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方法

文档序号:32870633发布日期:2023-01-07 03:39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方法

1.本发明涉及石油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2.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直接依赖于水力压裂效果。储层岩石以及支撑剂的杨氏弹性模量(young

s modulus,表征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物理量)对于水力压裂效果模拟预测至关重要。目前业界把脉冲式压裂(循环加/卸载)过程中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视作常数,导致模拟预测误差较大,急剧增加了工艺风险。
3.现有技术中,对于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的测量方法需要令变形材料处于完全加卸载状态,但实际工业生产中,变形材料很难达到这一条件,因此现有技术脱离实际,未考虑到变形材料处于不完全加载状态这一因素,测量结果准确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实验测得的有限数量弹性模量值无法满足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需求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文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一方面,本文提供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方法,包括:
7.获取变形材料的第一次压裂的加载曲线以及第一次压裂的卸载曲线;
8.根据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卸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
9.或,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加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
10.根据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或,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其中,所述真实终点为所述加载曲线或所述卸载曲线上的一个设定值;
11.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或卸载曲线,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所述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
12.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获取变形材料的第一次压裂的加载曲线以及第一次压裂的卸载曲线之前,包括:
13.获取所述变形材料的材料特征因子以及极限参数;
14.根据所述变形材料的所述极限参数得到边界加载曲线与边界卸载曲线;
15.根据所述边界加载曲线以及所述预设终点确定所述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
其中所述预设终点为所述边界加载曲线上的任意一个设定值;
16.根据所述预设终点确定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
17.根据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预设终点、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所述材料特征因子确定所述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
18.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卸载曲线弧长比例的确定方法,包括:
19.确定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至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第一弧长,
20.确定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至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第二弧长,
21.将所述第一弧长除以所述第二弧长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所述卸载曲线弧长比例。
22.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卸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进一步包括:
23.根据公式:
[0024][0025][0026]
得到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与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在所述边界加载曲线上的弧长
[0027]
根据弧长确定积分上限ε
l_i+1

[0028]
将所述积分上限ε
l_i+1
代入至所述边界加载曲线中,得到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l
i+1

[0029]
其中li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ε
l_i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横坐标,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ε
u_if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横坐标,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ε
u_i_v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横坐标,y
′1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导函数,l
i+1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ε
l_i+1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的横坐标,l
i+1_vv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ε
l_i+1_vv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横坐标,y

22
为边界加载曲线的导函数。
[0030]
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材料特征因子包括加载耗能因子;
[0031]
所述根据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进一步包括:
[0032]
根据所述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真实权重参数;
[0033]
根据所述真实权重参数、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所述加载耗能因子,确定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权重参数;
[0034]
根据所述权重参数、所述边界加载曲线和所述边界卸载曲线确定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
[0035]
根据所述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测试点拟合得到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
[0036]
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权重参数、所述边界加载曲线和所述边界卸载曲线确定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进一步包括:
[0037]
根据公式:
[0038]
σ
u_i+1_f
=f
u_i+1_f
×
σ
l

u_i+1_f
)+(1-f
u_i+1_f
)
×
σu(ε
u_i+1_f
)
[0039][0040][0041]
σj=f
×
σ
l
(εj)+(1-f)
×
σu(εj)
[0042]
其中,σ
l_i+1_f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l
i+1_f
的纵坐标,σ
l

