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深部矿体侧伏向和空间定位的方法

文档序号:31654446发布日期:2022-09-27 22:02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确定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深部矿体侧伏向和空间定位的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确定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深部矿体侧伏向和空间定位的方法,属于矿产资源勘查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不少矿山数十年的开发利用,资源枯竭的困境愈显突出,需要实现矿产资源勘查从浅表层次向深部发展的突破,揭示矿床深部结构和物质组成、向深部要资源已成为资源勘查的主要发展趋势。
3.在矿产勘查领域中,找矿难度持续增大,如何经济、快速定位深部矿体的找矿方向,对于矿山企业的资源增储至关重要。在深部矿体定位预测方面,前人研发并运用了大量的技术方法手段,主要包括广域电磁法、时频电磁法、激发极化法、瞬变电磁法等物探方法、地球化学勘探等方法,已形成较完善的技术方法体系。但是,这些技术方法普遍具有勘探费用高、技术难度大、探测周期长等特点。同时,矿山企业深部找矿主要依据以往成功的勘查经验,而常忽视了矿床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本身,导致找矿效果杯水车薪。因此,查明矿区内深部矿体(群)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赋存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4.不论自然界中诸多岩浆热液矿床,还是受构造控制的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常见其矿体(群)的侧伏现象。揭示了矿体侧伏规律,可经济且快速地查明矿体深部延深规律,对于圈定靶区和增加资源储量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前人针对受构造控制的热液矿床,在矿体侧伏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针对严格受构造控制中的矿床,不同性质构造控制的矿体侧伏规律是不一致的,目前多是矿体成矿规律的描述,而缺乏不同性质构造对矿体侧伏控制机理的深入研究,致使深部单个矿体尖灭后便无迹可寻,难以快速确定矿体三维空间的延深特征,从而导致深部找矿方向不明确和矿产勘查停滞不前等后果。因此,很有必要在成矿构造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类型构造控制热液型多金属矿体的侧伏方向和空间定位的确定方法,应用该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指导深部找矿部署和探采工程布置,而且对于深化构造控矿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如何确定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深部矿体侧伏方向和空间定位的关键难题,本发明方法基于大比例尺矿床构造精细解析,通过控矿构造等级划分、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构造解析,解析不同等级、不同序次、不同方向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力学性质、活动期次、构造岩组成等特征;通过矿区构造形迹的分期配套和筛分,解析并区分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划分不同时期的控矿构造体系,进而厘定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及成矿构造体系;解析并综合成矿构造体系中含矿断裂带力学性质和运动学特征,总结构造对矿体分布的控制规律;综合成矿期内含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力学性质,结合矿体的纵投影剖面图,判定不同力学性质含矿断裂带中深部矿体(群)侧伏方向,最终判定矿体(群)深部的找矿空间。
6.本发明确定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深部矿体侧伏向和空间定位的方法如下:
7.一、矿床构造精细解析阶段
8.1)不同等级控矿构造精细解析
9.对某一矿区内不同等级、不同期次构造进行野外调研,按照某一矿区内各类构造形迹的形态和相对规模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构造类型,即划分出矿田、矿床、矿体、矿脉尺度构造;判别不同等级、不同方向构造的空间几何学、运动学、力学性质、构造期次、构造强度、构造岩组成、应力作用方式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确定矿区的控矿构造格架,进而查明矿床受何种类型构造控制;同时,依据构造的派生和交切关系判别构造形成的相对时间,并依据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查明多金属矿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10.2)解析并区分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体系
