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震属性参数的选择方法和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63608阅读:来源:国知局
含多个地震属性参数。
[0057] 在步骤102中,丢弃第一参数集合中与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相关度最低的 多个地震属性参数,得到第二参数集合。
[0058] 在步骤103中,根据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通过逐步回归算法,确定第二集 合中与储层参数相关度最高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
[0059]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根据预先存储的储层与参数集合的对应关系,获取目标储 层对应的第一参数集合,丢弃第一参数集合中与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相关度最低的 多个地震属性参数,得到第二参数集合,根据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通过逐步回归算 法,确定第二集合中与储层参数相关度最高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从而避免与储层参数相 关度较低的地震属性参数对储层参数的影响,提高对储层参数特性判断的准确性。
[0060] 实施例二
[0061]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震属性参数的选择方法,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对图1所示的处理流程进行详细的说明,内容可以如下:
[0062] 在步骤101中,根据预先存储的储层与参数集合的对应关系,获取目标储层对应 的第一参数集合,第一参数集合包含多个地震属性参数。
[0063] 其中,在预先存储的储层与参数集合的对应关系中,对应一个储层,有多个参数, 每个参数包含多个地震参数。
[0064] 在实施中,第一参数集合中包括孔隙度、饱和度等参数,本实施例中以饱和度为 例,进行说明。
[0067] 表1饱和度与地震属性参数的对应关系
[0068] 表1中详细列出了多个储层中,每个储层中不同位置饱和度的数据,每一行代表 一个储层,其中hd代表每个储层的单气层厚度,Σ hd代表每个储层的累计气层厚度,SW代 表每个储层的单气层饱和度,加权SW代表每个储层的加权平均饱和度。
[0069] 加权平均饱和度的计算公式为:
[0070] 在公式⑴中,sw_hd代表的是厚度加权平均饱和度,Iid1代表的是单储层厚度,Sw 1 代表的是单储层饱和度,根据公式(1)进行运算,得到每个储层中的加权平均饱和度,并将 该加权平均饱和度作为该储层的饱和度。
[0071] 在步骤102中,丢弃第一参数集合中与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相关度最低的 多个地震属性参数,得到第二参数集合。
[0072] 在实施中,丢弃第一集合中与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相关度最低的多个地震 属性参数可采用多种方法,由于步骤102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本处实施例仅列举其中一 种实现方式,具体方法流程如下:
[0073] 步骤一,根据专家选择法,从第一参数集合中选出与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 相关度最低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
[0074] 其中,专家选择法是邀请具有丰富勘探领域知识的专家,通过自身掌握的理论知 识,并结合自身的经验,从众多地震属性参数中选取与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相关度 最高的地震属性参数。
[0075] 在实施中,应用专家选择法从第一参数集合中选出与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 相关度最低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即选出第一参数集合中与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的最不相 关的多个地震参数。
[0076] 步骤二,丢弃与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相关度最低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将 第一集合中剩余的与地震参数作为第二参数集合。
[0077] 在实施中,将步骤一中选出的第一集合中与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相关度最 低的多个地震属性项丢弃。其中,第一集合中与饱和度相关的地震属性参数分为五大类,具 体为:
[0078] (1)振幅统计类属性,包含均方根振幅,平均绝对振幅,最大波峰振幅,平均波峰振 幅,最大波谷振幅,平均波谷振幅,最大绝对振幅,绝对振幅总量,振幅总量,平均能量,能量 总体,平均振幅,振幅变化,振幅变化的不对称性,振幅的峰态等。
[0079] (2)复数道统计类属性,包含平均反射强度,平均瞬时频率,平均瞬时相位,反射强 度斜率,瞬时频率斜率。它们是通过振幅包络,相位、频率及它们在纵向上的变化来反映波 组特征的变化。
