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及方法

文档序号:37835995发布日期:2024-05-07 19:1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溜井围岩模型(2)、物料输送管、物料缸(11)、配重箱(17)、空气压缩泵(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物料缸(11)的底端设置有闸阀(13),储压缸(15)的排气端通过闸阀(13)与物料缸(11)底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闸阀(13)包括启动按钮(20)、插销a(21)、活塞固定装置(22)、插销b(23)、插销c(24)和复位按钮(25),活塞固定装置(22)套设固定在物料缸(11)的底部,活塞固定装置(22)中部水平开设有插销孔ⅰ和插销孔ⅱ,物料缸(11)的侧壁水平开设有插销孔ⅲ和插销孔ⅳ,插销孔ⅰ与插销孔ⅲ连通,插销孔ⅱ与插销孔ⅳ连通,活塞(12)的中部水平开设有插销孔ⅴ,插销孔ⅰ、插销孔ⅱ、插销孔ⅲ、插销孔ⅳ和插销孔ⅴ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启动按钮(20)的端头固定设置有插销a(21),插销a(21)插设在插销孔ⅰ和插销孔ⅲ中,复位按钮(25)的端头固定设置有插销c(24),插销c(24)插设在插销孔ⅱ和插销孔ⅳ中,插销孔ⅴ内滑设有与插销孔ⅴ匹配的插销b(23),插销a(21)、插销b(23)和插销c(24)形成活塞(12)的制动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插销a(21)的长度等于插销孔ⅰ和插销孔ⅲ的总深度和,插销c(24)的长度大于插销孔ⅱ和插销孔ⅳ的总深度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物料输送管包括导向管b(5)、导向管a(6)、导流管b(7)和导流管a(9),导流管b(7)通过固定装置(8)水平固定设置在配重箱顶板(36)的上方,导流管b(7)通过导流管a(9)与物料缸(11)顶端的出料口连通,导流管b(7)的出口与导向管a(6)的入口连通,导向管a(6)的出口与导向管b(5)的入口连通,导向管b(5)的出口与溜井模型(3)的顶端入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导向管b(5)的出口中心位于溜井模型(3)的竖中轴上,导向管b(5)的出口端与溜井模型(3)顶面的夹角为α,40≤α≤9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溜井围岩模型(2)的顶面为起点至溜井围岩模型(2)的底面,位移-应力传感器(4)依次呈阵列a、阵列b和阵列c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座(1)包括侧面模板a(26)、斜撑板ⅰ、斜撑板ⅱ(27)、底面模板(28)和侧面模板b(29),侧面模板a(26)竖直设置且侧面模板a(26)与配重箱(17)的侧板平行,底面模板(28)的ⅰ端与配重箱侧板(33)底部固定连接,底面模板(28)的ⅰ端底面通过斜撑板ⅰ与配重箱侧板(33)加固连接,底面模板(28)的ⅱ端与侧面模板a(26)的底部固定连接,底面模板(28)的ⅱ端底面通过斜撑板ⅱ(27)与侧面模板a(26)的底部加固连接,侧面模板b(29)分层设置在侧面模板a(26)的侧面和配重箱侧板(33)的侧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装置(8)包括固定杆a(37)、固定杆b(42)、固定杆c(43)和卡扣(39),固定杆a(37)竖直固定在配重箱顶板(36)上,固定杆c(43)水平固定在配重箱顶板(36)上且固定杆c(43)的ⅰ端与固定杆a(37)的底端相接,固定杆c(43)的ⅱ端通过螺杆d(44)与固定杆b(42)的ⅰ端连接,固定杆b(42)的ⅱ端通过螺杆c(38)与固定杆a(37)的顶部连接,固定杆a(37)、固定杆b(42)和固定杆c(43)形成三角固定支架,固定杆a(37)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卡扣(39),导流管b(7)通过卡扣(39)固定设置在固定杆a(37)的顶端。

10.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具体步骤如下: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多段高溜井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及方法,属于土工试验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装置包括底座、溜井围岩模型、物料输送管、物料缸、配重箱、空气压缩泵,空气压缩泵通过导气管向储压缸输送压缩空气,储压缸内的压力推动活塞以预设速度向上运动,活塞推动模拟物料以预设运动速度向上运动,模拟物料经物料输送管并以预设方向和速度冲击溜井模型的井壁,溜井模型内的模拟物料在重力作用和溜井模型内壁的反弹下不断下降并反复冲击溜井模型内壁的不同位置,然后经底座的预留孔排出形成模拟物料堆;同时,溜井围岩模型内埋设的位移‑应力传感器实时采集溜井围岩模型对应测试点的位移和应力。可模拟矿岩物料以不同高度或不同卸载量溜卸进入溜井,对井壁造成冲击磨损。

技术研发人员:侯克鹏,朱志岗,孙华芬,者亚雷,程涌,杨八九,徐培良,程玉印,王黎蝶,金杰,余国强,虞云林,牛向东,孙发院,李正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明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