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探头及包含其的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62144发布日期:2023-03-22 15:34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控探头及包含其的灶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控探头及包含其的灶具。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温控防干烧燃气灶,其温控探头结构如图1所示,温控探头的套筒底端位置为a点,温控探头顶部位置为b点,温控探头与基座安装平面连接处密封凸台位置为c点,温控探头的安装套管与灶具燃烧器的安装固定处的凸环为d点。温控探头的总行程l为a点至基座安装平面之间的距离(由于密封凸台与基座安装平面持平,总行程l即a点和c点的距离),总行程l为上行程l1和下行程l2的总和。温控探头高出锅支架平面以上的部分为上行程l1,下行程l2=l-l1。上行程l1即锅支架平面以上的行程,下行程l2即锅支架平面以下的行程,上行程l1的设计值决定了平底锅和砂锅(砂锅锅底是向上凹的)的适用范围,下行程l2的设计值决定了尖锅(尖锅锅底是向下凸的)的适用范围。当l1的值设计过大时,由于l是固定的,会让l2的值变小,从而导致尖锅的适用范围减小,尖锅适应性差;当l1值设计减小,提升l2的值,尖锅的适用范围提升了,但是由于l1值过小探头没法碰到砂锅锅底导致砂锅不适用(丧失干烧保护等功能)。
3.针对上述问题,现在行业的普遍做法如下:
4.(1)牺牲砂锅的适用性来提升尖锅的适用性,即减小上行程l1(探头结构和安装位置不动,锅支架脚片抬高,使得锅支架平面抬高,从而使l1减小),由于总行程l一定,上行程l1减小了,从而使下行程l2的值变大,但这种做法会导致砂锅适用性变得特别差,大部分无法使用且仍然有小部分超尖锅不适用,尖锅的适用性没有完全解决;
5.(2)增大总行程l,做法一:燃烧器的结构不变(c点不动),锅支架脚片也不动,温控探头整体向上移(a点和b点向上移δl),l1变为l1+δl,砂锅的适用性提升,l2的值并没有增大,即尖锅的适应性仍然存在问题,需要改善;做法二:锅支架脚片不动,探头整体向上移

l1(a点和b点向上移δl1),同时密封凸台c点位置向下移

l2,上行程变为l1+δl1,下行程变为l2+δl2,总行程变为l+δl1+δl2,但这种做法由于密封凸台c点下移后,c点与基座平面不持平,形成一个凹坑,容易积液影响探头性能,有些厂家会把凹坑做成通孔,通孔贯穿到灶具底盘内,容易让溢液食物残渣掉入底盘或橱柜,不易清洁;做法三:在c点与基座平面持平无凹坑情形下,为了同时提升温控探头在砂锅和尖锅的锅具适应性,部分燃烧器选用通过增高燃烧器的头部尺寸高度,从而使总行程l增大

l,ab间的相对间距不变,d点安装位置上移即可使b点上升,上行程l1增高,砂锅适应性提升了,总行程l增大

l即下行程l2可以增大

l;但是h值增高,会使燃烧器头部形腔体积变大,燃烧器易出现爆鸣,且燃烧器头部高度太高,同时会让锅支架的高度相应增高(烟气性能问题),灶具面板上燃烧器和锅支架高度太高影响灶具整机的美观协调性,用户用炒菜锅具放置高度变高,影响用户烹饪体验舒适性。
6.上述做法中,均通过改变温控探头的安装位置或者改变燃烧器的结构来达到增加砂锅和尖锅适用范围的目的,但其并未真正实现提升砂锅和尖锅适用范围的效果,甚至因
为改变燃烧器结构还会带来积液、爆鸣、锅支架增高等影响性能和烹饪体验的问题,在实际中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整体的锅具适应性不高的缺陷,在燃烧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温控探头的结构,以同时提升砂锅和尖锅的适用范围。
8.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9.一种温控探头,用于灶具,所述温控探头包括:
10.测温组件;
11.探头安装组件;
12.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
13.套筒组件,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其中,
14.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以使得所述第一套筒相对于所述第二套筒在竖向弹性移动;
15.所述探头安装组件和所述第二套筒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以使得所述第二套筒相对于所述探头安装组件在竖向弹性移动;
16.所述测温组件与所述第一套筒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一套筒移动,所述第一套筒在下移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二套筒下移。
17.在本方案中,温控探头由现有的单个结构固定的套筒改进为套筒组件,套筒组件为由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通过第一弹性元件连接而成的伸缩式套筒结构,由于现有的套筒整体长度固定不变,当使用尖锅时,测温组件随着尖锅的放置而产生竖直向下的位移即为套筒的底端产生的位移,即温控探头的总行程,其取决于套筒底端与基座安装平面的距离l;而本方案中套筒组件整体长度可以被压缩,因此当使用尖锅时,测温组件随着尖锅的放置而产生竖直向下的位移,在此过程中套筒组件会被压缩,套筒组件的整体长度会减小,温控探头的总行程为套筒组件的整体压缩长度与套筒的底端产生的位移两者之和,因此温控探头的总行程大于套筒组件的底端产生的位移,即本方案的温控探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温控探头来说,上行程未改变、下行程增加了套筒组件被压缩的长度、总行程也增加了套筒组件被压缩的长度。
