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医学科放射环境智能监测系统

文档序号:31165512发布日期:2022-08-17 08:36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核医学科放射环境智能监测系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监测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核医学科放射环境智能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核医学技术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代。从一开始的x光到如今的ct、pet/ct都是为了使临床可以更精确更高效地发现病灶,更优质地治疗患者。
3.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利用正电子核素的湮没辐射特性,把正电荷核素18f标记在葡萄糖上,静脉注射入受检查者体内,参与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从而标记病灶。18f-fdg氟化脱氧葡萄糖作为显影剂广泛在临床上使用,因其可代谢水平较高,在两小时后便可以被人体代谢掉大部分,不会对人体造成很严重的伤害。然而造影剂本身也带有微量的辐射,再加上检查室中高于外界数百倍之多,受检查者在做完检查后所带有的辐射量高于正常水平,(petct扫描一次接收到的辐射量大约是10msv左右。其中ct剂量1.3-4.5msv,药物剂量是根据体重计算,每公斤需0.1-0.15mci,80公斤重的人注入10mci,辐射量是7msv。如果需要加一次局部的延时现象,则为12-13msv左右。)所以医院要求患者必须在半小时之后才能离开等待室,和未接受过检查的普通人接触,以防自带的辐射给他人造成影响。因为各大医院的就诊量和人流量居高不下,门急诊量排行榜百强医院的门诊量总和达到3.51亿人次,需要进行检查的患者数量也不容小觑,加上医院工作人员的数量有限,不能无时无刻关注患者的行为,这就导致了一些患者在做好检查后无视医院的要求,成为一个移动的辐射源,使得周围的人们遭受辐射的影响。辐射的危害也不可小觑,辐射会给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如: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450000~800000:30天内将进入垂死状态;200000~4500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至6周内死亡;60000~100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10000:患癌症的可能性为1/1305000:每年的工作所遭受的核辐射量;700:大脑扫描的核辐射量;60:人体内的辐射量;10:乘飞机时遭受的辐射量;8:建筑材料每年所产生的辐射量;1:腿部或者手臂进行x光检查时的辐射量。(注:这里使用的单位是雷姆(rem),现行单位为希(sv)1sv=100rem)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实现有效监控、结构简单的核医学科放射环境智能监测系统。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核医学科放射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端、服务器、信息采集工作站和监控工作站,所述数据采集端设置于出入口,所述服务器分别连接数据采集端、信息采集工作站和监控工作站,
7.所述数据采集端包括辐射探测器、第二摄像头和通讯器,所述通讯器分别连接辐射探测器、第二摄像头和服务器。
8.进一步地,所述辐射探测器、第二摄像头和通讯器集成安装。
9.进一步地,所述辐射探测器为rg1100型探测器。
10.进一步地,所述通讯器为无线通讯器。
11.进一步地,所述信息采集工作站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工作站主机和第一摄像头。
12.进一步地,所述监控工作站包括报警器以及带有显示屏的第二工作站主机,所述第二工作站主机与报警器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屏包括报警对象人脸显示区、放射性活度显示区和报警对象登记信息显示区。
14.进一步地,所述监控工作站连接有用户终端。
15.进一步地,所述用户终端包括技师终端、医生终端、护士终端、患者终端和/或家属终端。
16.进一步地,所述数据采集端在每个出入口处设置多个。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在核医学科检查场所的出入口处设置数据采集端,能在受检查者离开核医学科检查场所前及时获取其放射性活度,并在放射性活度超标时及时反馈,以实现对核医学科放射环境的有效检测,能够有效确保每一位受检查者的辐射量处在正常水平后方可离开核医学科室,保障患者不受额外的有害辐射影响。
19.2、本实用新型实时、精确地保障医院核医学科放射环境的稳定安全,结构简单,兼容性强,具有更灵活的用户选择。
20.3、本实用新型辐射探测器、第二摄像头和通讯器集成安装,集成化程度高,产品体积更为小巧灵活。
21.4、本实用新型各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更新换代,降低成本,同时更方便维修。
22.5、本实用新型的数据采集过程设在出入口处,不会影响受检查者的正常过程,同时使其更为安全、高效。
23.6、本实用新型可远距离对核医学科放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及预警,便于技师、医生、护士及时干预。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核医学科放射环境智能监测系统,是为医院核医学科设计的
放射环境监测系统,可对核医学科患者的放射性活度进行有效监测及预警。当检测到自身放射性活度超标的患者离开核医学科,系统对该名患者进行人脸识别,并将该名患者的情况和个人信息通知技师、医生、护士及病患家属,要求其等待自身放射性活度降至正常范围,方能离开核医学科。该智能监测系统可实现对医院核医学科放射环境的实时监控,可高效、精准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维护医院及科室内放射环境的稳定、安全。同时,可取代人工检测,并有效弥补人工所可能造成的隐患。
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核医学科放射环境智能监测系统中,包括数据采集端1、服务器2、信息采集工作站3和监控工作站4,数据采集端1设置于出入口,服务器2分别连接数据采集端1、信息采集工作站3和监控工作站4。
29.信息采集工作站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工作站主机31和第一摄像头32。第一摄像头32用于采集受检者的人脸信息,第一工作站主机31收集人脸信息及相关个人信息后上传至服务器2,服务器2具有数据存储模块。信息采集工作站3可设置于注射点,为注射点护士工作站。
30.数据采集端1包括辐射探测器11、第二摄像头12和通讯器13,通讯器13分别连接辐射探测器11、第二摄像头12和服务器2。辐射探测器11在受检查者准备离开核医学科的时候对其进行放射性活度监测,在放射量超标时启动报警机制,由第二摄像头12进行拍照,辐射探测器11和第二摄像头12采集的信息同时通过通讯器13上传至服务器2,服务器2基于采集的信息与预先存储的人脸信息进行比对,向监控工作站4发送报警提示信息。
31.本实施例中,辐射探测器11、第二摄像头12和通讯器13集成安装,以方便将数据采集端1设置于出入口处。
32.本实施例中,辐射探测器11为rg1100型探测器。
33.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通讯器13为无线通讯器。
34.监控工作站4包括报警器42以及带有显示屏的第二工作站主机41,第二工作站主机41与报警器42连接。本实施例中,显示屏包括报警对象人脸显示区、放射性活度显示区和报警对象登记信息显示区。
35.如图2所示,核医学科使用上述监测系统的工作流程包括:
36.患者到达核医学科,由信息采集工作站3收集个人信息、人脸信息和注射的药剂种类及药剂剂量信息,上传至服务器2中。个人信息与医院的ris系统同步。
37.而后,患者至核医学科注射处注射带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
38.在患者做完相应检查后,需要等待其自身放射性活度下降。在患者准备离开核医学科的时候,数据采集端1将对其放射性活度进行监测,如若其放射性活度达到安全范围,则该名患者可以离开核医学科。若其放射性活度超标,则启动该系统报警机制,数据采集端1将对该名患者拍照,同时将辐射探测器采集的图像,一并上传至服务器2,服务器2将所采集的实时图像数据和辐射探测器所采集的患者自身放射性活度信息图像融合,并将该图像与服务器所采集的人脸信息对比核对,识别人脸,上传至监控工作站,要求病人等待自身放射性活度降至正常范围,方能离开核医学科。
3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监控工作站4连接有用户终端5,该用户终端5包括技师终端、医生终端、护士终端、患者终端、家属终端等,以及时将报警信息通知技师、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
40.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数据采集端1在每个出入口处设置多个,以全面对出入人员进行检测。
41.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