l_i+1_f
)为当所述边界加载曲线的横坐标为ε
l_i+1_f
时的值,σu(ε
l_i+1_f
)为当所述边界卸载曲线的横坐标为ε
l_i+1_f
时的值,β
l
所述加载耗能因子。
[0043]
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载曲线弧长比例的确定方法,包括:
[0044]
确定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至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第三弧长;
[0045]
确定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至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第四弧长;
[0046]
将所述第三弧长除以所述第四弧长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所述加载曲线弧长比例。
[0047]
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加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进一步包括:
[0048]
根据公式:
[0049][0050]
[0051][0052]
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的横坐标ε
u_i+1_v
,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的横坐标为0;
[0053]
其中u
i_f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ε
u_i_f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横坐标,l
i+1_f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ε
l_i+1_f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横坐标,l
i+1_v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ε
l_i+1_v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横坐标,ε
u_i_v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横坐标,ε
u_i+1_vv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横坐标,y
′2为当前加载曲线的导函数。
[0054]
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材料特征因子包括卸载耗能因子;
[0055]
所述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进一步包括:
[0056]
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真实权重参数;
[0057]
根据真实权重参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所述卸载耗能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权重参数;
[0058]
根据所述权重参数、所述边界加载曲线和所述边界卸载曲线确定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
[0059]
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拟合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
[0060]
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权重参数、所述边界加载曲线和所述边界卸载曲线确定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进一步包括:
[0061]
根据公式:
[0062]
σ
l_i+1_f
=f
l_i+1_f
×
σ
l

l_i+1_f
)+(1-f
l_i+1_f
)
×
σu(ε
l_i+1_f
)
[0063][0064][0065]
其中,σ
l_i+1_f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l
i+1_f
的纵坐标,σ
l