18.本方案仅仅通过温控探头本身结构的改变,在温控探头本身尺寸及安装位置不改变的前提下,可同时提升砂锅和尖锅的适用范围。
19.由于灶具燃烧器的结构未改变,因此密封凸台的位置仍与基座安装平面持平,在密封凸台处不会出现积液凹坑和溢液洞,燃烧器完整好清洁。
20.较佳地,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性系数,所述第一套筒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带动所述第二套筒向下移动,所述第一套筒向下移动至与所述第二套筒抵接的位置后带动所述第二套筒一起向下移动。
21.在本方案中,在第一套筒下移的过程中,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能够同时被压缩,且第一弹性元件的缩量大于第二弹性元件的压缩量,因此套筒组件的运动过程为,第一套筒先抵接第二套筒,第一套筒带动第二套筒同步下移至第二套筒的底部抵接基座安
装平面。
22.较佳地,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性系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性系数,所述第一套筒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带动所述第二套筒向下移动,所述第二套筒移动至抵接基座安装平面后,所述第一套筒继续向下移动直至与所述第二套筒抵接。
23.在本方案中,在第一套筒下移的过程中,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能够同时被压缩,且第一弹性元件的缩量小于第二弹性元件的压缩量,因此套筒组件的运动过程为,第二套筒的底部先抵接基座安装平面,第二套筒保持静止不动,第一套筒再继续下移至第一套筒抵接第二套筒。
24.较佳地,所述套筒组件的内侧壁包围形成一空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均设置于所述空腔内。
25.在本方案中,能够避免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裸露在外。
26.较佳地,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的侧部与所述套筒组件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27.在本方案中,能够避免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与套筒组件的内侧壁接触,减少套筒组件的热量传递至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因而影响测温组件的准确度。
28.较佳地,所述第一套筒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直径,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套筒内,且所述第一套筒的位于所述第二套筒内的一端固定有凸出于所述第一套筒外表面的上滑动环,所述上滑动环的外侧壁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套筒的内侧壁上。
29.在本方案中,采用第一套筒在第二套筒内滑动的方式实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的滑动连接。
30.较佳地,所述第二套筒的包围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还固定有水平设置的顶板,所述顶板上开设有顶板通孔,所述第一套筒位于所述顶板通孔内,所述顶板能够抵接所述上滑动环以限制上滑动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31.在本方案中,测温组件向下运动时,能够通过顶板抵接上滑动环,从而避免第二套筒滑出第一套筒,保证第二套筒始终在第一套筒内滑动。
32.较佳地,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腔中设置有一支座,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支座上表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测温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支座下表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探头安装组件连接。
33.在本方案中,通过支座的设置便于安装第一弹性元件与第二弹性元件。
34.较佳地,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均为弹簧。
35.在本方案中,弹簧结构简单并能实现有效的弹性连接。
