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1402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提供一针对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加强稳定的作用,以降低或阻止固定机制产生松动的情形。包括基柱和设置在基柱上的集光板;一挠性牵引装置连接集光板、具有定驻装置的固定部和基柱,以牵引集光板产生不同角度或方向运动。以及,该基柱一设定高度位置和固定部之间设置有一连接杆,使固定部连结基柱形成整体状态,共同抵抗牵引装置在运动过程产生的垂直和水平分力,以降低该固定部定驻装置松动或被拔脱等情形。
【专利说明】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应用挠性牵引装置驱动太阳电池模块(photovoltaic module)或太阳能转换机制的集光系统,组合设置有辅助固定结构的手段。
【背景技术】
[0002]应用太阳能集热模块和发电模块来收集太阳热能,并转换成电能供民生和工业系统使用的太阳能装置,已为已知技术;例如,US 2010/0180883 Al「Actuated feedforwardcontrolled solar tracking system]>KR 10-1085172「太阳跟踪装置」专利案等,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0003]基本上,该KR 10-1085172 —案揭示了直接埋设在地底的基柱和设置在基柱上的水平追踪装置、集光板;水平追踪装置组合至少一油压缸促动器;以及,油压缸促动器枢接集光板。配合检测旋转角的编码器、检测旋转方位角基准地址的光耦合器和主控制部,使水平追踪装置和油压缸促动器驱动集光板运动。
[0004]该US 2010/0180883 Al —案揭示了基柱和设置在基柱上的集光板;基柱底部设置了十字型底座;以及,在集光板和十字型底座间配装了数个油压缸促动器。配合储存各项参数或数据的计算机控制平台,使油压缸促动器驱动集光板随太阳地址产生不同方向或角度倾斜。
[0005]可了解的是,为了稳定负载或支撑整个集光系统,该十字型底座必须具有足够大的面积或体积;相对的,也使重量变得比较重。就像那些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知悉,这会增加整个太阳能集光系统在运输和装配作业方面的困难。
[0006]已知技术也已揭示了一种应用挠性索牵引集光板运动的技术手段;例如,中国台湾第86211611号「可倒式太阳能暨风力发电装置」、第94211215号「太阳电池支承盘之支撑装置」专利案等,提供了可行的实施例。这类太阳能集光系统使挠性索一端固定在集光板上,另一端绕过滑轮,然后绕设在一转动轮上;该滑轮配合定驻装置(例如,螺旋桩结构)固定在地面、底座或其它等效面的定位体,作为挠性索牵引运动的一个支点。配合太阳能集光系统的控制部驱动转动轮,使挠性索牵引集光板产生不同方向或角度运动。
[0007]—个有关这类太阳能追日或集光系统在结构设计和应用方面的课题是,当挠性索配合转动轮,以该滑轮为支点牵引集光板运动时,集光板会对挠性索产生一反作用力,传递到滑轮。反作用力的垂直分力会产生拉扯滑轮离地的作用;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会迫使滑轮负载一侧向位移的力量。因此,这太阳能追日系统在长时间使用后,该反作用力的垂直分力、水平分力会逐渐使定驻装置和定位体间建立的固定机制产生松动,而造成牵引装置操作时产生打滑或定驻装置被拔出,影响牵引装置驱动集光板的作用;而这种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0008]代表性地来说,这些参考数据显示了有关太阳能追日或集光系统和其相关结合组件在使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设计考虑该太阳能追日系统或挠性牵引装置和相关组件结构,以及上述的应用情形,使其不同于现有技术,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型态,增加它的应用范围,而有别于旧法。
[0009]例如,在具备有稳定负载或支撑整个集光系统的条件下,使已知技术的底座必须具有足够大的面积或体积、大重量、不利于运输和装配作业等情形,获得明显的改善;以及,进一步提供一固定结构来抵抗和阻止挠性牵引装置和集光板在操作间可能产生的外力或反作用力拉扯固定机制,使固定机制产生松动,造成牵引装置操作时打滑或破坏牵引装置驱动集光板的作用等情形。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数据中均未被具体教示或揭露。

【发明内容】

[0010]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提供一加强稳定的作用,阻止固定机制产生松动或被拔脱的情形。
[001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包括基柱、设置在基柱上的集光板和至少一挠性牵引装置,其特点是,该挠性牵引装置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连接在第一端、第二端之间的中间段;第一端枢接集光板;中间段和第二端绕设通过一固定部,连接至少一驱动部,牵引集光板产生不同角度、方向运动;基柱及固定部具有供固定于地面或定位体上的定驻装置,一连接杆的一端以一设定高度位置连结该基柱或基柱的定驻装置,另一端连结至该固定部,使该固定部和基柱形成连结,共同抵抗挠性牵引装置运动产生的垂直分力和水平分力。