l_i+1_f
)为当所述边界加载曲线的横坐标为ε
l_i+1_f
时的值,σu(ε
l_i+1_f
)为当所述边界卸载曲线的横坐标为ε
l_i+1_f
时的值,βu所述卸载耗能因子。
[0066]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变形材料的第一次压裂的加载曲线以及第一次压裂的卸载曲线,可以确定变形材料濒临破碎时的最大应力与最大形变,通过根据前一次压裂
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卸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根据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实现了上一次的卸载过程没有完全卸载(正向应力不为零)以及当前加载过程的真实终点没有落在完全加载曲线上,也可以得到当前的加载曲线;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加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实现了上一次的加载过程没有完全加载以及当前卸载过程的没有完全卸载(正向应力不为零),也可以得到当前的卸载曲线;通过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或卸载曲线,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所述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实现了获取当前加卸载次数的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
[0067]
为让本文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6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文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文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69]
图1示出了本文实施例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方法的整体系统图;
[0070]
图2示出了本文实施例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0071]
图3示出了本文实施例第一次压裂的加载曲线以及第一次压裂的卸载曲线确定方法示意图;
[0072]
图4示出了本文实施例边界加载曲线和边界卸载曲线示意图;
[0073]
图5示出了本文实施例第一次加载卸载曲线以及第二次加载曲线示意图;
[0074]
图6示出了本文实施例曲线弧长比例示意图;
[0075]
图7示出了本文实施例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确定方法示意图;
[0076]
图8示出了本文实施例曲线弧长比例第二示意图;
[0077]
图9示出了本文实施例第二次不完全加载示意图;
[0078]
图10示出了本文实施例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确定方法示意图;
[0079]
图11示出了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装置示意图;
[0080]
图12示出了本文实施例计算机设备示意图。
[0081]
附图符号说明:
[0082]
11、数据库;
[0083]
12、终端;
[0084]
13、运算服务器;
[0085]
1101、曲线获取单元;
[0086]
1102、终点确定单元;
[0087]
1103、曲线计算单元;
[0088]
1104、模量确定单元;
[0089]
1202、计算机设备;
[0090]
1204、处理器;
[0091]
1206、存储器;
[0092]
1208、驱动机构;
[0093]
1210、输入/输出模块;
[0094]
1212、输入设备;
[0095]
1214、输出设备;
[0096]
1216、呈现设备;
[0097]
1218、图形用户接口;
[0098]
1220、网络接口;
[0099]
1222、通信链路;
[0100]
1224、通信总线。
具体实施方式
[0101]
下面将结合本文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文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文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文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文保护的范围。
[0102]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文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103]
如图1所示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方法的整体系统图,包括:数据库11、终端12和运算服务器13;
[0104]
数据库11,用于存储各类变形材料的材料特征因子以及极限参数,以及极限条件下该变形材料的加载过程或卸载过程中的若干正向应变以及正向应力的,该材料特征因子以及极限参数通过实验人员以及实验得到,具体的实验过程为材料力学中常规的实验方法,本文不再赘述。在本文中每一个变形材料都具有各自的编号。通过地层中具有代表性的变形材料可以表征全区域的杨氏弹性模量。
[0105]
终端12,用于接收用户的设定值以及需要计算的变形材料编号,该设定值可以为具体的正向形变,终端将接收到的发送至运算服务器13。
[0106]
运算服务器13,用于接收用户的变形材料编号,获取数据库11中的该变形材料的材料特征因子以及极限参数,以及该变形材料在加载过程或卸载过程中的若干正向应变以
