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调校机构及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68419发布日期:2020-11-25 17:5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差速调校机构及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钟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差速调校机构及手表。



背景技术:

钟表是一种计时的装置,也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钟表上具有指示系统,指示系统能够转动以指示时间。

钟表的指示系统在转动时均会发生一定的走时误差,目前一般是通过两个陀飞轮配合差速轮系形成一个差速调校机构,用以平均指示系统的走时误差,从而降低指示系统的走时误差。然而,目前差速轮系一般由多个中心轮和/或多个行星轮组合形成,旋转运动的传动效率低、不平稳,不利于达到降低走时误差的需求,并且整个差速调校机构的结构十分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差速调校机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差速调校机构的传动不平稳且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差速调校机构,包括:

行星架;

中心轴,固定于所述行星架上,所述中心轴用于连接指示系统;

第一轮组,转动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上,并传动连接于第一陀飞轮;

第二轮组,转动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上并与所述第一轮组间隔分布,且所述第二轮组传动连接于第二陀飞轮;

行星轮组,转动设于所述行星架上并分别啮合于所述第一轮组及所述第二轮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星轮组包括:

第一行星轮,转动设于所述行星架上并啮合于所述第一轮组;

第二行星轮,转动设于所述行星架上并啮合于所述第二轮组,且所述第一行星轮啮合于所述第二行星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星轮包括第一行星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分别固接于所述第一行星轴的两端;所述第一行星轴转动设于所述行星架上,所述第一齿轮和/或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行星轮,且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轮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行星轮包括第二行星轴、第三齿轮以及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及所述第四齿轮分别固接于所述第二行星轴的两端;所述第二行星轴转动设于所述行星架上,所述第三齿轮和/或所述第四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行星轮,且所述第三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轮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组包括同时转动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上的第一中心轮和第二中心轮,所述第一中心轮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陀飞轮,所述第二中心轮固接于所述第一中心轮并啮合于所述行星轮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轮组包括同时转动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上的第三中心轮和第四中心轮,所述第三中心轮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陀飞轮,所述第四中心轮固接于所述第三中心轮并啮合于所述行星轮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差速调校机构还包括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三行星轴和固接于所述第三行星轴两端的第三行星轮和第四行星轮,所述第三行星轮啮合于所述第一轮组,所述第四行星轮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陀飞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差速调校机构还包括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四行星轴和固接于所述第四行星轴两端的第五行星轮和第六行星轮,所述第五行星轮啮合于所述第二轮组,所述第六行星轮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陀飞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差速调校机构还包括动力源,所述动力源包括动力齿轮,所述行星架具有外齿,所述动力齿轮啮合于所述行星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手表,包括上述的差速调校机构。

本申请提供的差速调校机构及手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第一陀飞轮传动连接于第一轮组,第二陀飞轮传动连接于第二轮组,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间隔设置并都能绕中心轴转动,行星轮组转动设于中心轴的行星架上并分别啮合于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如此,行星架通过行星轮组分别实现与第一轮组、第二轮组的传动连接,则第一陀飞轮和第二陀飞轮的旋转运动分别传动至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的旋转运动能够分别通过行星轮组传动给行星架,则行星架的转速为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的转速之和的一半,也即是第一陀飞轮和第二陀飞轮能够平均行星架的转速,从而降低了中心轴的走时误差。另外,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分别转动套设于中心轴上,提高了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的转动灵活性,行星轮组转动设于行星架上,则行星轮组能够在行星架上自转,并能够绕以中心轴为枢转轴进行公转,且行星轮组分别啮合于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提高了行星轮组的灵活性,便于实现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的旋转运动传动给行星架,提高传动的稳定性,利于降低走时误差,并且整个差速调校机构的结构十分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调校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调校机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旋转后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调校机构的部分侧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行星架;2-第一轮组;21-第一中心轮;22-第二中心轮;3-第二轮组;31-第三中心轮;32-第四中心轮;4-行星轮组;41-第一行星轮;411-第一行星轴;412-第一齿轮;413-第二齿轮;42-第二行星轮;421-第二行星轴;422-第三齿轮;423-第四齿轮;5-第一陀飞轮;51-第七齿轮;6-第二陀飞轮;61-第八齿轮;7-第一传动组件;71-第三行星轴;72-第三行星轮;73-第四行星轮;74-第一轮轴;75-第五齿轮;8-第二传动组件;81-第四行星轴;82-第五行星轮;83-第六行星轮;84-第二轮轴;85-第六齿轮;9-动力齿轮;10-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调校机构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速调校机构用于连接钟表的指示系统,以平均指示系统的走时误差。差速调校机构包括行星架1、中心轴10、第一轮组2、第二轮组3、第一陀飞轮5、第二陀飞轮6以及行星轮组4。

