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13584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穿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智能手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拥有记步、来电提醒、找手机、睡眠监控、久坐提醒等功能,同时,很多的智能手表拥有类似传统手表的外观。该类智能手表由表蒙、按键、外壳、表针、天线、表盘、线路板(在线路板上集成蓝牙芯片、马达、加速度传感器、机芯模组、射频芯片等元器件)、纽扣电池、下壳组成。由于智能手表需要接受和发射信号,因此在智能手表内设有天线,天线需要与线路板连接,不便于设置而且靠近设置在靠近手腕的一侧影响信号的接受与发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手表,天线布置方便而且能够提高信号的传递性能。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手表,包括结合为一体的外壳、下壳及表蒙,在所述外壳、所述下壳及所述表蒙所围成空腔内设有线路板、表盘;在所述表盘与所述表蒙之间设有天线,在所述表盘上对应所述天线处设有通孔,所述天线通过所述通孔处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天线包括圆盘、与所述圆盘底面固定连接的连接柱、以及设置在所述圆盘侧边处的第一指针和第二指针,所述第一指针与所述第二指针之间设有夹角,所述连接柱插入所述通孔内。

作为一种改进,在所述线路板上连接有金属弹片,所述连接柱与所述金属弹片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金属弹片与所述连接柱粘接或者焊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指针、所述第二指针沿所述圆盘的径向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天线贴合在所述表盘上。

作为一种改进,在所述表盘上设有凹陷区,所述天线设置在所述凹陷区内。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手表包括结合为一体的外壳、下壳及表蒙,在外壳、下壳及表蒙所围成空腔内设有线路板、表盘;在表盘与表蒙之间设有天线,在表盘上对应天线处设有通孔,天线通过通孔处与线路板电连接。由于天线设置在表盘与表蒙之间并且布置在表盘的上表面处,便于天线的布置,而且天线设置远离手腕的一侧,无论是外壳、下壳还是皮肤都不会对信号的传输产生影响,能够提高信号的传递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智能手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智能手表的天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智能手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11、外壳,12、下壳,13、表蒙,14、电池,15、线路板,16、表盘,161、通孔,162、凹陷区,17、指针,18、天线,181、圆盘,182、第一指针,183、第二指针,184、连接柱,19、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由图1、图2和图3可知,定义智能手表佩戴时靠近手腕的一侧为下,远离手腕的一侧为上,该智能手表包括结合为一体的外壳11、下壳12及表蒙13,在外壳11、下壳12及表蒙13所围成空腔内设有电池14、线路板15、表盘16、表针17以及安装在外壳11外侧的按键19;在表盘16与表蒙13之间设有天线18,在表盘16上对应天线18处设有通孔161,该天线18通过通孔161处与线路板15电连接。

由于天线18设置在表盘16与表蒙13之间并且布置在表盘16的上表面处,便于天线18的布置,而且天线18设置远离手腕的一侧,无论是外壳11、下壳12还是皮肤都不会对信号的传输产生影响,能够提高信号的传递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天线18包括圆盘181、与圆盘181底面固定连接的连接柱184、以及设置在圆盘181侧边处的第一指针182和第二指针183,该第一指针182、第二指针183之间设有夹角,该连接柱184插入通孔161内,具体的说,在线路板15上连接有金属弹片,连接柱184与金属弹片固定连接,通常采用粘接或者焊接,能够更方便的布置天线18。

进一步的,第一指针182、第二指针183沿圆盘181的径向设置。

当然,天线18根据需要做成LOGO(标识)、图案等,贴合在表盘16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表盘16上设有凹陷区162,天线18设置在凹陷区162内,这样可以防止天线18影响表针17的旋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