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元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416317阅读:来源:国知局
ght为权系数;Θ为地层倾角;V为地震波传播速度;R为炮检对的旅 行路径,即地震波从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传播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炮检对的旅行路径 可以是偏移孔径。对于不同的面元,其在所述偏移路径中的所在位置不同,则其偏移孔径可 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其所得到的反射能量分量就会有所不同。
[0085] 可以利用上式(1)计算出每个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分散到所有面元中的反 射能量分量。
[0086] S120:根据叠前偏移计算结果,计算每个观测系统中每个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
[0087] 在对所有观测系统的所有炮检对各自所对应的反射能量进行偏移计算后,可以基 于每个炮检对所对应的偏移计算结果,计算每个观测系统中每个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具 体的,
[0088] 可以将每个观测系统中每个面元所得到的反射能量分量分别进行叠加,得到该面 元的总反射能量,将该面元的总反射能量作为该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可以用下式计算每 个观测系统中每个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 LlN 丄Λ 「/J Ij i/丄UJA
[0089]
(2)
[0090] 上式中,E为单个面元的总偏移覆盖次数;K为比例因子,为正数;n为对某一面元 有贡献的炮检对数量屯为某一炮检对的偏移覆盖次数,即该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按 照所述权系数分散到某一面元的反射能量分量。
[0091] 在得到所有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后,可以将按照每个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在平 面上对该观测系统进行布局,得到该观测系统的总偏移覆盖次数图。
[0092] 偏移覆盖次数的数值大小直接体现了该观测系统后期进行偏移处理的能力。偏移 覆盖次数越大表明偏移的反射能量或绕射能量足,偏移归位较好;偏移覆盖次数越小表明 偏移的反射能量或绕射能量不足,偏移归位较差。
[0093]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所获取的预设观测系统中每个炮检 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进行叠前偏移计算;然后根据叠前偏移计算结果,计算每个面元的偏 移覆盖次数,计算出的偏移覆盖次数可以直接反应叠前偏移效果的好坏,这实现了有利于 对观测系统偏移效果的有效评估的目的。此外,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面元覆盖次数 的计算方法可以为地震勘探技术人员提供了提前了解和对比不同观测系统后期偏移处理 能力的直观定量结果;为地震勘探技术人员更好地满足当前叠前处理要求的观测系统设计 提供了有效的实用方案。
[0094]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0095] S130 :将计算得到的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进行对比。
[0096] 在计算出所有观测系统中所有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后,可以将不同观测系统中相 同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进行对比;也可以将同一观测系统中的不同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进 行对比。
[0097] 将不同观测系统中相同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进行对比可以包括将不同观测系统 在相同点位处的偏移覆盖次数进行对比;将同一观测系统中的不同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进 行对比可以包括同一观测系统在不同点位处的偏移覆盖次数进行对比。每个面元都对应有 一个点位,点位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在面元内。点位可以对应于目的层深度。
[0098] 根据不同观测系统中相同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之间的对比结果,可以判断出在该 面元所对应点位处所适用的观测系统。根据同一观测系统中的不同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之 间的对比结果,可以判断出该观测系统在哪个点位出成像效果更好,进而可以判断出该观 测系统是否适用于所述目标区域中目的层的探测。例如,第一观测系统在第一点位处的偏 移覆盖次数大于第一观测系统在第二点位处的偏移覆盖次数,则可以判断第一观测系统在 第一点位处的成像效果更好。再例如,第一观测系统在第一点位处的偏移覆盖次数大于第 二观测系统在第一点位处的偏移覆盖次数,则在第一观测系统和第二观测系统其他属性都 相同或相近时,可以判断第一观测系统在所述第一点位处的成像效果更好,其属性更优,技 术人员可以选取第一观测系统作为该目标区域的最终观测系统。
[0099] 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针对某一勘探区域所设计的观测系统1在预设定点(即点 位)(10000, 3000)和(11000, 3000)处的偏移覆盖次数图。图6示出了针对该勘探区域所 设计的观测系统2在预设定点(11000,3000)处的偏移覆盖次数图。其中,观测系统1为12 线6炮300道正交、道距50米、炮距50米、接收线距300米以及激发线距300米;观测系统 2为16线3炮300道正交、道距50米、炮距100米、接收线距300米以及激发线距300米。
[0100] 对比图4和图5可以看出,观测系统1在点位(10000, 3000)处覆盖次数的最大值 为100,在点位(11000, 3000)处覆盖次数的最大值为120,观测系统1在点位(11000, 3000) 处的成像效果比在点位(10000,3000)处的成像效果好。对比图5和图6可以看出,观测系 统1在点位(11000, 3000)处覆盖次数的最大值为120,观测系统2在点位(11000, 3000)处 覆盖次数的最大值为110,观测系统1在点位(11000, 3000)处的成像效果比观测系统2在 点位(11000, 3000)处的成像效果好。因此,可以判断使用观测系统1可以提高采集数据的 质量。在观测系统1和观测系统2的其他属性都相同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该结论 来选取观测系统1作为用于该勘探区域的最终观测系统。
[0101] 通过该步骤可以判断出观测系统的属性优劣,为技术人员选取观测系统提供依 据,这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判断观测系统的属性优劣的目的。
[0102]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面元覆盖次数的计算装置,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计算单元710和第二计算单元720。其中,第一计算单元710用于将所获取的预设观测 系统中每个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进行叠前偏移计算;第二计算单元720用于根据叠前 偏移计算结果,计算每个面元的偏移覆盖次数。
[0103]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计算单元710包括(图中未示出):
[0104] 第一建立子单元,用于依次建立第一观测系统中每个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进 行叠前偏移计算的偏移路径;
[0105] 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按照所建立的偏移路径,依次利用叠前偏移算法对所述第 一观测系统中每个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进行叠前偏移计算;
[0106] 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按照对第一观测系统中每个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进行 叠前偏移计算的方法,依次对剩余N-I个观测系统中每个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进行叠 前偏移计算,N为正整数。
[0107]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计算单元710包括(图中未示出):
[0108] 第二建立子单元,用于建立第一观测系统中第一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进行偏 移计算的偏移路径;
[0109] 第三计算子单元,用于按照所建立的偏移路径,利用叠前偏移算法对所述第一炮 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进行叠前偏移计算;
[0110] 第四计算子单元,用于按照对所述第一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进行叠前偏移计 算的方法,依次建立所述第一观测系统中剩余M-I个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的偏移路径 并进行叠前偏移计算,M为正整数;
[0111] 第五计算子单元,用于按照对所述第一观测系统中每个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 进行叠前偏移计算的方法,依次对剩余N-I个观测系统中每个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进 行叠前偏移计算。
[011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计算单元710还用于将每个炮检对所对应的反射能量与每个 面元所对应的权系数进行乘积运算,得到所述反射能量分散到每个面元内的反射能量分 量,所述权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LiN 丄 λ 「/j y/丄 UjA
[0113]
(I)
[0114] 上式中,Weight为权系数;Θ为地层倾角;V为地震波传播速度;R为炮检对的旅 行路径。
[0115]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计算单元720还用于利用下述公式计算每个观测系统中每个 面兀的偏移覆盖次数:
[0116]
(2)
[0117] 上式中,E为单个面元的总偏移覆盖次数;K为比例因子,为正数;η为对某一面元 有贡献的炮检对数量为某一炮检对的偏移覆盖次数。
[0118]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对比单元730,其用于将计算得到的面元的偏 移覆盖次数进行对比。
[0119]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