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37697发布日期:2022-04-27 12:47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加工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轴承是现如今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的零部件,其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一般的滚动轴承是由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
3.滚动轴承的配合是轴承内圈与轴颈、轴承外圈与轴承座孔的配合,由于滚动轴承是标准件,因此轴承内圈与孔的配合采用基孔制,在加工轴承内圈时,为了保证其配合的精度,还需要对轴承内圈进行同轴度的检测。
4.目前采用的检测设备是利用检测规进行检测,即将轴承内圈固定在特定位置,通过人工操作检测规,观察检测规是否能够穿过轴承内圈并与压敏传感器,由于是人工操作检测规的移动,容易使检测规产生晃动,使得检测规检测时不平稳,影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效率,导致使用局限性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得检测规检测时更加的平稳,能够有效提高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效率,降低使用局限性的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包括机台、夹持座、电机、主动丝杠、从动丝杠、传动带、升降板、升降轴和检测规,机台顶端对称的设置有两组立柱,两组立柱上均螺装设置有一组固定螺栓,夹持座上对称的设置有两组连接板,夹持座通过连接板与固定螺栓的配合可拆卸的安装在立柱上,两组连接板上均固定套设有压紧盘,机台的顶端连接设置有固定架,机台的底端设置有电机架,电机固定安装在电机架的底端,主动丝杠通过与电机输出端的连接转动安装在固定架和电机架上,从动丝杠转动安装在机台和固定架上,主动丝杠和从动丝杠上均固定设置有皮带轮,传动带转动套装在两组皮带轮上,升降板上设置有两组螺纹孔,升降板通过螺纹孔螺装的套设在主动丝杠和从动丝杠上,固定架上设置有滑孔,升降轴通过与滑孔的配合固定安装在升降板上,检测规上设置有固定套,检测规通过固定套螺装在升降轴的底端,并且夹持座与检测规同轴,机台的顶端设置有压敏传感器,压敏传感器位于夹持座的正下方。
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所述两组压紧盘的底端均设置有防滑垫。
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还包括限位环,限位环固定安装在升降轴的顶端。
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所述固定架的滑孔内设置有滑套。
1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还包括四组万向轮,四组万向轮固定安装在机台的底端。
1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还包括手推把,手推把固定安装在机台的左端。
1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还包括防滑把套,防滑把套固定套装在手推把的圆周外壁上。
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所述固定架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两组加强板,并且四组加强板的底端均与机台的顶端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首先在检测时,先将轴承内圈放置在夹持座中,然后通过启动电机,电机带动主动丝杠转动,主动丝杠通过皮带轮和传动带的配合带动从动丝杠转动,通过主动丝杠和从动丝杠的转动,带动升降板向下移动,升降板带动升降轴向下移动,使升降轴带动检测规进行穿轴承内圈的操作,当检测规可以穿过轴承内圈并与压敏传感器发生接触或挤压,压敏传感器会产生信号传递给系统,判定其同轴度合格,当检测规不能穿过轴承内圈时,则与压敏传感器不发生任何接触,此时系统自动判定轴承内圈同轴度不合格,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轴承内圈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夹持座和检测规,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即可,通过夹持座对轴承内圈的限制,和主动丝杠与从动丝杠带动检测规竖直的移动,使得检测规检测时更加的平稳,采用自动控制检测规的移动,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效率,降低使用局限性。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右侧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附图中标记:1、机台;2、立柱;3、固定螺栓;4、夹持座;5、连接板;6、压紧盘;7、固定架;8、电机架;9、电机;10、主动丝杠;11、从动丝杠;12、皮带轮;13、传动带;14、升降板;15、升降轴;16、检测规;17、固定套;18、压敏传感器;19、防滑垫;20、限位环;21、滑套;22、万向轮;23、手推把;24、防滑把套;25、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包括机台1、夹持座4、电机9、主动丝杠10、从动丝杠11、传动带13、升降板14、升降轴15和检测规16,机台1顶端对称的设置有两组立柱2,两组立柱2上均螺装设置有一组固定螺栓3,夹持座4上对称的设置有两组连接板5,夹持座4通过连接板5与固定螺栓3的配合可拆卸的安装在立柱2上,两组连接板5上均固定套设有压紧盘6,机台1的顶端连接设置有固定架7,机台1的底端设置有电机架8,电机9固定安装在电机架8的底端,主动丝杠10通过与电机9输出端的连接转动安装在固定架7和电机架8上,从动丝杠11转动安装在机台1和固定架7上,主动丝杠10和从
