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储层岩石的组分识别及定量评价方法_2

文档序号:9431271阅读:来源:国知局
周期 弛豫时间T2W。的数学关系式中,获得T2W。与流体粘度的数学关系式,并根据T2S。。与流体粘 度的数学关系式,形成T2W。与流体粘度的关系曲线。
[005引步骤106、根据所述VT2与流体粘度的关系曲线,W及所述非周期弛豫时间T2W。与流体粘度的关系曲线,在所述第二谱图上划分不同流体粘度组分所在的区域;
[0053] 具体的,根据Ti/%与流体粘度的关系曲线和T2W。与流体粘度的关系曲线,确定每 一粘度值对应的T2W。和T1/%的值,从而确定不同粘度值在第二谱图上的分布情况。根据预 先设定的区分各流体粘度组分的截止值,确定各流体粘度组分在第二谱图上所处的区域。
[0054] 步骤107、根据所述不同流体粘度组分所在的区域W及所述不同孔隙类型所在的 区域,对所述样品岩石进行定量评价。
[00巧]具体的,根据各孔隙类型和各流体粘度组分在第二谱图上所在的区域,确定各孔 隙类型和各流体粘度组分的交集区域,从而确定各孔隙类型对应的流体粘度的组分,并通 过积分的方法对各孔隙类型和各流体粘度组分的交集区域进行积分,获得各交集区域在第 二谱图上所占的比例。从而达到对样品岩石进行定量评价的目的。
[0056] 本实施例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通过确定非周期弛豫时间Tzw。与流体粘度 的关系曲线,化及纵向弛豫时间Ti与横向弛豫时间T2的比值T/T2与流体粘度的关系曲线, 从而确定各流体粘度组分在第二谱图上所在的区域,通过与各孔隙类型所在区域取交集, 并计算各交集区域在第二谱图上所占的比例,从而达到了对样品岩石进行定量评价的目 的,定量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0057]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石油储层岩石的组分识别及定量评价方法的流 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W下步骤:
[0058] 步骤201、极化样品岩石,形成宏观磁化矢量;
[0059] 具体的,将样品岩石放入核磁共振装置的探头内,样品岩石内的氨核在探头产生 的磁场作用下,发生极化,自旋取向由放入磁场前的杂乱状态向有序状态过度,产生能级跃 迁。直到样品岩石完全极化,形成宏观磁化矢量。
[0060] 步骤202、向所述样品岩石发射射频信号,所述射频信号的频率与样品岩石氨核的 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
[0061] 具体的,核磁共振装置W与样品岩石内氨核自旋进动频率相同的频率,向样品岩 石发射射频信号,氨核自旋由完全极化后的平衡状态向非平衡状态转变,磁化矢量发生扳 转。射频信号作用停止后,氨核自旋重新向平衡状态恢复。
[0062] 步骤203、接收样品岩石的核磁共振响应信号,对所述响应信号进行反演,获得第 一谱图;
[0063] 步骤204、根据所述第一谱图,计算非周期弛豫时间T2W。,W及纵向弛豫时间Ti与 横向弛豫时间T2的比值T1/%,将所述第一谱图投影到W纵向弛豫时间Ti与横向弛豫时间 T2的比值T1/%,W及非周期弛豫时间T2W。为坐标轴的坐标系中,形成第二谱图;
[0064] 步骤205、根据预先设定的截止值,在所述第二谱图上划分不同孔隙类型所在的区 域,并通过积分方法得到各孔隙类型所占的比例;
[0065] 步骤206、根据样品岩石孔隙中流体的粘度与氨核旋转相关时间I的数学关系, W及氨核旋转相关时间T与纵向弛豫时间Ti和横向弛豫时间T2的数学关系,获取Ti/%与 流体粘度的关系曲线;
[0066] 步骤207、根据样品岩石孔隙中流体的粘度与氨核旋转相关时间X的数学关系, W及氨核旋转相关时间X与所述非周期弛豫时间T2W。的数学关系,获取T2W。与流体粘度 的关系曲线;
[0067] 步骤208、根据所述VT2与流体粘度的关系曲线,W及所述非周期弛豫时间T2W。 与流体粘度的关系曲线,在所述第二谱图上划分不同流体粘度组分所在的区域。
[0068] 上述步骤203-208的具体执行方式和有益效果,与图1和图2中所示方法的执行 方式和效果类似,在运里不再寶述。
