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756849发布日期:2022-12-31 04:19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石油勘探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


背景技术:

2.我国非常规页岩油资源丰富,中国东部陆相页岩油资源尤为丰富,包括松辽盆地、沧东凹陷、济阳坳陷和苏北盆地等,陆相泥页岩矿物成分复杂、沉积非均质性强,岩相的划分方案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3.董春梅等人发表在2015年《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第3期上的“一种泥页岩层系岩相划分方法”一文指出:“泥页岩层系中成分复杂,岩相划分方案不统一。通过岩心观察、显微镜下鉴定、全岩分析及有机地化数据分析,采用岩心宏观构造、有机质含量和岩石类型相结合的方法,以

四组分三端元’分类为原则,建立一种泥页岩层系岩相综合划分方案。
4.黎茂稳等人发表在2022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43卷第1期上的“中国海、陆相页岩层系岩相组合多样性与非常规油气勘探意义”一文指出:“富有机质细粒沉积岩相组合和有机相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富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相组合以
ⅰ‑
s或
ⅱ‑
s型有机相为主,长英质页岩相组合多数为ⅱ型有机相,而富粘土质页岩相组合的有机相多为ⅲ/ⅳ型有机质。因此,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既可用于研究细粒沉积岩相与沉积环境,也可提供有机质类型、烃类产物特征、岩石力学性质和可压性等重要参考信息。在北美和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主要陆相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总有机碳含量(toc)分析等多种手段,开展岩相和有机相类型识别及岩相组合特征和不同页岩层系差异性分析,并探讨它们对非常规页岩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陆相湖盆沉积类型多样,陆相盆地拗陷期淡水-微咸水湖泊页岩层系以贫碳酸盐矿物的粘土质-长英质页岩相组合为主;而陆相盆地裂陷期咸化、碱化湖泊沉积以碳酸盐质页岩相组合和含碳酸盐的粘土质-长英质页岩相组合为主,各种陆相细粒沉积体系均以相带变化快、岩性-岩相复杂、储-盖组合样式多变为特征。中国陆相细粒沉积岩相的非均质性和岩相组合的多样性,带来了陆相页岩油气“甜点”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岩相组合对应的有机相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质的差异演化又带来了不同岩相中烃类赋存状态的差异性。这些分析结果证实,每套陆相页岩都具有各自的地质特点。细粒沉积岩相和有机相组合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揭示了陆相页岩油气“甜点”和资源分类评价的必要性。
5.周立宏等人发表在2021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42卷第2期上的“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地质特征与页岩油勘探实践”一文指出:“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es
3(1)
]页岩油勘探获得高产、稳产工业油流,证实湖相页岩油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并形成亿吨级规模战场,对渤海湾盆地广泛分布的沙河街组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针对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页岩层系沉积环境、岩性、储集性、脆性和含油性等方面展开综合研究,es
3(1)
半深湖-深湖区泥页岩孔缝发育,脆性指数高、储层敏感性差、含油气
性好,具备页岩油富集的生烃、储集、含油和工程改造条件,页岩油成藏地质条件优越。纵向上,将es
3(1)
划分6个甜点段,由上至下依次为c1—c6,平面分布稳定,单段厚度分布在7~96m,累计厚度434m,分布面积在87.4~194.3km2,平面甜点叠加面积为256km2,采用体积含油率法,初步计算资源量为4.1
×
108t。按“老井控面、水平井提产”的原则,在bin60-56和f38x1两口大斜度井试油获工业油流,针对c1甜点段部署水平井勘探,qy10-1-1井获得日产百吨高产油气流,bin56-1h井自喷试采206d后,累产油3043.11t,反排率为7.77%歧口凹陷沙三段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0006]
虽然上述划分方案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应用于混积页岩岩相的划分还存在一定上述背景技术中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是一种确定泥页岩有效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与常规划分方案不同,本技术的方法采用先评价后划分的原则,以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识别为基础,开展小层划分,对不同小层利用关键参数赋值评价,分析不同小层矿物组分在矿物三角形图版中的分布规律,以有效区分不同评价等级为依据,确定岩相划分方案。
