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路分析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228239阅读:来源:国知局
目的;因此该分析设备检测的更加精确,提高了排爆手作业的成功率。
[0056]实施例三
[005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线路分析装置检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导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6和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包括:设置于同一壳体1内的电流表2和可旋转的磁针4;在磁针4的磁场范围内还设有第三导线53,第三导线53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磁针4的旋转平面平行;电流表2通过第一导线51和磁针4通过第三导线53与爆炸物8内部的一根导线相连,并进行检测,判断爆炸物8内部的导线是否有电流通过,帮助排爆手分析线路,排除爆炸物。
[0058]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流表2量程范围值为1?10mA,由于量程较小,可产生电流分流现象,从而达到检测目的。
[0059]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流表2和磁针4之间互不相连,并可拆卸的连接在壳体1上,当电流表2损坏时,只需更换电流表2,而磁针4不会受到影响,且拆装方便。
[0060]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流表2的底端连接有第一导线51,第一导线51通过接线夹7与爆炸物8内部的导线相连,且接线夹7设置四种,其种类根据爆炸物8内部导线的粗细决定。
[0061]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线路分析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磁针4及第三导线53的电磁屏蔽罩6,避免检测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0062]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导线51和第三导线53外层包裹防腐层9,防止导线5长时间使用被腐蚀。
[0063]本实施例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该实施例的技术效果为采用电流表检测爆炸物时,电流表通过第一导线与爆炸物内部导线并联,由于爆炸物内部导线存在电阻,虽然其阻值很小,但是当使用小量程电流表与其并联时,会产生电流分流现象,当指针摆动时,证明有电流通过,达到了检测的目的;若指针不摆动,再采用磁针检测,磁针通过第三导线与爆炸物内部导线并联,而后切断爆炸物内部导线,通过用导线替代爆炸物内部导线的方式,将线路引到爆炸物外部,防止各线路产生的磁场相互干扰,然后将导线拉直,悬于磁针上方适当位置,并与小磁针保持水平,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以导线为对称轴的圆柱形磁场,磁针会在磁场作用下发生转到,从而达到检测目的;因此该分析设备检测的更加精确,提高了排爆手作业的成功率。
[0064]实施例四
[006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的线路分析装置检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导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8和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包括:设置于同一壳体内的电压表3和可旋转的磁针4;在磁针4的磁场范围内还设有第三导线53,第三导线53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磁针4的旋转平面平行;电压表3通过第二导线52和磁针4通过第三导线53与爆炸物8内部的一根导线相连,并进行检测,判断爆炸物8内部导线是否有电流通过,帮助排爆手分析线路,排除爆炸物。
[0066]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压表3量程范围值为1?20V,由于量程较小,容易观察电压表指针会摆动情况,从而达到检测目的。
[0067]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压表3和磁针4之间互不相连,并可拆卸的连接在壳体1上,当电压表3损坏时,只需更换电压表3,而磁针4不会受到影响,且拆装方便。
[0068]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压表3的底端连接有第二导线52,第二导线52通过接线夹7与爆炸物8内部的导线相连,且接线夹7设置四种,其种类根据爆炸物8内部导线的粗细决定。
[0069]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线路分析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磁针4及第三导线53的电磁屏蔽罩6,避免检测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0070]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二导线52和第三导线53外层包裹防腐层9,防止第二导线52和第三导线53长时间使用被腐蚀。
[0071]本实施例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该实施例的技术效果为采用电压表检测爆炸物时,采用电压表检测,电压表通过第二导线与爆炸物内部导线并联,当爆炸物内部导线有电流通过时,导线会分得一部分电压,而小量程电压表就会检测到,因此电压表指针会摆动,达到了检测目的;若指针不摆动,再采用磁针检测,磁针通过第三导线与爆炸物内部导线并联,而后切断爆炸物内部导线,通过用导线替代爆炸物内部导线的方式,将线路引到爆炸物外部,防止各线路产生的磁场相互干扰,然后将导线拉直,悬于磁针上方适当位置,并与小磁针保持水平,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以导线为对称轴的圆柱形磁场,磁针会在磁场作用下发生转到,从而达到检测目的;因此该分析设备检测的更加精确,提高了排爆手作业的成功率。