[0012]所述集光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成对角位置;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设置有所述挠性牵引装置,该固定部具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配置在基柱周边;该挠性牵引装置的第一端枢接集光板的第一区域;中间段绕设通过第一固定部、驱动部和第二固定部,使第二端枢接集光板的第二区域;该基柱和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间分别设有连接杆,使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基柱形成连结。
[0013]所述集光板又包括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成对角位置;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之间设置有所述挠性牵引装置;该固定部具有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配置在基柱周边;该挠性牵引装置的第一端枢接集光板的第三区域;中间段绕设通过第三固定部、驱动部和第四固定部,使第二端枢接集光板的第四区域;该基柱和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间分别设有连接杆,使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和基柱形成连结。
[0014]所述固定部为数个,且相邻固定部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副杆。
[0015]所述基柱有固定端和自由端;固定端设置该定驻装置;自由端配装有一枢接组以枢接该集光板;固定部为盘状体结构,并设有滑轮,让挠性牵引装置绕设通过;该枢接组包括枢接部和穿合枢接部的主轴及副轴;该副轴连结该集光板。
[0016]所述驱动部设置在基柱上,具有一马达和马达驱动的转动轮;该挠性牵引装置的中间段绕设在转动轮上。
[0017]所述连接杆和一水平参考面形成一夹角角度。
[0018]所述挠性牵引装置的中间段和连接杆之间设有一弹性器。所述弹性器包含固定在连接杆上的固定端和一自由端;该自由端设有一滑轮以让中间段绕设通过。用以调整挠性牵引装置的松紧度和吸收外部非预期的振动力量。
[0019]所述连接杆的至少一端固接在基柱和固定部上。所述基柱和固定部上至少其一设有接合部,藉以活动枢接该连接杆的至少一端。所述连接杆为可调整固定长度的伸缩套筒结构,并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二部可移动地套合在第一部里面。
[0020]如此,本结构可提供一加强稳定的作用,阻止固定机制产生松动或被拔脱的情形。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合示意图;描绘了集光板、基柱、挠性牵引装置、连接杆和固定部组合的情形。(图1和图4中标号13改为12)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也显示了挠性牵引装置带动集光板运动时,产生垂直分力和水平分力的情形。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描绘了连接杆可依据基柱和固定部的距离调整配置的情形。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描绘了每一相邻固定部设置副杆连结,而和基柱、连接杆形成整体状态的结构情形。
[0025]标号说明:
[0026]10 基柱11 固定端
[0027]12 自由端13 接合部
[0028]20 定驻装置 22 枢接组
[0029]23 枢接部24 主轴
[0030]25 副轴30 集光板
[0031]31 第一区域32 第二区域
[0032]33 第三区域34 第四区域
[0033]40 固定部41 第一固定部
[0034]42 第二固定部43 第三固定部
[0035]44 第四固定部45 滑轮
[0036]46 接合部50 挠性牵引装置
[0037]51 第一端52 第二端
[0038]53 中间段60 驱动部
[0039]61 马达62 转动轮
[0040]70 连接杆71 第一部
[0041]72 第二部73 轮纹区
[0042]74 沟槽75 弹性器
[0043]76 固定端77 自由端
[0044]78 滑轮80 副杆
[0045]85 固定器90 地面
[0046]Fl 垂直分力F2、F4水平分力
[0047]F3 下压分力。
【具体实施方式】
[0048]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包括一基柱,概以参考编号10表示。基柱10有固定端11和自由端12。固定端11设置有定驻装置20 (例如,螺旋桩或类似作用的结构),使基柱10固定在地面90或其它等效面的定位体上;自由端12配装有一枢接组22,用以枢接一集光板30。图中显示集光板30选择一方形体结构,并至少具有第一区域31、第二区域32、第三区域33和第四区域34 ;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成对角位置;第三区域33和第四区域34成对角位置。
[0049]在所采的实施例中,枢接组22包括枢接部23和穿合枢接部23的主轴24及副轴25 ;副轴25连结集光板30。因此,集光板30配合主轴24和副轴25,相对基柱10产生二维转动运动。
