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换刀供给机构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8435656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一侧的端部向例如装置高度方向的下方弯曲。另外,从装置高度方向观察,限制部72中的相对于杆容置部71位于装置长度方向的一侧的部分,配置在与盒容置部62重叠的位置。
[0143]这样构成的杆引导件63通过驱动部74的动作,能够在形成于框架构件61上的直线导轨73上沿着装置长度方向进行滑动移动。并且,杆引导件63通过在杆容置部71内容置有杆部54的状态下进行滑动移动,从而使杆部54在上述的初始位置Dl与滑动位置D2(参照图5)之间移动,从而将上层切断刀21d从外壳主体52中推出。
[0144]图8A是表示替换刀盒25与检测部75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图8B是表示切断刀21与检测部75 (检测位置C)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0145]另外,如图7、图8A以及图8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切断刀运送机构26上具有检测部75,在向外壳主体52的开口部57运送上层切断刀21d(参照图5)时,该检测部75经上层切断刀21d通过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上层切断刀21d的贯通孔21b),对位于上层切断刀21d下层的切断刀21的有无进行检测。
[0146]检测部75在杆部54处于初始位置Dl的状态下,将切断刀21中的在杆部54的移动方向上的贯通孔21b (例如,在杆部54的移动方向上的后侧的贯通孔21b)的前方作为检测位置C。因此,在杆部54向滑动位置D2移动时,上层切断刀21d的贯通孔21b通过检测位置C。此外,检测部75例如为向切断刀21照射检测光并且接收反射光的光传感器。并且,控制部12根据在上层切断刀21d的贯通孔21b通过检测位置C时检测部75有无接收到反射光,来判断位于上层切断刀21d下层的切断刀21的有无。
[0147]<自动薄切装置的作用>
[0148]下面,基于图3对上述构成的自动薄切装置I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对到制作薄切片标本H为止的整体的流程进行简单地说明,然后,对部分的工序的流程进行详细地说明。
[0149]首先,作为事前准备,操作者将固定有包埋块B的盒体K分别容纳于多个储料箱2内。然后,操作者开启装置外壳11的访问门11a,将各储料箱2装载在转盘3上。在将各储料箱2装载在转盘3后,关闭访问门11a。另外,操作者对在设置于切断刀运送机构26上的替换刀盒25内充分地容纳有切断刀21、在载玻片容纳部31内适当地设置有载玻片G、在筐容纳部36适当地设置有筐J等进行确认后,完成事前准备。
[0150]在完成事前准备后,操作者经由控制部12使装置外壳11内的各组件开始动作。
[0151]如上所述,当使装置外壳11内的各组件开始动作时,控制部12按顺序使转盘3转动,并由读取部20读取ID数据后,通过块运送机构5利用手部5A夹持包埋块B。接着,在通过块运送机构5将所夹持的包埋块B从储料箱2中取出后,经由盒体K载置在载物台4上。
[0152]在完成在载物台4上设置包埋块B的操作时,控制部12开始进行包埋块B的薄切操作。
[0153]首先,调整载物台4的高度,将包埋块B的上表面调整至所希望的高度位置。然后,通过薄切机构6中的移动机构23使载物台4进行往复移动,利用由支架22夹紧固定的切断刀21对包埋块B进行薄切。由此,能够粗切削包埋块B来进行表面找正。
[0154]在进行薄切时,第一拍摄照相机27对包埋块B进行拍摄。该拍摄图像被控制部12记录,并且显示在显示器12a上。因此,操作者能够利用在显示器12a上显示的拍摄图像来确认包埋块B的表面状态或内部状态。另外,以该拍摄图像作为参考,在薄切的间歇时能够适当地使载物台4倾斜或转动。其结果,通过对包埋块B的粗切削,能够将最合适的面在表面露出。
[0155]此外,在通过上述的粗切削进行表面找正操作时,不进行将薄切片M由薄切片运送机构8运送至储存槽7的操作。因此,在此产生的薄切片M作为切削肩被回收部(未图示)回收。
[0156]接着,在包埋块B的表面找正结束后,控制部12将自动薄切装置I的操作从粗切削转至正式切削操作。此时,控制部12使切断刀运送机构26进行动作,并且将粗切削使用的切断刀21更换成新的切断刀21。此外,切断刀21的更换不限定于此情况,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进行。
[0157]在进入至正式切削操作时,控制部12通过薄切机构6制作薄切片M的同时,通过薄切片运送机构8将所制作的薄切片M运送至储存槽7且使薄切片M浮起在液面上。由此,薄切片M得到伸展,从而在薄切时产生的卷曲等得以解除。
[0158]接着,控制部12使载玻片输送机构9进行动作,将浮起在液面上的薄切片M捞取至载玻片G上来制作薄切片标本H。载玻片输送机构9将所制作的薄切片标本H载置在标本运送带30上而进行交付。
