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板剪切法检测胶粘剂粘合强度的制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72758发布日期:2022-10-29 01:59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四板剪切法检测胶粘剂粘合强度的制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胶粘剂粘合强度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板剪切法检测胶粘剂粘合强度的制样装置。


背景技术:

2.四板剪切法检测胶粘剂粘合强度的过程为:获取四个长度、宽度、厚度尺寸相同的橡胶片,每个橡胶片的两个最大面分别与四块宽度相同、长度适宜的刚性板对应面相互粘合,形成一个对称的双夹层结构的检测试样,即。典型的排列结构如图1所示。试验时,小心地使作用力方向与试样轴向自动对中,试验机以一定的速度拉伸,直至试样破坏为止,记录最大力值,并检测破坏面。在拉伸过程中,要求两个粘接面在同一高度并对中。因此检测试样的制备是试验的主要影响因素。但现有采用手工制样统称会产生偏差,在胶层未完全凝固之前,轻微的碰触就可能导致试样的移动,而且在重力的影响下,上层的水泥板的一端会下落,从而导致试样在拉伸时发生偏离,降低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甚至导致试验失败,降低试验检测效率。
3.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板剪切法检测胶粘剂粘合强度的制样装置,其能够提高检测试样的对中性,进而提高试验效率以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板剪切法检测胶粘剂粘合强度的制样装置,该装置包括下模框、中模框以及上模框。下模框设置有下固定部与下限位部,所述下固定部用于将第一外待测板固定在所述下模框上;中模框设置有中贯通槽组与中限位部,所述中限位部用于与所述下限位部配合以将所述中模框安装在所述下模框上方的第一预定位置;所述中贯通槽组包括两个中贯通槽,每个所述贯通槽用于固定一个内待测板,以使两个所述内待测板位于所述第一外待测板上方的第二预定位置并接触所述第一外待测板上方的胶粘剂;上模框设置有上贯通槽与上限位部,所述上限位部用于与所述中限位部配合以将所述上模框安装在所述中模框上方的第三预定位置;所述上贯通槽用于固定第二外待测板,以使所述第二外待测板位于两个所述内待测板上方的第四预定位置并接触两个所述内待测板上的胶粘剂。
6.需要说明的是,中贯通槽是指在中模框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中模框,在中模框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上形成槽口的槽。上贯通槽是指在上模框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上模框,在上模框相对的两个表面上形成槽口的槽。
7.应理解,第一外待测板、第二外待测板以及内待测板的材质相同,例如均为砂浆块或均为金属块等,可根据具体的试验对象进行选择,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首先将下模框放置在水平的工作面上,然后将第一外待测板通过下固定部固定在下模框上。固定完成后,在第一外待测板的表面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涂上一层胶粘剂,并在每层胶粘剂上方放置一片橡胶片,之后再在每片橡胶片上涂上一层胶粘剂。然后将中模框通过中限位部与下限位部的配合安装在下模框上方的第一预定位置,并将两块内待测板分别放置在两个中贯通槽内,由于中贯通槽在中模框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中模框,因此当内待测板放置在中贯通槽内时,内待测板就会与第一外待测板上橡胶片上方的胶粘剂接触。同样地,在每块内待测板的对应位置涂上一层胶粘剂,并在胶粘剂上放置一片橡胶片,在每片橡胶片上再涂上一层胶粘剂。之后再通过上限位部与下限位部的配合将上模框安装在中模框上面的第三预定位置,再将第二外待测板放置在上贯通槽内,并与内待测板上的胶粘剂接触。待胶粘剂凝固后,将下模框、中模框与上模框拆卸下来,即可形成检测试样。
9.可见,本技术采用下模框、中模框与上模框的配合,可在制样的每一步准确控制每个待测板的位置,可有效提高试样的对中性以及试样的标准性与规范性,进而可提高制样效率与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贯通槽组还包括连通槽,所述连通槽连通两个所述贯通槽,所述连通槽与两个所述中贯通槽配合形成区域槽;当所述第二外待测板位于两个所述内待测板上方的第四预定位置时,所述第二外待测板在所述中模框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区域槽内。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试样制备完成,拆卸制样装置时,可首先将上模框拆卸下来。由于第二外待测板在中模框上的投影位于区域槽内,因此可将中模框向第二外待测板的方向移动,进而将中模框从试样上拆卸下来。
12.应理解,由于下模框与上模框分别位于试样的两侧,所以可直接从两侧向外移动拆卸上模框与下模框。
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模框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中模框部,两个中模框部的对接面穿过两个中贯通槽,以使两个中模框部可沿平行于所述中模框的延伸面方向拆卸。
14.在上述实施例方式中,为了限定内待测板的位置,中贯通槽需要卡紧内待测板,因此若直接沿垂直于内待测板的方向拆卸,可能需要较大的力,也容易带动内待测板,破坏试样。因此将中模框设置为可拆卸的两个中模框部,从平行于中模框的延伸面方向进行拆卸,操作方便,且可降低对试样的影响。