36.较佳地,所述测温组件包括集热板和温度传感器,所述集热板水平设置,用于与所述测温组件上方的待测物接触,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集热板内,所述温度传感器还连有引线,所述引线贯穿套筒组件和探头安装组件并向下延伸,用于将温度变化而对应产生的电信号输出;所述套筒组件的内侧壁包围形成一空腔,所述引线穿入所述空腔内,所述套筒组件一端固定于所述集热板的下表面。
37.在本方案中,集热板用于接触锅底并将热量传导至温度传感器,再通过引线将温度变化而对应产生的电信号输出。
38.较佳地,所述探头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套管,所述引线穿入所述安装套管内并向下
延伸。
39.在本方案中,通过安装套管便于将整个温控探头安装于灶具内,且便于将引线引出。
4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灶具,包括以上所述的温控探头。
41.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42.本发明中套筒组件由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通过第一弹性元件连接而成,当使用尖锅时,测温组件随着尖锅的放置而产生竖直向下的位移,在此过程中套筒组件会被压缩,套筒组件的整体长度会减小,因此本发明的温控探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温控探头来说,上行程未改变、下行程增加了套筒组件被压缩的长度、总行程也增加了套筒组件被压缩的长度,本发明仅仅通过温控探头本身结构的改变,在温控探头本身尺寸及安装位置不改变的前提下,可同时提升砂锅和尖锅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43.图1为现有技术中温控探头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为根据本实施例的温控探头相对灶具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45.图3为图2沿温控探头轴向的剖视图。
46.图4为图3中温控探头的放大图。
47.附图标记包括:
48.温控探头100
49.集热板111
50.温度传感器112
51.引线113
52.第一套筒120
53.上滑动环121
54.第二套筒130
55.内筒131
56.支座132
57.下滑动环133
58.顶板134
59.第一弹性元件140
60.第二弹性元件150
61.安装套管160
62.燃烧器头部200
63.锅支架300
64.基座安装平面400
65.密封凸台500
具体实施方式
66.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
施例范围之中。
67.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控探头100,用于灶具,图2-3示出了所述温控探头100相对灶具的安装结构示意图,温控探头100的结构如图4所示,其包括:测温组件、套筒组件和探头安装组件。
68.其中,测温组件设置于灶具上方,并能够随着测温组件上方的待测物的放置而产生竖直向下的移动。具体地,测温组件上方的待测物为锅具,锅具可以是砂锅、平底锅或者尖锅,锅具的锅底下压在测温组件的上表面,进而压动测温组件竖直向下移动。
69.其中,测温组件包括集热板111和温度传感器112,集热板111水平设置,集热板11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用于接触锅底并将热量传导至温度传感器112,温度传感器112设置于集热板111内,温度传感器112为耐高温传感器,温度传感器112还连接有引线113,引线113贯穿套筒组件和探头安装组件并向下延伸,用于将温度变化而对应产生的电信号输出。
70.其中,探头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套管160,引线113穿入安装套管160内并向下延伸,安装套管160用于固设于灶具的燃烧器内,从而实现温控探头100在灶具内的安装固定。
71.其中,套筒组件包括第一套筒120和第二套筒130,第一套筒120和第二套筒130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140以使得第一套筒120相对于第二套筒130在竖向弹性移动;探头安装组件和第二套筒13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150以使得第二套筒130相对于探头安装组件在竖向弹性移动。
72.具体地,第一套筒120和第二套筒130均呈圆筒状,第一套筒120的直径小于第二套筒130的直径,第一套筒120和第二套筒130的两端均开口,第一套筒120的内壁包围形成一空腔。第一套筒120的一端与集热板111焊接固定、另一端位于第二套筒130内,且第一套筒120的位于第二套筒130内的一端固定有凸出于第一套筒120外表面的上滑动环121,上滑动环121的外侧壁滑动连接在第二套筒130的内侧壁上,以实现第一套筒120与第二套筒130之间的竖向滑动连接。第二套筒130的包围第一套筒120的一端还焊接固定有水平设置的顶板134,顶板134上开设有顶板通孔,第一套筒120位于顶板通孔内,顶板134能够竖向抵接上滑动环121以限制上滑动环12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集热板111边沿凸出于第一套筒120的侧壁,当锅具的锅底压动集热板111竖直向下移动时,集热板111边沿底部与顶板134顶部抵接后,集热板111能够继续压动第一套筒120一起同步向下移动。