[0069] 最后应说明的是:W上各实施例仅用W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 依然可W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 进行等同替换;而运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 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储层岩石的组分识别及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样品岩石的核磁共振响应信号,对所述响应信号进行反演,获得第一谱图; 根据所述第一谱图,计算非周期弛豫时间τ2_,以及纵向弛豫时间1\与横向弛豫时间 T2的比值T ^T2,将所述第一谱图投影到以纵向弛豫时间T1与横向弛豫时间T 2的比值T /T2, 以及非周期弛豫时间τ2_为坐标轴的坐标系中,形成第二谱图; 根据预先设定的截止值,在所述第二谱图上划分不同孔隙类型所在的区域,并通过积 分方法得到各孔隙类型所占的比例。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纵向弛豫时间T i与横向弛豫时 间T2的比值,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1)计算样品岩石分子内偶极偶合纵向弛豫时间:根据如下公式(2)计算样品岩石分子内偶极偶合横向弛豫时间:其中,Tliintra为分子内偶极偶合纵向弛豫时间,T2iintlJ3分子内偶极偶合横向弛豫时 间,γ为旋磁比,?为普朗克常数,r为相邻氢原子之间的距离,τ为氢核旋转相关时间,ω 为角频率; 根据如下公式(3)计算样品岩石分子间偶极偶合纵向弛豫时间:根据如下公式(4)计算样品岩石分子间偶极偶合横向弛豫时间:其中,T1,intCT为分子间偶极偶合纵向弛豫时间,T2,intra^分子间偶极偶合横向弛豫时 间,γ为旋磁比,力为普朗克常数,31是关于氢核自旋位置的傅里叶谱密度函数,ω为角频 率; 其中,所述31是通过如下公式(5)计算得到的:其中,η为单位体积内氢核数量,a为氢核之间最近距离,τ为氢核旋转相关时间,ω 为角频率; 根据如下公式(6)确定所述纵向弛豫时间T1与横向弛豫时间T2的比值:〇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非周期弛豫时间T 2_,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7)计算所述非周期弛豫时间T2_: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样品岩石孔隙中流体的粘度与氢核旋转相关时间τ的数学关系,以及氢核旋转 相关时间τ与纵向弛豫时间!\和横向弛豫时间!^的数学关系,获取T/^与流体粘度的关 系曲线; 根据样品岩石孔隙中流体的粘度与氢核旋转相关时间τ的数学关系,以及氢核旋转 相关时间τ与所述非周期弛豫时间Τ2_的数学关系,获取Τ2_与流体粘度的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流体粘度与氢核旋转相关时间τ的数学关系为: τ = 4 π n a3/3kT (8) 其中,η为流体粘度,a为分子半径,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温度; 根据所述IVIV^流体粘度的关系曲线,以及所述非周期弛豫时间T 2_与流体粘度的 关系曲线,在所述第二谱图上划分不同流体粘度组分所在的区域; 根据所述不同流体粘度组分所在的区域以及所述不同孔隙类型所在的区域,对所述样 品岩石进行定量评价。5. 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样品岩石的核磁共振响应信号,对 所述响应信号进行反演,获得第一谱图之前,还包括: 极化样品岩石,形成宏观磁化矢量; 向所述样品岩石发射射频信号,所述射频信号的频率与样品岩石氢核的自旋进动的频 率相同。6. 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岩石为密闭取心岩心、常规 取心岩心以及饱和单相或多相流体岩心中的任意一种。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石油储层岩石的组分识别及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样品岩石的核磁共振响应信号,对所述响应信号进行反演,获得第一谱图;根据所述第一谱图计算非周期弛豫时间T2sec,以及纵向弛豫时间T1与横向弛豫时间T2的比值T1/T2,将所述第一谱图投影到以纵向弛豫时间T1与横向弛豫时间T2的比值T1/T2,以及非周期弛豫时间T2sec为坐标轴的坐标系中,形成第二谱图;根据预先设定的截止值,在所述第二谱图上划分不同孔隙类型所在的区域,并通过积分方法得到各孔隙类型所占的比例。本发明提供的石油储层岩石的组分识别及定量评价方法,提高了储层岩石组分识别的准确性和储层定量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IPC分类】G01V3/38, G01V3/14
【公开号】CN105182431
【申请号】CN201510613657
【发明人】廖广志, 肖立志, 杜群杰
【申请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