[0008]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包括:
[0009]
第1步,岩心观察:根据地层的沉积原则,按照深度从深到浅的顺序进行观察;
[0010]
第2步,地层划分:利用岩心观察的结果,结合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地层划分;
[0011]
第3步,小层评价:对每小层进行取样,开展热解和不规则样品物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小层评价;
[0012]
第4步,组分确定:对每小层对应的岩心,进行x衍射全岩分析,分析岩石矿物组分;
[0013]
第5步,方案确定: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确定目标划分方案。
[0014]
其中,第1步,岩心观察包括:
[0015]
根据地层的沉积原则,按照深度从深到浅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其沉积结构的大小、颜色的变化规律、碳酸盐矿物中灰质和云质的相对含量、构造变化特征,确定沉积旋回变化特征。
[0016]
其中,第2步,地层划分包括:
[0017]
利用岩心观察的结果,结合测井曲线特征,测井曲线包括电阻率系列曲线、伽马曲线和声波曲线,根据曲线相对高低变化规律,曲线变化规律一致的地层可划分为同一套小层,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沉积旋回特征,将平面上具有相同沉积旋回特征的泥页岩划分成为同一套地层,每段至少划分为5个亚段,每个亚段根据地层厚度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小层,厚度90~130m的地层至少划分为10~12个小层,厚度70~90m的地层至少划分为6~9个小层,厚度50~70m的地层至少划分为3~5个小层。
[0018]
其中,第3步,小层评价包括:
[0019]
对不同小层至少每米取样1件,开展热解和不规则样品物性分析,获取关键参数有机碳toc、游离烃s1、含有饱和指数s1/toc、孔隙度参数,进行参数赋值,按照toc≥1.8%为一类,0.9%≤toc<1.8%为二类,toc<0.9%为三类;s1≥3mg/g为一类,2mg/g≤s1<3mg/g为二类,s1<2mg/g为三类,s1/toc≥150mg/g为一类,100mg/g≤s1/toc<150mg/g为二类,
s1/toc<100mg/g为三类,为一类,为二类,为三类;有机碳toc、游离烃s1、含油饱和指数s1/toc、孔隙度参数一类、二类、三类赋值区间相同,按照一类赋值区间0.8-1.0,二类赋值区间0.6-0.8,三类赋值区间0.5-0.6,其中有机碳toc参数权重0.3、游离烃s1参数权重0.3、含油饱和指数s1/toc参数权重0.1、孔隙度参数权重0.3,求取各小层综合评价结果,按照打分高低排序,综合评价得分排名前30%为一类层、30%~60%为二类层、其余为三类层。
[0020]
其中,第4步,组分确定包括:
[0021]
每小层对应的岩心,至少每米取样1件,进行x衍射全岩分析,分析岩石矿物组分,包括,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斜长石、钾长石、菱铁矿、黄铁矿,石盐、硬石膏、石膏、无水芒硝、重晶石、钙芒硝、浊沸石、方沸石、粘土;将石英、斜长石、钾长石作为长石石英陆源碎屑矿物,将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作为碳酸盐矿物,粘土作为粘土矿物,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三者之和小于等于100,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作为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的三端元。
[0022]
其中,第5步,方案确定:按照不同小层的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的组分含量特点,以矿物三角形图版的形式表示其分布规律,不同小层全岩矿物组分在三角形图版内的分布投点位置不同,第3步中已经明确不同小层的评价结果;在这两点具备的情况下,再去选择使用哪一种三角形图版,每种三角形图版内部划分方案是不一样的,选择可以将一类层、二类层和三类层进行区分的图版,在三角形图版内不同投点代表不同的矿物组成,要求对于同一小层投点时,全部实测样本点中至少90%的样本点投点在同一区域内,且对于具有同类评价结果的不同小层的投点区域应相同,则认为是可行的划分方案。
[0023]
本技术实施例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是一种有效划分泥页岩岩相的方法。与常规划分方案不同,本技术的方法采用先评价后划分的原则,以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识别为基础,结合沉积旋回特征,开展小层划分,对不同小层利用关键参数赋值评价,分析不同小层矿物组分在矿物三角形图版中的分布规律,以有效区分不同评价等级为依据,确定岩相划分方案。
[0025]
本发明采用的方法提高了岩相类型划分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岩相划分方法不能有效区分有利岩相,准确度提高了60个百分点,达到98.2%;避免重复性工作,将3人15天工作量,减少到1人5天完成,工作效率提高85%以上;准确高效的划分岩相类型,为进一步评价有利岩相奠定基础,为优选“甜点”层和靶窗提供依据,行之有效的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某盆地凹陷某井应用后单井日产油45吨,达到工业油流。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技术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的流程图;
[0027]
图2为本技术某井阜二段综合柱状图;
[0028]
图3为某井阜二段

