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恒湿系统以及包含该系统的交替浸渍试验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026962阅读:来源:国知局
蓄水池101内的水通过两个侧壁间共用的水泵102的带动进入循环水通道106进行循环;所述恒温恒湿系统的进水口 109与其中一个侧壁107上的循环水通道106的顶部连通,出水口 110与和所述进水口 109所在的侧壁107相对的侧壁107上的循环水通道106的底部连通;所述进水口109和出水口 110分别设置有阀门。
[0056]所述温湿传感器105固定于恒温恒湿系统I内部形成的空间的中上部,能够同时收集温度和湿度信息,并反馈至温湿控制系统111 ;所述温湿控制系统111与加热器103和加湿器104相连,并根据温湿传感器的反馈信息通过功率的调节控制所述加热器103和加湿器104的工作状态。
[0057]恒温恒湿系统I的顶部设有顶盖112,所述顶盖112的边缘可与所述恒温恒湿系统的侧壁107自由开合,所述侧壁107上与顶盖112开合的部分设有水槽113,向水槽113中注入适量水能够实现顶盖112闭合时的水封,使系统密闭性更强;所述顶盖112为透明材质;所述恒温恒湿系统的侧壁107上还设有观察窗114,位于所述循环水通道106的上部,便于观察和判定水循环的情况。
[0058]所述恒温恒湿系统I底部,在未设置水泵102的两个相邻侧壁107的交界处,还设有排水孔116,所述排水孔116呈漏斗状,便于收集恒温恒湿环境内汇聚的液体并集中排出。
[0059]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创造交替浸渍试验机的一种较优选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除包含如图1所示的恒温恒湿系统I外,还包含升降系统2和试样夹持装置3。
[0060]其中,所述升降系统2如图4所示,包括固定于试验机底部的升降机201和位于升降机上方的托盘202 ;所述升降机201固定于蓄水池101中央的通入底部的通道108内,升降机201底部与蓄水池的接触部分用防水材料隔开,并在衔接处使用弹性垫片减震;所述托盘202和升降机底部设有副支撑架203,所述副支撑架203为可伸缩的交叉折叠形状的钢材;所述托盘202底部和所述升降机所在的蓄水池中央底部通道108的最高处之间还连接有可拉伸的折叠挡板204,使升降机201和副支撑架203与恒温恒湿环境隔离;所述托盘202四周还均匀分布有若干连接固定装置205,用于实现托盘上搁置物品(如溶液槽406)的固定;所述升降机201还连接有升降控制系统206,用于实现对所述升降机206运行的控制,控制参数包括升降速率、高度定位、电机工作时间间隔等。
[0061]所述试样夹持装置3 (图5)位于所述托盘202正上方,用于实现将试样的固定。
[0062]所述交替浸渍试验机还设有恒液面装置4和溶液性质监测与调节系统5,如图6所示。其中,所述恒液面装置4包括储液池401、水位控制传感器402和进水阀门404 ;所述水位控制传感器402安装于溶液槽406的合适高度位置,能够同时收集溶液槽内液体的pH值信息以及液面高度信息;所述储液池401和所述溶液槽406通过进水管405相连,所述进水阀门404设置于所述进水管405上,所述储液池401内液面底部位置高于所述溶液槽406内所需要的液面高度位置;所述恒液面装置4还设有水位控制系统403,分别与所述水位控制传感器402及进水阀门404连接,收集并显示水位控制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如液面高度、pH值等,同时根据反馈信息控制进水阀门404的开合,当溶液槽406内液面低于水位控制传感器402时,水位控制系统403便发出指令,进水阀门404开启,液体由储液池401流入溶液槽406,当溶液槽406内液面高于水位控制传感器402时,水位控制系统403便发出指令,此时进水阀门404关闭;所述溶液槽406底部还连接有排水管407,所述排水管407上设有排水阀门,便于需要时将溶液槽406内的液体全部排出。
[0063]所述溶液性质监测与调节系统5包括设置于储液池401的pH传感器501和与其连接的pH监控调节器502 ;所述pH监控调节器502由包括pH调节装置和pH调节系统集成,所述PH调节装置通过释放pH调节液的方式对溶液pH进行调整,所述pH调节系统根据PH传感器501的反馈信息,控制pH调节装置的工作状态对溶液pH进行调整;所述储液池内还设有搅拌器503,能够使储液池的液体迅速均匀,保证pH传感器501搜集的信息能准确反应溶液的真实性质。
[0064]所述交替浸渍试验机还设有空气循环系统6,如图7所示,包括两个换风口 602,分别设置于两个相对的侧壁107上,且分别位于侧壁的上部和下部,其中位于上部的换风口602连通有风扇601 ;所述两个换风口 602设置有空气阀门603,用来控制进出通风量;所述换风口 602的外侧端部还加设有防尘网604,防止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尘埃等杂质介入,污染试验箱内的环境。
[0065]其中,所述恒液面装置4的进水管405、排水管407,所述空气循环系统6的换风口602,以及所述温湿传感器105和水位控制传感器402的连接线,以及其他必要装置与外部连通的线路等,均经由所述恒温恒湿系统I的专用孔道115连通。
【主权项】