11.依据矿区内不同等级构造与矿体的时间、空间分布关系,理清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构造,具体是为成矿作用发生以前已存在并控制矿田、矿床和矿体空间位置的成矿前构造,形成和赋存多金属矿体的成矿期构造,使矿体变形或变位的成矿后构造;由此判别不同等级、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对矿田、矿床、矿体的控制规律,查明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体系;
12.3)厘定成矿构造体系
13.基于不同方向、不同序次构造形迹的分期配套和筛分,综合解析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体系的应力场特征及其主压应力方向,确定不同时期的控矿构造体系,进而厘定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及其成矿构造体系;
14.二、含矿构造力学性质、运动学特征解析阶段
15.基于步骤一厘定的成矿构造体系,从该体系的不同性质、不同序次、不同等级和不同形态的构造中提取出控制矿体空间展布的含矿构造,进一步解析并查明含矿构造形成的力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多金属矿体、矿化蚀变体与含矿构造、成矿流体的空间耦合关系,揭示矿床构造控矿规律;
16.三、深部矿体侧伏向、倾伏角和空间定位确定阶段
17.基于步骤二所揭示的构造控矿规律,结合不同力学性质、不同运动学特点的含矿断裂带特征和矿体纵投影剖面图,提取出多金属矿体的空间位置、规模、形态和产状变化信息,研判不同力学性质含矿断裂所控制的不同形态矿体或矿体群的侧伏方向;
18.具体为压性断裂控制的矿体的侧伏特征直接受含矿断裂构造产状控制,其侧伏角较大,与断层倾角近于一致,其所控制的矿体在空间上具由倾向延深距离远大于走向延长距离;压扭性和扭压性断裂控制的矿体的侧伏向分为左侧和右侧,侧伏角分别介于45
°‑
90
°
和0
°‑
45
°
之间,矿体在空间上沿倾向延深距离大于或等于走向延长距离;张性断裂控制的矿体侧伏向与断层产状一致,侧伏角较大,近于90
°
,矿体的空间分布具有走向延长距离大于倾向延深;张扭性或扭张性断裂控制的矿体侧伏向亦分为左侧和右侧,侧伏角分别介于45
°‑
90
°
和0
°‑
45
°
之间,矿体空间分布具有走向延长大于等于倾向延深距离;扭性断裂侧伏向取决于断层的相对运动方向,可分为左行扭性和右行扭性,两者的侧伏角约等于0
°
,矿体空间分布具有走向延长约等于倾向延深距离;
1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断深部隐伏矿体的空间定位方向,其侧伏方向即为深部隐伏矿体的空间定位方向,具体为压性和张性断裂控制的矿体,沿断层倾向定位;左行压扭性和右行张扭性断裂控制的矿体,在对盘的左下角定位;右行压扭性和左行张扭性断裂控制
的矿体,在对盘的右下角定位;左行扭性断裂控制的矿体,在对盘的左侧定位;右行扭性断裂控制的矿体,在对盘的右侧定位,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矿体侧伏原理解析见图1所示。
20.所述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包括受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和非岩浆后生热液型多金属矿床;
21.判别不同力学性质、不同运动学特点的含矿断裂带特征是通过断裂面形态和产状、裂面上的擦痕和阶步形迹及应力矿物定向特征、断裂带内构造岩特征、断裂旁侧构造特征,综合判别断裂面的力学性质及其上下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其中含矿断裂构造包括压性、压扭性、扭压性、张性、张扭性、扭张性、扭性构造;不同性质断裂构造控制的多金属矿体的侧伏规律具有一定的差异;再依据裂面构造形迹(如擦痕、阶步、应力矿物定向等)区分左行、右行运动学特征,最终确定不同性质含矿断裂控制的多金属矿体(群)的侧伏向及矿体(群)的定位空间。
22.不同性质含矿断裂控制的不同形态矿体(群)包括受压性或压扭性构造控制垂向延深大于走向延长的扁柱状矿体,张性或张扭性构造控制延深小于延长的楔形状、不规则脉状矿体,扭性或扭压或扭张性构造控制延深和延长相当的斜列式板状矿体。
23.本发明方法的优点和技术效果:
24.(1)本发明方法可快速查明深部矿体侧伏方向和定位空间,直接为深部找矿勘查提供地质依据;
25.(2)该方法从控矿构造这一关键的控矿因素入手,可明显减少勘查工程量和人为因素干扰,可有效提高矿区深边部的找矿效率;
26.(3)该方法有效、简便、实用,可明显降低找矿勘查成本,且缩短深部资源勘查周期;
27.(4)该方法既适用于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亦可适用于受构造控制的非岩浆后生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所涉及的矿种多样,不限于cu、pb、zn、w、sn、bi、mo、sb、au等矿种。
附图说明
28.图1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矿体侧伏原理解析示意图;
29.图2为湖南南部某岩浆热液型矿床htk-32褶皱构造照片及力学解析图;
30.图3为湖南南部某岩浆热液型矿床ne向控岩控矿构造坑道素描、照片及力学解析图,其中a图为ne断裂带照片,b图为ne断裂带内夕卡岩化蚀变照片,c图为hh221点素描图:

