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5771发布日期:2019-01-14 19:37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伴随于车辆的撞击而前围板(dashboard)向车辆后侧位移了的情况下抑制操作踏板后退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车辆的撞击时抑制操作踏板向车身后方的乘客侧移动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发明涉及具有踏板托架、制动踏板、中间杆和连结连杆的车辆用踏板装置,构成为在前围板向驾驶席侧后退位移时抑制所述操作踏板的踩踏部向该驾驶席侧后退。

具体地说,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踏板支承结构具有配置于前围板的踏板托架、可绕踏板托架的第1支轴转动地被支承并在下端部具有用于向车辆前侧的踏下操作的踩踏部的制动踏板、以及可绕踏板托架的第2支轴转动地被支承并经由作为连结连杆的第2连杆而连结于制动踏板的第1连杆(与本发明的中间杆相当),通过使该第1连杆与该制动踏板联动地向输出方向机械性地转动,而使从前围板突出的推杆向车辆前侧位移。并且,在仪表板加固件固定设有构成踏板托架的后部的副踏板托架。

并且,在车辆撞击时的前围板和仪表板加固件后退位移时,基于各自后退位移量的差异,副踏板托架向车辆前侧突出地弯曲变形。此时,构成踏板托架的中间部的踏板托架支承件相对于主踏板托架绕第2支轴转动。通过与副踏板托架的抵接,与中间杆相当的第1连杆绕第1支轴转动而使推杆向输出方向(车辆前侧)位移。由此,制动踏板经由第2连杆而向车辆前侧转动,所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踏板支承结构在前围板向驾驶席侧后退位移时抑制了制动踏板的踩踏部向驾驶席侧的后退。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409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踏板支承结构那样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以中间杆将作为输出部件的推杆向位于车辆前侧的制动助力器侧按压并向输出方向转动作为前提。但是,由于车辆撞击时的各部的变形、制动助力器内的介质压力等的影响,也会产生无法将推杆等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压入的情况。

这样一来,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由于无法将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压入,而无法使中间杆向输出方向转动,结果,可能会产生无法发挥使制动踏板向踏下方向转动而抑制踩踏部的后退的后退防止功能的情况。

本发明涉及在伴随于车辆的前方撞击而前围板向车辆后侧位移了的情况下抑制操作踏板后退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提供一种即使在无法使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位移的状态下也能发挥操作踏板的后退防止功能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侧面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是涉及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该车辆用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托架,该踏板托架固定于车辆前侧的前围板并具有在车宽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侧板;操作踏板,该操作踏板由配置于所述踏板托架的侧板的第1支承轴可转动地支承并具有用于向车辆前侧的踏下操作的踩踏部;中间杆,该中间杆能绕与所述第1支承轴平行地配置在所述踏板托架的第2支承轴转动地被支承,并且,通过绕所述第2支承轴的向输出方向的转动而使预定的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位移;以及连结连杆,该连结连杆连结所述操作踏板和所述中间杆,并与对所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联动地使所述中间杆向所述输出方向转动;所述后退防止装置在所述前围板向车辆后侧位移了的情况下抑制所述操作踏板的踩踏部向车辆后侧的位移;所述踏板托架的侧板具有:后退防止开口,该后退防止开口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位于车辆的撞击时作用在该第2支承轴的载荷的方向;以及移动允许部,该移动允许部将所述第2支承轴保持于所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内,并且,在作用了所述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的情况下,允许所述第2支承轴朝向所述后退防止开口移动。

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具有踏板托架、操作踏板、中间杆和连结连杆,能够与伴随于踏下操作的操作踏板的转动联动地经由连结连杆使中间杆转动,因此,能使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位移。在此,在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踏板托架的侧板分别具有后退防止开口和移动允许部,后退防止开口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位于车辆的撞击时作用在该第2支承轴的载荷的方向。并且,移动允许部将上述第2支承轴保持于上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内,并且,在作用了上述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的情况下,允许上述第2支承轴朝向上述后退防止开口的移动。因此,根据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在作用了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的情况下,能够使支承中间杆的第2支承轴经由移动允许部从第2支承轴的轴孔向后退防止开口移动。在此,中间杆经由连结连杆而连结于操作踏板,所以,伴随于第2支承轴经由移动允许部向后退防止开口移动,操作踏板绕第1支承轴强制性地转动。也就是说,根据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通过由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而使第2支承轴经由移动允许部向后退防止开口移动,能够使操作踏板的踩踏部强制性地转动。也就是说,根据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能够不必使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位移地抑制操作踏板的踩踏部向车辆后侧位移。另外,在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移动允许部具有将第2支承轴保持于第2支承轴的轴孔的功能,所以,在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第2支承轴不会向后退防止开口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能够不使第2支承轴移动地切实地进行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是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所述移动允许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所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在与所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所述第2支承轴的载荷作用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形成,将所述第2支承轴保持于轴孔内;以及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基端的缺口部。

