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72673发布日期:2022-08-02 22:16阅读:68来源:国知局
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


背景技术:

2.在液相色谱仪(liquid chromatograph)中,为了检测液体的流动相中试样的成分,使用电导率检测器等检测器。电导率检测器以色谱图的形式检测在液体中流动的电流值的变化量。在国际公开2018/150562号公报中,记载了作为液相色谱仪的一种的离子色谱仪中使用的电导率检测器。
3.根据国际公开2018/150562号公报的电导率检测器,在框体内设置有配管、加热器及检测装置。加热器以连接于检测装置的配管内的流动相成为规定的温度的方式受到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中,当框体内配管的连接部分的紧固力不足时、或者对配管施加了高压力时等,配管中的液体有时会漏出至框体内。
5.为了将漏出至框体内的液体排出至框体外,有时会设置从框体内突出至框体外的筒状的管材(tube)。此情况下,若框体外的温度经由管材传递至框体内,则框体内的温度的稳定性会受损。因此,需要缩小管材的直径。其结果,漏出至框体内的液体难以顺畅地排出至框体外。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确保检测器的框体内温度的稳定性,同时能够将框体内漏出的液体顺畅地排出至框体外。
7.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包括:检测部,检测液体中的成分;配管,将液体引导至所述检测部;框体,收容所述配管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检测部,并且具有底部;以及隔热材,设置于所述框体内的所述底部上,在所述框体的所述底部设置有排出口,所述隔热材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在所述隔热材的所述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开口,在所述隔热材的所述下表面以俯视时不与所述排出口重叠的方式设置有第二开口,在所述隔热材设置有将液体从所述第一开口引导至所述第二开口的流路,所述流路具有弯曲部。
附图说明
8.图1是表示包括一实施形态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的液相色谱仪的结构的图。
9.图2是表示检测器的结构的示意性正视剖面图。
10.图3是图2的检测器的a-a线剖面图。
11.图4是在图3的检测器的正面板被拆下的状态下主要从正面侧观察隔热材而得的示意性立体图。
12.图5是表示图4的b-b线剖面的示意性立体图。
13.图6是在图3的检测器的背面板被拆下的状态下主要从背面侧观察隔热材而得的
示意性立体图。
14.图7是俯视图3的检测器的隔热材时检测器的示意性剖面图。
15.图8是表示设置于隔热材的流路的另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进行详细说明。
17.(1)液相色谱仪的结构
18.图1是表示一实施形态的包括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的液相色谱仪的结构的图。本实施形态的液相色谱仪是离子色谱仪。
19.图1的液相色谱仪100包括泵20、试样导入部30、分离柱40、抑制器装置50、电导率检测器(以下,简称为检测器。)60及柱温箱(column oven)70。分离柱40及检测器60被收容于柱温箱70内。
20.泵20从洗脱液收容器10抽吸洗脱液,并将抽吸的洗脱液引导至分离柱40。试样导入部30将试样导入至从泵20引导至分离柱40的洗脱液中。由此,在分离柱40中导入有洗脱液及试样。分离柱40将所导入的试样按照成分进行分离。包含按照成分进行了分离的试样的洗脱液被导入至抑制器装置50。另外,从抑制器装置50导出的洗脱液在经由检测器60再次被导入至抑制器装置50之后被废弃。
21.抑制器装置50包括离子交换膜。抑制器装置50经由离子交换膜,对从分离柱40导入的洗脱液中的离子中并非分析对象的离子、与从检测器60导入的洗脱液中的离子中作为分析对象的离子进行交换。由此,去除了并非分析对象的不需要的离子成分的洗脱液被引导至检测器60。检测器60检测洗脱液中试样的成分。
22.(2)检测器60的结构
23.图2是表示检测器60的结构的示意性正视剖面图。图3是图2的检测器60的a-a线剖面图。如图2所示,检测器60包括框体61、多个板状的隔热材62a~62f、多个配管63a~63d、联管器(coupling)64、热交换块65、温度调整部66、检测部67及电路基板68(参照图3)。检测部67具有电极67a、电极67b。
24.如图2及图3所示,框体61由上板61a、侧板61b、侧板61c、底板61d、正面板61e及背面板61f构成。在底板61d形成有排出口61p。在本实施形态中,排出口61p形成于俯视时框体61的侧板61b与侧板61c之间的中间位置。
25.隔热材62a~隔热材62e分别在框体61内沿着上板61a、侧板61b、侧板61c、底板61d及正面板61e配置。如图3所示,隔热材62f在框体61内以与背面板61f相向的方式配置。如图2所示,在框体61内形成有由隔热材62a~隔热材62f包围的内部空间sp1。另外,如图3所示,在框体61内,在框体61的背面板61f与隔热材62f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sp2。
26.如图2及图3所示,隔热材62d具有上表面621、下表面622、一对侧面623、624及一对端面625、626。上表面621及下表面622相对于底板61d平行地延伸。一对侧面623、624及一对端面625、626相对于底板61d垂直地延伸。隔热材62d的下表面622以与底板61d相接的方式配置。隔热材62d的侧面623、侧面624分别以与隔热材62f、隔热材62e相接的方式配置。隔热材62d的端面625、端面626分别以与隔热材62b、隔热材62c相接的方式配置。在隔热材62d形成有流路3。关于流路3的详细情况,将在之后叙述。
27.在框体61的内部空间sp1中,收容有多个配管63a~63d、联管器64、热交换块65、温度调整部66及检测部67。在框体61内的内部空间sp2中,收容有电路基板68。