中心轴10贯穿行星架1并固定于行星架1上,中心轴10用于连接指示系统。中心轴10或行星架1为动源,中心轴10与行星架1同步转动,驱动指示系统转动以进行走时工作。其中,中心轴10设于行星架1的中心位置,且行星架1以中心轴10为轴线进行转动。第一轮组2转动套设于中心轴10上并与行星架1间隔分布,第一轮组2与中心轴10形成间隙配合并能够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转动,且第一陀飞轮5传动连接于第一轮组2以将其旋转运动传动至第一轮组2。第二轮组3转动套设于中心轴10上并分别与第一轮组2、行星架1间隔分布,第二轮组3与中心轴10形成间隙配合并能够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转动,且第二陀飞轮6传动连接于第二轮组3以将其旋转运动传动至第二轮组3。行星轮组4与行星架1形成间隙配合,并转动设于行星架1上,且行星轮组4分别啮合于第一轮组2及第二轮组3,从而实现行星架1分别和第一轮组2、第二轮组3的传动连接,其中,行星轮组4与中心轴10间隔分布,避免中心轴10转动时影响行星轮组4的传动效果。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工作过程中,中心轴10和行星架1转动时,行星轮组4在行星架1内自转,并同时能够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公转,由于行星轮组4分别啮合于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则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能够分别在中心轴10上转动。当第一陀飞轮5转速快时,第二陀飞轮6转速慢,则在第一陀飞轮5和第二陀飞轮6的传动作用下,第一轮组2的转速增大,第二轮组3的转速减小,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分别啮合于行星轮组4则能够平均行星轮组4绕中心轴10进行公转的转速,从而实现行星架1转速的平均,也即是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的旋转运动分别传动给行星架1,行星架1的转速为第一轮组2的转速和第二轮组3的转速之和的一半,如此,行星架1的转速为:

其中,n1为行星架1的转速,也即是中心轴10的转速,n2为第一轮组2的转速,n3为第二轮组3的转速,那么中心轴10的转速为第一轮组2的转速和第二轮组3的转速之和的一半。