1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模框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上模框部,两个所述上模框部的对接面穿过所述上贯通槽,以使两个所述上模框部可沿平行于所述上模框的延伸面方向拆卸。
16.在上述实施例方式中,为了限定第二外待测板的位置,上贯通槽需要卡紧第二外待测板,因此若直接沿垂直于第二外待测板的方向拆卸,可能需要较大的力,也容易带动第二外待测板,破坏试样。因此将上模框设置为可拆卸的两个上模框部,从平行于上模框的延伸面方向进行拆卸,操作方便,且可降低对试样的影响。
1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贯通槽的内槽壁上设置有第一弹性缓冲件。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贯通槽的内槽壁上设置第一弹性缓冲件,一方面可以卡紧第二外待测板,另一方面还可保护第二外待测板的结构。
1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贯通槽的内槽壁上设置有第三弹性缓冲件。
2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贯通槽的内槽壁上设置第三弹性缓冲件,一方面可以卡紧内待测板,另一方面还可保护内待测板的结构。
21.可选地,第一弹性缓冲件与第三弹性缓冲件可以选择橡胶、海绵或硅胶等弹性物体,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2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固定部为开设在所述下模框上的下限位槽。
2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下固定部为下限位槽,结构简单,方便制作。
24.可选地,下限位槽可以是在厚度方向贯穿下模框的贯通槽,也可以不贯穿下模框,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2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模框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下模框部,两个所述下模框部的对接面穿过所述下限位槽,以使两个所述下模框部可沿平行于所述下模框延伸面的方向拆卸。
2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限定第一外待测板的位置,下限位槽需要卡紧第一外待测板,因此若直接沿垂直于第一外待测板的方向拆卸,可能需要较大的力,也容易带动第一外待测板,破坏试样。因此将下模框设置为可拆卸的两个下模框部,从平行于下模框的延伸面方向进行拆卸,操作方便,且可降低对试样的影响。
2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限位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外待测板的厚度。
2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下限位槽的深度小于第一外待测板的厚度,可以避免胶粘剂接触到下模框,减小后期的清洁工作。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限位槽的内槽壁上设置有第二弹性缓冲层。
3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下限位槽的内槽壁上设置第二弹性缓冲件,一方面可以卡紧第一外待测板,另一方面还可保护第一外待测板的结构。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固定部、所述中贯通槽组与所述上贯通槽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相同,两个以上的所述下固定部、所述中贯通槽组与所述上贯通槽的位置对应。
3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下固定部、中贯通槽组与上贯通槽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相同可以使得制作者通过该制样装置一次性制备两个以上的检测试样,可有效提高制备效率。
3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限位部、所述中限位部与所述上限位部为位置对应的限位孔;所述装置还包括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用于穿过所述下限位部、所述中限位部与所述上限位部。
3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限位杆与限位孔配合的方式对下模框、中模框以及上模框进行限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35.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四板剪切法检测胶粘剂粘合强度的制样装置,提高检测试样的对中性,进而提高试验效率以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36.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下模框的结构图;
37.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中模框的结构图;
38.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上模框的结构图;
39.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下模框与中模框对应组装的结构图;