及正向应力。通过上述的数据拟合形成边界加载曲线和边界卸载曲线。然后接收用户的设定值以及每一次加卸载的变形材料的正向形变,在边界加载曲线上计算第一次压裂的加载曲线的终点,通过第一次压裂的卸载曲线以及后续每一次加卸载过程的变形材料的正向形变进行反复迭代计算,计算得到任意一次该变形材料的压裂的杨氏弹性模量。
[0107]
在本文中变形材料可以为弹塑性岩石。现有技术中,对于弹塑性岩石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是通过压痕实验来测定的。例如,通过对岩石切片进行压痕实验,从而获取压头压入载荷的位移曲线,通过压痕公式计算出宏观弹性模量。现有技术中对于实验设备要求很高,并且多轮次加载卸载岩石应力应变复杂,岩石切片所受力与真实情况相差较大,故现有技术的弹性模量结果存在误差。
[0108]
此外,在实际的脉冲式压裂过程中应力应变可能是某一范围内的任意组合,因此通过实验测得的有限数量弹性模量值无法满足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需求。
[0109]
在本文中,脉冲式压裂过程为多个压裂过程的叠加过程,即通过第一次压裂、第二次压裂...第n次压裂重复进行的过程,来实现脉冲式压裂。在本文中,压裂过程包括加载过程与卸载过程。本领域中,通常完成一次加载过程与卸载过程,即完成一次压裂。若第一次完成该过程,则该压裂过程为第一次压裂,过第二次完成该过程,则该过程为第二次压裂。
[0110]
例如向变形材料施加压力时,为加载过程,停止向变形材料施加压力令变形材料释放压力时,为卸载过程。具体的,向变形材料注水时,为加载过程,从变形材料中抽水时,为卸载过程。在多次压裂的重复过程中,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会随之改变,例如在第一次压裂和第二次压裂中,若二者的正向形变相同,那么二者的正向应力可以不同,因此第一次压裂的杨氏弹性模量与第二次压裂的杨氏弹性模量不同。
[0111]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方法,能够确定任意一次压裂过程的杨氏弹性模型,图2是本文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方法的步骤示意图,本说明书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系统或装置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0112]
步骤201、获取变形材料的第一次压裂的加载曲线以及第一次压裂的卸载曲线。
[0113]
步骤202、根据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卸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
[0114]
或,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加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
[0115]
步骤203、根据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或,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其中,所述真实终点为所述加载曲线或所述卸载曲线上的一个设定值;
[0116]
步骤204、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或卸载曲线,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所述变
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
[0117]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变形材料的第一次压裂的加载曲线以及第一次压裂的卸载曲线,可以确定变形材料濒临破碎时的最大应力与最大形变,通过根据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卸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根据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实现了上一次的卸载过程没有完全卸载(正向应力不为零)以及当前加载过程的真实终点没有落在完全加载曲线上,也可以得到当前的加载曲线;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加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实现了上一次的加载过程没有完全加载以及当前卸载过程的没有完全卸载(正向应力不为零),也可以得到当前的卸载曲线;通过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或卸载曲线,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所述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实现了获取当前加卸载次数的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
[0118]
如图3所示第一次压裂的加载曲线以及第一次压裂的卸载曲线确定方法示意图,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步骤201、在所述获取变形材料的第一次压裂的加载曲线以及第一次压裂的卸载曲线之前,包括:
[0119]
步骤301、获取所述变形材料的材料特征因子以及极限参数。
[0120]
具体的,获取一片油田中若干个测试用的变形材料,通过物理实验获得临界弹性参数,其中临界弹性参数的应变值为φ
cr
,临界弹性参数得应力值为ω
cr
。还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破坏参数,破坏参数的应变值为φ
max
,破坏参数的应力值为ω
max