石磴子组灰岩具pb-zn矿化、方解石化呈细脉状与地层产状一致;

夕卡岩化石英斑岩,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方解石化夕卡岩胶结石英斑岩角砾;

条带状萤石、方解石、pb-zn矿脉;

不规则脉状方解石脉及透镜体化夕卡岩;
31.图4为湖南南部某岩浆热液型矿床20m中段构造精细化解析,其中a图为20中段坑道编录图,b图为hh-261点素描图,c图为hh-263点剖面素描图,d图为hh-266点剖面素描图;
32.图5为湖南南部某岩浆热液型矿床构造体系及构造控矿规律;
33.图6为湖南南部某岩浆热液型矿床矿体群垂直纵投影图;
34.图7为黔西北地区某后生热液矿床控制矿床的f1断裂构造精细解剖;
35.图8为黔西北地区某后生热液矿床控制矿段的f2断裂构造精细解剖;
36.图9为黔西北地区某后生热液矿床控制矿体的nw和ne走向断裂构造解析;
37.图10为黔西北地区某后生热液矿床近nw向控矿断裂三期构造活动解析;
38.图11为黔西北地区某后生热液矿床ne向破矿断裂特征;
39.图12为黔西北地区某后生热液矿床主要控矿构造体系成生发展过程示意图;
40.图13为黔西北地区某后生热液矿床nw向控矿断裂成矿期运动学特征;
41.图14为黔西北地区某后生热液矿床2号矿段矿体纵投影图;
42.图15为滇东地区某后生热液矿床矿体和找矿方向纵投影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通过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内容,实例中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44.实施例1:本方法在湖南南部某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45.该矿床是湖南南部的典型多金属矿床,其开采历史悠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该矿床主要有热液脉型、矽卡岩型和斑岩型(未成矿体)矿化类型,目前圈定的铅锌矿体达515个以上。矿体多呈脉状、柱状、透镜状、囊状及似层状等。矿种类型多样,包括夕卡岩型w-sn-mo-bi-fe、热液脉型cu-pb-zn-ag多金属矿体。其中,夕卡岩型矿体直接受花岗斑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构造带控制,热液脉型矿体受层间断裂带控制。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为最常见的类型,萤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等相对次之。致密块状、角砾状、浸染状、团斑状、细(网)脉状等矿石构造常见,发育粒状、交代残余、溶蚀、碎裂、包含等结构。该矿床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深部矿化蚀变逐渐增强,且矿体规模增大,矿体群的形成直接受区内走滑为主的构造控制。
46.一、矿床构造精细解析阶段
47.1)不同等级控矿构造精细解析
48.基于大量野外地质调研,发现该矿床的构造类型主要为断裂、褶皱、节理构造及侵入接触构造,矿区发育一系列复式褶皱和斜冲断裂带,以近sn-nee向的复式倒转背斜和f1、f2、f3逆断层为主,还发育nww-nw走向的f0、f6、f9正断层,构成了矿区的构造格架,成矿岩体和多金属矿体的产出和分布直接受其构造格架的控制;
49.断褶构造以htk-32点为例(图2):发育向斜(西翼:nw41
°
∠18
°
ne;东翼:ne38
°
∠7
°
nw;轴面:ne19
°
∠83
°
se),褶皱两翼地层为灰黑色中厚层状块状灰岩。在褶皱西翼发育层间断裂带(

