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动感应控制功能的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50204发布日期:2022-09-17 03:14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动感应控制功能的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感应控制功能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生产需求的提高,显示设备已衍生出各种适用于不同场景、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产品,如电视、电脑显示屏、一体机、商显整机、平板、手机等等,在发展的同时,人们也愈来愈追求于开发更多的实用功能以方便使用。然而,现有的显示设备不具备自动感应人类活动以实现自动调节控制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感应控制功能的显示设备,其能够解决现有的显示设备无法自动感应人类以活动实现自动调节控制的问题。
4.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具有自动感应控制功能的显示设备,包括:
6.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具有控制单元;
7.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可用于感应所述设备本体前方的物体的存在,且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8.传感器支架,所述传感器支架安装于所述设备本体顶部,所述传感器安装于所述传感器支架上,通过所述传感器支架支撑所述传感器,同时使所述传感器保持于相对所述设备本体倾斜向下的状态。
9.可选的,所述设备本体具有边框体,所述边框体包括顶边框,所述传感器支架安装于所述顶边框内。
10.可选的,所述顶边框的前面板开设有与所述传感器对应的感应窗口,所述传感器的信号接收端对准所述感应窗口。
11.可选的,所述传感器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具有与所述感应窗口对应的凸部,所述第一支架板固定于所述顶边框的内侧,所述凸部嵌入所述感应窗口内以填充所述感应窗口。
12.可选的,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板上。
13.可选的,所述第一传感器为雷达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
14.可选的,所述传感器支架还包括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二支架板与所述第一支架板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架板与所述第二支架板之间通过连接臂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板上安装有第二传感器。
15.可选的,所述第二传感器为光线传感器,所述凸部为导光板,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之间连接有导光柱。
16.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架板上具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内形成有用于容置
所述第二传感器的第二定位空间,所述第二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定位空间内。
17.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板具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内形成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传感器的第一定位空间,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定位空间内。
18.可选的,所述连接臂上设有压紧部,所述压紧部用于将所述第一传感器限制于所述第一定位空间内。
19.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板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支架板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所述连接臂连接,每一所述连接臂上具有一所述压紧部,所述压紧部具有弹性,且两侧的所述压紧部相向延伸,通过撑开两侧的所述压紧部可实现将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定位空间内,所述压紧部弹力恢复自然状态后可顶紧位于所述第一定位空间内的所述的第一传感器。
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动感应控制功能的显示设备,设置有传感器可实现感应设备本体前方的物体的存在,且根据感应结果可实现相应的控制,如,当检测到设备本体前方有活动人类时,控制单元自动控制开机,或自动调节音量等,如此实现显示设备控制的自动化,减少了人为手动操作的步骤,优化使用体验。重要的,设置有传感器支架可实现对传感器的稳定支撑,同时传感器相对设备本体倾斜向下,如此,在设备本体的前方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范围的感应区域,即只对该区域内的物体进行检测,避免该区域外移动的物体影响检测而引发错误的控制。
附图说明
21.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具有自动感应控制功能的显示设备工作时的感应区域的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具有自动感应控制功能的显示设备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传感器支架和所述传感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传感器支架和所述传感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传感器支架和所述传感器配合的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28.图中:
29.1、设备本体;11、顶边框;111、感应窗口;12、背板;2、传感器;21、第一传感器;22、第二传感器;221、导光柱;3、传感器支架;31、第一支架板;311、凸部;312、第一定位部;313、第一定位空间;32、第二支架板;321、第二定位部;322、第二定位空间;33、连接臂;331、压紧部。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
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自动感应控制功能的显示设备,具体可以是电视、电脑显示屏、一体机、商显整机、平板、手机等具有显示图像文字功能的设备。
34.参照图1-6,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包括:
35.设备本体1,所述设备本体1具有控制单元;其中,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设备本体1的工作,如控制图像显示、声音播放、声音采集、图像采集等功能;
36.传感器2,所述传感器2可用于感应所述设备本体1前方的物体的存在,且所述传感器2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一般的,设备本体1的工作主要依人类需求进行,则,前述的传感器2所感应的物体一般指用户本身,当用户于传感器2的感应区域内活动时便可被传感器2检测到,此时控制单元可根据检测结果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如开关机、音量调节、亮度调节等到,更进一步的,可集成姿态传感器,以此可根据人的手势、动作等进行更多的控制,如截图、切换页面、换台等;
