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性焦/炭着火点自动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16243发布日期:2023-03-22 05:58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性焦/炭着火点自动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焦/炭测定装置领域,进一步地涉及一种活性焦/炭着火点自动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2.活性焦/炭是一种多孔含碳物质,具有微晶结构,孔径分布范围较广,其丰富的孔道结构使它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从而具有良好的吸附和催化性能。在烟气脱硫脱硝干法净化工艺中常常使用活性焦/炭法,活性焦/炭的化学吸附和氧化放热是热量产生的主要来源。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如活性焦/炭局部流动不畅造成热量积聚、或者反应温度监控不到位造成部分活性焦/炭温度升高,使得吸附放热反应速率加快,放热量进一步增大,进而活性焦/炭温度迅速升高,达到着火的条件下活性焦/炭将出现着火现象,所以活性焦/炭着火点的高低对工程的安全性影响很大,因此活性焦/炭着火点测定是影响烟气系统安全的一项至关重要指标。
3.目前现有的活性焦/炭着火点测定仪器自动化程度低,在测定过程中还需要人工操作设备,导致检测结果偏差大,且反应器拆装费时费力、着火点不能自动计算,检测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活性焦/炭着火点测定装置检测效率低、拆装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拆装调试简单、检测精度高的活性焦/炭着火点自动测定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活性焦/炭着火点自动测定装置,包括:气体干燥装置、设备机箱、加热炉、着火点反应器,其中,所述设备机箱前表面还设有气体开关、质量流量计、温控仪、温显仪、触摸显示屏,所述触摸显示屏内安装程序控制器,所述质量流量计、温控仪、温显仪与所述程序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加热炉连接在所述设备机箱外侧,所述加热炉与所述程序控制器通过第一热电偶连接,所述着火点反应器与所述气体干燥装置、所述气体开关和所述质量流量计通过气体管道连接,所述着火点反应器与所述程序控制器通过第二热电偶连接,所述着火点反应器通过可拆卸装置安装在所述加热炉内部,所述着火点反应器内部设有布气装置。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拆卸装置为所述着火点反应器上端设置的螺纹连接件和所述着火点反应器下端设置的螺纹卡套连接件。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气装置包括在所述着火点反应器内壁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布气板,所述布气板上设有布气孔,所述布气板之间填充耐高温颗粒。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气板上的布气孔呈环形阵列或矩形阵列分布。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着火点反应器上端还设有出气孔。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炉由两个半园炉体围合形成,所述两个半园炉体的
一侧采用不锈钢绞链连接,另一侧采用不锈钢搭扣连接,在所述炉体上安装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加热炉的不锈钢把手。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炉体内还设有发热元件,所述炉体外壳与所述发热元件之间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采用陶瓷纤维硅酸铝材料。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干燥装置为装有干燥剂的干燥管、电子冷凝除湿器或冷干机。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活性焦/炭着火点自动测定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活性焦/炭着火点自动测定装置,加热炉放置于设备机箱外,可以较好的实现通风和降温,避免高温对仪器造成影响;
16.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活性焦/炭着火点自动测定装置内置布气装置,干燥气体经过布气装置形成均匀稳定的气流,气体提前进行预热,避免局部气流过多导致活性焦/炭反应不完全,进一步提高了活性焦/炭着火点检测的准确性;
17.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活性焦/炭着火点自动测定装置,加热炉内置的着火点反应器为活动可拆除连接,实验结束后可实现快速降温和快速装样的功能。
附图说明