),带内被方解石脉充填,根据其断裂面上方解石脉的直立擦痕判断其具两期活动:早期具张性,后期具压性。在向斜内部沿层面局部的张性空间内发育雁列式方解石脉,且与轴面呈30
°
夹角。东翼发育多条穿层断裂(

),其中f2(ne58
°
∠75
°
se)带宽8-10cm,并呈现“缓窄陡宽”现象,在其右侧的两条断裂平直且紧闭,可见片理化和透镜体化。在其右侧发育一组层间断裂f3(sn∠76
°
w)(

),断裂带3-5cm,断裂的上下盘为深灰色片理化灰岩,而在其旁侧发育一组平行穿层的方解石脉,在其右侧发育一条锯齿状张性断裂带(sn∠61
°
e)(

)。
50.矿区-176中段19号穿脉hh-221点(图3a、b、c),该点发育一ne向断裂,断裂产状:f1:ne30
°
∠80
°
se;f2:sn∠65
°
w。f1断裂带内近下裂面充填碎裂夕卡岩化花岗斑岩,夕卡岩具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靠近裂面发育片理化(图3a、b)。f1断裂带内近上裂面夕卡岩中充填
萤石、黄铁矿、方铅矿、方解石脉,根据断裂运动特征判断为左行压扭性。f2上盘为石磴子组灰岩,其中发育不规则脉状方解石脉、pb-zn-cu矿脉以及透镜体状矿化夕卡岩,并与主裂面斜交,为右行压扭性断裂。
51.2)解析并区分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体系
52.基于矿田构造解析,在印支期形成nww-ew向张扭性断裂带,并形成以复式背斜等一系列褶皱和压性-压扭性断层为代表的nne-sn向断裂-褶皱带,为成矿前构造体系;
53.以该矿区20m中段的构造为例解析成矿期、成矿后构造,在20m中段发育nw、ne和近sn向断裂、节理及侵入接触构造(图4a),在7号穿脉的层间断裂极为发育(1~3条/m),裂面呈平直-微波状,裂宽变化不一(0.5~50cm不等),并见擦痕;裂带内常见黑色炭泥质片理化、黄褐色-黄色-灰黑色断层泥、热液方解石脉(宽约0.5~2.5cm),发育碎裂岩化、透镜体化,且与切层断裂构成“多字型”控矿构造型式(图4d)。层间断裂带内局部可见致密块状铅锌矿体或顺层斑岩侵入岩脉,显示该断裂以压-压扭性为主。古应力场反演详见图4b和图4c所示。
54.矿区内各个方向断裂构造均有发育,但主要以近sn向、nw向、ne向、近ew向断裂为主。其中,nne-ne向构造最为发育,走向20
°
~70
°
,倾向nw或se,倾角较陡集中在48
°
~80
°
,且具多期活动,其裂面呈波状或平直状,断裂带内常具片理化、透镜体化、碎裂化以及擦痕等典型的压(扭)性特征(成矿期)