[0050]图1及图2也描绘了基柱10周边配置有数个固定部40 ;对应一挠性牵引装置50的计划支撑点(或集光板30的第一区域31、第二区域32、第三区域33或第四区域34),固定部40定义有第一固定部41、第二固定部42、第三固定部43和第四固定部44。固定部40为盘状体,配置有定驻装置20,使固定部40固定在地面90或其它等效面的定位体上。固定部40上设有滑轮45,让挠性牵引装置50绕设通过。
[0051]图中显示了挠性牵引装置50选择一挠性索、缆线或其类似物,包括第一端51、第二端52和连接在第一、二端51、52之间的中间段53。第一端51枢接集光板第一区域31(或第三区域33);中间段53绕设通过第一固定部41 (或第三固定部43)的滑轮45和一驱动部60 ;并且,绕设通过第二固定部42 (或第四固定部44)的滑轮45,然后使第二端52枢接集光板30的第二区域32 (或第四区域34)。
[0052]图中也描绘了该驱动部60设置在基柱10上,该驱动部60具有马达61和马达61驱动的转动轮62 ;挠性牵引装置50的中间段53绕设在转动轮62上,配合马达61驱动该挠性牵引装置50带动集光板30产生不同方向或角度运动。
[0053]在所采较佳的实施例中,该基柱10的一设定高度位置或基柱10的定驻装置20上设有一连接杆70,以连接该固定部40,使固定部40和基柱10或基柱10的定驻装置20连结形成整体状态,共同抵抗挠性牵引装置50和集光板30在运动过程产生的垂直分力Fl和水平分力F2。
[0054]也就是说,挠性牵引装置50和集光板30在运动过程产生的垂直分力Fl和水平分力F2会拉扯固定部40 (和定驻装置20)建立的固定机制,使固定部40必须抵抗拔出力量和侧向位移力量。但将固定部40和基柱10固定成整体结构的连接杆70提供了下压分力F3和辅助固定该固定部40、基柱10的水平分力F4,而可抵抗或抑制上述的拔出力量和侧向位移力量。
[0055]可行的实施例中,该基柱10的设定高度位置约是1/3基柱10高度的位置;因此,该连接杆70连接在基柱10设定高度位置和固定部40之间的结构,使连接杆70和一水平参考面(例如,地面90)具有一夹角角度。
[0056]图1及图2也显示了该挠性牵引装置50的中间段53和连接杆70之间设有弹性器75 ;弹性器75可以由一螺旋弹簧来形成,包含固定在连接杆70上的固定端76和自由端77 ;自由端77配置有滑轮78,让中间段53绕设通过。弹性器75用来调整挠性牵引装置50的松紧度和吸收外部非预期的振动力量。
[0057]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连接杆70可直接焊接或锁接地固接在基柱10和固定部40上;或如图3显示的使连接杆70以接合部13、46活动枢接在基柱10和固定部40上的型态。
[0058]详细来说,基柱10和固定部40上分别设有接合部13、46 ;接合部13、46配合固定器85 (例如,栓、钉或其类似物),容许人员在现场将连接杆70的两端分别锁接在基柱10和固定部40上,形成整体结构。
[0059]图3也描绘了该连接杆70为一可调整固定长度的伸缩套筒结构;包括第一部71和第二部72 ;第二部72可移动地套合在第一部71里面。具体来说,第一部71设有螺纹区73和形成在螺纹区73上的沟槽74 ;沟槽74容许第一部螺纹区73具有一收缩范围。以及,一螺帽75锁合在螺纹区73上,并且压迫第一部71收缩,而将第一部71和第二部72固定在一起。因此,配合螺帽75的锁紧或松释,人员可依据现场基柱10和固定部40的距离,来调整固定连接杆70的长度。
[0060]请参阅图4,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固定部41和相邻的第三固定部43(或第四固定部44)之间分别设置有副杆80 ;第二固定部42和相邻的第三固定部43 (或第四固定部44)之间分别设置有副杆80。该副杆80使每一相邻的固定部40和连接杆70、基柱10形成整体结构,提供更稳固的结构型态,来负载集光板30和挠性牵引装置50的运动。
[0061]代表性地来说,这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在符合稳定负载或支撑整个集光系统的条件下,相较于旧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虑和优点:
[0062]1.该基柱10、固定部40、挠性牵引装置50和相关组件结构已被重行设计考虑,使其不同于现有技术和改变了它的使用、操作型态,而有别于旧法。例如,在基柱10的一设定高度位置设置连接杆70,使连接杆70连结固定部40,连接杆70配置弹性器75,让挠性牵引装置50的中间段53绕设通过,或使连接杆70建立可调整固定长度的结构和每一个相邻固定部40设至副杆80等部分;像已知技术的底座的面积或体积过大、重量太重、不利于运输和装配作业等情形获得明显地改善。
[0063]2.该连接杆70将固定部40和基柱10固定成整体结构,提供了下压分力F3和辅助固定该固定部40、基柱10的水平分力F4,而可抵抗或抑制挠性牵引装置50和集光板30在操作或运动时,产生的拔出力量(例如,垂直分力Fl)和侧向位移力量(例如,水平分力F2),使固定机制(例如,螺旋桩和地底钉入孔组合)产生松动,造成牵引装置操作时产生打滑或严重影响牵引装置驱动集光板的作用等情形被尽可能的降到最低。
[0064]故,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有效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空间型态不同于已知技术,且具有旧法中无法比拟的优点,展现了相当大的进步,诚已充分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要件。