亚段全岩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
[0029]
图4为某井阜二段
ⅴ‑
1小层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
[0030]
图5为某井阜二段
ⅴ‑
2小层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
[0031]
图6为某井阜二段
ⅴ‑
3小层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
[0032]
图7为某井阜二段
ⅴ‑
4小层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
[0033]
图8为某井阜二段
ⅴ‑
5小层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
[0034]
图9为某井阜二段
ⅴ‑
6小层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
[0035]
图10为某井阜二段
ⅴ‑
7小层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
[0036]
图11为某井阜二段
ⅴ‑
8小层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
[0037]
图12为某井阜二段
ⅴ‑
9小层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
[0038]
图13为某井阜二段
ⅴ‑
10小层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
[0039]
图14为某井阜二段
ⅴ‑
1小层矿物组分对比三角形图版;
[0040]
图15为某井阜二段
ⅴ‑
2小层矿物组分对比三角形图版;
[0041]
图16为某井阜二段
ⅴ‑
3小层矿物组分对比三角形图版;
[0042]
图17为某井阜二段
ⅴ‑
4小层矿物组分对比三角形图版;
[0043]
图18为某井阜二段
ⅴ‑
5小层矿物组分对比三角形图版;
[0044]
图19为某井阜二段
ⅴ‑
6小层矿物组分对比三角形图版;
[0045]
图20为某井阜二段
ⅴ‑
7小层矿物组分对比三角形图版;
[0046]
图21为某井阜二段
ⅴ‑
8小层矿物组分对比三角形图版;
[0047]
图22为某井阜二段
ⅴ‑
9小层矿物组分对比三角形图版;
[0048]
图23为某井阜二段
ⅴ‑
10小层矿物组分对比三角形图版。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介绍。
[0050]
在下述介绍中,术语“第一”、“第二”仅为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下述介绍提供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替换或者合并组合,因此本技术也可认为包含所记载的相同和/或不同实施例的所有可能组合。因而,如果一个实施例包含特征a、b、c,另一个实施例包含特征b、d,那么本技术也应视为包括含有a、b、c、d的一个或多个所有其他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尽管该实施例可能并未在以下内容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0051]
下面的描述提供了示例,并且不对权利要求书中阐述的范围、适用性或示例进行限制。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内容的范围的情况下,对描述的元素的功能和布置做出改变。各个示例可以适当省略、替代或添加各种过程或组件。例如所描述的方法可以以所描述的顺序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可以添加、省略或组合各种步骤。此外,可以将关于一些示例描述的特征组合到其他示例中。
[0052]
实施例一
[0053]
如图1所示,本技术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包括:步骤s101,岩心观察:根据地层的沉积原则,按照深度从深到浅的顺序进行观察;s103,地层划分:利用岩心观察的结果,结合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地层划分;s105,小层评价:对每小层进行取样,开展热解和不规则样品物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小层评价;s107,组分确定:对每小层对应的岩心,进行x衍射全岩分析,分析岩石矿物组分;s109,方案确定: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确定目标划分方案。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寻找的目标,即最佳划分方案。
[0054]
本发明采用的方法提高了岩相类型划分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且岩相划分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有利岩相。
[0055]
实施例二
[0056]