18.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活性焦/炭着火点自动测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着火点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号说明:
22.1—气体干燥装置;2—设备机箱;3—触摸显示屏;4—质量流量计;5—温控仪;6—温显仪;7—气体开关;8—第一热电偶;9—第二热电偶;10—加热炉;11—着火点反应器;12—布气装置;13—布气板;14—耐高温颗粒;15—实验物料;16—螺纹连接件;17—螺纹卡套连接件;18—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24.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25.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26.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
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参考说明书附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活性焦/炭着火点自动测定装置包括气体干燥装置1、设备机箱2、加热炉10和着火点反应器11,其中,设备机箱2前表面还设有气体开关7、质量流量计4、温控仪5、温显仪6和触摸显示屏3,触摸显示屏3内安装程序控制器,质量流量计4、温控仪5、温显仪6与触摸显示屏3电连接,加热炉10连接在设备机箱2外侧,加热炉10与程序控制器通过第一热电偶8连接,着火点反应器11与气体干燥装置1、气体开关7和质量流量计4通过气体管道连接,着火点反应器11与程序控制器通过第二热电偶9连接,着火点反应器11通过可拆卸装置安装在加热炉10内部,着火点反应器11内部设有布气装置12。
29.实验开始前先打开加热炉10,将着火点反应器11两端的螺纹连接件16和卡套螺纹连接件17拧开,取下着火点反应器11,从着火点反应器11上端加入实验物料15,再将着火点反应器11安装在加热炉10中。分别连接好第一热电偶8和第二热电偶9,接通气体干燥装置1、设备机箱2和加热炉10的电源,在触摸显示屏3上设定气体流量值后再启动气体干燥装置1和气体开关7,干燥后的气体经过质量流量计4的实时流量值显示在触摸显示屏3上,若实时流量值低于设定流量值时,程序控制器给气体开关7发送信号,适当打开气体开关7来调高实时流量值;若实时流量值高于设定流量值,程序控制器给气体开关7发送信号,适当关闭气体开关7来调低实时流量值,直至实时流量值与设定流量值相同。
30.在触摸显示屏3上设定加热炉10的反应温度后启动加热炉开关,加热炉10的实时加热温度值通过第一热电偶8传输到触摸显示屏3上,若实时温度低于设定温度,程序控制器向加热炉10发送加热信号;若实时温度高于设定温度,程序控制器向加热炉19发送停止加热信号,为活性焦/炭着火点反应提供恒定的反应温度。程序控制器可以自动检测加热炉的温度变化,并将温度信号传输到触摸显示屏3上,方便检测人员随时观察或调整加热炉10的反应温度。
31.干燥后的气体通过气体管路进入着火点反应器11中先通过布气装置12,布气装置12是着火点反应器内壁竖直方向上设置的两个间隔的布气板13,布气板13上设有呈环形阵列或矩形阵列分布的布气孔,布气板13之间填充耐高温颗粒如石英砂等,目的在于使干燥气体通过布气板13上的布气孔等气量地进入活性焦/炭层中,同时对气体提前进行预热,使活性焦/炭和气体均匀稳定地发生反应,避免局部气流过多导致活性焦/炭反应不完全。
32.触摸显示屏3内置的程序控制器在实验过程中可实时计算着火点,并且在着火点温度抓取后可以自动切断气源,停止加热炉10加热,实现全自动化过程。此外,软件内还设置超温报警和自动停止加热功能,防止加热炉10过度加热造成炉内介质高温汽化而发生物理性爆炸,实现保护加热炉10和着火点反应器11的功能,并保护检测人员的安全。
33.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说明书附图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着火点反应器11上端还设有出气孔18,实验物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通过着火点反应器11上方的出气孔18快速
排出,防止气体流通不畅累积的二氧化碳对着火点测定造成影响,确保测定数据的准确性。
34.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说明书附图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加热炉10由两个半园炉体围合形成,两个半园炉体一边采用不锈钢绞链连接,另一边采用不锈钢搭扣连接,在所述炉体上安装不锈钢把手,可将两个半园炉全打开或关闭,方便实验结束后快速散热和装填实验物料。此外,在加热炉10炉体内还设有发热元件,炉体外壳与发热元件之间设有保温层,保温层采用陶瓷纤维硅酸铝材料,为着火点测定过程中提供恒定的加热温度,降低热能损失。
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说明书附图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气体干燥装置1可选用装有干燥剂的干燥管、电子冷凝除湿器或冷干机。
36.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