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砂体精细识别方法

文档序号:9615456阅读:15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砂体精细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河道砂体精细识别方法,属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河道普遍分布的陆相盆地中,河道砂体边界的准确预测至关重要。在东部高成熟和高资源探明率“双高”油区,河道砂体的精细描述不仅可以寻找隐蔽剩余油的分布区域,对开发井网的部署、实际产量的获取也打下坚实的基础。
[0003]近几年河道砂体预测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单纯从地震识别、切片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但河道砂体纵向叠置连片,横向变化快,且目的层厚度大,地震资料受分辨能力限制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单一技术预测砂体纵横向变化难度大。因此,有必要更有针对性地发明一种适合东部陆相盆地河道砂体精细描述的方法技术。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道砂体精细识别方法,以解决在多物源交汇区储层平面展布复杂,砂体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分辨率达不到预测薄储层需求等技术问题。
[0005]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河道砂体精细识别方法,该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1)根据研究区沉积特点和演化规律,得到河道砂体边界展布规律,确定以河道识别标志为边界条件的单一河道砂体地震响应特征;
[0007]2)对研究区进行去砂实验确定砂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相位关系,根据沉积特征对河道砂体地震相应特征进行识别,确定河道砂体的包络面,在目的层开展等时地层界面层间精细追踪;
[0008]3)自上而下等时间间隔切取地层切片,以得到不同时期河道砂体的迀移变化情况,从而确定不同期次河道的叠置关系;
[0009]4)开展五类基本属性聚类分析,确定河道砂体的准确边界;
[0010]5)开展精细地层对比确定砂体内部空间叠置关系,对出油层进行细化,落实含油面积与储量,从而确定开发井网部署范围。
[0011]所述的步骤1)中的河道识别标志包括废弃河道沉积物、河道砂体顶面层位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和不连续河间砂体四种识别标志。
[0012]所述步骤4)中的五类基本属性聚类分析包括振幅统计类、复地震道统计类、谱统计类和层序统计类。
[0013]所述的步骤4)在进行聚类分析时,所选择的时窗要保证小时窗范围内代表带预测河道砂体波形的完整性和客观性。
[00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首先确定不同砂体沉积模式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以识别河道特征;然后通过去砂试验确定砂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相位关系,针对河道地震响应特征,识别河道砂体的包络面;自上而下等时间间隔切取地层切片,以得到不同期次河道的叠置关系;开展五类基本属性和其它非常规属性聚类分析,确定河道砂体的边界;开展精细地层对比可确定砂体内部空间叠置关系,分单砂体精确落实含油面积与储量,确定开发井网部署范围。通过上述过程,本发明解决了在多物源交汇区储层平面展布复杂,砂体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分辨率达不到预测薄储层需求等技术问题,极大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5]图Ι-a是废弃河道识别标志的地震响应特征;
[0016]图Ι-b是不连续河间砂识别标志的地震响应特征;
[0017]图Ι-c是以河道砂体顶面层位差异为识别标志的地震响应特征;
[0018]图Ι-d是以河道砂体厚度差异为识别标志的地震响应特征;
[0019]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正演模型定识别标志图;
[0020]图3_a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某井去砂试验前地震波形图;
[0021]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某井去砂试验前地震波形图;
[0022]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某井区连续地层切片展示河道变化图;
[0023]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沿目标层段38HZ分频的地震数据示意图;
[0024]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沿目标层段42HZ分频的地震数据示意图;
[0025]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沿目标层段46HZ分频的地震数据示意图;
[0026]图5-d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沿目标层段50HZ分频的地震数据示意图;
[0027]图6-a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单砂体H3 II 52小层含油面积示意图;
[0028]图6-b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单砂体H3 II 53小层含油面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0]本发明是利用“五定”方法实现河道砂体识别,其核心问题是准确刻画河道砂体不同勘探开发时期的变化。难点在于,一是在低信噪比、低分辨率地震资料中如何准确识别弱反射的河道砂体储层,二是后期开发过程中,如何按照精细储层预测结果及时调整开发方案,达到利益最大化。
[0031]1.定标志
[0032]根据研究区沉积特点和演化规律,分析河道砂体边界展布规律,确定废弃河道沉积物、河道砂体顶面层位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和不连续河间砂体四种识别标志为边界条件的单一河道砂体地震响应特征,建立对应地震相模式,提高利用地震资料识别河道砂体的可靠性(如图l_a至图Ι-d所示)。
[0033]废弃河道沉积物:废弃河道沉积物是单一河道砂体边界的重要标志。设计的废弃河道边界地质模型为河道砂体厚8m、宽250m,两河道距离300m,30Hz雷克子波的地震正演响应上两河道边界处的反射振幅值减小、频率增高,同相轴反射时间、波形有一定的差异,但识别时要根据研究区实际地质情况建立合理的地质模型,并与地震反射特征进行精细对比,才能达到较好识别废弃河道沉积物的目的。
[0034]河道砂体顶面层位差异:尽管属于同一个成因单元,不同河道沉积能量的微弱差异、河道改道或废弃时间差异的影响会在其顶底层位上存在差异。如果这种差异出现在河道分界附近,就可以将其作为两条河道砂体的分界标志。设计的河道砂体顶面层位差异地质模型为砂体厚8m、宽500m,两砂体埋深相差5m,30Hz雷克子波的地震正演响应上两河道边界处的反射特征变化不大,在纵向大比例尺地震剖面上边界反射时间有一定差异,在识别时要分析这种差异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结合砂体沉积相带研究,确定其是否为河道砂体顶面层位差异产生的河道砂体边界特征。
[0035]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由于河流的分流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河道砂体在厚度上必然存在差异,如果这种差异在较大范围内可以追朔,则很可能就是不同河道单元的指示。设计的河道砂体厚度差异地质模型为两河道厚度分别为8m和4m、宽500m,30Hz雷克子波的地震正演响应上河道砂体厚度差异边界处的反射特征变化不明显,与砂体变薄的反射特征非常相似。识别时应该结合地质模型、钻井和测井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确定砂体的地震相模式,精细分析地震反射产生细微变化的原因,并做出正确判断。
[0036]不连续河间砂体:尽管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是多条河道横向叠合的结果,但两条河道之间总会出现分叉,留下河间沉积物的踪迹。沿河道纵向上的不连续分布的河间砂体是两条不同河道分界标志。设计的不连续河间砂体地质模型为砂体厚度8m、宽250m,两主河道砂体间有不连续河间砂体发育,30Hz雷克子波的地震正演响应上振幅减小,频率增高,能够分辨出河间砂体的地震反射。因此,当地震剖面上存在反射变弱、同相轴分又及产生复波等特征时,可从河道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