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31397发布日期:2023-05-05 11:38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纤陀螺,尤其涉及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


背景技术:

1、现有的干涉式光纤陀螺采用ase光源或sld光源,其中,ase光源的物理原理是铒离子的自发辐射跃迁,因此,波长的温度稳定性差,导致光纤陀螺的标度因数品质降低;sld光源仅仅在1310nm波段相对成熟,但是其输出功率低,因此仅适用于低精度光纤陀螺。

2、综上,在中高精度光纤陀螺研究领域亟需一款波长稳定性好,同时输出功率高的新型光源作为驱动光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

2、本发明提供一种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包括自锁模光源、y波导和光纤环圈,所述自锁模光源包括光源发生单元、分束器和具有可饱和吸收特性的光子晶体光纤,所述光源发生单元与所述分束器连接,所述分束器分别与所述y波导和所述光子晶体光纤连接,用以实现光源输出和光纤陀螺角速率的测量,所述光子晶体光纤与所述光源发生单元连接,所述y波导与所述光纤环圈连接。

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所述光子晶体光纤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纤芯、包层和涂覆层,所述纤芯的材质包括石墨烯和二氧化硅。

4、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所述石墨烯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3%~5%,所述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95%~97%。

5、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所述自锁模光源还包括偏振控制器和隔离器,所述偏振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分束器和所述隔离器连接,所述隔离器与所述光子晶体光纤连接。

6、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还包括探测器,所述探测器与所述分束器连接。

7、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所述光源发生单元包括泵源、波分复用器和掺铒光纤,所述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波分复用器连接,所述波分复用器分别与所述光子晶体光纤和所述掺铒光纤连接,所述掺铒光纤与所述分束器连接。

8、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9、本发明提供一种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包括自锁模光源、y波导和光纤环圈,所述自锁模光源包括光源发生单元、分束器和具有可饱和吸收特性的光子晶体光纤,所述光源发生单元与所述分束器连接,所述分束器分别与所述y波导和所述光子晶体光纤连接,用以实现光源输出和光纤陀螺角速率的测量,所述光子晶体光纤与所述光源发生单元连接,所述y波导与所述光纤环圈连接,通过设置具有可饱和吸收特性的光子晶体光纤,对原始的光源光谱进行放大和整形,提高光源光谱的平坦度和对称性,进而实现高功率、高波长稳定性的光源输出,进而提高了光纤陀螺的标度因数稳定性和使用精度。

10、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其特征在于,包括自锁模光源、y波导和光纤环圈,所述自锁模光源包括光源发生单元、分束器和具有可饱和吸收特性的光子晶体光纤,所述光源发生单元与所述分束器连接,所述分束器分别与所述y波导和所述光子晶体光纤连接,用以实现光源输出和光纤陀螺角速率的测量,所述光子晶体光纤与所述光源发生单元连接,所述y波导与所述光纤环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模光源还包括偏振控制器和隔离器,所述偏振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分束器和所述隔离器连接,所述隔离器与所述光子晶体光纤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探测器,所述探测器与所述分束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发生单元包括泵源、波分复用器和掺铒光纤,所述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波分复用器连接,所述波分复用器分别与所述光子晶体光纤和所述掺铒光纤连接,所述掺铒光纤与所述分束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光纤陀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以自锁模光源驱动的干涉式光纤陀螺,包括自锁模光源、Y波导和光纤环圈,所述自锁模光源包括光源发生单元、分束器和具有可饱和吸收特性的光子晶体光纤,所述光源发生单元与所述分束器连接,所述分束器分别与所述Y波导和所述光子晶体光纤连接,用以实现光源输出和光纤陀螺角速率的测量,所述光子晶体光纤与所述光源发生单元连接,所述Y波导与所述光纤环圈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具有可饱和吸收特性的光子晶体光纤,对原始的光源光谱进行放大和整形,提高光源光谱的平坦度和对称性,进而实现高功率、高波长稳定性的光源输出,进而提高了光纤陀螺的标度因数稳定性和使用精度。

技术研发人员:颜苗,陈龙淼,梁鹄,刘伯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七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