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检测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13126发布日期:2023-01-20 14:25阅读:59来源:国知局
孔检测治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用于机器人的检测装置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孔检测治具。


背景技术:

2.机器人底盘通常设有多个安装孔,这些安装孔通常分布在底盘的不同高度的表面上,并用于安装万向轮、配重块、壳体等结构,在上述结构与底盘进行组装之前,需要对底盘上的安装孔进行孔径和孔距检验,以确保底盘能够与上述结构准确组装。现有技术中,常由操作人员使用游标卡尺对底盘上的安装孔逐个进行检测,检测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孔检测治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检测工具对孔距和孔径进行检测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孔检测治具,包括:
5.底座,所述底座包括依次相连接的顶板、侧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组合形成台阶状,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用于与待检测件上的不同高度的两待检测表面贴合,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均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比对对应的所述待检测表面上的待检测孔的大小和位置;
6.插杆,所述插杆的一端能够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通孔的孔壁贴合,所述插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对应的所述待检测孔插接配合。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与所述底座一体成型。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为圆柱体结构,各所述插杆的直径相同或不相同。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的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通孔的内壁设有与所述外螺纹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的另一端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用于引导所述插杆进入对应的所述待检测孔。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的外轮廓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待检测表面的外轮廓一致。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为圆盘状结构,所述底板上设有开孔,所述侧板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开孔的边缘,所述侧板的顶部连接于所述顶板的边缘。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能够与所述待检测件上连接于两所述待检测表面之间的侧表面贴合,以限位所述底座。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为圆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外表面用于贴合于所述待检测件上连接于两所述待检测表面之间的侧表面,所述第二侧板包括平板和/或半径不同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圆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外表面用于贴合于与所述底板相对应的所述待检测表面上的凸缘。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板、所述侧板和所述底板一体成型。
17.本技术提供的孔检测治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不仅能够快速方便地对待检测件上同一待检测表面上的任意两待检测孔的孔径及孔距进行检测,还能对待检测件上的分别位于不同高度的两待检测表面上的任意两待检测孔的孔径及孔距进行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不需要采用游标卡尺对待检测孔逐个进行检测,检测效率高。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的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待检测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3.100-孔检测治具;110-底座;111-顶板;112-侧板;1121-第一侧板;1122-第二侧板;1123-第一连接板;1124-第二连接板;113-底板;114-通孔;1141-第一通孔;1142-第二通孔;120-插杆;