37.传感器支架3,所述传感器支架3安装于所述设备本体1顶部,所述传感器2安装于所述传感器支架3上,通过所述传感器支架3支撑所述传感器2,同时使所述传感器2保持于相对所述设备本体1倾斜向下的状态。如此,结合图1-2,在正常使用状态下设备本体1竖直放置,此时传感器2的信息收发面倾斜向下,传感器2接收的信息路径与其自身的信息收发面垂直(即为图1中感应区域内的斜线),被检测的人的高度确定的条件下,感应区域也随之确定,而超出感应区域外的人类活动则不会被检测到,从而,避免了远处的人类活动影响了设备本体1的工作。
38.参照图2-3,所述设备本体1具有边框体,所述边框体包括顶边框11,所述传感器支架3安装于所述顶边框11内。具体的,边框体包围于设备本体1的显示面板的周部,且于显示面板的背部设置有背板12,背板12与边框体连接,从而实现对显示面板以及其他器件的固定。其中,将传感器支架3安装于顶边框11内,使传感器支架3和传感器2不凸出于设备本体1外,提高了整机外观的整体性,同时,顶边框11即为位于设备本体1顶部的位置,即将传感器2安装于设备本体1的顶部,可有效避开设备本体1近处的固定遮挡物,从而提高抗干扰能力。
39.进一步的,所述顶边框11的前面板开设有与所述传感器2对应的感应窗口111,所述传感器2的信号接收端对准所述感应窗口111。一般的,显示设备的边框体为金属材质,而金属材质的边框具有屏蔽信号的效果,安装于顶边框11内的传感器2的感应效果势必受影响,故,本方案通过在顶边框11的前面板开设避位的感应窗口111,外界信号可通过感应窗
口111进入顶边框11内,从而确保了感应工作的正常。
40.结合图3-4,所述传感器支架3包括第一支架板31,所述第一支架板31具有与所述感应窗口111对应的凸部311,所述第一支架板31固定于所述顶边框11的内侧,所述凸部311嵌入所述感应窗口111内以填充所述感应窗口111。则,利用凸部311填充感应窗口111可避免外界灰尘通过感应窗口111进入顶边框11内造成内部积灰,同时避免由于开口而导致顶边框11的前面板完整度差影响美观,优选的,安装后凸部311的表面恰好与顶边框11的前面板平齐,从而提高了整机外观的整体性。可以理解,为避免金属屏蔽,传感器支架3需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至少需保证凸部311无屏蔽效果。
41.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感器2包括第一传感器21,所述第一传感器21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板31上。具体的,第一传感器21用于实现感应设备本体1前方的物体的存在的功能。
42.优选的,所述第一传感器21为雷达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其中,雷达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均为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物体检测传感器,其工作稳定,可靠性好。
43.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支架3还包括第二支架板32,所述第二支架板32与所述第一支架板31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架板31与所述第二支架板32之间通过连接臂33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板32上安装有第二传感器22。故,本方案除了基于第一传感器21实现对设备本体1前方的物体的存在进行检测的功能外,还能通过第二传感器22实现其他检测功能,具体应用时厂家可根据实际所需选择第二传感器22的类型。此外,第一传感器21和第二传感器22同时由传感器支架3支撑固定,以此可减少设备所用的支架的数量,降低物料损耗,节约了设备生产成本。
44.优选的,参照图4,所述第二传感器22为光线传感器,所述凸部311为导光板,所述凸部311与所述第二传感器22之间连接有导光柱221。具体的,安装后第一支架板31贴近顶边框11的前面板的内侧,以此使第一传感器21靠近感应窗口111,确保第一传感器21有最大的信息接收面积,第二支架板31与第一支架板32并排设置,则第二支架板32与顶边框11的前面板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故,在第二传感器22和凸部311之间设置导光柱221可传导光线,确保第二传感器22感应的准确度。具体的,第二传感器22可用于感应环境亮度,进而控制单元可根据环境亮度实现自动调节显示亮度等功能。
45.对于第二传感器22的固定,结合图4-6,所述第二支架板32上具有第二定位部321,所述第二定位部321内形成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传感器22的第二定位空间322,所述第二传感器22安装于所述第二定位空间322内。具体的,第二定位部321包括多个凸出于第二支架板32表面的限位板,各限位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定位空间322,从而将第二传感器22装入第二定位空间322内便可。进一步的,为确保安装可靠,在第二定位空间322内具有定位柱,第二传感器22具有定位孔,安装时利用螺钉穿过定位孔并与定位柱连接。
46.对于第一传感器21的固定,结合图4-6,所述第一支架板31具有第一定位部312,所述第一定位部312内形成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传感器21的第一定位空间313,所述第一传感器21安装于所述第一定位空间313内。具体的,在第一支架板31靠近第二支架板32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一定位空间313,安装时将第一传感器21装入第一定位空间313内即可。
47.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33上设有压紧部331,所述压紧部331用于将所述第一传感器21限制于所述第一定位空间313内。则,通过压紧部331的固定确保了第一传感器21安装
的稳定性。
48.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板31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支架板32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所述连接臂33连接,每一所述连接臂33上具有一所述压紧部331,所述压紧部331具有弹性,且两侧的所述压紧部331相向延伸,通过撑开两侧的所述压紧部331可实现将所述第一传感器21安装于所述第一定位空间313内,所述压紧部331弹力恢复自然状态后可顶紧位于所述第一定位空间313内的所述的第一传感器21。具体的,在自然状态下两个压紧部33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传感器21的宽度,压入第一传感器21时两个压紧部331被挤压张开,当第一传感器21越过压紧部331后,压紧部331在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原状,进而从第一传感器21的背部将其顶紧。
49.关于传感器支架3的固定,参照图3,在第二支架板32上设有第一连接孔,在背板12上设有与之对应的第二连接孔,安装时采用螺钉连接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即可。
50.综上,本实施例具有自动感应控制功能的显示设备中,设置有传感器2可实现感应设备本体1前方的物体的存在,且根据感应结果可实现相应的控制,如,当检测到设备本体1前方有活动人类时,控制单元自动控制开机,或自动调节音量等,如此实现显示设备控制的自动化,减少了人为手动操作的步骤,优化使用体验。
51.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5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53.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54.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