40.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下模框、中模框与上模框对应组装的结构图。
41.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42.1-下模框;11-下固定部;12-下限位部;13-下模框部;14-第二弹性缓冲层;15-下冗余槽;2-中模框;21-中贯通槽组;211-中贯通槽;212-连通槽;22-中限位部;23-中冗余槽;3-上模框;31-上贯通槽;32-上限位部;33-上模框部;34-第一弹性缓冲件;35-上冗余槽;4-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44.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45.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四板剪切法检测胶粘剂粘合强度的制样装置,该装置包括下模框1、中模框2以及上模框3。下模框1设置有下固定部11与下限位部12,所述下固定部11用于将第一外待测板固定在所述下模框1上;中模框2设置有中贯通槽211组21与中限位部22,所述中限位部22用于与所述下限位部12配合以将所述中模框2安装在所述下模框1上方的第一预定位置;所述中贯通槽211组21包括两个中贯通槽211,每个所述贯通槽用于固定一个内待测板,以使两个所述内待测板位于所述第一外待测板上方的第二预定位置并接触所述第一外待测板上方的胶粘剂;上模框3设置有上贯通槽31与上限位部32,所述上限位部32用于与所述中限位部22配合以将所述上模框3安装在所述中模框2上方的第三预定位置;所述上贯通槽31用于固定第二外待测板,以使所述第二外待测板位于两个所述内待测板上方的第四预定位置并接触两个所述内待测板上的胶粘剂。
46.需要说明的是,中贯通槽211是指在中模框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中模框2,在中模框2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上形成槽口的槽。上贯通槽31是指在上模框3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上模框3,在上模框3相对的两个表面上形成槽口的槽。
47.应理解,第一外待测板、第二外待测板以及内待测板的材质相同,例如均为砂浆块或均为金属块等,可根据具体的试验对象进行选择,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4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首先将下模框1放置在水平的工作面上,然后将第一外待测板通过下固定部11固定在下模框1上。固定完成后,在第一外待测板的表面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涂上一层胶粘剂,并在每层胶粘剂上方放置一片橡胶片,之后再在每片橡胶片上涂上一层胶粘剂。然后将中模框2通过中限位部22与下限位部12的配合安装在下模框1上方的第一预定位置,并将两块内待测板分别放置在两个中贯通槽211内,由于中贯通槽211在中模框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中模框2,因此当内待测板放置在中贯通槽211内时,内待测板就会与第一外待测板上橡胶片上方的胶粘剂接触。同样地,在每块内待测板的对应位置涂上一层胶粘剂,并在胶粘剂上放置一片橡胶片,在每片橡胶片上再涂上一层胶粘剂。之后再通过上限位部32与下限位部12的配合将上模框3安装在中模框2上面的第三预定位置,再将第二外待测板放置在上贯通槽31内,并与内待测板上的胶粘剂接触。待胶粘剂凝固后,将下模框1、中
模框2与上模框3拆卸下来,即可形成检测试样。
49.可见,本技术采用下模框1、中模框2与上模框3的配合,可在制样的每一步准确控制每个待测板的位置,可有效提高试样的对中性以及试样的标准性与规范性,进而可提高制样效率与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5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贯通槽211组21还包括连通槽212,所述连通槽212连通两个所述贯通槽,所述连通槽212与两个所述中贯通槽211配合形成区域槽;当所述第二外待测板位于两个所述内待测板上方的第四预定位置时,所述第二外待测板在所述中模框2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区域槽内。
5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试样制备完成,拆卸制样装置时,可首先将上模框3拆卸下来。由于第二外待测板在中模框2上的投影位于区域槽内,因此可将中模框2向第二外待测板的方向移动,进而将中模框2从试样上拆卸下来。
52.应理解,由于下模框1与上模框3分别位于试样的两侧,所以可直接从两侧向外移动拆卸上模框3与下模框1。
5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模框2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中模框2部,两个中模框2部的对接面穿过两个中贯通槽211,以使两个中模框2部可沿平行于所述中模框2的延伸面方向拆卸。
54.在上述实施例方式中,为了限定内待测板的位置,中贯通槽211需要卡紧内待测板,因此若直接沿垂直于内待测板的方向拆卸,可能需要较大的力,也容易带动内待测板,破坏试样。因此将中模框2设置为可拆卸的两个中模框2部,从平行于中模框2的延伸面方向进行拆卸,操作方便,且可降低对试样的影响。
55.可选地,中模框2上开设有中冗余槽23,中冗余槽23与中贯通槽211连通,每个中贯通槽211上可对应设置多个中冗余槽23。中冗余槽23具备一定的容错空间,当内待测板的尺寸有误差时,由于中冗余槽23的设置也可将内待测板安装在中贯通槽211内。