28.配管63a从框体61的外部贯通底板61d及隔热材62d而延伸至框体61的内部。将框体61外的配管63a的一端称为配管入口63i。配管63a的另一端连接于联管器64的一端。从热交换块65引出有配管63b。配管63b的端部连接于联管器64的另一端。从热交换块65引出有配管63c。配管63c的端部经由电极67a插入检测部67内。从检测部67经由电极67b引出有配管63d。配管63d贯通隔热材62d及底板61d而延伸至框体61的外部。将配管63d的端部称为配管出口63o。
29.从抑制器装置50引导至配管入口63i的洗脱液经由联管器64及配管63b而被引导至热交换块65。温度调整部66将热交换块65的温度维持为规定的温度。由此,在热交换块65内的配管中流动的洗脱液的温度被保持为一定。在此状态下,从热交换块65导出的洗脱液经由配管63c被引导至检测部67。对电极67a、电极67b施加电压。在此状态下,测定和电极67a与电极67b之间流动的洗脱液的离子浓度对应的电流值的变化。由此,通过将电流值的变化作为电导率的变化进行测定,可检测洗脱液内的试样的成分。从检测部67导出的洗脱液经由配管63d被引导至配管出口63o,并被导入抑制器装置50。
30.图4是在图3的检测器60的正面板60e被拆下的状态下主要从正面侧观察隔热材62d而得的示意性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的b-b线剖面的示意性立体图。图6是在图3的检测器60的背面板61f被拆下的状态下主要从背面侧观察隔热材62d而得的示意性立体图。图7是俯视图3的检测器60的隔热材62d时检测器60的示意性剖面图。
31.如图7所示,在隔热材62d的上表面621,以俯视时不与框体61的底板61d的排出口61p重叠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1。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一开口1是形成于隔热材62d的侧面623与端面625交叉的角部的、矩形形状的切口。
32.在隔热材62d的下表面622,以俯视时与框体61的底板61d的排出口61p重叠的方式设置有第二开口2。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二开口2是沿着隔热材62d的侧面623延伸至端面625的带状的切口。第二开口2的一部分与排出口61p重叠。另外,在隔热材62d设置有将液体从第一开口1引导至第二开口2的流路3。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6所示,流路3是形成于隔热材62d的侧面623的凹部。凹部以连接第一开口1与第二开口2的方式延伸。构成流路3的凹部包括:形成于隔热材62d的侧面623及端面625的第一切口部4、以及形成于隔热材62d的侧面623及下表面622的第二切口部5。第一切口部4相当于从第一开口1向下方延伸的第一部分。第二切口部5相当于从第二开口2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在第一切口部4与第二切口部5之间形成有弯曲部6。由此,流路3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
33.流路3的第一部分由隔热材62b的侧面与隔热材62d的第一切口部4的内表面形成。流路3的第二部分由底板61d的上表面与隔热材62d的第二切口部5的内表面形成。
34.(3)实施形态的效果
35.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检测器60,从框体61内的配管63a~配管63d的连接部漏出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从底板61d上的隔热材62d的第一开口1经由流路3被引导至第二开口2,并经由底板61d的排出口61p排出至框体61外。此情况下,由于流路3具有弯曲部6,因此外部空气的热不易传递至框体61内。因此,框体61内的温度受到热干扰的影响的情况得到抑制。其
结果,可利用简单的结构确保框体61内的温度的稳定性,同时可将在框体61内漏出的液体顺畅地排出至框体61外。
36.另外,由于第一开口1与底板61d的排出口61p在俯视时不重叠,因此能够在第一开口1与第二开口2之间的流路3中形成弯曲部6而不会使流路3的结构复杂化。
37.进而,由于构成流路3的第一切口部4及第二切口部5露出至隔热材62d的侧面623,因此能够容易地在隔热材62d形成流路3。
38.特别是第一切口部4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二切口部5以从第二开口部2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由此,利用沿着隔热材62d的侧面623及端面625的第一切口部4以及沿着隔热材62d的侧面623及下表面622的第二切口部5,可容易地形成流路3。
39.另外,漏出至框体61内的液体从第一开口1经由第一切口部4在重力作用下被引导至下方,因此漏出的液体顺畅地向第二开口2流动。另外,由于外部空气的热经由第二切口部5沿水平方向传递,因此外部空气的热不易到达第一开口1。由此,可利用简单的结构充分地确保框体61内的温度的稳定性,同时可将框体61内漏出的液体更顺畅地排出至框体61外。
40.(4)其他实施形态
41.(a)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第一开口1设置于俯视时不与排出口61p重叠的位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图8是表示设置于隔热材62d的流路的另一例的示意性立体图。在图8的例子中,第一开口1以俯视时与底板61d的排出口61p重叠的方式设置。流路3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切口部4a、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切口部5a、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切口部4b、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切口部5b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切口部4c形成。切口部4a、切口部5a、切口部4b、切口部5b及切口部4c依次经连结。切口部4a与切口部5a的连结部成为弯曲部,切口部5a与切口部4b的连结部成为弯曲部。切口部4b与切口部5b的连结部成为弯曲部,切口部5b与切口部4c的连结部成为弯曲部。在本例的流路3中,外部空气的热更不易传递至框体61内。