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行星架1与中心轴10固接,行星架1或中心轴10为动源,则差速调校机构的能量输入端为行星架1,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分别传动连接于陀飞轮,则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均输入端,且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分别转动套设于中心轴10上,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均为中心轮。如此,本申请实施例中,能量输入端为行星架1,输出端为两个中心轮,则n1为行星架1的转速,n2和n3均为中心轮的转速。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陀飞轮5传动连接于第一轮组2,第二陀飞轮6传动连接于第二轮组3,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间隔设置并都能绕中心轴10转动,行星轮组4转动设于中心轴10的行星架1上并分别啮合于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如此,行星架1通过行星轮组4分别实现与第一轮组2、第二轮组3的传动连接,则第一陀飞轮5和第二陀飞轮6的旋转运动分别传动至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的旋转运动能够分别通过行星轮组4传动给行星架1,则行星架1的转速为第一轮组2的转速和第二轮组3的转速之和的一半,也即是第一陀飞轮5和第二陀飞轮6能够平均行星架1的转速,从而降低了中心轴10的走时误差。另外,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分别转动套设于中心轴10上,提高了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的转动灵活性,行星轮组4转动设于行星架1上,则行星轮组4能够在行星架1上自转,并能够绕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公转,且行星轮组4分别啮合于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提高了行星轮组4的灵活性,便于实现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的旋转运动传动给行星架1,提高转速传动的稳定性,利于降低走时误差,并且整个差速调校机构的结构十分简单。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行星轮组4包括第一行星轮41和第二行星轮42,第一行星轮41与行星架1形成间隙配合,且第一行星轮41转动设于行星架1上并啮合于第一轮组2,第一行星轮41与中心轴10间隔分布,则中心轴10和行星架1转动时,第一行星轮41在行星架1内自转,同时还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公转。相应的,第二行星轮42与行星架1形成间隙配合,且第二行星轮42转动设于行星架1上并啮合于第二轮组3,第二行星轮42与中心轴10间隔分布,则中心轴10和行星架1转动时,第二行星轮42在行星架1内自转,同时还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公转。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行星轮41啮合于第一轮组2,第二行星轮42啮合于第二轮组3,且第一行星轮41啮合于第二行星轮42,则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依次通过第一行星轮41和第二行星轮42实现传动连接,在第一陀飞轮5和第二陀飞轮6的传动作用下,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能够平均行星轮组4绕中心轴10进行公转的转速,也即是通过第一行星轮41和第二行星轮42来平均行星架1的转速。通过第一行星轮41和第二行星轮42啮合,提高行星轮组4的灵活性,便于实现行星架1的转速平均,降低行星架1的转动误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第一行星轮41包括第一行星轴411、第一齿轮412以及第二齿轮413,第一齿轮412及第二齿轮413分别固接于第一行星轴411的相对两端。第一行星轴411转动设于行星架1上,具体为,行星架1上具有与中心轴10间隔分布的第一枢转孔,第一行星轴411穿设于第一枢转孔内,且第一行星轴411能够在第一枢转孔内自转,也能够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公转,从而能够带动固接于第一行星轴411两端的第一齿轮412和第二齿轮413自转和公转。第一齿轮412和第二齿轮413均与中心轴10间隔分布,第一齿轮412和/或第二齿轮413啮合于第二行星轮42,且第一齿轮412啮合于第一轮组2。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中所示的视角,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转动套设于中心轴10上,且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分别分布于行星架1的上下两侧,第一行星轴411贯穿行星架1,且第一齿轮412和第二齿轮413分布于行星架1的上下两侧。第一齿轮412啮合于第一轮组2,第一齿轮412和/或第二齿轮413啮合于第二行星轮42。具体为:当第二行星轮42设于行星架1的上侧时,第二行星轮42啮合于第一齿轮412;当第二行星轮42设于行星架1的下侧时,第二行星轮42啮合于第二齿轮413;当第二行星轮42贯穿行星架1时,第二行星轮42啮合于第一齿轮412、或啮合于第二齿轮413、或分别啮合于第一齿轮412和第二齿轮413。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第二行星轮42包括第二行星轴421、第三齿轮422以及第四齿轮423,第三齿轮422及第四齿轮423分别固接于第二行星轴421的相对两端,第二行星轴421转动设于行星架1上,具体为,行星架1上设有分别与中心轴10、第一枢转孔间隔分布的第二枢转孔,第二行星轴421穿设于第二枢转孔内,且第二行星轴421能够在第二枢转孔内自转,也能够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公转,从而能够带动固接于第二行星轴421两端的第三齿轮422和第四齿轮423自转和公转。第三齿轮422和第四齿轮423均与中心轴10间隔分布,第三齿轮422和/或第四齿轮423啮合于第一行星轮41,且第三齿轮422啮合于第二轮组3。

