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设备的气路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85736发布日期:2023-03-17 18:0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气动设备的气路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气动设备的气路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2.纸袋在生产过程中要在内侧进行贴片,以加强纸袋的强度。因此,在生产时,需要先将胶水涂抹到纸袋上,再通过送纸片机构向纸袋中贴上贴片。其中,送纸片机构中,可以利用气嘴使用负压吸附贴片,当贴片贴于纸袋上时,撤去负压即可以使纸片脱离气嘴而粘附于纸袋上。
3.在现有技术中,负压所使用的气动设备的气路连接一般都是使用气阀及软气管,通过软气管连接气嘴,实现对气嘴供气或断气。然而在多生产线同时生产时,气嘴及软气管的数量很多,为了设备简洁,通常使用扎带成束地固定这些软气管。但是,由于同一设备可生产不同大小的纸袋,气嘴的位置往往需要调整,若要移动气嘴,软气管会由于被扎带固定而无法移动,因此,需要剪断扎带,待气嘴及软气管的位置调整完成后,再重新包扎成束。然而,这样会使得设备经常调机,调机十分麻烦,费时费力,大大地降低生产效率。
4.另外,现有的气动设备通常还带有气缸,气缸也需要由软气管供气,这些软气管通常都是在输入的一端设置气阀,气阀离气缸的气路距离较长,因此,从气阀的开关动作到气缸作伸缩动作的反应时间较长,会使得纸片的取放时间点无法准确把握,从而导致纸片的取放不够精准。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快速调整位置,极大地提高使用便利性的气动设备的气路连接机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动设备的气路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气管、连接座及第一气阀,所述第一气管的侧壁设有多个沿轴向设置的第一气孔,所述连接座内部设有呈密封的第一气腔,所述第一气阀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上且与所述第一气腔连通,所述连接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管,以使所述第一气腔可与所述第一气孔连通或断开。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连接座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气管,在所述第一气管上开设多个第一气孔,在所述连接座上开设第一气腔,因此,当所述连接座滑动到所述第一气孔上时,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气腔与所述第一气孔连接,从而可以使所述第一气管上的气压能经由所述第一气腔及第一气阀而传送到供气的位置上;通过滑动到不同的第一气孔上,可以实现在不同位置上供气。因此,无需传统使用软管的供气方式,免去捆绑定位软管或者拆卸软管的麻烦,可以实现快速调整位置,极大地提高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8.较佳地,所述连接座设有贯通两端且与所述第一气腔连通的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气管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孔。这样既可以使得所述连接座能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气管上,又可
以使得所述第一气腔能快速准确地第一气孔连通,从而使气路连接更加方便快捷。
9.具体地,所述第一气管与所述第一滑孔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可以保证所述第一气腔与所述第一气管之间的气密性,防止泄漏,提高气动连接的气压稳定性。
10.较佳地,所述第一气管的输入端设有第一控制阀。
11.较佳地,还包括第二气管及第二气阀,所述第二气管与第一气管平行地设置,所述连接座内部设有呈密封的第二气腔,所述第二气阀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上且与所述第二气腔连通,所述第二气管的侧壁设有多个沿轴向设置的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可与所述第二气腔连通或断开。由于所述第二气阀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上,所述第二气阀能随所述连接座移动,第二气阀与气缸之间的气路距离变得很短,因此,气缸的伸缩动作可随着第二气阀的开关动作而快速反应,从而极大地缩短气动反应时间,有效提高气动控制的精准性。
12.具体地,所述连接座设有贯通两端且与所述第二气腔连通的第二滑孔,所述第二气管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滑孔。这样既可以使得所述连接座能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气管及第二气管上,又可以使得所述第二气腔能快速准确地第二气孔连通,从而使气路连接更加方便快捷。
13.具体地,所述第二气管与所述第二滑孔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圈,可以保证所述第二气腔与所述第二气管之间的气密性,防止泄漏,提高气动连接的气压稳定性。
14.具体地,所述第二气管的输入端设有第二控制阀。
15.较佳地,还包括软管,所述软管与所述第一气阀连通。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气动设备的气路连接机构的立体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气动设备的气路连接机构的剖视图。
