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短路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14866发布日期:2022-04-06 20:5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短路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测试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短路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池(battery)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正极、负极之分。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池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电动势、容量、比能量和电阻。利用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可以得到具有稳定电压,稳定电流,长时间稳定供电,受外界影响很小的电流,并且电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充放电操作简便易行,不受外界气候和温度的影响,性能稳定可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有很大作用。
3.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池短路测试装置,公开号:cn207636738u,“无需人工上料,实现了上料自动化,降低了人工成本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所述取料单元采用所述吸头吸附的方式提取待测电池,避免了传统夹爪夹紧时对待测电池造成损伤;所述固定单元通过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滑动固定块配合收容固定待测电池,防止待测电池在测试过程中被碰倒或碰歪导致结果不准确;所述测试头通过所述弹簧的弹性作用能够上下活动,使待测电池与所述测试头对接时不会受到过度挤压造成损伤,此外,所述测试头中的正极对接棒与负极对接圈之间设有绝缘的隔离层,能够有效避免内部短路带来的安全隐患”,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电池进行固定,导致对电池的测试较为不便,且在测试过程中,对电池产生过大压力,可能会造成其损坏的情况,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短路测试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6.一种电池短路测试装置,包括操作台和机体,所述操作台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机体放置在支撑架内,所述操作台上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操作台的侧表面开设有圆形孔,所述圆形孔的侧壁面开设有环形槽,所述操作台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架,所述放置架处与两个滑槽之间,所述放置架的表面内凹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架和放置槽均为u形状,所述放置架的两侧端部均开设有两个矩形槽,所述放置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接触圆板,两个所述接触圆板上均设置有连接线,两个所述接触圆板分别通过连接线与机体连接,所述操作台上设置用来驱动两个接触圆板移动的驱动结构。
7.优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滑块和螺纹杆,所述滑块的数量与接触圆板的数量一致,两个所述滑块均为十字形状,两个所述滑块分别与滑槽相适配,两个所述滑块分别滑动连接在滑槽内。
8.优选的,两个所述滑块的表面均开设有螺纹孔,两个所述螺纹孔的螺纹方向相反。
9.两个所述滑块的上端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分别与两个所述接
触圆板固定连接。
10.所述螺纹杆活动贯穿圆形孔和两个滑槽,并与操作台活动连接,所述螺纹杆贯穿两个螺纹孔,并与两个滑块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的表面固定套接有圆环,所述圆环转动安装在环形槽内,所述螺纹杆的自由端固定安装有转把。
11.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两侧端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每个所述连接杆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矩形块,每个所述矩形块分别滑动连接在矩形槽内。
12.每个所述矩形块的端部均固定安装有弹簧,每个所述矩形块分别通过弹簧与矩形槽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13.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4.其一,在使用时,将待检测的电池放置在放置槽内,通过扭动转把,使得螺纹杆进行转动,两个滑块处的螺纹孔螺纹方向相反,螺纹杆转动会使两个滑块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移动,两个滑块会在滑槽内滑动,通过滑块相互靠近移动会带动两个接触圆板相互靠近移动,使得两个接触圆板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接触,通过连接线传递信号至机体上,使用者观察机体上显示的数据即可得知电池是否短路,无需人工手持电池进行测试,操作较为方便,测试完成后,反方向扭动转把即可将电池从放置槽内取出,该测试装置便于对电池进行固定和取出,使得测试更加方便,测试效率得到提高。
15.其二,通过两个滑块相互靠近移动会带动矩形块在矩形槽内移动,矩形块会对弹簧施加压力,使其受力压缩,使得接触圆板与电池之间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压力,导致电池的损坏,保证了电池的完好性,提高了该测试装置的实用性。
16.其三,通过圆环转动安装在环形槽内,对螺纹杆起到了限位作用,防止螺纹杆发生移动,滑块和滑槽均为十字形状,使得滑块在滑槽内滑动更加稳定,防止滑块脱离出滑槽,导致接触圆板的位置发生偏移,影响测试的正常运行,该测试装置,结构紧凑,设计合理,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测试装置总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放置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操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螺纹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操作台;11、支撑架;12、滑槽;13、圆形孔;14、环形槽;2、放置架;21、放置槽;22、矩形槽;3、机体;4、接触圆板;41、连接线;5、滑块;51、螺纹孔;52、支撑杆;6、螺纹杆;61、圆环;62、转把;7、连接杆;71、矩形块;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
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26.请参阅图1-图5,一种电池短路测试装置,包括操作台1和机体3,操作台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1,机体3放置在支撑架11内,操作台1上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2,操作台1的侧表面开设有圆形孔13,圆形孔13的侧壁面开设有环形槽14,操作台1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架2,放置架2处与两个滑槽12之间,放置架2的表面内凹有放置槽21,放置架2和放置槽21均为u形状,放置架2的两侧端部均开设有两个矩形槽22,放置架2的两侧均设置有接触圆板4,两个接触圆板4上均设置有连接线41,两个接触圆板4分别通过连接线41与机体3连接,操作台1上设置用来驱动两个接触圆板4移动的驱动结构,驱动结构包括滑块5和螺纹杆6,滑块5的数量与接触圆板4的数量一致,两个滑块5均为十字形状,两个滑块5分别与滑槽12相适配,两个滑块5分别滑动连接在滑槽12内,两个滑块5的表面均开设有螺纹孔51,两个螺纹孔51的螺纹方向相反,两个滑块5的上端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52,两个支撑杆52分别与两个接触圆板4固定连接,螺纹杆6活动贯穿圆形孔13和两个滑槽12,并与操作台1活动连接,螺纹杆6贯穿两个螺纹孔51,并与两个滑块5螺纹连接,螺纹杆6的表面固定套接有圆环61,圆环61转动安装在环形槽14内,螺纹杆6的自由端固定安装有转把62,两个支撑杆52的两侧端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7,每个连接杆7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矩形块71,每个矩形块71分别滑动连接在矩形槽22内,每个矩形块71的端部均固定安装有弹簧8,每个矩形块71分别通过弹簧8与矩形槽22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27.在使用时,将待检测的电池放置在放置槽21内,通过扭动转把62,使得螺纹杆6进行转动,两个滑块5处的螺纹孔51螺纹方向相反,螺纹杆6转动会使两个滑块5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移动,两个滑块5会在滑槽12内滑动,通过滑块5相互靠近移动会带动两个接触圆板4相互靠近移动,使得两个接触圆板4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接触,通过连接线41传递信号至机体3上,使用者观察机体3上显示的数据即可得知电池是否短路,无需人工手持电池进行测试,操作较为方便,测试完成后,反方向扭动转把62即可将电池从放置槽21内取出,该测试装置便于对电池进行固定和取出,使得测试更加方便,测试效率得到提高,通过两个滑块5相互靠近移动会带动矩形块71在矩形槽22内移动,矩形块71会对弹簧8施加压力,使其受力压缩,使得接触圆板4与电池之间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压力,导致电池的损坏,保证了电池的完好性,提高了该测试装置的实用性,通过圆环61转动安装在环形槽14内,对螺纹杆6起到了限位作用,防止螺纹杆6发生移动,滑块5和滑槽12均为十字形状,使得滑块5在滑槽12内滑动更加稳定,防止滑块5脱离出滑槽12,导致接触圆板4的位置发生偏移,影响测试的正常运行,该测试装置,结构紧凑,设计合理,使用方便。
28.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29.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
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