1.一种恒温恒湿系统,包括蓄水池、水泵、加热器、加湿器、温湿传感器以及循环水通道;所述循环水通道位于系统侧壁上/内,所述蓄水池内的水通过水泵的带动进入循环水通道进行循环;所述加热器为一个或多个,置于所述蓄水池和/或所述循环水通道内;所述加湿器为一个或多个,置于所述恒温恒湿系统内部形成的空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恒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封闭于系统底部,其上表面可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且所述蓄水池中设置有若干通入底部的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恒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通道在系统侧壁上呈螺旋型或呈若干条类“弓”型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恒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连通蓄水池以及循环水通道的顶部,任意所述循环水通道共用一个水泵,或单独使用一个水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恒温恒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侧壁间的循环水通道共用一个水泵,所述水泵位于两个侧壁的交界处,并通过位于两个侧壁的交界处的管道分别连通两个侧壁内的循环水通道的顶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恒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循环水通道经过的部分设置有若干内外连通的专用孔道。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恒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恒湿系统的顶部设有顶盖,所述侧壁上与顶盖开合的部分设有水槽;所述恒温恒湿系统的侧壁上还设有一个或多个观察窗;所述恒温恒湿系统底部还设有一个或多个排水孔。8.一种交替浸渍试验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恒温恒湿系统以及升降系统和试样夹持装置;所述升降系统包括固定于试验机底部的升降机和位于升降机上方的托盘,所述升降机固定于所述恒温恒湿系统的蓄水池中央的通入底部的通道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替浸渍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系统还设有连接所述托盘和试验机底部或升降机底部的交叉折叠状副支撑架,以及使升降机连同所述副支撑架与恒温恒湿环境隔离的折叠挡板。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替浸渍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替浸渍试验机还设有恒液面装置、溶液性质监测与调节系统和/或空气循环系统;所述恒液面装置包括储液池、安装在托盘上放置的溶液槽的合适高度位置的水位控制传感器、进水管以及进水管上的进水阀门;所述溶液性质监测与调节系统包括设置于储液槽和/或溶液槽的PH传感器、以及设置于储液槽和/或溶液槽的PH调节装置;所述空气循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风扇和至少一个换风口。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交替浸渍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恒湿系统还设有温湿控制系统和/或温湿显示器,所述系统还包括升降控制系统,所述恒液面装置还设有水位控制系统和/或液面显示装置,所述溶液性质监测与调节系统还设有PH调节系统和/或pH显示器;所述温湿控制系统和/或温湿显示器、升降控制系统、水位控制系统和/或液面显示装置、以及PH调节系统和/或pH显示器可分别单独设置,或相互间任意组合集成为具有综合显示和/或控制作用的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恒温恒湿系统以及包含该系统的交替浸渍试验机,所述恒温恒湿系统包括蓄水池、水泵、加热器、加湿器、温湿传感器以及循环水通道;所述循环水通道位于系统侧壁上/内,所述蓄水池内的水通过水泵的带动进入循环水通道进行循环;所述加热器为一个或多个,置于所述蓄水池和/或所述循环水通道内;所述加湿器为一个或多个,置于所述恒温恒湿系统内部形成的空间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恒温恒湿系统能够实现目标操作空间内的温度和湿度精确控制,特别适用于抗应力腐蚀性能测试用交替浸渍试验机之中。
【IPC分类】G01N3/56, G01N3/02, G01N17/00
【公开号】CN204679397
【申请号】CN201520194146
【发明人】齐跃, 高伟, 马艳云, 王川, 郑晓冬
【申请人】航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