[0065]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行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包括基柱、设置在基柱上的集光板和至少一挠性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挠性牵引装置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连接在第一端、第二端之间的中间段;第一端枢接集光板;中间段和第二端绕设通过一固定部,连接至少一驱动部,牵引集光板产生不同角度、方向运动;基柱及固定部具有供固定于地面或定位体上的定驻装置,一连接杆的一端以一设定高度位置连结该基柱或基柱的定驻装置,另一端连结至该固定部,使该固定部和基柱形成连结,共同抵抗挠性牵引装置运动产生的垂直分力和水平分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光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成对角位置;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设置有所述挠性牵引装置, 该固定部具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配置在基柱周边;该挠性牵引装置的第一端枢接集光板的第一区域;中间段绕设通过第一固定部、驱动部和第二固定部,使第二端枢接集光板的第二区域;该基柱和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间分别设有连接杆,使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基柱形成连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光板又包括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成对角位置;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之间设置有所述挠性牵引装置;该固定部具有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配置在基柱周边;该挠性牵引装置的第一端枢接集光板的第三区域;中间段绕设通过第三固定部、驱动部和第四固定部,使第二端枢接集光板的第四区域;该基柱和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间分别设有连接杆,使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和基柱形成连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数个,且相邻固定部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副杆。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柱有固定端和自由端;固定端设置该定驻装置;自由端配装有一枢接组以枢接该集光板;固定部为盘状体结构,并设有滑轮,让挠性牵引装置绕设通过;该枢接组包括枢接部和穿合枢接部的主轴及副轴;该副轴连结该集光板。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设置在基柱上,具有一马达和马达驱动的转动轮;该挠性牵引装置的中间段绕设在转动轮上。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和一水平参考面形成一夹角角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和一水平参考面形成一夹角角度。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牵引装置的中间段和连接杆之间设有一弹性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牵引装置的中间段和连接杆之间设有一弹性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器包含固定在连接杆上的固定端和一自由端;该自由端设有一滑轮以让中间段绕设通过。
12.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的至少一端固接在基柱和固定部上。
13.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柱和固定部上至少其一设有接合部,藉以活动枢接该连接杆的至少一端。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柱和固定部上至少其一设有接合部,藉以活动枢接该连接杆的至少一端。
1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为可调整固定长度的伸缩套筒结构,并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二部可移动地套合在第一部里面。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追日系统的牵引装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为可调整固定长度的伸缩套筒结构,并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二部可移动地套合在第一部里面。
【文档编号】G05D3/00GK203773358SQ201420090403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3日
【发明者】罗家庆 申请人:上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