在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上述移动允许部构成为具有突出部和缺口部。该突出部在上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在与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上述第2支承轴的载荷作用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形成。因此,在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突出部不会因踏下操作的载荷而变形,能够将第2支承轴保持于第2支承轴的轴孔内。并且,缺口部形成于突出部的基端,所以,在与踏下操作不同方向的载荷(即,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作用时,突出部以缺口部为起点切实地变形。通过以该缺口部为起点的突出部的变形,第2支承轴能从第2支承轴的轴孔向后退防止开口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在作用了车辆的撞击的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切实地使第2支承轴向后退防止开口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能不使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位移地抑制操作踏板的踩踏部向车辆后侧位移。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是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所述突出部被设置成,由所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所述第2支承轴的载荷的方向与将被保持于所述轴孔的所述第2支承轴和所述突出部的顶端连结的直线夹着所述后退防止开口的角度为90°以上。

在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上述后退防止开口由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上述第2支承轴的载荷的方向与将被保持于上述轴孔的上述第2支承轴和上述突出部的顶端连结的直线所夹,该夹着的角度为90°以上。在由这样的构成配置上述突出部的顶端的情况下,不会作用由于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上述第2支承轴的载荷而从被保持于上述轴孔的上述第2支承轴朝向上述突出部的顶端的力。因此,在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防止由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的载荷而产生使上述突出部变形地作用的力,所以,在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能够将第2支承轴保持于上述轴孔。也就是说,即使在进行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的瞬间,也能够将上述第2支承轴保持于上述轴孔。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具有被所述第2支承轴插通并被配置于所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的筒状部件;该筒状部件具有:配置于所述第2支承轴的外周与所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的开口缘之间的圆筒部;以及从所述圆筒部朝向该径向外侧延伸并沿着所述侧板配置的凸缘部。

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具有被上述第2支承轴插通并被配置于上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的筒状部件。该筒状部件构成为具有配置于第2支承轴的外周与上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的开口缘之间的圆筒部和凸缘部。并且,该凸缘部从上述圆筒部朝向该径向外侧延伸并沿着上述侧板配置,在第2支承轴伴随于车辆的撞击而朝向后退防止开口移动时沿着踏板托架的侧板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利用该筒状部件,能够顺畅且切实地进行第2支承轴伴随于车辆的撞击向后退防止开口的移动,因此,能够切实地抑制操作踏板的踩踏部向车辆后侧位移。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具有突缘部,该突缘部突出形成于所述轴孔和所述后退防止开口相连设置的边界位置中的、所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所述第2支承轴的载荷作用的一侧,并且,设有从所述轴孔朝向所述后退防止开口变高的倾斜;该突缘部的该倾斜相对于所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所述第2支承轴的载荷的方向倾斜90°以上。

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具有突缘部,该突缘部突出形成于上述轴孔和上述后退防止开口相连设置的边界位置中的、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上述第2支承轴的载荷作用的一侧。而且,在该突缘部,设有伴随于从上述轴孔朝向上述后退防止开口而变高并相对于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上述第2支承轴的载荷的方向倾斜90°以上的倾斜。因此,即使在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在上述第2支承轴作用载荷,在上述第2支承轴也不会作用攀登该突缘部的该倾斜的力。因此,在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能够防止由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的载荷而产生对被保持于上述轴孔的上述第2支承轴作用使之攀登该倾斜的力,所以,在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时,能够将第2支承轴保持于上述轴孔。也就是说,即使在进行上述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的瞬间,也能够将第2支承轴保持于上述轴孔。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具有将所述中间杆支承成能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转动的第3支承轴;所述后退防止开口位于以从所述第2支承轴到该第3支承轴为止的距离为半径并以该第3支承轴为中心的圆周上的、被保持于所述轴孔的所述第2支承轴处的切线的方向。

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具有将上述中间杆支承成能相对于所述输出部件转动的第3支承轴。在上述车辆的撞击时,在上述输出部件不位移的状态、即该第3支承轴不位移的状态下,上述中间杆以该第3支承轴为中心强制性地转动。伴随于该转动,上述第2支承轴从上述轴孔向上述后退防止开口移动。此时,在以从被保持于上述轴孔的上述第2支承轴到上述第3支承轴为止的距离为半径且以该第3支承轴为中心的圆周上,上述第2支承轴移动。而且,上述后退防止开口位于被保持于上述轴孔的上述第2支承轴处的该圆周上的切线的方向。因此,若上述第2支承轴在该圆周上移动,则上述第2支承轴在上述后退防止开口移动。因此,根据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在上述车辆的撞击时,上述第2支承轴在上述后退防止开口顺畅地移动而难以产生因上述第2支承轴的移动所导致的滑动阻力,所以,能够实现载荷效率的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所述第2支承轴在所述踏板托架的侧板被配置于比所述第1支承轴靠车辆后方侧;所述后退防止开口和所述移动允许部形成于比所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靠车辆后侧。