本技术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包括:
[0057]
第1步,岩心观察:根据地层的沉积原则,按照深度从深到浅的顺序进行观察,初步观察其沉积结构的大小、颜色的变化规律、碳酸盐矿物中灰质(碳酸钙caco3)和云质(碳酸镁mgco3)的相对含量、构造变化特征,确定沉积旋回变化特征;
[0058]
第2步,地层划分:利用岩心观察的结果,结合测井曲线特征,测井曲线包括但是不限于电阻率系列曲线、伽马曲线和声波曲线,根据曲线相对高低变化规律,曲线变化规律一致的地层可划分为同一套小层,结合区内钻井曲线,进一步开展划分地层,将平面上具有相同沉积旋回特征的泥页岩最终划分成为相同地层,每段(地层通用规定名称,同一套地层厚度从厚到薄依次命名为段-亚段-小层)至少划分为5个亚段,每个亚段根据地层厚度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小层,厚度90~130m的地层至少划分为10~12个小层,厚度70~90m的地层至少划分为6~9个小层,厚度50~70m的地层至少划分为3~5个小层。
[0059]
第3步,小层评价:对不同小层至少每米取样1件,开展热解和不规则样品物性分析,获取关键参数有机碳toc、游离烃s1、含油饱和指数s1/toc、孔隙度参数,进行参数赋值,按照toc≥1.8%为一类,0.9%≤toc<1.8%为二类,toc<0.9%为三类;s1≥3mg/g为一类,2mg/g≤s1<3mg/g为二类,s1<2mg/g为三类,s1/toc≥150mg/g为一类,100mg/g≤s1/toc<150mg/g为二类,s1/toc<100mg/g为三类,为一类,为二类,为二类,为三类;有机碳toc、游离烃s1、含油饱和指数s1/toc、孔隙度参数一类、二类、三类赋值区间相同,按照一类赋值区间0.8-1.0,二类赋值区间0.6-0.8,三类赋值区间0.5-0.6,其中有机碳toc参数权重0.3、游离烃s1参数权重0.3、含油饱和指数s1/toc参数权重0.1、孔隙度参数权重0.3,求取各小层综合评价结果,按照打分高低排序,综合评价得分排名前30%为一类层、30%~60%为二类层、其余为三类层。
[0060]
第4步,组分确定:每小层对应的岩心,考虑到陆相泥页岩岩相非均质性强的问题至少每米取样1件,进行x衍射全岩分析(xrd分析),分析岩石矿物组分,包括,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斜长石、钾长石、菱铁矿、黄铁矿,石盐、硬石膏、石膏、无水芒硝、重晶石、钙芒硝、浊沸石、方沸石、粘土等;将石英、斜长石、钾长石作为长石石英陆源碎屑矿物,将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作为碳酸盐矿物,粘土作为粘土矿物,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三者之和小于等于100,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作为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的三端元。
[0061]
第5步,方案确定:按照不同小层的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的组分含量特点,以矿物三角形图版的形式表示其分布规律,不同小层全岩矿物组分在三角形图版内的分布投点位置不同,第3步中已经明确不同小层的评价结果。在这两点(一是矿物组分按不同小层表示投点在三角图里,二是不同小层的评价等级已经确定,是一类、二类还是三类)具备的情况下,再去选择使用哪一种三角形图版,每种三角形图版内部划分方案是不一样的,选择可以将一类层、二类层和三类层进行区分的图版,不同投点代表不同的矿物组成,要求同一小层内90%以上的投点在同一区域内,且不同小层同类评价结果的投点区域相
同,则认为是可行的划分方案。现有技术中,是先选择三角形图版,而本发明是细致的按照小层先评价,再去对三角形图版内部进行划分,根据有针对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度。
[0062]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是一种有效划分泥页岩岩相的方法。与常规划分方案不同,本技术的方法采用先评价后划分的原则,以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识别为基础,结合沉积旋回特征,开展小层划分,对不同小层利用关键参数赋值评价,分析不同小层矿物组分在矿物三角形图版中的分布规律,以有效区分不同评价等级为依据,确定岩相划分方案。
[0063]
实施例三
[0064]
下面以某凹陷hy1井为例介绍每一步骤。
[0065]
第1步,hy1井岩心观察:根据地层的沉积原则,按照深度从深到浅的顺序进行观察,初步观察其沉积结构的大小、颜色的变化规律、碳酸盐矿物中灰质(碳酸钙caco3)和云质(碳酸镁mgco3)的相对含量、构造变化特征,确定沉积旋回变化特征,正三角
“△”
表示一个正旋回,从三角形的底到顶,沉积上基本表现为,沉积结构变细、颜色变深、构造由厚层向薄层变化的特点,沉积划分方案如图2所示。
[0066]
第2步,hy1井地层划分:利用岩心观察的结果,结合hy1井测井曲线特征,测井曲线包括电阻率曲线rs和rd、伽马曲线gr,根据曲线相对高低变化规律,曲线变化规律一致的地层划分为同一套小层,结合区内钻井曲线,进一步开展划分地层,将平面上具有相同沉积旋回特征的泥页岩最终划分成为相同地层,hy1井阜二段e1f2从下到上划分为