[0121]
步骤302、根据所述变形材料的所述极限参数得到边界加载曲线与边界卸载曲线。
[0122]
在本步骤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测试材料,进行边界加载试验直至点l0(应变值为φ
l
<φ
max
,应力值为ω
l
);在本文中,点l0可以为破坏参数对应的点。
[0123]
同样的,在点l0处进行边界卸载实验至点u0(应变值为φu,应力值为0)。
[0124]
记录持续施加正向压力时,不同正向压力对应的正向应变,得到若干实测数据并进行归一化。
[0125]
在本步骤中,按照如下公式对所有测试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0126][0127][0128][0129]
式中,φ和ω分别为边界加卸载试验中各实测点的原始应变值和原始应力值;φ
min
=0和ω
min
=0分别为边界加卸载试验所有测试点中的最小原始应变值和原始应力值;
φ
l
和ω
l
分别为边界加卸载试验所有测试点中的最大原始应变值和原始应力值;ε和σ分别为各测试点的归一化应变值和应力值;e为φ和ω对应的杨氏弹性模量。
[0130]
如图4所示,边界加载曲线和边界卸载曲线示意图,将所述临界弹性参数、所述破坏参数和所述若干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所述边界加载曲线。
[0131]
在本步骤中,根据若干实测数据,构建三次多项式函数,拟合回归出边界加载曲线和边界卸载曲线,其函数形式分别如下所示:
[0132]
σ=a
l
ε3+b
l
ε2+c
l
ε+d
l
,0≤ε≤1
[0133][0134]
曲线上的关键点包括:原点o,坐标为(εo=0,σo=0);临界应变点c,坐标为(ε
cr
,σ
cr
);边界加载曲线终点l0,也是边界卸载曲线的起点,坐标为(ε
l
=1.0,σ
l
=1.0);边界卸载曲线终点u0,坐标为(εu,σu=0)。在本文中a、b、c和d为常数。
[0135]
通过上述方法,拟合得到的边界加载曲线和边界卸载曲线可以表征该变形材料的极限参数,即在边界加载曲线上方的试验点会令变形材料破碎,在边界加载曲线下方的点也会令变形材料破碎。
[0136]
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材料特征因子包括塑性应变因子、卸载耗能因子、增长因子和加载耗能因子。
[0137]
所述极限参数包括破坏参数、临界弹性参数。
[0138]
在本步骤中,破坏参数为变形材料濒临破碎时测定的参数,包括变形材料濒临破碎时所受的正向应力和正向形变。临界弹性参数为变形材料处于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之间的分界点,包括变形材料具有弹性形变的最大正向应力和最大正向形变,当变形材料超过最大正向应力和最大正向形变后,则变形材料为塑性形变,当变形材料不超过最大正向应力和最大正向形变,则变形材料为弹性形变。
[0139]
具体的,塑性应变因子、卸载耗能因子、增长因子和加载耗能因子的确定方法包括:
[0140]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测试材料进行第一次加载试验至点lt(应变值φ
cr
<φ
l_t
<φ
l
,应力值为ω
l_t
),这段加载曲线与边界加载曲线重合;然后在点lt进行第一次卸载试验至点u
t
(应变值为φ
u_t
,应力值为0);此时完成第一次压裂后,继续执行第二次第二次压裂。
[0141]
随后再次进行第二次加载试验直至第二次的加载曲线与边界加载曲线交汇,交汇点为l
tt
(应变值φ
l_t
<φ
l_tt
<φ
l
,应力值为ω
l_tt
)。
[0142]
按照前述公式对所有测试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并绘制转换加卸载曲线。第一次卸载曲线起点为lt,坐标为(ε
l_t
,σ
l_t
)。第一次卸载曲线终点和第二次加载曲线起点重合为ut,坐标为(ε
u_t
,σ
u_t
=0),第二次加载曲线终点为ltt,坐标为(ε
l_tt
,σ
l_tt
)。
[0143]
a:根据关键点的横坐标计算卸载过程塑性应变因子m:
[0144][0145]
b:根据第一次卸载试验各数据点(εi,σi)计算卸载过程耗能因子βu:
[0146][0147][0148][0149]
c:根据第二次加载试验终点坐标(ε
l_tt
,σ
l_tt
)计算转换加载曲线终点增长因子γ:
[0150][0151]
d:根据第二次加载试验各数据点(εi,σi)计算加载过程耗能因子β
l