在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上述第2支承轴在上述踏板托架的侧板被配置于比上述第1支承轴靠车辆后方侧,所以,是在车辆前侧配置操作踏板而在车辆后侧配置中间杆的构成。在该构成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若将上述后退防止开口和上述移动允许部形成于比上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靠车辆后侧,则通过使第2支承轴伴随于撞击而向后退防止开口移动,能够使操作踏板强制性地转动以使得操作踏板的踩踏部向车辆前侧移动。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所述第2支承轴在所述踏板托架的侧板被配置于比所述第1支承轴靠车辆前方侧;所述后退防止开口和所述移动允许部形成于比所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靠车辆前侧。

在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上述第2支承轴在上述踏板托架的侧板被配置于比上述第1支承轴靠车辆前方侧,所以,是在车辆前侧配置中间杆而在车辆后侧配置操作踏板的构成。在该构成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若将上述后退防止开口和上述移动允许部形成于比上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靠车辆前侧,则通过使第2支承轴伴随于撞击而向后退防止开口移动,能够使操作踏板强制性地转动以使得操作踏板的踩踏部向车辆前侧移动。

发明效果

本发明具有踏板托架、操作踏板、中间杆和连结连杆,踏板托架的侧板分别具有后退防止开口和移动允许部,后退防止开口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位于车辆的撞击时作用在该第2支承轴的载荷的方向。并且,移动允许部将上述第2支承轴保持于上述第2支承轴的轴孔内,并且,在作用了上述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的情况下,允许上述第2支承轴朝向上述后退防止开口的移动。在上述前围板向车辆后侧位移了的情况下,第2支承轴经由移动允许部而从第2支承轴的轴孔向后退防止开口移动。中间杆经由连结连杆而连结于操作踏板,所以,操作踏板伴随于第2支承轴的移动而强制性地转动。也就是说,不使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位移地抑制操作踏板的踩踏部向车辆后侧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踏下操作时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踏下操作时作用的载荷与脱离方向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第2轴孔附近的构成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图1中的a-a剖面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前方撞击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踏下操作时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踏下操作时作用的载荷与脱离方向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第2轴孔附近的构成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前方撞击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前方撞击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第2轴孔附近的构成的放大图。

图1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前方撞击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第2轴孔附近的构成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适用于常用制动用的制动踏板装置1的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制动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

首先,参照图1、图2,对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的概略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被固定设置在划分发动机舱和车室内的前围板p、和配置于比前围板p靠车辆后侧(驾驶席侧)的车身部件(例如仪表板加固件i等),具有踏板托架10、操作踏板20、中间杆25、连结连杆30和筒状部件40。并且,该制动踏板装置1构成为,在操作踏板20由于该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而转动了的情况下,通过使制动助力器的操纵杆r向车辆前方侧位移而产生对车辆的制动力。

制动助力器被一体地固定设置于前围板p的车辆前侧(即发动机舱侧),具有作为输出部件的操纵杆r。该制动助力器在操纵杆r向车辆前侧位移了的情况下,将经由操作踏板20而传递来的制动力加倍,并将加倍了的制动力传递到车辆。并且,操纵杆r配置成从前围板p向车辆后侧的车室内突出并构成为可向车辆前后方向位移。

如图1所示,仪表板加固件i配置于比前围板p靠车辆后侧(驾驶席侧),构成本发明中的车身部件。一般来说,该仪表板加固件i在撞击时等来自车辆前方的大载荷输入时,向车辆后侧位移的可能性、变形量比前围板p少。

并且,在仪表板加固件i一体地固定设置着紧固托架50和撞击用托架60。紧固托架50与仪表板加固件i一起构成本发明中的车身部件。紧固托架50被固定设置成从仪表板加固件i朝向下方伸出,由螺栓和螺母紧固固定有踏板托架10的车辆后端部。

撞击用托架60与仪表板加固件i一起构成本发明中的车身部件。该撞击用托架60位于比由第2支承轴13支承的中间杆25的上部靠车辆后方侧,在由车辆的前方撞击等而输入大载荷的情况下与中间杆25的上部抵接。

踏板托架10在车辆前侧部分,用螺栓等固定于前围板p的车室侧,在车辆后侧部分,用螺栓和螺母紧固固定于在仪表板加固件i固定的紧固托架50。并且,踏板托架10具有在车宽方向隔开间隔相对向的一对侧板11,并配置有第1支承轴12和第2支承轴13。并且,在该踏板托架10的各侧板11形成第1轴孔14、第2轴孔15、后退防止开口16和移动允许部17。

第1支承轴12在踏板托架10的一对侧板11之间大致水平且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并插通于在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形成的第1轴孔14地配置。具体地说,第1支承轴12在插通于踏板托架10的各侧板11的第1轴孔14的状态下通过实施铆紧加工而被固定于踏板托架10。

并且,第1实施方式的第2支承轴13位于比操作踏板20靠车辆后侧,以与第1支承轴12平行地延伸的方式插通于在踏板托架10形成的第2轴孔15地配置。具体地说,第2支承轴13在插通于被压入踏板托架10的各侧板11的第2轴孔15的筒状部件40的状态下通过实施铆紧加工而被固定于踏板托架10。