73.第二套筒130内中部固定有一水平设置的支座132,支座132的中部开设有一支座通孔供引线113穿过,第二套筒130内还具有一内筒131,内筒131顶部固定在支座132下表面,安装套管160一端位于内筒131中,且安装套管160的位于内筒131中的一端还固定有下滑动环133,下滑动环133竖向滑动连接在内筒131的内侧壁上。内筒131的内壁包围形成一空腔,第二弹性元件150设置于该空腔中。
74.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是常规的各种弹簧,例如直筒形弹簧或者塔形弹簧。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均套设于引线113外侧,且第一弹性元件140一端固定在集热板111下表面、另一端固定在支座132上表面,用于提供给第一套筒120竖向上的弹力。第二弹性元件150一端固定在支座132下表面、另一端固定在安装套管160端部,用于提供给第二套筒130竖向上的弹力。
75.本发明中,当锅具放置至测温组件上时,锅具的重力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传递至安装套管160上,使得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均得以被压
缩,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之间构成串联弹簧,因此测温组件被锅具下压的行程即温控探头100的总行程l为第一弹性元件140压缩量l1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压缩量l2之和(l=l1+l2)。上行程l1为测温组件顶部至锅支架300平面的距离,下行程l2=l1+l
2-l1。l1即为套筒组件的压缩量,l2即为第二套筒130底部至基座安装平面400的距离。
76.套筒组件的运动分为以下几种不同情况(设第一弹性元件140的弹性系数为k1,第二弹性元件150的弹性系数为k2):
77.当k1小于k2时,锅具放置至测温组件上后,测温组件下移过程中,带动第一套筒120同步下移,在第一套筒120下移时,第一套筒120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40带动第二套筒130下移,在此过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均被压缩,直至第一套筒120与第二套筒130抵接后,第一套筒120带动第二套筒130同步下移(此过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不再压缩,仅有第二弹性元件150被压缩),直至第二套筒130的内筒131的底端抵接基座安装平面400。
78.特别的,当k1远远小于k2时,锅具放置至测温组件上后,在第一弹性元件140被压缩的过程中,第二弹性元件150的压缩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第一套筒120在下降的过程中,第二套筒130几乎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直至第一套筒120下移至抵接第二套筒130后,第一套筒120再带动第二套筒130同步下移至第二套筒130的内筒131的底端抵接基座安装平面400。
79.当k1大于或等于k2时,锅具放置至测温组件上后,测温组件下移过程中,带动第一套筒120同步下移,在第一套筒120下移时,第一套筒120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40带动第二套筒130下移,在此过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均被压缩,直至第二套筒130的内筒131的底端先抵接基座安装平面400,第二套筒130保持静止不动,锅具带动测温组件继续下移,在第二套筒130保持静止不动的情况下,第一套筒120得以继续下移,直至第一套筒120与第二套筒130抵接。
80.特别的,当k1远远大于k2时,锅具放置至测温组件上后,测温组件下移过程中带动第一套筒120同步下移,此过程中第二弹性元件150被压缩,第一弹性元件140的压缩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该过程中测温组件下移带动第一套筒120和第二套筒130同步下移,直至第二套筒130的内筒131的底端抵接基座安装平面400,第二套筒130保持静止不动,锅具带动测温组件继续下移,在第二套筒130保持静止不动的情况下,第一套筒120得以继续下移,直至第一套筒120与第二套筒130抵接。
81.无论k1与k2大小关系如何,只要第一弹性元件140能够被压缩,套筒组件的整体长度得以压缩,本发明的温控探头100相对于传统设置固定长度的套筒的温控探头100来说,其下行程和总行程都增加了套筒组件被压缩的长度。本发明仅通过温控探头100本身结构的改变,在温控探头100本身尺寸及安装位置不改变的前提下,可同时提升砂锅和尖锅的适用范围。
82.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灶具,其包括所述的温控探头100。
83.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