5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模框3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上模框部33,两个所述上模框部33的对接面穿过所述上贯通槽31,以使两个所述上模框部33可沿平行于所述上模框3的延伸面方向拆卸。
57.在上述实施例方式中,为了限定第二外待测板的位置,上贯通槽31需要卡紧第二外待测板,因此若直接沿垂直于第二外待测板的方向拆卸,可能需要较大的力,也容易带动第二外待测板,破坏试样。因此将上模框3设置为可拆卸的两个上模框部33,从平行于上模框3的延伸面方向进行拆卸,操作方便,且可降低对试样的影响。
5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贯通槽31的内槽壁上设置有第一弹性缓冲件34。
5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贯通槽31的内槽壁上设置第一弹性缓冲件34,一方面可以卡紧第二外待测板,另一方面还可保护第二外待测板的结构。
60.可选地,上模框3上开设有上冗余槽35,上冗余槽35与上贯通槽31连通,每个上贯通槽31上可对应设置多个上冗余槽35。上冗余槽35具备一定的容错空间,当内待测板的尺寸有误差时,由于上冗余槽35的设置也可将内待测板安装在上贯通槽31内。
61.可选地,下冗余槽15、中冗余槽23以及上冗余槽35为直径1-5mm的圆形槽。
6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贯通槽211的内槽壁上设置有第三弹性缓冲件。
6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贯通槽211的内槽壁上设置第三弹性缓冲件,一方面可以
卡紧内待测板,另一方面还可保护内待测板的结构。
64.可选地,第一弹性缓冲件34与第三弹性缓冲件可以选择橡胶、海绵或硅胶等弹性物体,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6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固定部11为开设在所述下模框1上的下限位槽。
6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下固定部11为下限位槽,结构简单,方便制作。
67.可选地,下限位槽可以是在厚度方向贯穿下模框1的贯通槽,也可以不贯穿下模框1,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6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模框1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下模框1部,两个所述下模框1部的对接面穿过所述下限位槽,以使两个所述下模框1部可沿平行于所述下模框1延伸面的方向拆卸。
6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限定第一外待测板的位置,下限位槽需要卡紧第一外待测板,因此若直接沿垂直于第一外待测板的方向拆卸,可能需要较大的力,也容易带动第一外待测板,破坏试样。因此将下模框1设置为可拆卸的两个下模框1部,从平行于下模框1的延伸面方向进行拆卸,操作方便,且可降低对试样的影响。
7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限位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外待测板的厚度。
7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下限位槽的深度小于第一外待测板的厚度,可以避免胶粘剂接触到下模框1,减小后期的清洁工作。
7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限位槽的内槽壁上设置有第二弹性缓冲层14。
7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下限位槽的内槽壁上设置第二弹性缓冲件,一方面可以卡紧第一外待测板,另一方面还可保护第一外待测板的结构。
74.可选地,下模框1上开设有下冗余槽15,下冗余槽15与下限位槽连通,每个下限位槽上可对应设置多个下冗余槽15。下冗余槽15具备一定的容错空间,当第一外待测板的尺寸有误差时,由于下冗余槽15的设置也可将第一外待测板安装在下限位槽内。
7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固定部11、所述中贯通槽211组21与所述上贯通槽3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相同,两个以上的所述下固定部11、所述中贯通槽211组21与所述上贯通槽31的位置对应。
7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下固定部11、中贯通槽211组21与上贯通槽3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相同可以使得制作者通过该制样装置一次性制备两个以上的检测试样,可有效提高制备效率。
7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限位部12、所述中限位部22与所述上限位部32为位置对应的限位孔;所述装置还包括限位杆4,所述限位杆4用于穿过所述下限位部12、所述中限位部22与所述上限位部32。
7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限位杆4与限位孔配合的方式对下模框1、中模框2以及上模框3进行限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79.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
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