后退防止开口16和移动允许部17形成于第2轴孔15的附近。移动允许部17实现如下的功能:即使在进行了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情况下,也将与筒状部件40一起配置的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内的功能;和在作用了车辆的撞击等所导致的载荷的情况下,允许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向后退防止开口16的移动的功能。之后,参照附图对这些后退防止开口16和移动允许部17的具体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

操作踏板20由配置于踏板托架10的第1支承轴12可转动地支承其上部,并在下端部具有踩踏部21。因此,操作踏板20在利用踩踏部21进行了踏下操作的情况下以第1支承轴12为中心转动。在此情况下,踩踏部21朝向车辆前侧移动。

并且,中间杆25由配置于踏板托架10的第2支承轴13可转动地支承其下部,并朝向上方延伸。在第1实施方式中,中间杆25位于比操作踏板20靠车辆后方侧。操纵杆r经由挂钩(clevis,弹簧钩)而连结于中间杆25的上部。因此,在中间杆25以第2支承轴13为中心转动时,操纵杆r能向车辆前后方向位移。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通过由中间杆25向车辆前侧按压操纵杆r,能够经由制动助力器而产生制动力。

连结连杆30连结操作踏板20的上方后侧部分和中间杆25的下方前侧部分,并可转动地安装于操作踏板20和中间杆25。连结连杆30的一端侧经由连结销31而连结于操作踏板20的上方后侧部分,所以,连结连杆30能以连结销31为中心相对于操作踏板20转动。另外,连结连杆30的另一端侧经由连结销32而连结于中间杆25的下方前侧部分,所以,连结连杆30能够以连结销32为中心相对于中间杆25转动。因此,在该制动踏板装置1中,以第1支承轴12为中心的操作踏板20的转动能够经由连结连杆30而传递到中间杆25,从而能够使中间杆25以第2支承轴13为中心转动。

筒状部件40是在被第2支承轴13插通的状态下配置于第2轴孔15内的部件,具有圆筒部41和凸缘部42。如上所述,该筒状部件40由硬质树脂材料形成,在被压入第2轴孔15内的状态下被第2支承轴13插通。之后,参照附图对该筒状部件40的详细情况进行详细地说明。

(伴随于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的各部的动作)

接下来,对上述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进行了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对操作踏板20进行了踏下操作的情况下,踩踏部21被向车辆前侧踏下,所以,操作踏板20以第1支承轴12为中心转动。此时,操作踏板20的上部以第1支承轴12为中心向预定方向(图1、图2中的顺时针)转动,所以,操作踏板20的转动经由连结连杆30而传递到中间杆25。

如上所述,连结连杆30经由连结销32而连结于中间杆25的下方前侧部分,所以,中间杆25伴随于操作踏板20的转动而以第2支承轴13为中心转动,使中间杆25的上部朝向车辆前侧移动。此时,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由移动允许部17维持被保持在第2轴孔15内的状态。并且,制动助力器的操纵杆r经由挂钩而连结于中间杆25的上部,所以,该制动踏板装置1能够与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联动地将操纵杆r向输出方向(车辆前侧)按压,从而能产生对车辆的制动力。

(在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的各部作用的力)

接下来,参照图3,对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在制动踏板装置1的各部作用的力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伴随于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而在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作用的载荷称为踏面载荷ft。

如图3所示,在对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作用踏面载荷ft而进行了踏下操作的情况下,操作踏板20以第1支承轴12为中心转动,所以,对连结连杆30的连结销31作用载荷。因此,伴随于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而在第1支承轴12作用的载荷(以下,称为第1载荷fa)能够由踏面载荷ft和在连结销31作用的载荷的合力求出,从而能够确定第1载荷fa的大小和方向。

并且,中间杆25经由连结连杆30而连结于操作踏板20,所以,与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联动地以第2支承轴13为中心转动。因此,在中间杆25,对连结连杆30的连结销32作用载荷。对连结销32的载荷是输入到连结销31的载荷的反力。

另外,中间杆25以第2支承轴13为中心转动,从而使制动助力器的操纵杆r向输出方向位移。因此,在中间杆25的上部,输入使操纵杆r向输出方向位移时的载荷的反力。因此,通过中间杆25伴随于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转动而作用在第2支承轴13的载荷(以下,称为第2载荷fb)能够由对连结销32的载荷和操纵杆r的位移时输入到中间杆25的载荷的合力求出,从而能够确定第2载荷fb的大小和方向。

在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后退防止开口16和移动允许部17以第2轴孔15为基准,按照在第2支承轴13作用的第2载荷fb的方向、由第2载荷fb确定的脱离方向d而形成。之后,将参照附图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第2轴孔15附近的构成)

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在第2轴孔15的附近形成后退防止开口16和移动允许部17。参照图4、图5,对第1实施方式的第2轴孔15附近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4所示,后退防止开口16相对于第2轴孔15形成于脱离方向d的下游侧,并且,构成为一部分与第2轴孔15相连通。在此,脱离方向d是与由于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而作用于第2支承轴13的第2载荷fb大致正交的方向(参照图3),并且,表示与前围板p因车辆的撞击而向车辆后方位移时因作用在第2支承轴13的载荷而脱离的方向大致相等的方向。

