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设备用壳体、便携设备和钟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5128发布日期:2018-08-04 14:22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便携设备用壳体、便携设备和钟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便携设备用壳体而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便携设备用壳体。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被佩戴在腕上。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和固定在壳体主体的两侧的2个带。在一个带的末端上设置有搭扣。搭扣具有扣针。在一个带上套有环状的松动配合部件。在另一个带的末端侧设置有卡定孔。

在将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佩戴在腕上时,进行以下的4个操作。

(1)将壳体主体置于腕上,使另一个带穿过一个带的搭扣。

(2)对另一个带进行牵拉从而将两个带系紧在腕上。

(3)使扣针穿过另一个带的卡定孔。

(4)使另一个带穿过松动配合部件而嵌入其中,从而固定在一个带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5834号公报

但是,对于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而言,在佩戴时必须进行4个操作,因此佩戴花费工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现有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佩戴的便携设备用壳体、便携设备及钟表。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便携设备用壳体,该便携设备用壳体具备:壳体主体;带安装部,其具有穿过口,并被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上;带,该带的一端部被安装在所述带安装部上,该带的另一端部被贯穿插入于所述穿过口中;以及固定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带的从所述穿过口向外延伸的延伸部上,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与主部连结,该主部为从所述带安装部至所述穿过口的部分。

根据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在向腕等进行佩戴时,只要进行2个操作(带的系紧操作和带的固定操作)即可,因此与现有相比,佩戴所需的操作减少。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的佩戴。

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能够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带安装部被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的一端部上,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另一端部上设置有对所述主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

根据该结构,带被支承在壳体主体的两端部。因此,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能够稳定地保持壳体主体。

能够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固定部件为以能够卡定和脱离的方式与形成在所述主部上的被卡定部卡定的卡定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仅通过使卡定部与被卡定部卡定便能够将延伸部固定在所述主部上,因此带的固定操作变得容易。由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对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进行佩戴。

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能够采用如下结构:该便携设备用壳体具备滑动部,该滑动部被设置在所述带和与所述带接触的被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上,降低所述带与所述被接触部的摩擦。

根据该结构,由于降低带系紧时的摩擦而使带顺畅地移动,因此带的系紧操作变得容易。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便携设备用壳体的佩戴。

所述滑动部可以为突起,该突起的至少末端部被形成为弯曲凸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带系紧时的摩擦,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带的系紧操作。

能够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滑动部为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带和所述被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并能够绕与所述带的长度方向交叉的轴进行旋转。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在带系紧时降低摩擦,因此能够容易地对带进行系紧。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便携设备,该便携设备具备: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以及便携设备用的部件,其被收纳在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中。

由于在将所述便携设备向腕进行佩戴时,只要进行2个操作(带的系紧操作和带的固定操作)即可,因此与现有相比,佩戴所需的操作减少。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佩戴。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钟表,该钟表具备: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以及被收纳在所述便携设备用壳体中的机芯。

由于在将所述钟表向腕进行佩戴时,只要进行2个操作(带的系紧操作和带的固定操作)即可,因此与现有相比,佩戴所需的操作减少。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佩戴。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便携设备用壳体、便携设备和钟表能够容易地进行佩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钟表的立体图。

图2为第1实施方式的钟表的侧视图。

图3为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钟表的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4为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钟表的佩戴方法的图。

图5为示出接着前图的钟表的佩戴方法的图。

图6为示出接着前图的钟表的佩戴方法的图。

图7为从背侧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的带时的立体图。

图8为示出在前图的带的系紧时带重叠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为从背侧观察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钟表时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钟表的上部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钟表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钟表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501、601、801、901…钟表(便携设备);3、503、603、803、903…钟表用壳体(便携设备用壳体);5…壳体主体;5a…壳体主体的一端部;5b…壳体主体的另一端部;7、607…第1表耳(带安装部);9、609、809…第2表耳(支承部);11、401…带;11a…带的一端部;11b…带的另一端部;13…固定部件;23…弹簧杆(被接触部);25…第1穿过口(穿过口);41…主部;43…延伸部;51…卡定部;61…卡定孔(被卡定部);403…突起(滑动部);403b…末端部;505…旋转部件(滑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钟表1(便携设备)进行说明。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钟表1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钟表1为腕表型电子钟表。钟表1被佩戴在腕(手腕)上。钟表1具备:钟表用壳体3(便携设备用壳体)和钟表用机芯(便携设备用部件,以下有时也称之为钟表用部件。)。