24.200-待检测件;210-待检测表面;220-待检测孔;221-第一待检测孔;222-第二待检测孔;201-待检测顶板;202-待检测侧板;203-待检测底板;204-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整个说明书中参考“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短语出现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并非所有的指代都是相同的实施例。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29.请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进行说明。孔检测治具100用于对待检测件200进行孔距和孔径检测,孔检测治具100所适用的待检测件200至少具有两不同高度的待检测表面210,且该两不同高度的待检测表面210上均设有待检测孔220。具体地,孔检测治具100所适用的待检测件200可以为图3所示的结构,该待检测件200包括依次相连的待检测顶板201、待检测侧板202和待检测底板203,待检测顶板201和待检测底板203组合形成台阶状,待检测顶板201和待检测底板203上均设有待检测孔220,两个待检测表面210可以分别为待检测顶板201的下表面和待检测底板203的下表面,也可以分别为待检测顶板201的上表面和待检测底板203上表面。在实际应用中,孔检测治具100可以对具有两个不同高度的待检测表面210的机器人底盘上进行孔距和孔径检测。由于同一型号的机器人底盘批量生产,同一型号的机器人底盘的多个安装孔的设计均相同,此外,不同型号的机器人常常会共用同一机器人底盘,机器人底盘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因此,孔检测治具100可用于对批量生产的机器人底盘上进行孔距和孔径进行检测。
30.请参阅图1和图2,该孔检测治具100包括底座110和插杆120。底座110包括依次相连接的顶板111、侧板112和底板113,顶板111和底板113组合形成台阶状,顶板111和底板113分别用于与待检测件200上的不同高度的两待检测表面210贴合,顶板111和底板113均设有若干通孔114,通孔114用于比对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上的待检测孔220的大小和位置;插杆120的一端能够穿设于通孔114并与通孔114的孔壁贴合,插杆120的另一端用于与待检测表面210上的待检测孔220插接配合。
31.具体地,顶板111上的通孔114的数量、位置和大小与标准的待检测件200上的其中一待检测表面210上的待检测孔220的数量、位置和大小相一致,顶板111能够通过其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与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换言之,顶板111能够通过其靠近或者背离底板113的表面与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底板113上的通孔114的数量、位置和大小与标准的待检测件200的另一待检测表面210上的待检测孔220的数量、位置和大小相一致,底板113也能够通过其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与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换言之,底板113能够通过其靠近或者背离顶板111的表面与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
32.请参阅图2和图3,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定义顶板111上的一通孔114为第一通孔1141,待检测件200上与第一通孔1141对应的待检测孔220为第一待检测孔221,还定义底板113上的一通孔114为第二通孔1142,待检测件200上与第二通孔1142对应的待检测孔220为第二待检测孔222;检测时,使顶板111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与第一待检测孔221所在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使底板113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与第二待检测孔222所在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将单根插杆120插入第一通孔1141(插杆120与底座110一体成型则不需要此步骤),若该插杆120同时还能够插入第一待检测孔221并与该第一待检测孔221的孔壁贴合,则该第一待检测孔221的孔径符合标准;再将另外一根插杆120插入第二通孔1142(插杆120与底座110一体成型则不需要此步骤),若该插杆120同时还能够插入第二待检测孔222并与第二待检测孔222的孔壁贴合,则第二待检测孔222的孔径、以及第一待检测孔221和第二待检测孔222之间的距离也符合标准。采用上述相同的原理,本技术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还能够对待检测件200上的同一待检测表面210上的任意两待检测孔220的孔径及孔距进行检测。
33.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不仅能够快速方便地对待检测件200上同一待检测表面210上的任意两待检测孔220的孔径及孔距进行检测,还能
对待检测件200上的不同高度的两待检测表面210上的任意两待检测孔220的孔径及孔距进行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不需要采用游标卡尺对待检测孔220逐个进行检测,检测效率高。
34.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插杆120与底座110一体成型。
35.本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插杆120与底座110为一体的结构,在对待检测件200进行检测时,可在使顶板111和底板113分别与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的同时,尝试将各插杆120插入对应的待检测孔220,通过观察各插杆120是否能够插入对应的待检测孔220以及是否能够与对应的待检测孔220的孔壁贴合,来判断待检测孔220的孔距和孔径是否标准,上述操作过程,由于省去了插杆120与底座110之间的组装步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孔径和孔距的检测效率。