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后退防止开口16相对于第2轴孔15位于与第2载荷fb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下游侧,所以,不会因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而使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朝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另外,后退防止开口16位于在前围板p因车辆的撞击而向车辆后方位移时作用在第2支承轴13的载荷的方向的下游侧,所以,在前围板p向车辆后方位移时,能使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

并且,移动允许部17在脱离方向d上形成于第2轴孔15与后退防止开口16之间,并具有保持突起18和缺口部19。该移动允许部17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等通常时,实现将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保持于第2轴孔15内的功能。并且,在作用了车辆的撞击时产生的载荷的情况下,移动允许部17实现允许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从第2轴孔15朝向后退防止开口16的移动的功能。

构成移动允许部17的保持突起18是在第2轴孔15从与第2载荷fb作用的一侧相反侧的开口缘(即,上侧的开口缘)突出形成的突片,并对于在第2轴孔15内保持的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从脱离方向d侧抵接。因此,该保持突起18实现将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保持于第2轴孔15内的功能。另外,由于该保持突起18在第2轴孔15从与第2载荷fb作用的一侧相反侧的开口缘(即,上侧的开口缘)突出形成,所以,该保持突起18不会因伴随于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载荷(即,第2载荷fb)而变形,从而能够维持将第2支承轴13等保持于第2轴孔15内的功能。

并且,构成移动允许部17的缺口部19是在第2轴孔15在与第2载荷fb作用的一侧相反侧的开口缘(即,上侧的开口缘)对保持突起18的基端部进行切口而构成的。通过该缺口部19,能够减小保持突起18的基端部处的剖面积,所以,能够由从第2轴孔15朝向后退防止开口16的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使保持突起18以缺口部19为起点大幅变形。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能够由缺口部19使保持突起18容易变形,所以,在作用了车辆的撞击时产生的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切实地允许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从第2轴孔15朝向后退防止开口16的移动。

如上所述,筒状部件40被上述第2支承轴13插通,并且被压入上述第2轴孔15内。该筒状部件40由硬质树脂材料形成,如图5所示,具有圆筒部41和凸缘部42。圆筒部41是被压入第2轴孔15的部分,并被压接于第2轴孔15等的开口缘。因此,圆筒部41配置于第2支承轴13的外周与第2轴孔15的开口缘之间。

并且,凸缘部42从圆筒部4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形成,在将筒状部件40压入了第2轴孔15内的情况下,沿着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配置。如图5所示,筒状部件40从踏板托架10的内侧被压入第2轴孔15,凸缘部42沿着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的内侧面配置。在车辆撞击时,在第2支承轴13等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的情况下,凸缘部42不管从第2轴孔15朝向后退防止开口16的部分的开口缘的形状如何,都能沿着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移动。因此,该筒状部件40的凸缘部42作为第2支承轴13等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时的引导件发挥作用。

(车辆撞击时的制动踏板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6,对车辆撞击时的制动踏板装置1的动作进行详细地说明。在由车辆的撞击等而从车辆前侧输入了大载荷的情况下,前围板p由于被输入的大载荷而车辆后侧位移。另一方面,仪表板加固件i即使在从车辆前侧输入了大载荷的情况下,向车辆后侧的位移量也比前围板p少。

并且,该制动踏板装置1的车辆后方部分由螺栓和螺母紧固固定于在仪表板加固件i固定设置的紧固托架50。因此,在从车辆前侧输入大载荷而使得前围板p向车辆后侧位移时,制动踏板装置1一边使踏板托架10的后端部变形一边整体上相对地向车辆后侧移动(参照图1、图6)。

另外,撞击用托架60固定于仪表板加固件i并相对于中间杆25的上部配置于车辆后方侧。因此,在伴随于前围板p向车辆后侧的位移而制动踏板装置1整体相对地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撞击用托架60抵接于中间杆25的上部,从而中间杆25的上部被施加朝向车辆前侧的载荷。

在此,操纵杆r在比与撞击用托架60抵接的位置靠下方、经由挂钩而连结于中间杆25。由于车辆撞击时的各部的变形、制动助力器内的介质压力等的影响,操纵杆r会成为无法向车辆前方侧位移的状况。这样一来,中间杆25以与操纵杆r连结的位置(例如挂钩)为中心转动,使中间杆25的下端部向车辆后方侧移动。

该中间杆25的下端部由第2支承轴13支承,所以,车辆的撞击的载荷朝向车辆后方侧作用于第2支承轴13。由此,该车辆的撞击的载荷经由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而作用于保持突起18,使保持突起18以缺口部19为起点而变形(参照图4)。结果,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由于车辆的撞击的载荷而一边使保持突起18变形一边向脱离方向d移动,从而从第2轴孔15位于后退防止开口16内(参照图6)。