钟表用壳体3具备壳体主体5、第1表耳7(带安装部)、第2表耳9(支承部)、带11和固定部件13。

壳体主体5被形成为壳体状。“壳体状”是指能够对收纳物进行收纳等的构造。

在壳体主体5中设置有上述钟表用部件(机芯)。具体而言,在壳体主体5的正面(上表面20)上设置有显示部15。显示部15由呈平板状的液晶显示面板等构成,其显示时刻等信息。在壳体主体5内收纳有机芯等。机芯具备驱动单元及电池等,对显示部15的信息的显示进行控制。

以下,根据需要而使用XYZ坐标系来进行说明。

平板状的壳体主体5的一个面为设置有第1表耳7和第2表耳9的下表面19(参照图2)。壳体主体5的另一个面为设置有显示部15的上表面20。

X方向为沿着壳体主体5的一个面(下表面19)的方向,并为穿过壳体主体5的一端部5a和另一端部5b的方向。将X方向中的从另一端部5b朝向一端部5a的方向称为+X方向,并将其相反方向称为-X方向。Y方向为处于沿着壳体主体5的一个面(下表面19)的面内并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将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称为+Y方向,并将其相反方向称为-Y方向。Z方向为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为壳体主体5的厚度方向。将Z方向中的从下表面19朝向上表面20的方向称为上方,并将其相反方向称为下方。

将由X方向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称为XY平面。将由Y方向和Z方向形成的平面称为YZ平面。将由X方向和Z方向形成的平面称为XZ平面。

第1表耳7设置在壳体主体5的一端部5a上。第1表耳7具有一对第1表耳足21、21和弹簧杆23。

第1表耳足21、21以在Y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设置在壳体主体5的一端部5a上。第1表耳足21、21例如与壳体主体5形成为一体。第1表耳足21、21从壳体主体5的一端部5a起向大致下方延伸而形成。详细而言,第1表耳足21、21从壳体主体5的一端部5a的下表面19起以稍微向+X方向倾斜的方式向下方延伸。

弹簧杆23设置在第1表耳足21、21之间。弹簧杆23的两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1表耳足21、21的下部(延伸方向的末端部)上。

弹簧杆23与壳体主体5的一端部5a之间成为第1穿过口25(穿过口、穿过部)。第1穿过口25能够供带11贯穿插入。

图2为钟表1的侧视图。第2表耳9设置在壳体主体5的另一端部5b上。第2表耳9例如与壳体主体5一体形成。第2表耳9具备第2表耳足31、31和连结部33。

第2表耳足31、31以在Y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设置在壳体主体5的另一端部5b上。第2表耳足31、31从壳体主体5的另一端部5b起向大致下方延伸而形成。详细而言,第2表耳足31、31从壳体主体5的另一端部5b的下表面19起以向-X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式向下方延伸。

连结部33设置在第2表耳足31、31之间。连结部33的两端到达第2表耳足31、31的下部(延伸方向的末端部)。连结部33与壳体主体5的另一端部5b之间成为第2穿过口35。第2穿过口35能够供带11贯穿插入。

带11例如为革制、树脂制等的带。带11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弹性地弯曲变形。带11例如能够进行使卡定孔61的内径尺寸增减那样的弾性变形。

带11的一端部11a安装在第1表耳7上。带11的另一端部11b贯穿插入于第1穿过口25中。即,带11的包括另一端部11b在内的长度部分贯穿插入于第1穿过口25中。

带11在从一端部11a起至另一端部11b的范围具有主部41、延伸部43(余长部)。

主部41的一端部(带11的一端部11a)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弹簧杆23上。详细而言,一端部11a被形成为具有贯穿插入孔的筒状,弹簧杆23贯穿插入于所述贯穿插入孔中。一端部11a能够相对于弹簧杆23而绕轴进行转动。

主部41为带11中的从第1表耳7至第1穿过口25的部分。主部41被形成为从第1表耳7起经第2表耳9而到达至第1穿过口25的环形。主部41从第2表耳9的外侧(-X方向侧)朝向内侧(+X方向侧)贯穿插入于第2穿过口35,并沿着壳体主体5的下表面19而向+X方向延伸、到达第1穿过口25。主部41贯穿插入于第2穿过口35中,因此被第2表耳9的连结部33支承。主部41的形态也能够称为圈(loop)状或环状。