36.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插杆120与底座110可拆卸连接。
37.具体地,插杆12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方式与底座110可拆卸连接。
38.本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对待检测件200进行检测,第一方式的操作步骤如下:
39.首先,在底座110上未安装插杆120的状态下,将底座110的顶板111和底板113分别与待检测件200的两待检测表面210贴合,若底座110上的各通孔114均可以与对应的待检测孔220大致对准,则说明待检测件200上的待检测孔220的孔距和孔径大致正确,反之,则说明待检测件200孔距和/或孔径存在偏差,采用上述操作,能够快速地对待检测件200的孔距和孔径进行初步判断,在待检测件200的孔距或孔径存在较大偏差时,能快速发现问题,提高检测的效率。
40.接着,在初步检测待检测件200的孔距和孔径大致正确之后,将插杆120从底座110的通孔114中穿过,并插于对应的待检测孔220中,若插杆120无法插入对应的待检测孔220中,则说明该待检测孔220的孔径偏小,若插杆120可以插入对应的待检测孔220中,但插杆120在对应的待检测孔220的内可以沿径向活动,则说明该待检测孔220的孔径偏大,若插杆120可以插入对应的待检测孔220中,并与对应的待检测孔220的孔壁贴合,则说明待检测板的孔的大小合格;并且,在各待检测孔220的孔径合格的基础上,若两待检测孔220不能同时插入插杆120,则说明这两待检测孔220之间的孔距存在偏差,若两待检测孔220能够同时插入插杆120,则说明这两待检测孔220之间的孔距正确,可以实现对待检测件200的孔距和孔径的进一步精准检测。
41.第二方式的操作步骤如下:先将插杆120全部安装至对应的通孔114后,再利用连接成一体的插杆120和底座110对待检测件200进行检测,检测的操作步骤参见插杆120与底座110一体成型时的操作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42.本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可以为用户提供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检测操作更为灵活。
43.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插杆120为圆柱体结构,各插杆120的直径相同或不相同。
44.本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各插杆120的直径大小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相同的,可以根据待检测件200上的待检测孔220的孔径的大小来设置相应的插杆120的直径大小,在此对多个插杆120的直径大小不作唯一限定,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孔检测治具100的适用性。
45.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插杆120的一端设有外螺纹(图未显示),通孔114的内壁设有与外螺纹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图未显示)。
46.本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插杆120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于对应的通孔114内,插杆120与底座110的装配操作简单方便。
47.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插杆120的另一端设有倒角(图未显示),换言之,插杆120用于与待检测孔220插接配合的一端设有倒角,倒角能够引导插杆120进入对应的待检测孔220,有利于提高孔径和孔距的检测效率。
48.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3,底板113和顶板111的外轮廓分别与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的外轮廓一致。这样,在检测的过程中将底板113的外轮廓与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的外轮廓对准,并将顶板111的外轮廓与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的外轮廓对准,能够使底座110上的通孔114与对应的待检测孔220快速对准,提高检测效率。
49.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底板113为圆盘状结构,底板113上设有开孔(图未显示),顶板111位于开孔上方,侧板112的底部连接于开孔的边缘,且侧板112的顶部连接于顶板111的边缘。
50.本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整体呈帽形结构,对孔检测治具100的尺寸进行合理设计,能够使孔检测治具100扣接在同为帽形结构的待检测件200上方或者下方,对待检测件200进行检测,检测操作简单方便。
51.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作为侧板112的一种设置方式,侧板112能够与待检测件200上连接于两待检测表面210之间的侧表面(图未显示)贴合,以限位所述底座110。
52.具体地,侧板112的形状可以根据待检测件200上连接于两待检测表面210之间的侧表面的形状来设置,比如,待检测件200上连接于两待检测表面210之间的侧表面为圆柱面时,可将侧板112设置为圆筒状,这样,侧板112与圆柱面贴合,且顶板111和底板113分别与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之后,只需使底座110相对于待检测件200转动,即可使底座110上的通孔114与待检测件200上对应的待检测孔220快速大致对准;再比如,待检测件200上连接于两待检测表面210之间的侧表面为矩形柱面时,侧板112可以设置为横截面为矩形的框体,这样,侧板112与矩形柱面贴合,并且顶板111和底板113分别与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之后,无需再进一步调整底座110和待检测件200的位置,底座110上的通孔114直接处于与对应的待检测孔220大致对准的位置。