在伴随于前围板p的后退位移而第2支承轴13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时,第1支承轴12与第2支承轴13的间隔变大。由第1支承轴12支承的操作踏板20通过连结连杆30而连结于由第2支承轴13支承的中间杆25。因此,在第2支承轴13等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时,操作踏板20由连结连杆30牵拉而绕第1支承轴12强制性地转动。结果,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即使在无法使操纵杆r向车辆前方侧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伴随于车辆的前方撞击而使第2支承轴13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抑制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向驾驶席侧的后退。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具有踏板托架10、操作踏板20、中间杆25和连结连杆30,能够与操作踏板20伴随于踏下操作的转动联动地,经由连结连杆30而使中间杆25转动,因此,能使制动助力器的操纵杆r向车辆前侧位移。

在制动踏板装置1中,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分别具有后退防止开口16和移动允许部17,后退防止开口16形成为相对于第2轴孔15、位于车辆的撞击时作用在该第2支承轴13的载荷的方向即脱离方向d。并且,移动允许部17将上述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内,并且,在作用了上述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的情况下,允许上述第2支承轴13朝向上述后退防止开口16的移动。因此,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在作用了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的情况下,能够使支承中间杆25的第2支承轴13经由移动允许部17而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

在此,由于中间杆25经由连结连杆30而连结于操作踏板20,所以,伴随于经由移动允许部17而第2支承轴13向后退防止开口16的移动,操作踏板20绕第1支承轴12强制性地转动。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通过由于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而经由移动允许部17使第2支承轴13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从而能不使操纵杆r向前方位移地强制性使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转动。

另外,在该制动踏板装置1中,移动允许部17具有将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内的功能,所以,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第2支承轴13不会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能够不使第2支承轴13移动地切实地进行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

在该制动踏板装置1中,上述移动允许部17构成为具有保持突起18和缺口部19。该保持突起18在上述第2轴孔15在与上述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上述第2支承轴13的载荷作用的一侧(即,第2载荷fb)相反侧突出形成。因此,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保持突起18不会因踏下操作的载荷而变形,能够将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内。

并且,缺口部19形成于保持突起18的基端,所以,在与踏下操作不同方向的载荷(即,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作用时,保持突起18以缺口部19为起点切实地变形。通过以该缺口部19为起点的保持突起18的变形,第2支承轴13能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在作用了车辆的撞击的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切实地使第2支承轴13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能不使操纵杆r向车辆前侧位移地抑制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向车辆后侧位移。

该制动踏板装置1具有筒状部件40,该筒状部件40被上述第2支承轴13插通并配置于上述第2轴孔15。该筒状部件40构成为具有圆筒部41和凸缘部42。圆筒部41配置于第2支承轴13的外周与上述第2轴孔15的开口缘之间。并且,该凸缘部42从上述圆筒部41朝向该径向外侧延伸并沿着上述侧板11配置,在伴随于车辆的撞击而第2支承轴13朝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时沿着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利用该筒状部件40,能够顺畅且切实地进行第2支承轴13伴随于车辆的撞击向后退防止开口16的移动,因此,能够切实地抑制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向车辆后侧位移。

在该制动踏板装置1中,上述第2支承轴13在上述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配置于比上述第1支承轴12靠车辆后方侧,所以,是在车辆前侧配置操作踏板20而在车辆后侧配置中间杆25的构成(参照图1~图6)。在该构成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若上述后退防止开口16和上述移动允许部17形成于比上述第2轴孔15靠车辆后侧,则通过使第2支承轴13伴随于撞击而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能够使操作踏板20强制性地转动以使得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向车辆前侧移动。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图11,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的概略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除了操作踏板20和中间杆25的配置、第2轴孔15附近的构成之外,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同样的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的说明,并对不同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

如图7、图8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也同样地,踏板托架10在车辆前侧部分,用螺栓等固定于前围板p的车室侧,在车辆后侧部分,用螺栓和螺母紧固固定于在仪表板加固件i固定设置的紧固托架50。并且,踏板托架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在车宽方向隔开间隔相对向的一对侧板11、第1支承轴12和第2支承轴13。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第1支承轴12在踏板托架10的一对侧板11之间大致水平且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并插通于在踏板托架10形成的第1轴孔14地配置。并且,第2实施方式的第2支承轴13位于比操作踏板20靠车辆前侧,以与第1支承轴12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该第2支承轴13被插通于在踏板托架10的各侧板11在比第1轴孔14靠车辆前侧形成的第2轴孔15地配置。具体地说,第2支承轴13在插通于被压入踏板托架10的各侧板11的第2轴孔15的筒状部件40的状态下通过实施铆紧加工而被固定于踏板托架10。

第2实施方式的后退防止开口16和移动允许部17形成于第2轴孔15的附近的车辆前侧部分。移动允许部17实现如下的功能:即使在进行了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将与筒状部件40一起配置的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内的功能;和在作用了车辆的撞击等所导致的载荷的情况下,允许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向后退防止开口16的移动的功能。之后,参照附图对第2实施方式的后退防止开口16和移动允许部17的具体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