[0152][0153][0154][0155]
通过上述因子、设定值以及边界加载曲线,可以进行后续迭代方法,进而得到任一次的加载曲线或者卸载曲线。
[0156]
如图5所示第一次加载卸载曲线以及第二次加载曲线示意图。步骤303、根据所述边界加载曲线以及所述预设终点确定所述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其中所述预设终点为所述边界加载曲线上的一个设定值。
[0157]
在本步骤中,加载曲线上的点l1为预设终点,该预设终点的确定方法包括获取用户输入的初始加载应变,将该初始加载应变带入至边界加载曲线对应的函数中,可以得到对应的初始加载应力,即得到边界加载曲线上的预设终点。
[0158]
得到预设终点后,可以将边界加载曲线上的临界应变点c至预设终点的一段作为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
[0159]
步骤304、根据所述预设终点确定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
[0160]
在本步骤中,由于在工业生产中,施加压力的装置可能无法将施加在变形材料上的应力完全归零,也就是在图5中,在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后的卸载无法恢复到坐标的横轴(正向应力不为零),在图5中,第一次压裂次数后的真实卸载终点为点u
1_f

[0161]
通过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终点(预设终点)可以计算得到第一次压裂次数的虚拟卸载终点(该虚拟卸载终点仅计算使用,与真实的工业生产中的真实卸载终点不对应),由于变形材料的卸载过程与加载过程遵循材料力学。因此在真实卸载终点处继续卸载至变形材料的正向应力为零时,一定落在虚拟卸载终点。据此可以得到虚拟卸载终点与真实卸载终点应该是同一条第一次卸载曲线上的两个点。通过预设终点以及塑性应变因子可以得到虚拟卸载终点。
[0162]
具体的,根据公式:
[0163][0164]
本文中i=1,则为第一次压裂,i=2,则为第二次压裂,i=3,则为第三次压裂。
[0165]
得到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横坐标ε
u_1_v
,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终点的纵坐标为0;其中ε
l_1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终点的横坐标,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终点的纵坐标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终点的横坐标ε
l_1
以及所述边界加载曲线确定得到;m为所述塑性应变因子,εu为边界卸载曲线的终点的横坐标,ε
cr
为所述临界弹性参数的横坐标,ε
l
为所述破坏参数的横坐标;
[0166]
所述边界卸载曲线根据所述变形材料的所述极限参数拟合得到。
[0167]
在确定完成当前压裂过程的卸载曲线的终点后,可以通过当前压裂过程的加载曲线的终点与卸载曲线的终点估算其中的若干卸载测试点。
[0168]
同样的,还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根据上一次压裂过程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计算当前压裂过程的计算终点。
[0169]
根据公式:
[0170]
ε
l_2
=ε
l_1
+γ(ε
l-ε
l_1
)
[0171]
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终点的横坐标ε
l_2
,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终点的纵坐标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终点的横坐标ε
l_2
以及所述边界加载曲线确定得到;其中,ε
l_1
为上一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终点的横坐标,γ为所述增长因子,ε
l
为所述破坏参数的横坐标。
[0172]
步骤305、根据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预设终点、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所述材料特征因子确定所述第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
[0173]
在本步骤中,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终点以及所述卸载耗能因子得到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权重参数。
[0174]
在本步骤中,根据公式:
[0175][0176]
计算得到权重参数f,其中βu为卸载耗能因子;需要说明的是,该卸载测试点与加载测试点的权重参数f可能不相同,因此卸载测试点与加载测试点的权重参数f可以分开计。
[0177]
根据所述权重参数、所述边界加载曲线和所述边界卸载曲线确定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
[0178]
将所述权重参数f带入至公式:
[0179]
σi=f
×
f(εi)+(1-f)
×
g(εi)
[0180]
计算得到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σi,其中εi为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终点的横坐标ε
l_1
与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终点的横坐标ε
u_1
之间的任意数值。
[0181]
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终点以及若干
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拟合得到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
[0182]
在本步骤中,根据公式:
[0183]
σ=a
u_1
ε3+b
u_1
ε2+c
u_1
ε+d
u_1
,ε
u_1
<ε≤ε
l_1
[0184]
可以得到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σ。
[0185]
如图6所示曲线弧长比例示意图,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卸载曲线弧长比例的确定方法,包括:
[0186]
步骤601、确定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至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第一弧长。
[0187]
如图5所示,在本步骤中,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为l1,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为u
1_f
。点l1和u
1_f
,均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上的两个点,在计算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上点l1和u
1_f
的第一弧长
[0188]
步骤602、确定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至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第二弧长。
[0189]
如图5所示,在本步骤中,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为l1,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为u
1_v
。点l1和u
1_v
,均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上的两个点,在计算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上点l1和u
1_v
的第二弧长
[0190]
步骤603、将所述第一弧长除以所述第二弧长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所述卸载曲线弧长比例。
[0191]
将第一弧长与第二弧长相比,得到卸载曲线弧长比例。
[0192]
在本文中,第一弧长与第二弧长之间的比例,应该等于在边界加载曲线上,点l1与l2的弧长与点l1与点l
2_vv
的弧长之间的比例,点l
2_vv
可以通过u
1_v
计算得到,u
1_v
可以通过l1计算得到,因此点l2的坐标可以计算得到。
[0193]
因为该过程为推测过程,l1为边界加载曲线上的一个点,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压裂过程的正向压力可能无法达到边界加载曲线,因此为了方便说明,可以将l1记作计算终点。
[0194]
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卸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进一步包括:
[0195]
根据公式:
[0196][0197][0198]
得到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与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在所述边界加载曲线上的弧长
[0199]
根据弧长确定积分上限ε
l_i+1

[0200]
将所述积分上限ε
l_i+1
代入至所述边界加载曲线中,得到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l
i+1

[0201]
其中li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ε
l_i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横坐标,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ε
u_i_f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横坐标,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ε
u_i_v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横坐标,y
′1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导函数,l
i+1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ε
l_i+1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的横坐标,l
i+1_vv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ε
l_i+1_vv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横坐标,y

22
为边界加载曲线的导函数。
[0202]
如图7所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确定方法示意图,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进一步包括:
[0203]
步骤701、根据所述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真实权重参数。
[0204]
根据公式:
[0205]
σ
u_i+1_f
=f
u_i+1_f
×
σ
l

u_i+1_f
)+(1-f
u_i+1_f
)
×
σu(ε
u_i+1_f
)
[0206][0207]
σ
l_i+1_f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l
i+1_f
的纵坐标,σ
l

