纸条,试纸条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滴样区、观测区和吸液区,上盒体对应滴样区的位置开设有滴样口,上盒体对应观测区的位置开设有观测窗。在进行检测时,将试剂盒水平放置,使上盒体表面朝上,将待测样品滴入滴样口内,待测样品在试纸条上通过毛细作用层析,一段时间后,通过观测窗观察试纸条的观测区是否出现红线。其中,为了便于上盒体与下盒体的扣合,在试剂盒内边缘位置设置有相互插接配合的固定柱和固定筒。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固定柱和固定筒不仅可使上盒体与下盒体之间紧密扣合,还对试剂盒起到支撑作用,减少了在生产、运输中试剂盒出现压凹变形等问题的发生。但是,对于三联检测或五联检测试剂盒,由于其本体较宽,使得中部空间较大,而试剂盒内又无对中部的有效支撑,因此使得试剂盒的中部容易出现压凹变形,该压凹变形可能会对试剂盒内的试纸条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试剂盒在生产、运输中出现中部压凹的现象发生,降低因压凹而对试纸条产生影响的概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支撑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有支撑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带有支撑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包括上盒体、下盒体和卡设在下盒体内的试纸条,试纸条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滴样区、观测区和吸液区,上盒体对应滴样区的位置开设有滴样口,上盒体对应观测区的位置开设有观测窗,上盒体内顶面边缘位置固定设置有固定柱,下盒体内底面边缘位置固定设置有供固定柱插入的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盒体内顶面沿其宽度方向固定设置有支撑横条,所述支撑横条顶面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柱,所述下盒体内底面固定设置有多个支撑凸点,所述支撑凸点与所述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上盒体与下盒体扣合时,所述支撑柱顶端与所述支撑凸点抵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下盒体扣合时,支撑柱与支撑凸点紧紧相抵,形成支撑结构,对试剂盒进行有效支撑,从而提高了对试剂盒中部的支撑力度,减少了试剂盒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出现的中部压凹现象,避免了试剂盒的损毁。
9.优选的,位于所述支撑横条中部的支撑柱直径大于位于所述支撑横条边侧的支撑柱直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生产、运输过程中,试剂盒的中部最容易发生压凹变
形,通过加大位于支撑横条中部的支撑柱直径,进一步提高了支撑结构对试剂盒中部的支撑作用。
11.优选的,所述下盒体内固定设置有多组用于夹持所述试纸条的夹持板。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组夹持板对试纸条进行夹持固定,减少了试纸条在试剂盒内发生偏移的情况发生,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优选的,多个所述夹持板均与所述固定筒等高。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下盒体扣合时,夹持板的端部与上盒体内侧壁相抵,也起到了支撑作用,减少了试剂盒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出现压凹变形的情况发生。
15.优选的,所述夹持板靠近试纸条的侧壁还固定设置有卡紧凸条,所述卡紧凸条的顶端与所述夹持板的顶端平齐。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紧凸条一方面提高了夹持板对试纸条夹持的牢固度,另一方面,因卡紧凸条顶端与夹持板顶端平齐,增大了夹持板与上盒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对试剂盒的支撑力度,进一步减少了试剂盒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出现压凹变形的情况发生。
17.优选的,所述下盒体内设置有多组用于支撑所述试纸条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定位试纸条位置的定位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试剂盒进行病毒检测时,需要保持试纸条的观测区处于水平状态,减少重力作用对待测样液层析的影响。如上设置,通过支撑组件对试纸条进行有效支撑,并通过支撑组件端部的定位板对试纸条进行定位,保证了检测的顺利进行。
19.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设置在滴样区底部的第一支撑块、设置在观测区底部的第二支撑块和第三支撑块,以及设置在吸液区底部的第四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三支撑块和所述第四支撑块均与所述下盒体固定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块、第二支撑块、第三支撑块和第四支撑块对试纸条的各部分进行支撑,使试纸条稳定固定在上、下盒体内,特别是使观测区保持水平,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1.优选的,所述定位板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块远离第二支撑块的一端和第四支撑块远离第三支撑块的一端,且所述定位板与所述固定筒等高。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定位板与固定筒等高,在上、下盒体扣合时,定位板的顶端也与上盒体内侧壁相抵,进一步提高了上、下盒体之间的支撑力度,进一步降低了试剂盒发生压凹变形的概率。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本技术通过设置支撑柱与支撑凸点,在试剂盒内形成了支撑结构,加大了对试剂盒中部的支撑力度,从而减少了试剂盒在生产、运输时中部凹陷的问题发生;