[0159]另外,控制部12使驱动滑轮32A进行驱动,并将在标本运送带30上载置的薄切片标本H向下游运送。于是,在向加热板33运送薄切片标本H的期间,第二拍摄照相机34对薄切片M进行拍摄,并将该拍摄图像发送至控制部12。
[0160]控制部12基于从第二拍摄照相机34发送来的拍摄图像,对正式切削得到的薄切片M是否被恰当地薄切进行好坏判断。在此,在控制部12判断为合格品的情况下,使记录部35进行动作,将与从盒体K读取的ID数据建立对应的个别数据记录在薄切片标本H的载玻片G上。
[0161]并且,记录有个别数据的薄切片标本H被运送至标本运送带30的更下游侧,并且由加热板33加热。另外,控制部12使载玻片容纳机构10进行动作,将被加热后的薄切片标本H容纳于筐J内。
[0162]进行上述的好坏判断的结果,在控制部12判断为不合格品的情况下,使载玻片容纳机构10不进行动作,并将该薄切片标本H从标本运送带30向不合格品排出溜槽(未图示)输送。由此,被认为不合格品的薄切片标本H不会被容纳于筐J内,而被回收。
[0163]当在筐J内容纳预定片数的判断为合格品的薄切片标本H时,该筐J被送至保管库进行保管,并且筐供给机构37将新的筐J从筐容纳部36取出并设置在标本容纳位置Pl,该筐J用于容纳接下来的薄切片标本H。
[0164]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薄切装置1,不仅能够自动地进行薄切片M的制作,而且能够自动地进行薄切片标本H的制作,并按预定的片数容纳在筐J内。
[0165]由此,操作者通过适当地从保管库内取出筐J,能够直接地进入至生物样本S的染色工序,非常易于使用。特别地,由于还能够将进行相同染色操作的薄切片标本H全都聚集在同一个筐J内,所以易于使用且便利性优良。
[0166]下面,对上述的替换刀供给机构51的作用(替换刀供给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0167]例如,在从上述的粗切削进入正式切削操作时更换切断刀21的情况下,首先,解除支架22的按压板22B对切断刀21的夹紧固定。由此,切断刀21变为载置在载置板22A上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切断刀运送机构26的杆引导件63向装置长度方向的一侧滑动移动。于是,伴随着杆引导件63的滑动移动,容置于杆引导件63内的杆部54从初始位置Dl向滑动位置D2移动。此时,容纳于外壳主体52内的切断刀21中的上层切断刀21d被杆部54的突起部58向杆部54的移动方向的前方按压。其结果,上层切断刀21d通过外壳主体52的开口部57被推出至外壳主体52的外部。
[0168]如上所述,被推出至外壳主体52的外部的切断刀21 (上层切断刀21d)被引导至支架22的载置板22A上。此时,替换刀盒25以预先具有前角Θ的状态被容置在盒容置部62内。因此,从开口部57推出的上层切断刀21d以具有前角Θ的状态被引导至载置板22A上。因此,切断刀21—边将已经载置在载置板22A上的切断刀21 (使用完的切断刀21)沿着刀尖21a延伸的方向推出,一边被引导至载置板22A上。因此,能够同时进行使用完的切断刀21的废弃和未使用的切断刀21 (上层切断刀21d)的供给。然后,通过支架22的按压板22B对在载置板22A上载置的切断刀21(上层切断刀21d)进行夹紧固定。由此,能够更换切断刀21。
[0169]此外,在使用完的切断刀21被未使用的切断刀21从支架22推出后,被废弃至废弃用瓶(未图示)。
[0170]图9A、图9B、图1OA以及图1OB是用于说明替换刀盒25的更换时期的判断方法的说明图。图9A以及图1OA是表示替换刀盒25与检测部75 (检测位置C)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图9B以及图1OB是表示切断刀21与检测部75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0171]控制部12在更换上述的切断刀21时,基于检测部75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更换替换刀盒25。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2在更换后容纳于外壳主体52内的切断刀21剩余I片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更换替换刀盒25。
[0172]首先,对容纳于外壳主体52内的切断刀21剩余2片以上的情况进行说明。
[0173]在上层切断刀21d的运送时,在杆部54从初始位置Dl向滑动位置D2时,上层切断刀21d的贯通孔21b通过检测位置C。于是,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在检测位置C,位于上层切断刀21d下层的切断刀21通过贯通孔21b露出。由此,检测部75通过上层切断刀21d的贯通孔21b来检测出位于上层切断刀21d下层的切断刀21的存在。并且,控制部12基于检测部75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外壳主体52内还剩余充足(2片以上)的切断刀21,从而继续进行上述的切断刀21的更换操作。<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