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跳度精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79916发布日期:2022-04-14 21:54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跳度精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跳度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控制跳度精度装置。


背景技术:

2.圆跳度是以一条过圆心的直线,转动这个圆,直线不转动,转过一周后查看圆周和直线交点的最大位移,这就是圆跳度,这是由于加工的时候不可能完美加工,肯定是一个椭圆或更加不规则的形状,但是误差极小就认为是圆,在精密加工时,圆跳度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超过这个范围侧不合格。
3.但是,传统的控制跳度精度装置的跳度检测机构的高度都是固定的,只能针对固定尺寸的圆柱进行跳度检测,当需要对不同直径的圆柱进行检测时,需要更换新的检测设备,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还增大了投入的成本。
4.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控制跳度精度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跳度精度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控制跳度精度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支撑板和固定板,所述第一电机的出轴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轮,位于左端所述支撑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之间通过第一皮带连接,所述转轴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挤压盘,位于右端所述支撑板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夹持装置,所述固定板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移动筒,所述移动筒的圆周面固定连接有升降装置,所述移动筒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跳度测试装置,且位于左端所述移动筒和位于右端所述移动筒的螺纹方向相反。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设置有多个均匀的分布在底板的下端,工作时,在支撑腿的作用下使得整体装置更加稳定的放置在地面上。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持装置包括滑动孔、移动座、摇杆、滑动杆、螺纹杆、第二电机和滑动座,位于右端所述支撑板的左端面开设有滑动孔,所述滑动孔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下端与第二电机的出轴端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通过固定架与底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圆周面螺纹连接有滑动座,所述滑动座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摇杆;位于右端所述支撑板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座,所述移动座与摇杆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滑动杆的左端转动连接有挤压盘,工作时,开启第二电机,在第二电机的作用下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使得滑动座沿着螺纹杆进行移动,随着滑动座的移动使得摇杆围绕着移动座发生转动并推动着
移动座发生移动,移动座移动带动滑动杆发生移动,滑动杆移动带动位于右端的挤压盘移动,这时位于右端的挤压盘可以在位于左端挤压盘的配合下对需要测试跳度的物体进行挤压固定。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动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滑动座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杆对称分布在螺纹杆的前后两端;所述滑动座与螺纹杆之间的螺纹形状为三角形,工作时,在导向杆的作用下使得滑动座可以稳定的进行移动;由于三角螺纹具有自锁性使得在螺纹杆不发生转动时,滑动座可以牢牢的固定在螺纹杆的圆周面上。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二轴承座、连接块、第一锥齿轮、转动杆、第二从动轮、第二皮带、第二锥齿轮、蜗轮、蜗杆和第一轴承座,所述移动筒的圆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块,所述移动筒的圆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和连接块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与第一轴承座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与固定板之间滑动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圆周面固定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啮合有蜗杆,所述蜗杆与第二轴承座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与固定板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和第一轴承座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和连接块之间固定连接,位于中间位置所述蜗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手柄,位于中间位置所述蜗杆的圆