动丝杠11上均固定设置有皮带轮12,传动带13转动套装在两组皮带轮12上,升降板14上设置有两组螺纹孔,升降板14通过螺纹孔螺装的套设在主动丝杠10和从动丝杠11上,固定架7上设置有滑孔,升降轴15通过与滑孔的配合固定安装在升降板14上,检测规16上设置有固定套17,检测规16通过固定套17螺装在升降轴15的底端,并且夹持座4与检测规16同轴,机台1的顶端设置有压敏传感器18,压敏传感器18位于夹持座4的正下方;首先在检测时,先将轴承内圈放置在夹持座4中,然后通过启动电机9,电机9带动主动丝杠10转动,主动丝杠10通过皮带轮12和传动带13的配合带动从动丝杠11转动,通过主动丝杠10和从动丝杠11的转动,带动升降板14向下移动,升降板14带动升降轴15向下移动,使升降轴15带动检测规16进行穿轴承内圈的操作,当检测规16可以穿过轴承内圈并与压敏传感器18发生接触或挤压,压敏传感器18会产生信号传递给系统,判定其同轴度合格,当检测规16不能穿过轴承内圈时,则与压敏传感器18不发生任何接触,此时系统自动判定轴承内圈同轴度不合格,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轴承内圈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夹持座4和检测规16,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即可,通过夹持座4对轴承内圈的限制,和主动丝杠10与从动丝杠11带动检测规16竖直的移动,使得检测规检测时更加的平稳,采用自动控制检测规的移动,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效率,降低使用局限性。
2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所述两组压紧盘6的底端均设置有防滑垫19;通过设置防滑垫19,能够使压紧盘6在压紧时更加的紧密牢固,提高使用可靠性。
2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还包括限位环20,限位环20固定安装在升降轴15的顶端;通过设置限位环20,能够有效防止升降轴15在向下移动时,从固定架7的滑孔中脱离,提高使用可靠性。
2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所述固定架7的滑孔内设置有滑套21;通过设置滑套21,能够使升降轴15的滑动更加的顺畅,提高使用可靠性。
2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还包括四组万向轮22,四组万向轮22固定安装在机台1的底端;通过设置万向轮22,能够使设备的移动和调整更加的省力便捷,降低使用局限性。
2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还包括手推把23,手推把23固定安装在机台1的左端;通过设置手推把23,能够便于推动设备进行移动和调整,降低使用局限性。
2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还包括防滑把套24,防滑把套24固定套装在手推把23的圆周外壁上;通过设置防滑把套24,能够有效防止在推动过程中出现手部打滑的情况,提高使用可靠性。
2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所述固定架7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两组加强板25,并且四组加强板25的底端均与机台1的顶端连接;通过设置加强板25,能够使固定架7与机台1的连接更加的牢固稳定,提高使用可靠性。
2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其在工作时,首先在检测时,先将轴承内圈放置在夹持座4中,然后通过启动电机9,电机9带动主动丝杠10转动,主动丝杠10通过皮带轮12和传动带13的配合带动从动丝杠11转动,通过主动丝杠10和从动丝杠11的转动,带动升降板14向下移动,升降板14带动升降轴15向下移动,使升降轴15带动检测规16进
行穿轴承内圈的操作,当检测规16可以穿过轴承内圈并与压敏传感器18发生接触或挤压,压敏传感器18会产生信号传递给系统,判定其同轴度合格,当检测规16不能穿过轴承内圈时,则与压敏传感器18不发生任何接触,此时系统自动判定轴承内圈同轴度不合格,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轴承内圈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夹持座4和检测规16,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即可。
3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其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常见机械方式,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轴承内圈同轴度的检测装置的电机为市面上采购,本行业内技术人员只需按照其附带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和操作即可。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