如图3和图4中所示的视角,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转动套设于中心轴10上,且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分别分布于行星架1的上下两侧,第二行星轴421贯穿行星架1,且第四齿轮423和第三齿轮422分别分布于行星架1的上下两侧。第三齿轮422啮合于第二轮组3,第三齿轮422和/或第四齿轮423啮合于第二行星轮42。具体为:当第一行星轮41设于行星架1的下侧时,第一行星轮41啮合于第三齿轮422;当第一行星轮41设于行星架1的上侧时,第一行星轮41啮合于第四齿轮423;当第一行星轮41贯穿行星架1时,第一行星轮41啮合于第三齿轮422、或啮合于第四齿轮423、或分别啮合于第三齿轮422和第四齿轮423。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中所示的视角,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分别分布于行星架1的上下两侧,第一行星轴411和第二行星轴421均贯穿行星架1,第一齿轮412设于行星架1的上侧,第二齿轮413设于行星架1的下侧,第三齿轮422设于行星架1的下侧,第四齿轮423设于行星架1的上侧。第一齿轮412分别啮合于第一轮组2与第四齿轮423,第三齿轮422分别啮合于第二轮组3与第二齿轮413,如此,第一齿轮412和第三齿轮422的设置能够分别实现对行星架1上下两侧的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的啮合传动,且第一齿轮412啮合于第四齿轮423,第二齿轮413啮合于第三齿轮422,加强第一行星轮41和第二行星轮42的啮合,提高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分别与行星轮组4的传动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第一轮组2包括第一中心轮21和第二中心轮22,第一中心轮21和第二中心轮22形成固接且均与行星架1间隔分布,第一中心轮21和第二中心轮22同时转动套设于中心轴10上,也即是第一中心轮21和第二中心轮22能够同时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转动。第一中心轮21传动连接于第一陀飞轮5,第二中心轮22啮合于行星轮组4,具体地,也即是第二中心轮22啮合于第一行星轮41的第一齿轮412。其中,本实施例中,n2为第一中心轮21或第二中心轮22的转速,这里的第一中心轮21的转速和第二中心轮22的转速相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第二轮组3包括第三中心轮31和第四中心轮32,第三中心轮31和第四中心轮32形成固接且均与行星架1间隔分布,第三中心轮31和第四中心轮32同时转动套设于中心轴10上,也即是第三中心轮31和第四中心轮32能够同时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转动。第三中心轮31传动连接于第二陀飞轮6,第四中心轮32啮合于行星轮组4,具体地,也即是第四中心轮32啮合于第二行星轮42的第三齿轮422。其中,本实施例中,n3为第三中心轮31或第四中心轮32的转速,这里的第三中心轮31的转速和第四中心轮32的转速相等。

如此,本实施例中,第一中心轮21传动连接于第一陀飞轮5,第三中心轮31传动连接于第二陀飞轮6。在工作过程中,中心轴10和行星架1转动时,第一齿轮412、第二齿轮413、第三齿轮422以及第四齿轮423在行星架1内自转,并同时能够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公转。由于第一齿轮412啮合于第二中心轮22,第三齿轮422啮合于第四中心轮32,则第一中心轮21、第二中心轮22、第三中心轮31以及第四中心轮32均能够分别在中心轴10上转动。当第一陀飞轮5转速快时,第二陀飞轮6转速慢,则在第一陀飞轮5和第二陀飞轮6的传动作用下,第一中心轮21的转速增大,第二中心轮22的转速也相应增大,第三中心轮31的转速减小,第四中心轮32的转速也相应减小,则通过第一齿轮412、第二齿轮413、第三齿轮422以及第四齿轮423,第二中心轮22和第四中心轮32的旋转运动能够传动给行星架1,从而使得第一中心轮21的转速之和与第三中心轮31的转速之和的一半为行星架1的转速,相当于降低了行星架1的转动误差,也即是降低了指示系统的走时误差。