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主动轮,位于左端和右端所述蜗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之间通过第二皮带连接,工作时,转动手柄带动位于中间位置的蜗杆转动,位于中间位置的蜗杆转动带动第二主动轮和位于中间位置的蜗轮转动,第二主动轮转动在第二皮带的作用下带动第二从动轮转动,在第二从动轮的作用下使得位于左端和右端的蜗杆转动,这样所述蜗杆同时转动使得蜗轮同时转动,蜗轮转动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带动移动筒转动并沿着固定板进行移动,这样使得移动筒与挤压盘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跳度测试装置包括移动板、移动块、滚轮、滑杆、弹簧和刻度尺,所述移动筒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滑杆的一端与移动筒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滚轮,位于左端所述移动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指示头,所述指示头指向刻度尺,所述刻度尺与底板之间固定连接,工作时,当开启测试圆柱的跳度时,圆柱在转动的过程中与滚轮密切接触,使得移动块和移动板移动的位置始终一致,进而使得指示头指向刻度尺的位置始终一致,当指示头指向刻度尺的位置出现大幅度移动时,这时就可以检测出该物体的跳度过大。
13.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通过第二轴承座、连接块、第一锥齿轮、转动杆、第二从动轮、第二皮带、第二锥齿轮、蜗轮、蜗杆、第一轴承座、移动板、移动块、滚轮、滑杆、弹簧和刻度尺的配合下,针对不同直径的圆柱,调节跳度测试装置的高度,转动手柄带动位于中间位置的蜗杆转动,位于中间位置的蜗杆转动带动第二主动轮和位于中间位置的蜗轮转动,第二主动轮转动在第二皮带的作用下带动第二从动轮转动,在第二从动轮的作用下使得位于左端和右端的蜗杆转动,
这样所述蜗杆同时转动使得蜗轮同时转动,蜗轮转动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带动移动筒转动并沿着固定板进行移动,在移动筒的作用下使得移动板和滚轮进行移动,当滚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停止转动手柄,这时就可以对不同直径的圆柱进行跳度检测了,解决了传统的跳度检测机构不便于对不同直径的圆柱进行跳度检测的问题,达到了节省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d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右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剖面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底板;2、支撑腿;3、支撑板;4、摇杆;5、移动座;6、滑动杆;7、挤压盘;8、蜗轮;9、第一电机;10、第一从动轮;11、第一皮带;12、第一主动轮;13、固定板;14、移动块;15、滑动座;16、螺纹杆;17、导向杆;18、滑动孔;19、滚轮;20、移动板;21、滑杆;22、第一锥齿轮;23、连接块;24、第二皮带;25、移动筒;26、第二锥齿轮;27、手柄;28、第二主动轮;29、蜗杆;30、第一轴承座;31、转动杆;32、第二轴承座;33、第二从动轮;34、刻度尺;35、转轴;36、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控制跳度精度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9、支撑板3和固定板13,第一电机9的出轴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主动轮12,位于左端支撑板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35,转轴35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从动轮10,第一主动轮12和第一从动轮10之间通过第一皮带11连接,转轴35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挤压盘7,位于右端支撑板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夹持装置,固定板13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移动筒25,移动筒25的圆周面固定连接有升降装置,移动筒25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跳度测试装置,且位于左端移动筒25和位于右端移动筒25的螺纹方向相反。
2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底板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2,支撑腿2设置有多个均匀的分布在底板1的下端,工作时,在支撑腿2的作用下使得整体装置更加稳定的放置在地面上。
2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夹持装置包括滑动孔18、移动座5、摇杆4、滑动杆6、螺纹杆16、第二电机36和滑动座15,位于右端支撑板3的左端面开设有滑动孔18,滑动孔18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6,螺纹杆16的下端与第二电机36的出轴端之间固定连
接,第二电机36通过固定架与底板1之间固定连接,螺纹杆16的圆周面螺纹连接有滑动座15,滑动座15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摇杆4;位于右端支撑板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杆6,滑动杆6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座5,移动座5与摇杆4之间转动连接,滑动杆6的左端转动连接有挤压盘7,工作时,开启第二电机36,在第二电机36的作用下带动螺纹杆16转动,螺纹杆16转动使得滑动座15沿着螺纹杆16进行移动,随着滑动座15的移动使得摇杆4围绕着移动座5发生转动并推动着移动座5发生移动,移动座5移动带动滑动杆6发生移动,滑动杆6移动带动位于右端的挤压盘7移动,这时位于右端的挤压盘7可以在位于左端挤压盘7的配合下对需要测试跳度的物体进行挤压固定。
