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视觉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15580发布日期:2022-08-12 21:48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视觉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视觉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视觉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觉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视觉检测装置多采用玻璃载板放置被检测产品,一端设置光源,另一端设置相机,通过相机拍摄产品的成像影像从而检测产品的外形,这种检测方式较普通的直接用相机拍摄能获得更为清晰精准的产品外形。
3.但这种检测方式仍存在不足,比如被检测产品处于较亮的环境时,相机拍摄的产品影像便不清晰,一些设备设置蔽光室但仍会有光由蔽光室反射到产品影像上,且还有一些视觉检测装备存在相机不能调整位置的问题,从而被测产品的外形不能被精确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视觉检测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视觉检测装置由于光源反射导致相机拍摄产品的成像不清晰、相机不可调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视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在所述框架的上端设有支架,在所述支架的下端设有发光面板,在所述框架的上端正对所述发光面板的下方设有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透光板,在所述透光板的上端设有夹具,在所述框架的内部且位于所述透光板的下方设有能够吸光的隔板,在所述隔板的下端设有相机,在所述隔板上且位于所述相机的正上方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夹具的正下方,在所述框架的外部设有能够吸光的侧板。
7.如上所述的视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板上对称设有两个横向的第一条形孔,在两个所述第一条形孔的下端分别通过第一螺栓可滑动固定有对称的第一安装板,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右端分别通过第二螺栓固定有第二安装板,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纵向的第二条形孔,所述相机通过第三螺栓可滑动固定在所述第二条形孔的右端。
8.如上所述的视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面板通过l形连接件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下端,在所述框架的上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发光面板的安装槽。
9.如上所述的视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的下端设有脚轮,在所述框架的下端还对称设有两个定位结构。
10.如上所述的视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的下端连接件,在所述连接件的下端设有第一滑槽,在所述第一滑槽的下端通过第四螺栓可滑动固定有调节件,在所述调节件的下端设有纵向的第三条形孔,在所述第三条形孔的外侧通过第五螺栓固定有可滑动的定位件,在所述定位件上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所述连接件、所述调节件和所述定位件。
11.如上所述的视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的后端通过合页固定有操作屏;所述夹具通过第六螺栓固定在所述透光板的上端;所述透光板的材质为玻璃。
12.如上所述的视觉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光板的上端设有传感器;在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底板。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视觉检测装置侧板和隔板可吸光,从而侧板和隔板处于蔽光状态,不会反射光,从而使相机能够拍摄到光源下产品更为清晰的影像。
15.2、本实用新型视觉检测装置通过第一条形孔可以调节相机的前后位置,通过第二条形孔能够调节相机的上下位置,能够适应不同场合的不同产品,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16.3、本实用新型视觉检测装置设有定位结构,当装置配合机械手使用时,定位结构能使该视觉检测装置能够被快速定位,保证产品能够准确被机械手抓取到夹具上。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视觉检测装置的立体图之一;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视觉检测装置的爆炸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视觉检测装置的平面图;