18.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气动设备的连接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2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气动设备的气路连接机构100,包括第一气管1、多个连接座2、第一气阀3及软管(图中未示),所述第一气管1的侧壁设有多个沿轴向设置的第一气孔11,所述连接座2内部设有呈密封的第一气腔21,所述第一气阀3设置于所述连接座2上且与所述第一气腔21连通,所述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阀3连通,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气嘴(图中未示)连通。所述第一气管1为刚性的管道,以为所述连接座2提供支撑。所述连接座2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管1,以使所述第一气腔21可与所述第一气孔11连通或断开。
22.请参阅图2及图3,所述气动设备的气路连接机构100还包括第二气管4及第二气阀5,所述第二气管4与第一气管1平行地设置,所述第二气管4为刚性的管道,以为所述连接座
2提供支撑。所述连接座2同时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气管1及所述第二气管4,所述第一气管1及第二气管4可以保证所述连接座2不会发生旋转,保证滑行的稳定性。所述连接座2内部设有呈密封的第二气腔22,所述第二气阀5设置于所述连接座2上且与所述第二气腔22连通,所述第二气阀5的输出端与气缸(图中未示)连通,以为气缸提供伸缩的动力。所述第二气管4的侧壁设有多个沿轴向设置的第二气孔41,所述第二气孔41与所述第一气孔11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气孔41可与所述第二气腔22连通或断开,本实施例所述第二气孔41与所述第一气孔11一一对齐。所述第一气腔21及第二气腔22的轴向长度相等。所述第二气孔41也可以与所述第一气孔11呈错开设置,错开的轴向距离应小于所述第一气腔21的轴向长度,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气腔21连通第一气孔11的同时,所述第二气腔22能连通所述第二气孔41。所述第一气管1的输入端设有第一控制阀6,所述第一控制阀6的输入端连接负压源;所述第二气管4的输入端设有第二控制阀7,所述第二控制阀7的输入端连接正压源,这样可以使得所述连接座2能同时向不同的设备提供负压及正压。由于所述第二气阀5设置于所述连接座2上,所述第二气阀5能随所述连接座2移动,所述第二气阀5与气缸之间的气路距离变得很短,因此,气缸的伸缩动作可随着所述第二气阀5的开关动作而快速反应,从而极大地缩短气动反应时间,有效提高气动控制的精准性。
23.再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连接座2设有贯通两端且与所述第一气腔21连通的第一滑孔23,所述连接座2还设有贯通两端且与所述第二气腔22连通的第二滑孔24,所述第一气管1及第二气管4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孔23及第二滑孔24。这样既可以使得所述连接座2能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气管1及第二气管4上,又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气腔21及第二气腔22能快速准确地与第一气孔11及第二气孔41连通,从而使气路连接更加方便快捷。
24.再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气管1与所述第一滑孔23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8以及所述第二气管4与所述第二滑孔24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9。具体地,所述第一滑孔23的两端及第二滑孔24的两端的内壁上设有环形槽(图中未标号),所述第一密封圈8及第二密封圈9分别设置于所述环形槽内,并且所述第一密封圈8及第二密封圈9的内圈侧分别突伸出所述第一滑孔23及第二滑孔24的内壁,以使其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管1及第二气管4滑动接触。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8及第二密封圈9,可以保证所述第一气腔21与所述第一气管1之间及第二气腔22与第二气管4之间的气密性,防止泄漏,提高气动连接的气压稳定性。
25.当需要气嘴吸合贴片时,先调整当前气嘴所对应的连接座2的位置,使得连接座2靠近贴片所在的位置,同时第一气腔21与对应的第一气孔11连通。这时,所述负压源提供负压,打开所述第一控制阀6,使得所述第一气管1内以及所述第一气腔21均呈负压状态。在收到吸合贴片的控制信号时,打开所述第一气阀3,使得所述软管及气嘴迅速产生负压,所述气嘴即可利用负压吸合贴片。当要准备放置贴片时,预先打开所述第二控制阀7,正压源向所述第二气管4提供正压,使得所述第二气管4内以及所述第二气腔22内迅速处于正压状态。在收到放置贴片的控制信号时,打开所述第二气阀5,使得气缸迅速产生正压,气缸的伸缩端伸出,同时,所述第一气阀3关闭,贴片受到的负压吸合力消失,从而脱离气嘴而被放置于纸袋上。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连接座2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气管1及第二气管4上,在所述第一气管1上开设多个第一气孔11,在第二气管4上设置多个第二气孔41,并且
在所述连接座2上开设第一气腔21及第二气腔22,因此,当所述连接座2滑动到所述第一气孔11及第二气孔41上时,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气腔21与所述第一气孔11连通,第二气腔22与所述第二气孔41连通,从而可以使所述第一气管1上的气压能经由所述第一气腔21及第一气阀3而传送到气嘴上,使第二气管4上的气压能经由所述第二气腔22及第二气阀5而传送到气缸上;通过滑动到不同的第一气孔11上,可以实现在不同位置上供气。因此,无需传统使用软管的供气方式,免去捆绑定位软管或者拆卸软管的麻烦,可以实现快速调整位置,极大地提高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27.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