压性(成矿后)的多期力学性质转变,并且呈现明显的“缓宽陡窄”现象,断裂带内常发育方解石化、夕卡岩化、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化,矿体往往赋存在ne向断裂下盘。除ne向压性断裂外,在矿区内还发现少量ne向张性断裂,裂面成锯齿状并被方解石脉所充填,切错矿化斑岩体或矿体,属成矿后构造(图4)。
55.综合矿区不同方向构造和各中段断裂力学性质解析,成矿前形成sn构造带构造体系;在成矿期,该区受nw-se向挤压作用,形成nne-sn向左行压扭性顺层断裂和切层断裂,于顺层断裂带分布夕卡岩化花岗斑岩体,并充填pb-zn矿体,夕卡岩胶结蚀变花岗斑岩体角砾,并在顺层断裂的下盘和切层断裂上盘的围岩当中形成条带状的含矿夕卡岩脉,反映出该矿床是区域近sn向左行走滑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作用下的产物;成矿后受ne-sw向挤压作用力学性质从左行压扭性转变为右行张扭性,使夕卡岩破裂并形成网脉状方解石脉,为成矿后构造体系的产物。
56.3)厘定成矿构造体系
57.依据上述构造解析,提出了该矿床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构造体系(图5),展示出该区构造活动强烈,且具多期次性,多金属成矿作用及矿床(体)展布受多级次构造的联合控制。在矿田范围内,nne-nee-sn-ne向“s”形断裂-褶皱带与nww向张扭性断裂带组成的“井字型”构造控制了岩体及矿床的平面展布,岩体和矿床多见于“井字型”构造的交汇部位;矿区范围内ne-nne向断裂和nww-ew向张(扭)性断裂为多期活动的断裂带,与nne向倾伏的倒转褶皱带联合控制了黄沙坪矿床和岩体的分布。侵入体、断裂、褶皱和裂隙的空间几何学形态控制了矿区的成矿作用,沿侵入体内凹及外凸部位及张扭性的构造复合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区段,同时,斑岩体边缘相的原生裂隙系统是细网脉状铜矿化的有利部位。与此同时,应注意到岩浆侵入角砾岩在复合侵入构造中的空间形态和发育程度,它们具有成分不一、大小混杂、无定向、矿化程度不一的岩浆侵入角砾岩在空间上呈不连续分布,往往见于侵入体产状变化部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构造变形时的力学性质变化。
58.二、含矿断裂构造力学性质、运动学特征解析阶段
59.含矿构造力学性质、运动学特征:侵入接触构造与倒转背斜翼部的层间断裂的复合部位控制了矿体的产出,其中侵入接触构造带控制sk岩型钨锡铅锌多金属矿体群;外带的倒转背斜翼部的层间断裂带控制铅锌-方解石-萤石-石英脉型矿体群(图5)。通过坑道内成矿期构造点的解析,在早期形成的张性角砾岩带内,发育ne向的压扭性断裂被方解石脉充填且具黄铁、黄铜矿化,据断裂擦痕判断为左行压扭性。
60.三、深部矿体侧伏向、倾伏角和空间定位确定阶段
61.基于上述分析,矿床(体)时空分布受ne构造带构造体系控制,成矿岩体和矿体具有明显的倾伏和侧伏规律,成矿岩体倾伏和主矿体侧伏规律主要受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的直接控制。
62.由于该矿床受到区域近sn向左行走滑应力场作用,不同方向含矿断裂力学性质差异,导致其控制的多金属矿体的侧伏向是不一致的。以该矿床580号矿体和79号矿体为例,这两个矿体规模较大且均受到前述的断褶构造的直接控制,充填于断裂构造内,呈板状、柱状、囊状和透镜状产出。结合两个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如图6所示,具有如下特征:
63.①
nne向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成矿岩体从nw到se向具有垂向上呈叠瓦状、平面上呈左行斜列式的展布特征,其岩体和不规则状夕卡岩型矿体群向se向(140~150
°
)倾伏和sse向侧伏,nww向石英斑岩脉向see倾伏,如夕卡岩型54号矿体群具有sse侧伏的特征,侧伏角大约30
°
~50
°

64.②
在成矿岩体外带,由于nne向层间断裂带在成矿期呈左行压扭性,nw向(倾向sw)含矿断裂呈右行张扭性,因此nne向似层状热液脉型铅锌矿体(如1、2、580号等矿体群)向nne向侧伏(图6a),而nw向次级断裂控制的79号铅锌矿体群向se向侧伏(图6b),侧伏角大约40
°

65.③
对于ne向断裂控制的板柱状矿体,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nww-ew向控岩断裂呈右行张扭性,nee向控岩控矿断裂呈右行压扭-扭压性,导致花岗闪长斑岩体向nw向倾伏、夕卡岩型铜钼矿体向nww向侧伏,而岩体外带的似层状铅锌多金属矿体向sww向侧伏,侧伏角大约55
°