20.图4是图3中a处的剖视图;
21.图5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视觉检测装置的立体图之二;
23.图7是图6中c处的放大图。
24.图中:1为框架;2为支架;3为发光面板;4为透光板;5为夹具;6为隔板;7为相机;8为侧板;9为吸光层;10为产品;11为第一安装板;12为第二安装板;13为l形连接件;14为脚轮;16为操作屏;17为传感器;18为底板;61为第二开口;62为第一条形孔;101为第一开口;102为安装槽;121为第二条形孔;
25.15为定位结构;151为连接件;152为调节件;153为定位件;1511为第一滑槽;1521为第三条形孔;1531为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
2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28.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视觉检测装置,包括框架1,在框架1的上端设有支架2,在支架2的下端设有发光面板3,在框架1的上端正对发光面板3的下方设有第一开口101,在第一开口101处设有透光板4,在透光板4的上端设有夹具5,在框架1的内部且位于透光板4的下方设有能够吸光的隔板6,在隔板6的下端设有相机7,在隔板6上且位于相机7的正上方设有
第二开口61,第二开口61位于夹具5的正下方,在框架1的外部设有能够吸光的侧板8,上述的方位词表述与图3保持一致。
29.具体的,在夹具5上放置有被测的产品10,夹具5上设有定位杆,产品10上设有与定位杆匹配的定位孔,如图2所示。
30.具体的,隔板6和侧板8能够吸光是因为在侧板8的内壁和隔板6的上表面分别设有吸光层9,“吸光层9”指在侧板8内壁和隔板6上表面贴有吸光材料(第一开口101处不贴),吸光材料优选为黑色的泡棉状材质,材质的表面为锯齿状或者蜂窝状,能有效减少光的漫反射,使产品10成像更加清晰。
31.具体的,框架1和支架2都由铝型材通过角码固定拼搭而成,支架2通过角码固定在框架1的上端;“第一开口101”即为铝型材拼接框架1后上端形成的开口。
32.具体的,本实用新型视觉检测装置通过发光面板3发光,发出的光照射到透光板4上,一部分光被产品10遮挡,另一部分光穿过透光板4射向框架1内部,框架1内的相机7能拍到产品10的阴影,从而确定产品10的外形是否合格。
33.具体的,在侧板8的内壁和隔板6的上表面分别设有吸光层9能使照进框架1的的光不会被侧板8反射,能使相机7拍出产品更清晰的影像,从而更准确检测产品10的外形。
34.此外,上述的侧板8采用的材质为不锈钢,设在在框架1的四周将其包裹。侧板8包括几张固定在框架1外部的不锈钢板,其中一部分不锈钢板由自攻螺丝拧紧,另一部分不锈钢板由合页固定可打开。
35.具体的,在侧板8的内壁和隔板6的上表面分别设有吸光层9能使照进框架1的的光不会被侧板8反射,能使相机7拍出产品更清晰的影像,从而更准确检测产品10的外形。
36.具体的,在隔板6上对称设有两个横向的第一条形孔62,在两个第一条形孔62的下端分别通过第一螺栓可滑动固定有对称的第一安装板11,在两个第一安装板11的右端分别通过第二螺栓固定有第二安装板12,在第二安装板12上设有纵向的第二条形孔121,相机7通过第三螺栓可滑动固定在第二条形孔121的右端。
37.具体的,相机7可以调节前后位置和上下位置。具体的,需要调节相机7的前后位置时,通过拧松第一螺栓,然后将第一安装板11沿第一条形孔62滑动即可调节相机的位置,调整后,拧紧第一螺栓即可,调节上下位置的原理与上述原理相同。这里的“前”“后”“上”“下”与图3一致。
38.具体的,发光面板3通过l形连接件13固定在支架2的下端,在框架1的上端设有用于安装发光面板3的安装槽102。
39.具体的,上述的“安装槽102”即为铝型材的滑槽,透光板4卡紧在滑槽内,铝型材又被角码锁紧,从而透光板4被固定。
40.此外,在框架1的下端设有脚轮14,在框架1的下端还对称设有两个定位结构15。
41.具体的,产品10由机械手抓取到夹具5上,定位结构15能使该视觉检测装置能够快速定位,使产品10能够准确被机械手抓取到夹具5上。
42.具体的,在框架1的下端连接件151,在连接件151的下端设有第一滑槽1511,在第一滑槽1511的下端通过第四螺栓可滑动固定有调节件152,在调节件152的下端设有纵向的第三条形孔1521,在第三条形孔1521的外侧通过第五螺栓固定有可滑动的定位件153,在定位件153上设有定位槽1531,定位结构15包括连接件151、调节件152和定位件153。上述的“外侧”指远离框架1的一侧。
43.具体的,在地面上设有螺杆,需要快速定位使,推动该装置使螺杆卡进定位槽1531后把脚轮打下即可。
44.此外,还可以调节定位槽1531的位置,其调节原理与上述相机7的调节原理相同,不再过多描述。
45.此外,在支架2的后端通过合页固定有操作屏16;夹具通过第六螺栓固定在透光板4的上端;透光板4的材质为玻璃。
46.此外,在透光板4的上端设有传感器17;在框架1的底部设有底板18。
47.具体的,在隔板6和底板18之间设有控制元件,这里不再过多描述。
48.具体的,本实用新型视觉检测设备可以搭配传感器17使用,亦可不搭配传感器17使用。搭配传感器17使用时,传感器17检测到产品10放置到夹具5上时,相机拍照;不搭配传感器17使用时,系统设定拍照的间隔时间即可。
4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