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

文档序号:35343736发布日期:2023-09-07 15:19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

本申请涉及建材检测,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1、混凝土构件的内部密实、缺陷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安全、经济意义,现有技术中,检测混凝土构件内部密实度、缺陷等主要有钻芯法、超声波法。钻芯法可以直观观察混凝土构件内部密实度、缺陷等,然而钻芯时的切割、振动与挤压会影响样品的密实度与缺陷等待检测内容,并且钻芯法会对结构混凝土造成局部损伤,是一种不可逆的半破损检测手段。超声波法不会对混凝土构件造成损伤,但只能获得处理而成的图像,无法实现缺陷可视化,而且对大体积的混凝土构件做检测时,高密度的钢筋布置会吸收扰乱超声波,导致超声波检测方法判断困难,最后,超声波法无法直观观察到构件内部密实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无损且直观检测混凝土内部密实度、缺陷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混凝土构件,包括混凝土构件基体,在混凝土构件基体内镶嵌有若干支撑件,支撑件包括相变筋,相变筋用于在混凝土构件基体内形成观察腔。

4、本申请混凝土构件的该些观察腔可以用于混凝土构件内部检测,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若干相变筋中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发生相变,以对应除去全部或部分的相变筋,从而检测观察腔对应位置混凝土构件内部,可以直观检测混凝土构件内部密实度、缺陷等等,且可以实现无损且准确的检测。而且其中的相变筋可以循环利用,回收使用。

5、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在本申请混凝土构件上选择检测点;

7、将检测点处的相变筋至少部分除去,在混凝土构件基体内的检测点处形成观察腔;

8、将检测装置置于观察腔内进行检测。

9、本申请提供的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可以保留混凝土构件内部原有状态,无损直观准确检测混凝土构件内部密实、缺陷等等。相比现有技术的钻芯法,可以不用损坏混凝土构件基体,直观且准确检测混凝土构件内部的密实度以及是否存在缺陷,缺陷的位置、大小、形状等信息,过程中不会发生切割、振动与挤压,不会影响密实度与缺陷原本的情形,实现无损且准确的检测。相比传统超声波法,可以直接通过检测装置更直观且真实地观察混凝土构件内部的密实度情况和缺陷情况,而不会受到高密度钢筋的干扰。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构件基体,在所述混凝土构件基体内镶嵌有若干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相变筋,所述相变筋用于在所述混凝土构件基体内形成观察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筋具有如下(1)~(5)中至少一种特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件的金属材料包括bi基合金、in基合金、sn基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筋的相变温度≥90℃。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变筋内和/或表面设置有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用于对所述相变筋加热以除去所述相变筋。

6.一种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变筋内和/或表面设置有加热单元,启动所述加热单元对处于所述检测点内的所述相变筋进行加热,直至所述检测点内的所述相变筋至少部分除去,形成所述观察腔;和/或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除去所述相变筋的方法包括水浴或油浴。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凝土构件基体的不同龄期除去所述相变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凝土构件基体的龄期为3天、7天、14天、28天、60天、90天中的至少一龄期除去所述相变筋。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建材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提供的混凝土构件包括混凝土构件基体,在混凝土构件基体内镶嵌有若干支撑件,支撑件包括相变筋,相变筋用于在混凝土构件基体内形成观察腔。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本申请混凝土构件上选择检测点;将检测点处的相变筋至少部分除去,在混凝土构件基体内的检测点处形成观察腔;将检测装置置于观察腔内进行检测。相比现有技术的钻芯法和超声法,本申请可以直观检测混凝土构件内部密实度、缺陷等等,且可以实现无损且准确的检测。

技术研发人员:罗启灵,汤高翔,龙武剑,梅柳,李利孝,熊琛,冯甘霖,吴凌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