~ⅰ共5个亚段,其中

亚段厚度103m,从下到上划分为
ⅴ‑
10~
ⅴ‑
1共10个小层。其中,ⅰ亚段,低电阻率(rs和rd)2.1-5.0ω
·
m,曲线平直变化小;ⅱ亚段,中值电阻率3.5-20.1ω
·
m,曲线呈低幅弧形;ⅲ亚段,电阻率4.2-182.9ω
·
m,曲线锯齿状,7-8个锯齿旋回;ⅳ亚段,电阻率4.4-99.7ω
·
m,曲线内4套高阻尖峰;

亚段,电阻率4.8-82.0ω,上部曲线平直,中下部5个高阻尖峰。
[0067]
第3步,hy1井

亚段小层评价:对hy1井

亚段不同小层岩心每米取样1~2件,
ⅴ‑
1小层厚度14m,取样17件,
ⅴ‑
2小层厚度7.5m,取样11件,
ⅴ‑
3小层厚度13.5m,取样14件,
ⅴ‑
4小层厚度10m,取样15件,
ⅴ‑
5小层厚度8m,取样20件,
ⅴ‑
6小层厚度15m,取样23件,
ⅴ‑
7小层厚度13m,取样22件,
ⅴ‑
8小层厚度5m,取样8件,
ⅴ‑
9小层厚度14m,取样20件,
ⅴ‑
10小层厚度3m,取样6件,均符合取样要求。开展热解和不规则样品物性分析,获取该井关键参数有机碳toc、游离烃s1、含油饱和指数s1/toc、孔隙度参数,按照toc≥1.8%为一类,0.9%≤toc<1.8%为二类,toc<0.9%为三类;s1≥3mg/g为一类,2mg/g≤s1<3mg/g为二类,s1<2mg/g为三类,s1/toc≥150mg/g为一类,100mg/g≤s1/toc<150mg/g为二类,s1/toc<100mg/g为三类,为一类,为二类,为三类;有机碳toc、游离烃s1、含油饱和指数s1/toc、孔隙度参数一类、二类、三类赋值区间相同,按照一类赋值区间0.8-1.0,二类赋值区间0.6-0.8,三类赋值区间0.5-0.6,其中有机碳toc参数权重0.3、游离烃s1参数权重0.3、含油饱和指数s1/toc参数权重0.1、孔隙度参数权重0.3,求取各小层综合评价结果,按照打分高低综合排序,v-8、v-6和v-10为一类层,v-7、v-5和v-9为二类层,v-3、v-1、v-4和v-2为三类层,表1为某井阜二段

亚段不同小层分级评价表,进行参数赋值如表1。
[0068]
表1
[0069][0070]
ⅴ‑
8、
ⅴ‑
6和
ⅴ‑
10为一类层,
ⅴ‑
7、
ⅴ‑
5和
ⅴ‑
9为二类层,
ⅴ‑
3、
ⅴ‑
1、
ⅴ‑
4和
ⅴ‑
2为三类层。
[0071]
第4步,hy1井