延伸部43为带11中的从第1穿过口25至带11的另一端部11b向主部41外延伸的部分。延伸部43例如与主部41的正面45重叠。

在主部41和延伸部43上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带11的多个卡定孔61。卡定孔61例如从带11的厚度方向观察为圆形形状。多个卡定孔61例如被形成在带11的长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多个卡定孔61在带11的长度方向上并排形成在带11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形成于带11上的卡定孔61之中的、形成于主部41上的多个卡定孔61为“被卡定部”的一个示例。

图3为表示固定部件13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固定部件13具备卡定部51。卡定部51具有头部52和轴部53。头部52例如被形成为圆板状。

轴部53例如从头部52的一个面的中央起与头部52垂直地突出而形成。轴部53例如被形成为轴向与突出方向一致的圆柱状,轴部53的外形尺寸(外径)比头部52的外形尺寸(外径)小。轴部53的外形尺寸(外径)例如比卡定孔61的内径小。因此,轴部53能够贯穿插入到卡定孔61中。

在轴部5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1环状凸部54和第2环状凸部55。第1环状凸部54例如为圆环状的凸部。第1环状凸部54被形成在轴部5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第2环状凸部55被形成在轴部53的长度方向上的末端部。第2环状凸部55例如为圆环状的凸部。

第1环状凸部54和第2环状凸部55以从轴部53的外周面向轴部53的径向外方突出的方式遍及轴部53的整周形成。第1环状凸部54和第2环状凸部55的中心轴例如与轴部53的中心轴一致。第1环状凸部54和第2环状凸部55的截面形状(沿着轴部53的中心轴的截面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半圆形、矩形、倒V字形等。

第1环状凸部54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形尺寸(外径)例如比带11(主部41和延伸部43)的卡定孔61的内径大。第1环状凸部54的外形尺寸(外径)被形成为,如果将卡定孔61扩开则能够穿过卡定孔61的程度。因此,只要将卡定孔61扩开便能够穿过卡定孔61,且以能够卡合和脱离的方式卡定于卡定孔61的周缘部。

第2环状凸部55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形尺寸(外径)例如比带11(主部41)的卡定孔61的内径大。第2环状凸部55的外形尺寸(外径)被形成为,如果将卡定孔61扩开则能够穿过卡定孔61的程度。因此,只要将卡定孔61扩开便能够穿过卡定孔61,且以能够卡合和脱离的方式卡定于卡定孔61的周缘部。

头部52与第1环状凸部54之间的分离距离例如与带11(延伸部43)的厚度相同,或者与之相比稍大。第1环状凸部54与第2环状凸部55的分离距离例如与带11(主部41)的厚度相同或者与之相比稍大。

卡定部51能够安装在多个卡定孔61的任意一个中。

如图2所示,卡定部51的轴部53从延伸部43的正面45侧插入到延伸部43和主部41的卡定孔61中。头部52被配置在延伸部43的正面45上。

通过使轴部53贯穿插入于主部41和延伸部43的卡定孔61中而限制延伸部43相对于主部41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

通过使轴部53在带11的另一端部11b处贯穿插入于延伸部43的卡定孔61中而将延伸部43的末端部(包括另一端部11b在内的部分)固定在主部41上。

第1环状凸部54处于主部41与延伸部43之间,以能够卡合和脱离的方式卡定于主部41的卡定孔61的正面45侧的周缘部和延伸部43的卡定孔61的背面47侧的周缘部。第2环状凸部55处于主部41的背面47侧,以能够卡合和脱离的方式卡定于主部41的卡定孔61的背面47侧的周缘部。

由此,主部41和延伸部43相对于卡定部51而被定位。因此,延伸部43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被连结固定在主部41上。

图4~图6为示出钟表1的佩戴方法的图。使用图4~图6对钟表1的佩戴方法进行说明。

[1]主部41的形成

从图4所示的带11被拉直的状态起,如图5所示那样,使带11的末端部依次穿过第2穿过口35、第1穿过口25而形成环状的主部41。使主部41成为供腕A穿过的状态。卡定部51例如可以预先安装在延伸部43的末端部(包含另一端部11b的部分)的卡定孔61中,也可以在固定操作(后述)时安装于卡定孔61中。

[2]带11的系紧操作

如图5所示,在腕A穿过主部41内的状态下牵拉延伸部43而将带11(主部41)系紧在腕A上。

[3]带11的固定操作

如图6所示,使延伸部43与主部41重叠,并使卡定部51插入到主部41的卡定孔61中而卡定,从而将延伸部43固定在主部41上。由此,带11被固定在腕A上,从而钟表1被佩戴在腕A上。