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齿轮412、第二齿轮413、第三齿轮422、第四齿轮423、第二中心轮22以及第四中心轮32可以设置为齿数相等,也即是为相同的齿轮;第一中心轮21和第三中心轮31可设置为齿数相等,为相同的齿轮。如此,本实施例中,差速调校机构的齿轮刀具可以仅设置为两种,一种齿轮刀具为第一齿轮412、第二齿轮413、第三齿轮422、第四齿轮423、第二中心轮22以及第四中心轮32,第二种齿轮刀具为第一中心轮21和第三中心轮31,所采用的齿轮刀具的种类非常少,便于差速调校机构的形成,降低制造成本。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中心轮21和第三中心轮31均大于第二中心轮22和第四中心轮32,这里可设置第一中心轮21和第三中心轮31的尺寸与行星架1相同,便于实现行星架1的转速被第一中心轮21和第三中心的转速平均,实现行星架1的转速为第一中心轮21的转速和第三中心轮31的转速之和的一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差速调校机构还包括第一传动组件7,第一传动组件7分别传动连接于第一轮组2和第一陀飞轮5,实现第一陀飞轮5和第一轮组2的传动连接。具体为,第一传动组件7包括第三行星轴71和固接于第三行星轴71两端的第三行星轮72和第四行星轮73,第三行星轮72啮合于第一轮组2的第一中心轮21,第四行星轮73传动连接于第一陀飞轮5。

请参阅图1,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组件7还包括第一轮轴74和固接于上的第五齿轮75,第五齿轮75啮合于第四行星轮73。第一陀飞轮5上设有具有外齿的第七齿轮51,第五齿轮75啮合于第七齿轮51。如此,第一中心轮21啮合于第三行星轮72,第三行星轮72通过第三行星轴71固接于第四行星轮73,第四行星轮73啮合于第五齿轮75,第五齿轮75啮合于第一陀飞轮5上的第七齿轮51,从而实现第一中心轮21和第一陀飞轮5的传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差速调校机构还包括第二传动组件8,第二传动组件8分别传动连接于第二轮组3和第二陀飞轮6,实现第二陀飞轮6和第二轮组3的传动连接。具体为,第二传动组件8包括第四行星轴81和固接于第四行星轴81两端的第五行星轮82和第六行星轮83,第五行星轮82啮合于第二轮组3的第三中心轮31,第六行星轮83传动连接于第二陀飞轮6。

请参阅图1,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传动组件8还包括第二轮轴84和固接于上的第六齿轮85,第六齿轮85啮合于第六行星轮83。第二陀飞轮6上设有具有外齿的第八齿轮61,第六齿轮85啮合于第八齿轮61。如此,第三中心轮31啮合于第五行星轮82,第五行星轮82通过第四行星轴81固接于第六行星轮83,第六行星轮83啮合于第六齿轮85,第六齿轮85啮合于第二陀飞轮6上的第八齿轮61,从而实现第三中心轮31和第二陀飞轮6的传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差速调校机构还包括动力源,动力源包括动力齿轮9,行星架1和动力齿轮9均具有外齿,动力齿轮9啮合于行星架1。动力齿轮9转动时,行星架1与动力齿轮9啮合转动,从而实现中心轴10和行星架1同步转动,此时第一陀飞轮5和第二陀飞轮6能够通过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来实现行星架1的转速平均,降低中心轴10的走时误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手表,包括指示系统和差速调校机构,其中指示系统用于进行走时工作,且指示系统连接于差速调校机构的中心轴10上。本实施例中的差速调校机构与上一实施例中的差速调校机构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差速调校机构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表,通过采用对差速调校机构的设置,行星架1通过行星轮组4分别实现与第一轮组2、第二轮组3的传动连接,则第一陀飞轮5和第二陀飞轮6的旋转运动分别传动至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的旋转运动能够分别通过行星轮组4传动给行星架1,则行星架1的转速为第一轮组2的转速和第二轮组3的转速之和的一半,也即是第一陀飞轮5和第二陀飞轮6能够平均行星架1的转速,从而降低了中心轴10上连接的指示系统的走时误差。另外,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分别转动套设于中心轴10上,提高了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的转动灵活性,行星轮组4转动设于行星架1上,则行星轮组4能够在行星架1上自转,并能够绕以中心轴10为枢转轴进行公转,且行星轮组4分别啮合于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提高了行星轮组4的灵活性,便于实现第一轮组2和第二轮组3的旋转运动传动给行星架1,提高转速传动的稳定性,利于降低指示系统的走时误差,并且整个差速调校机构的结构十分简单,简化了手表的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