操作踏板20由位于踏板托架10的车辆后方侧的第1支承轴12可转动地支承其上部,并在下端部具有踩踏部21。因此,操作踏板20在利用踩踏部21进行了踏下操作的情况下以第1支承轴12为中心转动。

如图7、图8所示,中间杆25由配置于踏板托架10的车辆前方侧的第2支承轴13可转动地支承其下部,并朝向上方延伸。操纵杆r经由挂钩而连结于中间杆25的上端部。并且,连结连杆30连结操作踏板20的上方前侧部分和中间杆25的下方后侧部分,并可转动地安装于操作踏板20和中间杆25。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筒状部件40是在被第2支承轴13插通的状态下配置于第2轴孔15内的部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圆筒部41和凸缘部42。如上所述,该筒状部件40由硬质树脂材料形成,在被压入第2轴孔15内的状态下被第2支承轴13插通。

(在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的各部作用的力)

接下来,参照图9,对在踏下操作时在制动踏板装置1的各部作用的力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定义踏面载荷ft。

如图9所示,在对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作用踏面载荷ft而进行了踏下操作的情况下,操作踏板20以第1支承轴12为中心转动,所以,对连结连杆30的连结销31作用载荷。因此,伴随于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而在第1支承轴12作用第1载荷fa。该第1载荷fa能够由踏面载荷ft和在连结销31作用的载荷的合力求出,从而能够确定第1载荷fa的大小和方向。

并且,中间杆25经由连结连杆30而连结于操作踏板20,所以,与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联动地以第2支承轴13为中心转动。因此,在中间杆25,对连结连杆30的连结销32作用载荷。对连结销32的载荷是输入到连结销31的载荷的反力。

另外,中间杆25以第2支承轴13为中心转动,从而使制动助力器的操纵杆r向输出方向位移。因此,在中间杆25的上部,输入使操纵杆r向输出方向位移时的载荷的反力。因此,通过伴随于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中间杆25的转动,在第2支承轴13作用第2载荷fb。第2载荷fb能够由对连结销32的载荷和操纵杆r的位移时输入到中间杆25的载荷的合力求出,从而能够确定第2载荷fb的大小和方向。

在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也同样地,后退防止开口16和移动允许部17以第2轴孔15为基准,按照在第2支承轴13作用的第2载荷fb的方向、由第2载荷fb确定的脱离方向d而形成。之后,参照附图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的第2轴孔15附近的构成)

在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也同样地,在第2轴孔15的附近形成后退防止开口16和移动允许部17。参照图10,对第2实施方式的第2轴孔15附近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0所示,后退防止开口16相对于第2轴孔15形成于脱离方向d的下游侧,并且,相对于第2轴孔15位于车辆前侧。该后退防止开口16构成为一部分与第2轴孔15相连通。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脱离方向d是与由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而作用于第2支承轴13的第2载荷fb大致正交的方向(参照图9),并且,表示与因车辆的撞击而前围板p向车辆后方位移时作用在第2支承轴13的载荷的方向大致相等的方向。

并且,移动允许部17在脱离方向d上形成于第2轴孔15与后退防止开口16之间,并具有保持突起18和缺口部19。第2实施方式的保持突起18是在第2轴孔15从与第2载荷fb作用的一侧相反侧的开口缘(即,下侧的开口缘)突出形成的突片,并对于在第2轴孔15内保持的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从脱离方向d侧抵接。因此,该保持突起18实现将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保持于第2轴孔15内的功能。

另外,由于该保持突起18在第2轴孔15从与第2载荷fb作用的一侧相反侧的开口缘(即,下侧的开口缘)突出形成,所以,该保持突起18不会因伴随于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载荷(即第2载荷fb)而变形,从而能够将第2支承轴13等保持于第2轴孔15内。

并且,第2实施方式的缺口部19是在第2轴孔15在与第2载荷fb作用的一侧相反侧的开口缘(即,下侧的开口缘)对保持突起18的基端部进行切口而构成的。通过该缺口部19,能够减小保持突起18的基端部处的剖面积,所以,能够由从第2轴孔15朝向后退防止开口16的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使保持突起18以缺口部19为起点大幅变形。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筒状部件40由硬质树脂材料形成,具有圆筒部41和凸缘部42。圆筒部41是被压入第2轴孔15的部分,并被压接于第2轴孔15等的开口缘。因此,圆筒部41配置于第2支承轴13的外周与第2轴孔15的开口缘之间。

并且,凸缘部42从圆筒部4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形成,在将筒状部件40压入了第2轴孔15内的情况下,沿着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配置。该筒状部件40从踏板托架10的内侧被压入第2轴孔15,凸缘部42沿着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的内侧面配置。

在车辆撞击时,第2支承轴13等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的情况下,凸缘部42不管从第2轴孔15朝向后退防止开口16的部分的开口缘的形状如何,都能沿着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移动。因此,该筒状部件40的凸缘部42作为第2支承轴13等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时的引导件发挥作用。