66.依据多金属矿体的侧伏向及其形成机制,推断该矿床有三个深部找矿方向,分别为:

nne向构造控制的多金属矿体的n侧,主要发育热液脉型cu-pb-zn矿体;

nw向构造控制的多金属矿体的se侧,主要为夕卡岩型w-sn-mo-bi矿体和热液脉型的cu-pb-zn矿体;

ne向构造控制的多金属矿体的ne侧,主要为热液脉型cu-ag-pb-zn矿体。
67.实施例2:本方法在黔西北某后生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实施,取得了深部找矿进展,具体内容如下:
68.该矿床是黔西北具有代表性的赋存于碳酸盐地层的铅锌矿床,由4个沿nw断裂大致等间距展布的矿段组成,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根据矿体产状可分为似层状和角砾状两类。其中,主矿体具似层状,而断裂带内发育角砾状矿体,其连续性及矿石质量较差。目前,已探明该矿床金属储量大于30万吨,为中型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偶见白云石。矿石结构主要具有自形-他形晶粒状、共边、交代、碎裂等结构;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角砾状、脉状、浸染状等。矿体从中心向边部,具有明显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即:铅锌矿体

黄铁矿

方解石。
69.一、矿床构造精细解析阶段
70.1)不同等级控矿构造精细解析
71.基于野外地质调研,发现矿床明显受构造控制,且控矿构造具有分级特征,断裂f1(走向nw30
°
~62
°
,倾向ne或sw,倾角约80
°
)内已发现多个铅锌矿床,是矿床的一级控矿构造,该断裂经历了两期构造活动:早期沿nw向断裂发育网脉状方解石胶结棱角状白云石化灰岩角砾,局部见梳状方解石脉,反映出该断裂在成矿期力学性质为张性;晚期断裂带内分布透镜体化方解石脉与蚀变白云岩角砾岩,并明显可见方解石脉表面的斜冲擦痕,指示了该断裂在成矿后发育一期力学性质为压扭性,运动学特征为左行斜冲的构造活动(图7)。
72.二级构造为控制各矿段的f2断裂带(图8),其走向nw63
°
~80
°
,倾ne,倾角80
°
。该断裂也显示出两期构造复合的特点:早期沿断裂带呈锯齿状分布铅锌矿化黄铁矿脉;晚期在黄铁矿脉表面发育水平擦痕,局部可见片理化黄铁矿破碎带。该特征指示f2断裂经历了张(扭)性

左行扭压性力学性质转变的两期活动。
73.2)解析并区分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体系
74.通过坑道内控制矿体的nw、ne向断裂(三级构造)进行精细解析如下:
75.nw向控矿断裂,裂面和矿体的界面普遍呈锯齿状,具有“陡宽缓窄”特征,指示了该组断裂在成矿期具张(扭)性力学性质和斜落(左行)的运动学特征。矿体普遍受成矿后构造复合作用的影响,赋存于nw向断裂内的矿体被挤压破碎,矿体边缘断层泥发育,指示了在成矿后该方向断裂力学性质转变为以压性为主(图9)。另外,断层泥发育近水平擦痕等形迹,指示该断裂最晚期发生了以左行扭性为主的活动。其他典型地质点的构造精细解剖,也显示nw向控矿断裂的力学性质经历了三期构造活动(图10):左行张扭性(成矿期)

压性(成矿后)

扭性(最晚期)。
76.ne向断裂控制的矿体呈透镜状,具有“缓宽陡窄”等特征,指示了断裂在成矿期具压扭性和斜冲的运动学特征。而且,而在ne向断裂带中分布泥质胶结的角砾状矿石和白云岩、灰岩角砾的混杂堆积体,反映了该断裂在成矿后具张性特征,指示了矿床在成矿后受到ne向主压应力作用(图11)。分析认为,ne向断裂经历了压性(成矿期)