对钟表用壳体3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在将钟表用壳体3向腕A进行佩戴时,只要在腕A穿过主部41内的状态下利用单手进行2个操作(带11的系紧操作和带11的固定操作)即可,因此与现有的钟表用壳体相比,佩戴所需的操作减少。由此,能够容易地对钟表用壳体3进行佩戴。

(2)在钟表用壳体3中,在壳体主体5的另一端部5b上设置有对主部41进行支承的第2表耳9。由此,带11被壳体主体5的两端部(一端部5a和另一端部5b)支承。由此,在佩戴钟表用壳体3时能够稳定地保持壳体主体5。

(3)在钟表用壳体3中,由于仅使卡定部51卡定于卡定孔61便能够将延伸部43固定在主部41上,因此带11的固定操作变得容易。由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对钟表用壳体3进行佩戴。

(4)在钟表用壳体3中,由于卡定部51能够装拆地与主部41的多个卡定孔61中的任意一个卡定,因此能够任意地决定带11的固定位置。因此,例如能够将卡定部51设置在外力难以进行作用的位置上。由此,钟表用壳体3在使用方便这一点上较为优秀。

(5)在钟表用壳体3中,第2表耳9与壳体主体5一体形成,因此与第2表耳9和壳体主体5分体形成的情况相比,部件数目变少,从而抑制了部件成本。由此,能够对钟表用壳体3的制造成本进行抑制。

(6)在钟表用壳体3中,由于是在不折返带11的情况下来使用的,因此能够抑制装拆时作用于带11上的负荷。由此,能够防止钟表用壳体3的带11的表面的龟裂等破损,该钟表用壳体3在耐久性这一点上较为优秀。

(7)在钟表用壳体3中,由于是在不折返带11的情况下来使用的,因此不会因带11的折返而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抑制带1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在壳体主体5的端部处变大。由此,钟表用壳体3在佩戴感高且外观(美观)这一点上较为优秀。

(8)在钟表用壳体3中,第1表耳7和第2表耳9与壳体主体5一体形成,因此壳体主体5的制造容易,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9)钟表1具备钟表用壳体3,因此在将该钟表1向腕A进行佩戴时,只要利用单手进行2个操作(带11的系紧操作和带11的固定操作)即可,与现有的钟表相比,佩戴所需的操作变少。由此,能够容易地对钟表1进行佩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钟表用壳体3具备第1表耳7和第2表耳9,但钟表用壳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只要为带的包含另一端部的部分贯穿插入于第1表耳的第1穿过口、并固定在带上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如后述那样,采用不具备第2表耳的结构。

(第2实施方式)

使用图7和图8来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之前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7为从背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的带401时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在带401的背面47上设置有一对突起403、403(滑动部)。一对突起403、403在带40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一对突起403、403在带401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

图8为示出在带401的系紧时主部41与延伸部43重叠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示出了突起403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

如图8所示,突起403从带401的背面47起突出形成。突起403的突出方向为例如与背面47垂直的方向(图8中下方)。

突起403具有随着朝向末端宽度逐渐变窄的基台部403a和设置在基台部403a的末端侧的弯曲凸状的末端部403b。末端部403b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半圆状。突起403能够与带401一体形成。

在带401的系紧时,延伸部43与主部41的正面45(被接触部)重叠。延伸部43在设置于背面47的突起403、403的末端部403b处与主部41的正面45接触。因此,延伸部43相对于主部41的接触面积变小。由此,突起403、403能够降低与主部41的正面45之间的摩擦。

作为与延伸部43接触的被接触部,除了图8中所示的主部41的正面45,还能够例示出第1表耳7的弹簧杆23(参照图4)、第2表耳9的连结部33(参照图4)等。

对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在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中,在带401上形成有突起403、403(滑动部)。由此,在钟表用壳体中,由于降低了带401系紧时的带401的摩擦而使带401顺畅地进行移动,因此带401的系紧操作变得容易。由此,能够容易地对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进行佩戴。

(2)由于能够将突起403与带401一体形成,因此能够抑制钟表用壳体的制造成本。

(3)由于突起403的末端部403b被形成为弯曲凸状,因此进一步降低了带11系紧时的摩擦,并能够容易地进行带11的系紧操作。

在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中,突起403设置成在带40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但滑动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示例。例如,滑动部也可以采用将多个突起沿带401的长度方向断续地设置的结构。

在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中,突起403仅设置在背面47上,但突起403也可以仅设置在带401的正面45上,还可以设置在正面45和背面47这双方上。