2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实施方案:滑动孔1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向杆17,导向杆17与滑动座15之间滑动连接,导向杆17对称分布在螺纹杆16的前后两端;滑动座15与螺纹杆16之间的螺纹形状为三角形,工作时,在导向杆17的作用下使得滑动座15可以稳定的进行移动;由于三角螺纹具有自锁性使得在螺纹杆16不发生转动时,滑动座15可以牢牢的固定在螺纹杆16的圆周面上。
2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升降装置包括第二轴承座32、连接块23、第一锥齿轮22、转动杆31、第二从动轮33、第二皮带24、第二锥齿轮26、蜗轮8、蜗杆29和第一轴承座30,移动筒25的圆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块23,移动筒25的圆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22,第一锥齿轮22和连接块23之间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22啮合有第二锥齿轮26,第二锥齿轮26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31,转动杆31与第一轴承座30之间转动连接,第一轴承座30与固定板13之间滑动连接,转动杆31的圆周面固定连接有蜗轮8,蜗轮8啮合有蜗杆29,蜗杆29与第二轴承座32之间转动连接,第二轴承座32与固定板13之间滑动连接,第二轴承座32和第一轴承座30之间固定连接,第一轴承座30和连接块23之间固定连接,位于中间位置蜗杆29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手柄27,位于中间位置蜗杆29的圆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主动轮28,位于左端和右端蜗杆29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从动轮33,第二主动轮28和第二从动轮33之间通过第二皮带24连接,工作时,转动手柄27带动位于中间位置的蜗杆29转动,位于中间位置的蜗杆29转动带动第二主动轮28和位于中间位置的蜗轮8转动,第二主动轮28转动在第二皮带24的作用下带动第二从动轮33转动,在第二从动轮33的作用下使得位于左端和右端的蜗杆29转动,这样蜗杆29同时转动使得蜗轮8同时转动,蜗轮8转动带动转动杆31转动,转动杆31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26转动,第二锥齿轮26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22转动,第一锥齿轮22转动带动移动筒25转动并沿着固定板13进行移动,这样使得移动筒25与挤压盘7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3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实施方案:跳度测试装置包括移动板20、移动块14、滚轮19、滑杆21、弹簧和刻度尺34,移动筒25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21,滑杆2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远离滑杆21的一端与移动筒25之间固定连接,滑杆21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移动板20,移动板20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14,移动块1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滚轮19,位于左端移动板20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指示头,指示头指向刻度尺34,刻度尺34与底板1之间固定连接,工作时,当开启测试圆柱的跳度时,圆柱在转动的过程中与滚轮19密切接触,使得移动块14和移动板20移动的位置始终一致,进而使得指示头指向刻度尺34的位置始终一致,当指示头指向刻度尺34的位置出现大幅度移动时,这时就可以检测出该物体的跳度过大。
3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32.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根据需要检测的圆柱的直径调节跳度测试装置的高度,转动手柄27带动位于中间位置的蜗杆29转动,位于中间位置的蜗杆29转动带动第二主动轮28和位于中间位置的蜗轮8转动,第二主动轮28转动在第二皮带24的作用下带动第二从动轮33转动,在第二从动轮33的作用下使得位于左端和右端的蜗杆29转动,这样蜗杆29同时转动使得蜗轮8同时转动,蜗轮8转动带动转动杆31转动,转动杆31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26转动,第二锥齿轮26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22转动,第一锥齿轮22转动带动移动筒25转动并沿着固定板13进行移动,移动筒25移动带动弹簧、滑杆21、移动板20、移动块14、滚轮19、第一锥齿轮22相关的升降装置进行移动,当滚轮19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停止转动手柄27,在把圆柱放置在两个挤压盘7之间,开启第二电机36,在第二电机36的作用下带动螺纹杆16转动,螺纹杆16转动使得滑动座15沿着螺纹杆16进行移动,随着滑动座15的移动使得摇杆4围绕着移动座5发生转动并推动着移动座5发生移动,移动座5移动带动滑动杆6发生移动,滑动杆6移动带动位于右端的挤压盘7移动,这时位于右端的挤压盘7可以在位于左端挤压盘7的配合下对需要测试跳度的物体进行挤压固定,这时圆柱被固定完成,然后开启第一电机9,在第一电机9的作用下带动第一主动轮12转动,第一主动轮12转动在第一皮带11的作用下带动第一从动轮10转动,第一从动轮10转动带动转轴35转动,转轴35转动带动位于左端的挤压盘7转动,这样在位于左端的挤压盘7的作用下配合着位于右端的挤压盘7使得圆柱发生转动,圆柱在转动的过程中与滚轮19密切接触,使得移动块14和移动板20移动的位置始终一致,进而使得指示头指向刻度尺34的位置始终一致,当指示头指向刻度尺34的位置出现大幅度偏差时,这时就可以检测出该物体的跳度问题。
3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