42.(b)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流路3由沿着隔热材62d的侧面623及端面625形成的第一切口部4、以及沿着隔热材62d的侧面623及下表面622形成的第二切口部5构成,但流路3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流路3也可由在隔热材62d的侧面623形成的凹部构成。另外,流路3也可形成于隔热材62d的内部。进而,也可为流路3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中的一者形成于隔热材62d的侧面623,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中的另一者形成于隔热材62d的内部。
43.(c)第一切口部4也可以倾斜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第二切口部5也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延伸。此情况下,第二切口部5优选以下游部分的高度较上游部分的高度更低的方式倾斜,以使得漏出的液体容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
44.(d)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检测器60为电导率检测器,但检测器60也可为荧光检测器或差示折射率检测器等其他检测器。
45.(5)实施方式
4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上述多个例示性的实施形态是以下实施方式的具体例。
47.(第1项)一实施方式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可为,包括:检测部,检测液体中的成分;
48.配管,将液体引导至检测部;
49.框体,收容配管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检测部,并且具有底部;以及
50.隔热材,设置于框体内的底部上,
51.在框体的底部设置有排出口,
52.隔热材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
53.在隔热材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开口,在隔热材的下表面以俯视时不与排出口重叠的方式设置有第二开口,
54.在隔热材设置有将液体从第一开口引导至第二开口的流路,
55.流路具有弯曲部。
56.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从框体内的配管的连接部漏出的液体从底部上的隔热材的第一开口经由流路被引导至第二开口,并经由底部的排出口排出至框体外。此情况下,由于流路具有弯曲部,因此外部空气的热不易传递至框体内。因此,框体内的温度受到热干扰的影响的情况得到抑制。其结果,可利用简单的结构确保框体内的温度的稳定性,同时可将在框体内漏出的液体顺畅地排出至框体外。
57.(第2项)在第1项所述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中,可为,第一开口设置于俯视时不与排出口重叠的位置。
58.根据第2项所述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能够在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之间的流路中形成弯曲部而不会使流路的结构复杂化。
59.(第3项)在第1项或第2项所述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中,可为,隔热材具有侧面,
60.流路包括以连接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方式在隔热材的侧面延伸的凹部。
61.根据第3项所述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构成流路的凹部露出至隔热材的表面,因此能够容易地在隔热材形成流路。
62.(第4项)在第3项所述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中,可为,
63.隔热材具有端面,
64.凹部具有形成于侧面及端面的第一切口部、以及形成于侧面及下表面的第二切口部,
65.第一切口部与第二切口部以形成弯曲部的方式连结。
66.根据第4项所述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利用沿着隔热材的侧面及端面的第一切口部以及沿着隔热材的侧面及下表面的第二切口部,可容易地形成流路。
67.(第5项)在第1项至第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中,可为,流路具有从第一开口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从第二开口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
68.根据第5项所述的液相色谱仪用检测器,漏出的液体经由第一部分在重力作用下被引导至下方,因此漏出的液体顺畅地向第二开口2流动。另外,由于外部空气的热经由第二部分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传递,因此外部空气的热不易到达第一开口。由此,可利用简单的结构充分地确保框体内的温度的稳定性,同时可将框体内漏出的液体更顺畅地排出至框体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