此外,也可以在壳体主体5的与带401接触的被接触部上设置突起。具体而言,可以在壳体主体5的下表面19(参照图2)上、在第1表耳7的弹簧杆23(参照图4)上、在第2表耳9的连结部33(参照图4)上设置突起。

(第3实施方式)

使用图9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表501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之前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9为从背侧观察第3实施方式的表501时的立体图。表501具备钟表用壳体503和机芯。钟表用壳体503具备壳体主体5、第1表耳7、第2表耳9、带11和固定部件13。

在钟表用壳体503中,旋转部件505、505例如为具有贯穿插入孔的圆筒状部件,在所述贯穿插入孔中贯穿插入有弹簧杆23。旋转部件505、505分别被配置在弹簧杆23的长度方向(Y方向)的两端部上。

旋转部件505的外径比带11的一端部11a的外径大。如上所述,由于一端部11a能够绕弹簧杆23的轴进行转动,所以旋转部件505能够相对于一端部11a而绕弹簧杆23的轴进行相对转动。旋转部件505可以采用能够相对于弹簧杆23而绕轴进行旋转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固定在弹簧杆23上的方式。旋转部件505、505的合计长度(Y方向上的尺寸)比带11的一端部11a的整个宽度(Y方向上的尺寸)短。

在为了系紧而将带11(包含另一端部11b的部分)插入到第1穿过口25中并沿长度方向进行移动时,会与旋转部件505、505抵接,但是不易与外径小的带11的一端部11a抵接。因此,能够将带11与其他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降低带11系紧时的摩擦。

在旋转部件505能够相对于弹簧杆23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在带11的系紧时,随着带11的移动,旋转部件505也进行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带11系紧时的摩擦。

对钟表用壳体503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由于钟表用壳体503具备旋转部件505,因此能够在带11的系紧时降低摩擦。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带11系紧。由此,能够容易地对钟表用壳体503进行佩戴。

(2)在钟表用壳体503中,在旋转部件505构成为能够进行旋转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旋转部件505的旋转来降低带11的摩擦。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带11进行系紧。

在钟表用壳体503中,在弹簧杆23(被接触部)上设置有旋转部件505、505,但滑动部的结构只要为能够降低带11与被接触部之间的摩擦的结构即可,并不限定于图示例。例如,虽然在钟表用壳体503中使用了2个旋转部件505,但旋转部件的数目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为1个以上的任意数目。旋转部件不限定于圆筒状,还可以为球状。此外,只要滑动部为能够降低与带11之间的摩擦的构造,则也可以不能够旋转。旋转部件例如还可以以能够绕弹簧杆进行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带上。

在第2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中,分别使用了突起403、旋转部件505来作为滑动部,但也可以使用突起403和旋转部件505这双方作为滑动部。此外,除了突起和旋转部件之外,例如也可以采用滑动性高的薄片来作为滑动部。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结构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以不脱离于本发明的主旨的程度进行的设计变更包含于本发明中。

例如,也可以像图10所示的钟表用壳体603那样,将第1表耳607和第2表耳609以能够分别通过转动轴611、613进行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主体5上。此外,也可以将第1表耳607和第2表耳609中的一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主体5上。根据该构造,能够提高钟表用壳体603的佩戴性。在图10中,标号601为使用了钟表用壳体603的钟表。

将延伸部固定在主部上的固定部件还可以为自由环(遊革)和磁体中的至少一方。磁体为永磁体等,利用磁力而将延伸部固定在主部上。例如能够例示出在延伸部与主部的一方上设置磁石而另一方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金属形成的结构。此外,固定部件可以使用多个。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和钟表)中,第2表耳9由第2表耳足31、31和连结部33构成,但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和钟表)也可以为图11所示的结构。在图11所示的钟表用壳体803(和钟表801)中,第2表耳809由第2表耳足811、811和弹簧杆813构成。在钟表用壳体803中,无论壳体主体5的材料如何,均能够得到强度高的固定构造。另外,在图11中,省略了固定部件的图示。

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3(和钟表1)具备第1表耳7和第2表耳9,但实施方式的钟表用壳体(和钟表)也可以为图12所示的结构。图12所示的钟表用壳体903(和钟表901)在没有第2表耳这一点上与图1和图2所示的钟表用壳体3(和钟表1)不同。

在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钟表用壳体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具备带的便携设备用壳体均能够应用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佩戴在腕上的便携设备用壳体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佩戴对象不限定于腕。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佩戴在身体的腕以外的部位上的便携设备用壳体。

便携设备用的部件不限定于钟表用机芯,例如也可以为运动量计、心跳计、步数计、高度计、气压计等部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