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自动拆卸的火炬温度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65349发布日期:2023-01-07 01:47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实现自动拆卸的火炬温度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火炬技术,尤其是一种石化、化工、焦化等行业使用的火炬长明灯检测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实现不熄火自动拆卸的火炬长明灯温度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2.石油化工装置和炼油装置在正常生产和发生事故时,均不可避免地要排放相当量易燃易爆物料。为防止火灾及爆炸事故发生,保证设备和人身安全,必须设置火炬系统处理排放出的易燃易爆物质,而长明灯是火炬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需保持其稳定燃烧状态。
3.工程实践中,用热电偶测温法判断长明灯的燃烧状态是一种主流的检测手段。由于热电偶长期处于极端的工作环境,受火炬排放燃烧的影响非常大,通常热电偶的使用寿命较短,必须经常更换。传统长明灯更换热电偶需要在停检修期间进行,正常生产时若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更换,则全厂的生产会存在安全隐患,必须加以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火炬燃烧系统长明灯测温热偶需要熄火更换而影响正常生产秩序的问题,发明一种无需熄火即可实现自动拆卸的火炬温度检测系统,该系统解决了现有火炬系统中长明灯测温热电偶需在停检修期间才能更换、维护的问题,实现在火炬运行状态下对长明灯测温热电偶进行安装和拆卸的功能。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实现自动拆卸的火炬温度检测系统,它包括火炬长明灯和热电偶,火炬长明灯安装在火炬筒体一侧顶部,火炬长明灯设有测温腔室,其特征是:所述的测温腔室与热电偶传送装置的上端相连通,热电偶传送装置的下端与热电偶引导装置的出口端相连通,热电偶引导装置安装在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中,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固定在火炬筒体一侧下部,热电偶从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进入安装在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中的热电偶传送装置中,经热电偶传送装置中的驱动单元驱动和校直单元校直后穿出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进入热电偶引导装置并输送测温腔室中进行测温;当热电偶需要更换时,反向转动动力单元,热电偶反向移动直至从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中退出即可进行更换。
6.所述热电偶引导装置是一段金属导管,热电偶可在其中自由滑动;热电偶引导装置一端连接热电偶传送装置,另一端连接长明灯测温腔室;所述热电偶传送装置包括动力单元、校直单元、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接口,驱动接口将外部动力通过传动螺杆或传动蜗杆传递至动力单元,外部动力可以选择手动形式或电动等多种形式;所述动力单元在热电偶传送装置中数组成对对称布置,每个动力单元由2-5个动力轮组成,校直单元在热电偶传送装置中数组错位布置,每个校直单元由2-4个校直轮组成,每组由动力单元和校直单元在单台热电偶传送装置中的数量可根据所需安装距离进行增减。
7.在热电偶的安装过程中,驱动接口将外部驱动力通过传动螺杆或蜗杆传递给动力单元,动力单元的动力轮直接夹持热电偶向前传送,而校直单元的校直轮对热电偶起到校直的作用,减少热电偶在热电偶引导装置的引导管中传送的摩擦力,直到将热电偶送至长明灯的测温腔室;需要更换热电偶时,外部驱动力反转,即可实现热电偶的拆卸。根据传送能力和使用寿命的需求,动力轮和校直轮的材质可以做包胶处理,如橡胶、聚氨酯等。每个动力轮和校直轮都配置至少1个定位螺栓,通过调整定位螺栓的旋紧程度可以实现动力轮及校直轮对热电偶的预紧力,实现对热电偶传送力和校直力的调节。
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传统的火炬长明灯温度检测技术中,若测温热电偶出现烧毁等故障无法返回温度信号时,只能在火炬停工状态下攀爬至火炬顶端进行更换。本发明可实现不熄火自动拆卸的火炬温度检测系统在火炬运行状态下可进行火炬测温热电偶的更换。
附图说明
9.图1 为本发明的可实现自动拆卸的火炬温度检测系统构示意图。
10.图2 为热电偶传送装置外观结构示意图。
11.图3 为热电偶传送装置结构主视图。
12.图4 为热电偶传送装置(螺杆齿轮型)结构俯视图。
13.图5 为热电偶传送装置(蜗轮蜗杆型)结构俯视图。
14.图6 为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热电偶、2-热电偶传送装置、3-热电偶引导装置、4-火炬筒体、5-火炬长明灯、6-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21-驱动接口、22-动力单元、23-校直单元、24-动力轮、25-校直轮、26-定位螺栓、27-传动齿轮、28-支架、29-传动螺杆、30-热电偶进口、31-热电偶出口、32-传动蜗杆、33-动力单元蜗轮、34-动力单元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17.实施例1。
18.如图1所示,一种可实现不熄火自动拆卸的火炬温度检测系统构,包括火炬筒体4、火炬长明灯5、热电偶1、热电偶传送装置2、热电偶引导装置3、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6。热电偶传送装置2安装在火炬筒体4的下端,热电偶引导装置3安装在火炬筒体侧面,火炬长明灯5安装在火炬筒体的顶端,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6对热电偶传送装置2起保护作用。
19.如图2-4,及图6所示,一种可实现自动拆卸的火炬温度检测系统工作时,热电偶1先从热电偶传送装置2的热电偶进口30装入,经过若干组动力单元22、校直单元23后,从热电偶传送装置的热电偶出口31处穿出,热电偶1头部进入引导装置3中。
20.手动或电动扳手等常规驱动方式连接驱动接口21,驱动接口21常规配置为适配内六角和外六角扳手。驱动接口将外部动力传导给传动螺杆29,传动螺杆29固定在支架28上,支架28固定在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6的侧背面,传动螺杆29上的传动齿轮27与安装在动力单元上的动力单元齿轮34配合,将扭力传送至动力单元22,带动动力单元的动力轮24的旋
转,每个动力单元由2-5个动力轮组成,在热电偶传送装置中,动力单元数组成对对称布置。动力轮24夹持热电偶向前传送,通过校直单元23时,校直轮25加持住热电偶并对其前进方向有校直作用,每个校直单元由2-4个较直轮组成,在热电偶传送装置中,校直单元数组错位布置。可调节校直单元中的定位螺栓26,使热电偶1通过后再重新旋紧施加校直预紧力。
21.热电偶1经动力单元、校直单元传送至热电偶出口31穿出,并进入热电偶引导装置3中,然后持续输入扭力,热电偶1在引导装置3内继续前进直至火炬长明灯5测温腔室内。热电偶引导装置3包括但不限于导管,热电偶引导装置3一端连接至热电偶出口31,另一端插入火炬长明灯5热电偶测温区。当热电偶发生损坏需要更换时,驱动接口的驱动力反转,可将热电偶1从引导装置3中退出,即可实现热电偶1的拆卸、更换过程。
22.实施例2。
23.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手动或电动扳手等常规驱动方式连接驱动接口21,驱动接口21常规配置为适配内六角和外六角扳手。驱动接口将外部动力传导给传动蜗杆32,传动蜗杆32固定在支架28上,支架28固定在热电偶传送装置外罩6的侧背面,传动蜗杆32与安装在动力单元上的动力单元涡轮33配合,将扭力传送至动力单元22,带动动力单元的动力轮24的旋转。
24.实施例3。
2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条用电机驱动方式直接带动驱动接口21转动,电机采用正反转电机或正反转控制系统控制电机的正转(安装热电偶)或反转(更换热电偶),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与电机驱动相类似,还可采用液压缸、气缸等驱动装置加上区配的运动转换机构(直线运动变回转转动,如齿轮齿条机构等)作为驱动接口21的动力源。
26.本发明未涉及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