l_i+1_f
)为当所述边界加载曲线的横坐标为ε
l_i+1_f
时的值,σu(ε
l_i+1_f
)为当所述边界卸载曲线的横坐标为ε
l_i+1_f
时的值,f
u_i+1_f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真实权重参数。
[0208]
步骤702、根据所述真实权重参数、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所述加载耗能因子,确定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权重参数。
[0209]
根据公式,
[0210][0211]
得到权重参数f。
[0212]
步骤703、根据所述权重参数、所述边界加载曲线和所述边界卸载曲线确定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
[0213]
根据公式
[0214]
σj=f
×
σ
l
(εj)+(1-f)
×
σu(εj)
[0215]
确定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σj。
[0216]
步骤704、根据所述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
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测试点拟合得到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
[0217]
根据公式,
[0218]
σ=a
l_i+1
ε3+b
l_i+1
ε2+c
l_i+1
ε+d
l_i+1
,ε
u_i_v
<ε≤ε
l_i+1
[0219]
得到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σ。
[0220]
如图8所示曲线弧长比例第二示意图,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载曲线弧长比例的确定方法,包括:
[0221]
步骤801、确定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至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第三弧长。
[0222]
如图9所示第二次不完全加载示意图,在本步骤中,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为u
1_f
,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为l
2_f
。点u
1_f
和l
2_f
,均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上的两个点,在计算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上点u
1_f
和l
2_f
的第三弧长
[0223]
步骤802、确定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至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第四弧长。
[0224]
如图9所示,在本步骤中,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为u
1_f
,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为l
2_v
。点u
1_f
和l
2_v
,均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上的两个点,在计算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上点l1和u
1_v
的第四弧长
[0225]
步骤803、将所述第三弧长除以所述第四弧长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所述加载曲线弧长比例。
[0226]
将第三弧长与第四弧长相比,得到加载曲线弧长比例。
[0227]
在本文中,第三弧长与第四弧长之间的比例,应该等于在横轴上,点u
2_v
与u
1_v
的差值ε
u_i+1_v-ε
u_i_v
,与点u
2_vv
与点u
1_v
的差值之间的比例,点u
1_v
可以通过l1计算得到,u
2_vv
可以通过u
2_v
计算得到,因此点u
2_v
的坐标可以计算得到。
[0228]
因为该过程为推测过程,u
2_v
为横坐标上的一个点,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压裂过程的正向压力可能无法达到横坐标,因此为了方便说明,可以将u
2_v
记作计算终点。
[0229]
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加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进一步包括:
[0230]
根据公式:
[0231][0232]
[0233][0234]
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的横坐标ε
u_i+1_v
,所述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的横坐标为0;
[0235]
其中u
i_f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ε
u_i_f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横坐标,l
i+1_f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ε
l_i+1_f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的横坐标,l
i+1_v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ε
l_i+1_v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横坐标,ε
u_i_v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横坐标,ε
u_i+1_vv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的横坐标,y
′2为当前加载曲线的导函数。
[0236]
如图10所示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确定方法示意图,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进一步包括:
[0237]
步骤1001、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真实权重参数。
[0238]
根据公式:
[0239]
σ
l_i+1_f
=f
l_i+1_f
×
σ
l

l_i+1_f
)+(1-f
l_i+1_f
)
×
σu(ε
l_i+1_f
)
[0240][0241]
其中,σ
l_i+1_f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l
i+1_f
的纵坐标,σ
l