张性(成矿后)力学性质的转变。
77.3)厘定成矿构造体系
78.综合控矿构造精细解剖成果,认为在成矿期该矿床的控矿构造格局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nw向张(扭)性断裂与其近直交的ne向压(扭)性断裂及其次级背斜组成,其控矿构造组合样式为“同向正断层—背斜组合式”。同时,自成矿期以来,该矿区经历了三期构造活动,分别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及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相对应。其中,印支晚期-燕山早期为成矿期,该期发育nw向张性,ne向压性、ns向左行扭性和ew向右行扭性断裂构造,这些断裂构造均属于ne构造带产物。后两期构造活动对矿体主要产生变形-变位的影响(图12)。
79.二、含矿构造力学性质、运动学特征解析阶段
80.该矿床含矿构造主要为nw走向断裂,均表现出多期构造活动的特点,该方向控制矿体的断裂成矿期力学性质为张(扭)性,其运动学特征为左行斜落(图13)。
81.三、深部矿体侧伏向、倾伏角和空间定位确定阶段
82.从nw往se方向,四个矿段矿体出露逐渐变深,1号矿段1970m见矿、2号和3号矿段
1860m附近见矿,4号矿段1500m钻孔见矿,矿床整体往se方向侧伏。2号矿段矿体纵投影如图14所示,1、3和5号矿体群呈现出往se方向侧伏的特征,且与四个矿段整体侧伏特征一致。该特征反映出深部矿体侧伏方向往se方向侧伏,侧伏角大约30
°
~60
°
。据此,提出该矿床深部找矿方向:2号矿段深部的se方向(预测见矿标高1720水平)和4号矿段的se方向深部;经工程验证,两个方向均发现新矿体。
83.实施例3:本方法在滇东北某后生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实施,取得了深部找矿新进展,简要内容如下:
84.该矿床是滇东北矿集区的典型矿床之一,位于ne向会泽-牛街斜冲走滑断褶带、sn向曲靖-昭通隐伏断裂带与北西向紫云-垭都深断裂带的交汇部位。矿床的主要构造格架为ne向、nw向及sn向构造,以ne向的压扭性层间断裂带为主。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且地层间多以假整合和整合接触关系为主;赋矿层位为上泥盆统宰格组(d3zg)灰白-深灰色细-中晶白云岩、下石炭统摆佐组(c2b)浅肉红色、灰白色块状细晶灰岩以及上石炭统威宁组(c2w)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和细晶白云岩互层。岩浆活动主要为海西期峨嵋山玄武岩。该矿床主要由6个矿体群组成,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等,ne-sw走向,矿体分布于倒转背斜的nw翼的ne向层间断裂带中。矿石原生矿石构造有致密块状、浸染状、团斑状、脉状等,矿石结构以粒状结构为主,矿石矿物主要包括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有白云石、方解石、少量石英。热液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硅化等。
85.一、矿床构造精细解析阶段
86.将矿区范围内的控矿构造划分为四个等级;ne向主断裂为矿田的一级构造,ne向背斜、sn向断裂、nnw向扭张性断裂、ne向的压扭性切层断裂为矿区二级构造,ne向压扭性层间断裂带为矿区三级构造,更次级的含矿节理裂隙带为四级构造。
87.结合矿区构造成生发展过程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厘清矿区构造体系的演化过程:海西期-印支早期nw构造带(成矿前)

印支中晚期-燕山早期ne构造带(成矿期)

燕山早中期nw构造带(成矿后)

燕山晚期sn构造带

喜马拉雅期ew构造带。其成矿构造体系为印支中晚期-燕山早期ne构造带。
88.二、含矿构造力学性质、运动学特征解析阶段
89.该矿床的成矿构造体系反映出,成矿期的nw-s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在平面上含矿的ne向层间断裂具左行压扭性,在垂向上层间滑动从sw往ne向斜冲,从而控制矿体群的空间展布展布及形态产状。
90.三、深部矿体侧伏向和空间定位确定阶段
91.依据含矿断裂的力学性质、运动学特征,指示深部矿体向sw侧伏,深部矿体的找矿靶区定位空间为sw向(图1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