25.2.本技术通过设置夹持板,不仅对试纸条进行了有效夹持,使试纸条牢牢固定在试剂盒内,还对上、下盒体进行了有效支撑,进一步减少了试剂盒压凹变形的情况发生;
26.3.本技术通过设置定位板,定位板与固定筒等高,在上盒体与下盒体扣合时,定位板也对试剂盒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减少了试剂盒压凹变形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带有支撑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凸显上盒体和下盒体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30.附图标记:1、上盒体;2、下盒体;3、试纸条;31、滴样区;32、观测区;33、吸液区;4、滴样口;5、观测窗;6、固定柱;7、固定筒;8、支撑横条;9、支撑柱;10、支撑凸点;11、夹持板;12、卡紧凸条;13、支撑组件;131、第一支撑块;132、第二支撑块;133、第三支撑块;134、第四支撑块;14、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带有支撑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参照图1和图2,带有支撑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包括相互扣合的上盒体1与下盒体2,下盒体2内设置有试纸条3。试纸条3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滴样区31、观测区32和吸液区33,其中,滴样区31用于吸收样液并将样液渗透至观测区32,随后样液在观测区32内层析向前,直至被吸液区33吸收。上盒体1对应滴样区31的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有滴样口4,上盒体1对应观测区32的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有观测窗5。为了方便卡接,上盒体1内顶面边缘位置一体成型有多根固定柱6,下盒体2内底面边缘位置一体成型有多根固定筒7,固定柱6与固定筒7一一对应,上盒体1与下盒体2通过固定柱6与固定筒7的插接配合实现扣合。
33.参照图2,上盒体1内顶面沿其宽度方向固定设置有支撑横条8,支撑横条8顶面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柱9。本技术实施例的试剂盒为五联检测试剂盒,试剂盒内有五根试纸条3,支撑柱9设置为六个。下盒体2内底面一体成型设置有多个支撑凸点10,支撑凸点10与支撑柱9一一对应设置,因此本实施例中支撑凸点10也设置为六个。当上盒体1与下盒体2扣合时,支撑柱9顶面与支撑凸点10顶面相抵,从而形成支撑结构,对试剂盒进行有效支撑,减少了试剂盒向内凹陷的情况发生。因试剂盒的中部最容易发生凹陷,因此位于中间的两个支撑柱9的直径均大于其他支撑柱9的直径,如此设置,通过加大中部支撑柱9与上盒体1的接触面积来提高对试剂盒中部的支撑效果。
34.参照图2和图3,下盒体2内固定设置有多组夹持板11,因本实施例中试纸条3为五根,因此夹持板11也设置为五组,每组夹持板11均由相对设置在试纸条3两侧的两夹持板11组成,且夹持板11的高度与固定筒7高度相等,使夹持板11不仅可将试纸条3夹持固定,并且当上盒体1与下盒体2扣合时,夹持板11顶部与上盒体1内壁相抵,还对试剂盒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降低试剂盒压凹变形的可能。
35.参照图2,为了提高夹持板11对试纸条3夹持的牢度,在夹持板11靠近试纸条3的一次还一体成型有与夹持板11顶端平齐的卡紧凸条12。同组内两夹持板11对试纸条3进行夹持时,因卡紧凸条12的存在而实现过盈配合,加强了对试纸条3的加持力度。并且,通过设置卡紧凸条12还间接增大了夹持板11与上盒体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对试剂盒的支撑效果。
36.参照图1,下盒体2内设置有多组用于支撑试纸条3的支撑组件13,支撑组件13包括设置在滴样区31底部并用于支撑滴样区31的第一支撑块131、设置在观测区32底部并用于
支撑观测区32的第二支撑块132和第三支撑块133,以及设置在吸液区33底部并用于支撑吸液区33的第四支撑块134,并且上述四个支撑块均与下盒体2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块131背离第二支撑块132的一端和第四支撑块134背离第三支撑块133的一端均设置有定位板14,定位板14与下盒体2一体成型。当试纸条3被支撑组件13支撑时,定位板14起到定位试纸条3位置的作用,并且定位板14的高度也与固定筒7的高度相等,因此,当上盒体1与下盒体2扣合时,定位板14也对试剂盒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降低了试剂盒发生压凹的可能。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带有支撑结构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的实施原理为:当上盒体1与下盒体2扣合时,固定柱6与固定筒7、支撑凸点10与支撑柱9、夹持板11与卡紧凸条12、定位板14均可起到支撑试剂盒的作用,从而减少了生产、运输过程中试剂盒压凹变形的情况发生。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