l_i+1_f
)为当所述边界加载曲线的横坐标为ε
l_i+1_f
时的值,σu(ε
l_i+1_f
)为当所述边界卸载曲线的横坐标为ε
l_i+1_f
时的值,β
l
所述加载耗能因子,f
u_i+1_f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真实权重参数,f为权重参数,σ
u_i+1_f
为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u_i+1_f的纵坐标,ε
l_i+2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ε
l_i+1_f
的横坐标,ε
u_i+1_f
为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l
i+1_f
的横坐标。
[0242]
步骤1002、根据真实权重参数、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所述卸载耗能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权重参数。
[0243]
根据公式:
[0244][0245]
βu所述卸载耗能因子。
[0246]
步骤1003、根据所述权重参数、所述边界加载曲线和所述边界卸载曲线确定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
[0247]
根据公式:
[0248]
σj=f
×
σ
l
(εj)+(1-f)
×
σu(εj)
[0249]
得到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σj。
[0250]
步骤1004、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若干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测试点拟合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
[0251]
根据公式:
[0252]
σ=a
l_i+2
ε3+b
l_i+2
ε2+c
l_i+2
ε+d
l_i+2
,ε
u_i+1_f
≤x≤ε
l_i+2
[0253]
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对应的函数σ。
[0254]
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或卸载曲线,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所述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包括:
[0255]
对所述加载曲线或卸载曲线对应的函数进行求导,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所述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
[0256]
根据公式,
[0257][0258]
通过e可以得到任一次加载过程的杨氏弹性模量。
[0259]
根据公式
[0260][0261]
通过e可以得到任一次卸载过程的杨氏弹性模量。
[0262]
作为本文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次及后续不完全加载过程中任意应力应变下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皆可以按照步骤601-704进行计算。第二次及后续不完全卸载过程中任意应力应变下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皆可以按照步骤801-1004进行计算。
[0263]
如图11所示一种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确定装置示意图,包括:
[0264]
曲线获取单元1101,用于获取变形材料的第一次压裂的加载曲线以及第一次压裂的卸载曲线;
[0265]
终点确定单元1102,用于根据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卸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
[0266]
或,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以及加载曲线弧长比例,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
[0267]
曲线计算单元1103,用于根据前一次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或,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真实终点、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计算终点以及材料特征因子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其中,所述真实终点为所述加载曲线或所述卸载曲线上的一个设定值。
[0268]
模量确定单元1104,用于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或卸载曲线,得到当前压裂次数的所述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
[0269]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曲线获取单元,可以确定变形材料濒临破碎时的最大应
力与最大形变,通过终点确定单元以及曲线计算单元,实现了上一次的卸载过程没有完全卸载(正向应力不为零)以及当前加载过程的真实终点没有落在完全加载曲线上,也可以得到当前的加载曲线;根据当前压裂次数的加载曲线的虚拟终点,确定当前压裂次数的卸载曲线的虚拟终点;根据过终点确定单元以及曲线计算单元,实现了上一次的加载过程没有完全加载以及当前卸载过程的没有完全卸载(正向应力不为零),也可以得到当前的卸载曲线;通过模量确定单元,实现了获取当前加卸载次数的变形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
[0270]
如图12所示,为本文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12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04,诸如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单元(cpu),每个处理单元可以实现一个或多个硬件线程。计算机设备1202还可以包括任何存储器1206,其用于存储诸如代码、设置、数据等之类的任何种类的信息。非限制性的,比如,存储器1206可以包括以下任一项或多种组合:任何类型的ram,任何类型的rom,闪存设备,硬盘,光盘等。更一般地,任何存储器都可以使用任何技术来存储信息。进一步地,任何存储器可以提供信息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保留。进一步地,任何存储器可以表示计算机设备1202的固定或可移除部件。在一种情况下,当处理器1204执行被存储在任何存储器或存储器的组合中的相关联的指令时,计算机设备1202可以执行相关联指令的任一操作。计算机设备1202还包括用于与任何存储器交互的一个或多个驱动机构1208,诸如硬盘驱动机构、光盘驱动机构等。
[0271]
计算机设备1202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模块1210(i/o),其用于接收各种输入(经由输入设备1212)和用于提供各种输出(经由输出设备1214))。一个具体输出机构可以包括呈现设备1216和相关联的图形用户接口(gui)1218。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包括输入/输出模块1210(i/o)、输入设备1212以及输出设备1214,仅作为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1202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网络接口1220,其用于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链路1222与其他设备交换数据。一个或多个通信总线1224将上文所描述的部件耦合在一起。
[0272]
通信链路1222可以以任何方式实现,例如,通过局域网、广域网(例如,因特网)、点对点连接等、或其任何组合。通信链路1222可以包括由任何协议或协议组合支配的硬连线链路、无线链路、路由器、网关功能、名称服务器等的任何组合。
[0273]
对应于图2-图10中的方法,本文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方法的步骤。
[0274]
本文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指令,其中当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其中的程序使得处理器执行如图2-图10所示的方法。
[0275]
应理解,在本文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文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0276]
还应理解,在本文实施例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277]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
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文的范围。
[0278]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0279]
在本文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0280]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文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281]
另外,在本文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0282]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文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283]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文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文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文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文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