53.本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将侧板112设置为能够与待检测件200上对应的侧表面贴合,可对底座110进行限位,有利于底座110上的通孔114与对应的待检测孔220快速对准,提高检测效率。
54.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作为侧板112的另一种设置方式,侧板11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侧板1121和第二侧板1122,第一侧板1121为圆弧板,第一侧板1121的外表面用于贴合于待检测件200上连接于两待检测表面210之间的侧表面,第二侧板1122包括平板和/或半径不同于第一侧板1121的圆弧板,第二侧板1122的外表面用于贴合于与底板113相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上的凸缘204。
55.具体地,第二侧板1122的形状可以根据凸缘204的形状进行设计,如图2和图3所示,凸缘204朝向第二侧板1122的表面为半径不同于第一侧板1121的圆弧面,对应地,第二侧板1122设计为半径不同于第一侧板1121的圆弧板;在凸缘204朝向第二侧板1122的表面
设计为其他的形状时,第二侧板1122还可以为单个平板、或若干平板与若干圆弧板的组合,此种情况图未显示。
56.本实施例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底座110和待检测件200按照底座110在下方,待检测件200在上方的方式装配。使用时,首先,使底座110的第一侧板1121的外表面与待检测件200的待检测侧板202的内表面贴合,并使底座110的第二侧板1122的外表面与待检测件200的待检测底板203上的凸缘204贴合,此时,第一侧板1121和第二侧板1122能够对底座110起到限位作用,使底座110不能够相对于待检测件200绕竖直方向转动,只能相对于待检测件20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接着,只需使底座110和待检测件200在竖直方向相互靠近,直至底板113和顶板111分别与对应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即底板113的上表面贴合于待检测底板203的下表面,顶板111的上表面贴合于待检测顶板201的下表面),底座110上的通孔114可直接与对应的待检测孔220大致对准,无需再进一步调整底座110和待检测件200的位置,有利于提升检测效率。
57.可选地,侧板112还可以包括两第一连接板1123和第二连接板1124,第一连接板1123连接于第一侧板1121的第一端和第二侧板1122的第一端之间,第二连接板1124连接于第一侧板1121的第二端和第二侧板1122的第二端之间,第一侧板1121、第一连接板1123、第二侧板1122和第二连接板1124依次相连并合围形成筒状结构,底板113上开口的形状、顶板111的外轮廓均与该筒状结构的横截面的形状对应。如此设置,顶板111、侧板112和底板113可由一块板一体冲压成型,便于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结构强度。
58.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顶板111、侧板112和底板113一体成型。具体地,顶板111、侧板112和底板113可以一体冲压成型,如此设置,底座110的结构强度较高,使用寿命长。
59.在图1的示例中,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中,顶板111的通孔114和底板113的通孔114相错开,互不交叉,互不重合,可选地,顶板111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落在底板113内。插杆120穿设于顶板111的通孔114时,插杆120的顶部位于顶板111的上方,插杆120的底部位于顶板111的下方。插杆120穿设于底板113的通孔114时,插杆120的顶部位于底板113的上方,插杆120的底部位于底板113的下方。可选地,插杆120的数量为多个,插杆120分别和顶板111的通孔114、底板113的通孔114一一对应。插杆120的数量等于底板113的通孔114数量和顶板111的通孔114数量之和。
60.本技术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能够对待检测件200的不同待检测表面210上的任意两待检测孔220的孔径及孔距进行检测,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定义顶板111上的一通孔114为第一通孔1141,待检测件200上与第一通孔1141对应的待检测孔220为第一待检测孔221,还定义底板113上的一通孔114为第二通孔1142,待检测件200上与第二通孔1142对应的待检测孔220为第二待检测孔222;检测时,使顶板111与第一待检测孔221所在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使底板113与第二待检测孔222所在的待检测表面210贴合,将单根插杆120插入第一通孔1141(插杆120与底座110一体成型则不需要此步骤),若该插杆120同时还能够插入第一待检测孔221并与该第一待检测孔221的孔壁贴合,则该第一待检测孔221的孔径符合标准;再将另外一根插杆120插入第二通孔1142(插杆120与底座110一体成型则不需要此步骤),若该插杆120同时还能够插入第二待检测孔222并与第二待检测孔222的孔壁贴合,则第二待检测孔222的孔径、以及第一待检测孔221和第二待检测孔222之间的距离也符
合标准。同理,本技术提供的孔检测治具100,还能够对待检测件200上的同一待检测表面210上的任意两待检测孔220的孔径及孔距进行检测。
6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