亚段组分确定:对hy1井

亚段不同小层每米取样1~2件,进行x衍射全岩分析(xrd分析),分析岩石矿物组分,包括,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斜长石、钾长石、菱铁矿、黄铁矿,石盐、硬石膏、石膏、无水芒硝、重晶石、钙芒硝、浊沸石、方沸石、粘土;将石英、斜长石、钾长石作为长石石英陆源碎屑矿物,将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作为碳酸盐矿物,粘土作为粘土矿物,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三者之和小于等于100,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作为矿物组分三角形图版的三端元。
[0072]
第5步,如图3-13所示,hy1井

亚段方案确定:按照不同小层的长石石英、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的组分含量特点,以矿物三角形图版的形式表示其分布规律,不同小层投点特征不同,一类层(
ⅴ‑
8、
ⅴ‑
6和
ⅴ‑
10小层)投点分布规律相同,为ⅱ2:含灰云泥质长英页岩和ⅳ1:长英质-泥质混积页岩,二类层(v-7、v-5和v-9小层)投点分布规律相同,为ⅳ1:长英质-泥质混积页岩和ⅳ2:长英质-灰云质混积页岩,三类层(v-3、v-1、v-4和v-2小层)分布规律相同,ⅳ2:长英质-灰云质混积页岩,不同小层全岩矿物分布位置不同,选择三角形图版内部划分方案,且同一小层内,占比至少90%的投点在一区域内,比如
ⅴ‑
1小层测试分析数据点17个,其中16个数据点在同一区域内,同一区域内的数据点占比94.1%,其余小层同理,则代表可以较好的区分一类、二类、三类小层,确定目标划分方案。(其中:ⅰ1为灰云页岩,ⅰ2为含泥长英质灰云页岩,ⅰ3为含长英泥质灰云页岩,ⅱ1为长英页岩,ⅱ2为含灰云泥质长英页岩,ⅱ3为含泥灰云质长英页岩,ⅲ1为泥页岩,ⅲ2为含灰云长英质页岩,ⅲ3为含长英灰云质页岩,ⅳ1为长英质-泥质混积页岩,ⅳ2为长英质-灰云质混积页岩,ⅳ3为泥质-灰云质混积页岩)
[0073]
若更换三角形图板内部划分方案,对于评价为一类层的
ⅴ‑
6、
ⅴ‑
8和
ⅴ‑
10,如图19、图21和图23,测试分析数据点位于ⅱ1和/或ⅳ2和/或ⅳ3;对于评价为二类层的
ⅴ‑
5、
ⅴ‑
7和
ⅴ‑
9,如图18、图20和图22,测试分析数据点位于ⅳ1和/或ⅳ2和/或ⅳ3;对于评价为三类层的
ⅴ‑
1、
ⅴ‑
2、
ⅴ‑
3和
ⅴ‑
4,如图14、图15、图16和图17,测试分析点位于ⅰ1和/或ⅳ1和/或ⅳ2;该划分方案不能清晰准确的展示不同小层的矿物分布规律与评价等级的关系,
在后续科研和生产过程中不具备较好的操作性。
[007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陆相混积泥页岩岩相划分方案的方法,是一种有效划分泥页岩岩相的方法。与常规划分方案不同,本技术的方法采用先评价后划分的原则,以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识别为基础,结合沉积旋回特征,开展小层划分,对不同小层利用关键参数赋值评价,分析不同小层矿物组分在矿物三角形图版中的分布规律,以有效区分不同评价等级为依据,确定岩相划分方案。
[0075]
本发明采用的方法提高岩相类型划分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了岩相划分方法不能有效区分有利岩相,准确度提高60个百分点,达到98%;避免重复性工作,将3人15天工作量,减少到1人5天完成,工作效率提高85%以上;准确高效的划分岩相类型,为进一步评价有利岩相奠定基础,为优选“甜点”层和靶窗提供依据,行之有效的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某井应用后单井日产油45吨,达到工业油流。
[0076]
以上介绍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