[0072]实施例五
[007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线路分析装置检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导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10和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包括:设置于同一壳体1内的电流表2、电压表3和可旋转的磁针4;在磁针4的磁场范围内还设有第三导线53,第三导线53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磁针4的旋转平面平行;电流表2通过第一导线51、电压表3通过第二导线52和磁针4通过第三导线53与爆炸物8内部的一根导线相连,并进行检测,判断爆炸物8内部导线是否有电流通过,帮助排爆手分析线路,排除爆炸物。
[0074]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导线5包括第一导线51、第二导线52和第三导线53,通过导线对爆炸物进行检测。
[0075]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流表2量程范围值为1?10mA,由于量程较小,可产生电流分流现象,从而达到检测目的。
[0076]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压表3量程范围值为1?20V,由于量程较小,容易观察电压表指针会摆动情况,从而达到检测目的。
[0077]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流表2、电压表3和磁针4之间互不相连,并可拆卸的连接在壳体1上,当电流表2损坏时,只需更换电流表2,而电压表3和磁针4不会受到影响,且拆装方便。
[0078]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电流表2的底端连接有第一导线51,电压表3的底端连接有第二导线52,第一导线51和第二导线52通过接线夹7与爆炸物8内部的导线相连,且接线夹7设置四种,其种类根据爆炸物8内部导线的粗细决定。
[0079]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线路分析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磁针4及第三导线53的电磁屏蔽罩6,避免检测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08°]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导线51、第二导线52和第三导线53外层包裹防腐层9,防止第一导线51、第二导线52和第三导线53长时间使用被腐蚀。
[0081]本实施例提供的线路分析装置,该实施例的技术效果为采用电流表检测爆炸物时,电流表通过第一导线与爆炸物内部导线并联,由于爆炸物内部导线存在电阻,虽然其阻值很小,但是当使用小量程电流表与其并联时,会产生电流分流现象,当指针摆动时,证明有电流通过,达到了检测的目的;若指针不摆动,再采用电压表检测,电压表通过第二导线与爆炸物内部导线并联,当爆炸物内部导线有电流通过时,导线会分得一部分电压,而小量程电压表就会检测到,因此电压表指针会摆动,达到了检测目的;若指针不摆动,再采用磁针检测,磁针通过第三导线与爆炸物内部导线并联,而后切断爆炸物内部导线,通过用导线替代爆炸物内部导线的方式,将线路引到爆炸物外部,防止各线路产生的磁场相互干扰,然后将导线拉直,悬于磁针上方适当位置,并与小磁针保持水平,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以导线为对称轴的圆柱形磁场,磁针会在磁场作用下发生转到,从而达到检测目的;因此该分析设备检测的更加精确,进一步提高了排爆手作业的成功率。
[008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线路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同一壳体内的电流表、电压表和可旋转的磁针; 在所述磁针的磁场范围内还设有第三导线,所述第三导线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磁针的旋转平面平行; 线路分析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磁针及所述第三导线的电磁屏蔽罩; 所述电流表底端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电压表的底端连接有第二导线; 所述电流表、所述电压表和所述磁针之间互不相连; 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的尾端均设置有接线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表量程范围为1?10m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表量程范围为1?20V。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表、电压表和磁针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壳体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的外层均包裹有防腐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夹种类设置四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路分析装置,包括:壳体设置于同一壳体内的电流表、电压表和可旋转的磁针;在所述磁针的磁场范围内还设有第三导线,所述第三导线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磁针的旋转平面平行;当电流表通过第一导线、电压表通过第二导线和磁针通过第三导线对爆炸物内部的导线相连时,分别对爆炸物中的导线进行检测,判断爆炸物内部的导线是否有电流通过,帮助排爆手分析线路,排除爆炸物。本实用新型解决排爆成功率低的技术问题。
【IPC分类】G01R19/15
【公开号】CN205139232
【申请号】CN201520788970
【发明人】徐海超
【申请人】徐海超
【公开日】2016年4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