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曳引轮磨损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1910发布日期:2022-04-14 20:40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曳引轮磨损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曳引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梯曳引轮磨损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曳引轮是曳引机上的绳轮,也称曳引绳轮或驱绳轮;是电梯传递曳引动力的装置,利用曳引钢丝绳与曳引轮缘上绳槽的摩擦力传递动力,它是电梯传递曳引动力的装置,装在曳引机的蜗轮轴上,由于曳引轮要承受轿厢、对重等装置的全部动、静载荷,因此要求曳引轮强度大、韧性好、耐磨损、耐冲击,所以在材料上多用球墨铸铁。
3.传统电梯曳引轮磨损检测采用直尺或者卡尺对曳引轮的轮槽进行测量,从而判断曳引轮磨损程度,检测效果差,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导致曳引轮使用容易引起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曳引轮磨损检测装置,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提高了检测效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曳引轮磨损检测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内腔的两侧均栓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顶部开设有通槽,所述机箱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的顶部贯穿通槽并向上延伸,所述机箱内腔顶部的右侧栓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栓接有红外线测距仪,所述机箱的顶部从左至右均依次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机箱底部的正面和背面从左至右均依次栓接有支撑箱,所述机箱右侧的顶部栓接有显示设备,所述机箱右侧的底部栓接有控制器,所述机箱正面的左侧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且箱门正面的顶部和底部均嵌设有透明玻璃。
6.优选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伺服电机、第一旋转轴、连接块、活动框、连接杆、移动板、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夹板和减速电机,所述机箱内腔底部的两侧均栓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顶部栓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一电机的输出轴栓接有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表面栓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顶部栓接有活动框,所述活动框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背面栓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顶部分别栓接有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右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左侧栓接有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轴栓接有第三旋转轴,且第三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相向的一侧栓接有夹板。
7.优选的,所述机箱内腔背面的顶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腔从左至右均依次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正面与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背面栓接。
8.优选的,所述机箱内腔两侧的底部均栓接有滑柱,所述滑柱的表面从左至右均依次滑动连接有滑套,所述滑套的顶部与移动板的底部栓接。
9.优选的,所述支撑箱内腔的顶部栓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部栓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底部栓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底部贯穿支撑箱并栓接有底板,所述固定块的表
面与支撑箱的内腔滑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机箱的顶部栓接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散热孔的顶部,所述弹簧的数量至少为六根。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曳引轮磨损检测装置,通过红外线测距仪和气缸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曳引轮全部的轮槽进行检测,通过伺服电机、第一旋转轴、连接块、活动框、连接杆、移动板、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夹板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曳引轮进行固定,同时带动曳引轮转动,配合红外线测距仪对轮槽全面检测,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同时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13.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曳引轮磨损检测装置,通过滑槽和滑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进行限位,通过滑柱和滑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移动板进行限位,通过弹簧、固定块、支撑杆和底板的配合,对机箱进行支撑减震,通过过滤网的配合,防止灰尘通过散热孔进入机箱内,通过弹簧的数量至少为六根,提高了对机箱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箱结构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机构结构局部立体图。
17.图中标号:1、机箱;2、隔板;3、检测机构;31、伺服电机;32、第一旋转轴;33、连接块;34、活动框;35、连接杆;36、移动板;37、第一安装板;38、第二安装板;39、夹板;310、减速电机;4、气缸;5、红外线测距仪;6、支撑箱;7、显示设备;8、滑槽;9、滑块;10、滑柱;11、滑套;12、弹簧;13、固定块;14、过滤网;15、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电梯曳引轮磨损检测装置,包括机箱1,机箱1内腔的两侧均栓接有隔板2,隔板2的顶部开设有通槽,机箱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检测机构3,检测机构3的顶部贯穿通槽并向上延伸,机箱1内腔顶部的右侧栓接有气缸4,气缸4的活塞杆栓接有红外线测距仪5,机箱1的顶部从左至右均依次开设有散热孔15,机箱1底部的正面和背面从左至右均依次栓接有支撑箱6,机箱1右侧的顶部栓接有显示设备7,机箱1右侧的底部栓接有控制器,机箱1正面的左侧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且箱门正面的顶部和底部均嵌设有透明玻璃。
20.检测机构3包括伺服电机31、第一旋转轴32、连接块33、活动框34、连接杆35、移动板36、第一安装板37、第二安装板38、夹板39和减速电机310,机箱1内腔底部的两侧均栓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顶部栓接有伺服电机31,一电机的输出轴栓接有第一旋转轴32,第一
旋转轴32的表面栓接有连接块33,连接块33的顶部栓接有活动框34,活动框34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连接杆35,连接杆35的背面栓接有移动板36,移动板36的顶部分别栓接有第一安装板37和第二安装板38,第一安装板37的右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旋转轴,第二安装板38的左侧栓接有减速电机310,减速电机310的输出轴栓接有第三旋转轴,且第三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相向的一侧栓接有夹板39,带动曳引轮缓慢转动,从而便于红外线测距仪5对轮槽全面检测。
21.机箱1内腔背面的顶部开设有滑槽8,滑槽8的内腔从左至右均依次滑动连接有滑块9,滑块9的正面与第一安装板37和第二安装板38的背面栓接,辅助第一安装板37和第二安装板38进行移动,提高了第一安装板37和第二安装板38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固定的曳引轮的稳定性。
22.机箱1内腔两侧的底部均栓接有滑柱10,滑柱10的表面从左至右均依次滑动连接有滑套11,滑套11的顶部与移动板36的底部栓接,辅助移动板36进行移动,提高了移动板36的稳定性。
23.支撑箱6内腔的顶部栓接有弹簧12,弹簧12的底部栓接有固定块13,固定块13的底部栓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底部贯穿支撑箱6并栓接有底板,固定块13的表面与支撑箱6的内腔滑动连接,提高了机箱1的减震性能,防止装置使用时震动过大。
24.机箱1的顶部栓接有过滤网14,过滤网14位于散热孔15的顶部,弹簧12的数量至少为六根,过滤网14可以防止灰尘从散热孔15进入机箱1。
25.具体使用时,使用者通过控制器开启伺服电机31,此时伺服电机31带动第一旋转轴32相反转动,从而第一旋转轴32带动连接块33相反转动,进而连接块33带动活动框34相反转动,随后活动框34带动连接杆35相向移动,从而连接杆35带动移动板36相向移动,进而移动板36带动第一安装板37和第二安装板38相向移动,随后第一安装板37带动第二旋转轴向右移动,第二安装板38带动第三旋转轴向左移动,从而第二旋转轴和第三旋转轴带动夹板39相向移动并将曳引轮夹紧固定,随后使用者通过控制器开启减速电机310,从而减速电机310带动夹板39缓慢转动,进而夹板39带动曳引轮缓慢转动,此时使用者开启气缸4,气缸4推动红外线测距仪5依次对所有的轮槽进行检测,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