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4312896发布日期:2023-05-31 22:2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属于海上油田开发地质研究。


背景技术:

1、储层砂体连通性一般指成因单元砂体在垂向上和侧向上相互接触连通的方式及程度,是影响油气田的开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注采井网的部署、开发方式的选取以及后期剩余油的挖潜等。但由于地下储层砂体一般非均质性强,尤其是河流相砂体,河道频繁变迁导致各期砂体相互切割叠置,各河道砂体的连通状况十分复杂,砂体连通性预测往往难度大。

2、目前砂体连通性分析方法主要基于砂体沉积类型、发育程度及规模、相变接触关系的综合分析,结合地质建模、开发井注采量关系等判断各类砂体间的连通状况,但是这些方法往往工作量较大、耗时长。此外,现有技术主要基于地下密井网资料开展相关分析,基础数据的丰富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砂体间连通分析结果。然而,对于海上油气田稀井网条件下(早前井距一般大于1000m,中后期局部可达200~500m),利用现有的储层砂体连通性分析技术难以满足海上开发的精度。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相对等时沉积界面约束的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该方法充分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和已钻井数据开展曲流河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弥补了海上稀疏井网条件下以井信息为主开展储层连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有效降低了储层连通性预测的不确定性,同时提高了储层连通性的预测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并结合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追踪解释曲流河复合砂体顶、底界面;

5、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顶、底界面以及三维地震数据,获取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

6、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以及三维地震数据,获取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隔夹层敏感地震属性;

7、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顶、底界面以及三维地震数据,获取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储层敏感地震属性变化率;

8、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隔夹层敏感地震属性、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储层敏感地震属性变化率,对曲流河河道砂体连通性进行定性表征。

9、所述的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优选地,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顶、底界面以及三维地震数据,获取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0、步骤a1:选取典型井,对gr曲线进行小波变换,根据曲线特征进行单井、连井层序分析,获取初始井上相对等时沉积界面

11、步骤a2:以追踪解释的曲流河复合砂体顶、底界面为约束,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制作等比例地层切片;

12、步骤a3:基于沉积地质特征,并结合初始井上相对等时沉积界面,采用切片演绎分析技术对地层等比例切片进行合并,获取初始相对等时沉积界面;

13、步骤a4:基于三维地震数据,以初始相对等时沉积界面为约束,井震互动,优化相对等时沉积界面,获取最终的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

14、所述的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优选地,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以及三维地震数据,获取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隔夹层敏感地震属性,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5、步骤b1:根据步骤a4获取的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基于三维地震数据,提取表征隔夹层的地震属性;

16、步骤b2: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以及追踪解释的复合砂体顶、底界面,进行井震互动,统计实钻井隔夹层厚度;

17、步骤b3:对地震属性及隔夹层厚度做相关性分析,选择隔夹层敏感地震属性,并结合实钻井隔夹层厚度对属性进行标定、分类。

18、所述的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优选地,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顶、底界面以及三维地震数据,获取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储层敏感地震属性变化率,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9、步骤c1:以追踪解释的复合砂体顶、底界面以及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为时窗,分别提取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地震属性;

20、步骤c2:以追踪解释的复合砂体顶界面以及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为约束,统计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实钻井砂体厚度;

21、步骤c3:对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地震属性及实钻井砂体厚度做相关性分析,选择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储层敏感地震属性;

22、步骤c4:对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储层敏感地震属性求取最大曲率,得到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储层敏感地震属性变化率。

23、所述的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优选地,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隔夹层敏感地震属性、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储层敏感地震属性变化率,对曲流河河道砂体连通性进行定性表征,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24、步骤d1:根据步骤b2获取的实钻井隔夹层厚度以及步骤b3选择的隔夹层敏感地震属性,对第一层次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间河道砂体间连通性进行分级,得到不同级别河道砂体连通性边界;

25、步骤d2:对步骤c4得到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储层敏感地震属性变化率进行线性表征,得到初始储层构型边界;

26、步骤d3:根据步骤d2得到的初始储层构型边界,结合河道砂体叠置样式,得到曲流河复合砂体纵向各期次内部不同类型的构型边界;

27、步骤d4: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对不同类型构型边界连通性进行定性分析,获得晚期复合河道sq2内部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结果。

28、所述的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优选地,三维地震数据包括:叠后地震数据、地震速度体。

29、所述的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优选地,地质资料包括:钻井数据、录井资料、岩心资料、地质分层;测井资料包括:测井曲线、测井解释成果。

30、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装置,包括:

31、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并结合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追踪解释曲流河复合砂体顶、底界面;

32、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顶、底界面以及三维地震数据,获取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

33、第三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以及三维地震数据,获取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隔夹层敏感地震属性;

34、第四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顶、底界面以及三维地震数据,获取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储层敏感地震属性变化率;

35、第五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隔夹层敏感地震属性、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各期次储层敏感地震属性变化率,对曲流河河道砂体连通性进行定性表征。

36、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的步骤。

37、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的步骤。

38、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39、1、本发明采用层次分析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相对等时沉积界面的确定,落实隔夹层平面展布,完成第一层次的储层连通性分析;再结合储层地震敏感属性振幅变化率、已钻井储层构型等信息,完成第二层次的储层连通性分析。既适应了河流相储层内部构型级次复杂的沉积规律,也提高了储层连通性定性表征的精度。

40、2、本发明采用井震结合的分析方法,充分利用丰富的三维地震信息约束储层连通性定性表征,弥补了海上稀疏井网条件下以井信息为主开展储层连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有效降低了储层连通性预测的不确定性,同时提高了储层连通性的预测效率。

41、3、本发明所公开的河道砂体连通性定性表征方法,利用90°三维地震数据,井震结合,追踪解释曲流河复合砂体顶、底界面,通过采用地层等比例切片演绎方法,井震互动获取曲流河复合砂体内部纵向期次间相对等时沉积界面。在此基础上,结合隔夹层敏感地震属性、储层地震敏感属性振幅变化率、已钻井储层构型等,综合考虑分析,对曲流河河道砂体连通性进行定性表征,进而指导储集砂体连通性分析,优化开发井网,为地下油气藏的高效开发及方案调整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