[0080] (3)谱统计类属性,包含有效带宽,弧线长度,平均零交叉点频率,三个频谱的主频 率分量,谱峰值频率,由主频峰值到最大频率处的谱斜率。
[0081] (4)层序统计类属性,包含能量半衰时,能量半衰处斜率,正负采样点比,高于振幅 门限的百分比,低于振幅门限的百分比,波峰数,波谷数。它反映了波级能量分布变化情况, 能量分布是能量居前,能量居中,还是能量居后。
[0082] (5)相关统计类属性,包括:与下一个⑶P的协方差,到下一个⑶P相关时窗的滑 动时间,平均信噪比,相关长度,相关分量,K-L信号复杂度等。
[0083] 经过步骤一的专家选择法,从上述五大类的地震属性参数中选出与储层参数饱和 度的相关度最低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剩余的地震属性参数构成第二参数集合,如表2所 /JX 〇
[0086] 表2剩余的地震属性参数构成的第二参数集合
[0087] 在步骤103中,根据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通过逐步回归算法,确定第二集 合中与储层参数相关度最高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
[0088] 在实施中,由于步骤103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本实施例中仅列举其中一种实现 方式,具体的方法流程如图2所示:
[0089] 在步骤201中,根据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结合第二参数集合中与储层参 数相关度最高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建立回归方程。
[0090] 其中,回归方程是根据第二参数集合中与储层参数相关度最高的多个地震属性参 数,得到反映储层参数的数学关系表达式。
[0091] 在实施中,根据表2中序号1的均方根振幅、平均瞬时频率、谱斜率、有效带宽、远 近道振幅比、能量半衰时6个地震属性参数值,得到与序号1对应的饱和度的回归方程。
[0092] 在步骤202中,根据回归方程,通过逐步回归的算法,得到如下回归方程Sw = C。+ Σ C1A1,其中,Sw代表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C。代表回归方程中的初始值,C 1代表 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A1代表回归方程中优选出的地震属性参数,i为不为零的自然数。 [0093] 其中,逐步递归是在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的过程中,按偏相关系数的大小次序将自 变量逐个引入方程,对引入方程中的每个自变量偏相关系数进行统计检验,效应显著的自 变量留在回归方程内,循此继续遴选下一个自变量。
[0094] 在实施中,根据步骤201建立的回归方程,依次引入变量均方根振幅、平均瞬时频 率、谱斜率、有效带宽、远近道振幅比、能量半衰时6个地震属性参数值,每当引入一个地震 属性参数后,需要对引入的该地震属性参数的偏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如果检验效果不显著, 停止引入新地震属性参数。由于新地震属性参数的引入,原已引入方程中的地震属性参数 由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效应有可能变得不显著者,经统计检验确证后要随时从方程中 剔除,只保留效应显著的地震属性参数。直至不再引入和剔除地震属性参数为止,从而得到 最优的回归方程,格式例如S w = C。+ Σ C1A1,其中,Sw代表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C。代 表回归方程中的初始值,C 1R表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A1代表回归方程中优选出的地震 属性参数,i为不为零的自然数。
[0095] 通过逐个引入地震属相参数的方法,根据表2中的实际地震属性参数值,最终得 到的与饱和度对应的逐步回归方程为:
[0096] sw = 73. 18-0. 2879Inf+0. 2127Slopf+0. 0235EB-0. 0205FN+0. 0005Halft (2)
[0097] 在公式(2),sw代表预设的目标储层的储层参数,Inf代表平均瞬时频率,Slopf代 表谱斜率,EB代表有效带宽,FN代表远近道振幅比,Half代表能量半衰时。各地震属性参 数前的系数为各个地震属性参数,相对于饱和度这一储层参数的权重系数。
[0098] 在确定第二集合中与储层参数相关度最高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后,还可以进行多 种后续处理,下面以确定钻井位置为例进行说明:
[0099] 根据与储层参数相关度最高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在不同位置的参数值,从不同位 置中确定钻井的位置。
[0100] 其中,钻井的位置包括:钻井位置的经纬度。
[0101] 在实施中,确定钻井位置的方法流程如下所示:
[0102] 步骤一,确定与储层参数相关度最高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在不同位置的参数值。
[0103] 步骤二,根据与储层参数相关度最高的多个地震属性参数在不同位置的参数值对 应的地理位置参数,从不同位置中确定钻井的位置。
[0104] 根据与每个井号6对应的平均瞬时频率、谱斜率、有效带宽、远近道振幅比、能量 半衰时,确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