(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在车辆撞击时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11,对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在车辆的撞击时的动作进行详细地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在由车辆的撞击等而从车辆前侧输入了大载荷的情况下,前围板p由于被输入的大载荷而车辆后侧位移。此时,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一边使踏板托架10的后部变形一边整体上相对地向车辆后侧移动(参照图7、图11)。

并且,撞击用托架60固定于仪表板加固件i并相对于中间杆25配置于车辆后方侧。因此,在伴随于前围板p向车辆后侧的位移和踏板托架10的变形而制动踏板装置1整体相对地向车辆后侧移动时,撞击用托架60抵接于中间杆25的上部。

在此,撞击用托架60的前表面倾斜成越向车辆后方侧则越向下方。并且,在制动踏板装置1整体相对地向车辆后侧移动时,中间杆25的上部不使操纵杆r向车辆前侧位移地沿着撞击用托架60的前表面逐渐向下方移动。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该中间杆25的下端部由第2支承轴13支承,所以,车辆的撞击的载荷经由撞击用托架60朝向车辆前方侧作用于第2支承轴13。由此,该车辆的撞击的载荷经由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而作用于保持突起18,使保持突起18以缺口部19为起点而变形(参照图10)。结果,第2支承轴13和筒状部件40通过车辆的撞击的载荷而一边使保持突起18变形一边向脱离方向d移动,从而从第2轴孔15位于后退防止开口16内(参照图11)。

在伴随于前围板p的后退位移而第2支承轴13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时,第1支承轴12与第2支承轴13的间隔变大。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由第1支承轴12支承的操作踏板20通过连结连杆30而连结于由第2支承轴13支承的中间杆25。因此,在第2支承轴13等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时,操作踏板20由连结连杆30牵拉而绕第1支承轴12强制性地转动。结果,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即使在无法使操纵杆r向车辆前方侧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伴随于车辆的前方撞击而使第2支承轴13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抑制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向驾驶席侧的后退。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踏板托架10、操作踏板20、中间杆25和连结连杆30,能够与操作踏板20伴随于踏下操作的转动联动地,经由连结连杆30而使中间杆25转动,因此,能使制动助力器的操纵杆r向车辆前侧位移。

在制动踏板装置1中,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分别具有后退防止开口16和移动允许部17,后退防止开口16形成为相对于第2轴孔15、位于车辆的撞击时作用在该第2支承轴13的载荷的方向即脱离方向d。并且,移动允许部17将上述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内,并且,在作用了上述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的情况下,允许上述第2支承轴13朝向上述后退防止开口16的移动。因此,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在作用了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的情况下,能够使支承中间杆25的第2支承轴13经由移动允许部17而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

在此,由于中间杆25经由连结连杆30而连结于操作踏板20,所以,伴随于经由移动允许部17而第2支承轴13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操作踏板20绕第1支承轴12强制性地转动。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通过由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而经由移动允许部17使第2支承轴13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能不使操纵杆r向前方位移地使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强制性地转动。

另外,在该制动踏板装置1中,移动允许部17具有将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内的功能,所以,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第2支承轴13不会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能够不使第2支承轴13移动地切实地进行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

在该制动踏板装置1中,上述移动允许部17构成为具有保持突起18和缺口部19。该保持突起18在上述第2轴孔15在与上述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上述第2支承轴13的载荷作用的一侧(即,第2载荷fb)相反侧突出形成。因此,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保持突起18不会因踏下操作的载荷而变形,能够将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内。

并且,缺口部19形成于保持突起18的基端,所以,在与踏下操作不同方向的载荷(即,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作用时,保持突起18以缺口部19为起点切实地变形。通过以该缺口部19为起点的保持突起18的变形,第2支承轴13能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在作用了车辆的撞击的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切实地使第2支承轴13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能不使操纵杆r向车辆前侧位移地抑制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向车辆后侧位移。

该制动踏板装置1具有筒状部件40,该筒状部件40被上述第2支承轴13插通并配置于上述第2轴孔15。该筒状部件40构成为具有圆筒部41和凸缘部42。圆筒部41配置于第2支承轴13的外周与上述第2轴孔15的开口缘之间。并且,该凸缘部42从上述圆筒部41朝向该径向外侧延伸并沿着上述侧板11配置,在伴随于车辆的撞击而第2支承轴13朝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时沿着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移动。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踏板装置1,利用该筒状部件40,能够顺畅且切实地进行第2支承轴13伴随于车辆的撞击向后退防止开口16的移动,因此,能够切实地抑制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向车辆后侧位移。

在该制动踏板装置1中,第2支承轴13在上述踏板托架10的侧板11配置于比上述第1支承轴12靠车辆前方侧,所以,是在车辆前侧配置中间杆25而在车辆后侧配置操作踏板20的构成(参照图7~图11)。在该构成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若上述后退防止开口16和上述移动允许部17形成于比上述第2轴孔15靠车辆前侧,则通过使第2支承轴13伴随于撞击而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能够强制性地使操作踏板20转动以使得操作踏板20的踩踏部21向车辆前侧移动。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3,对第3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进行详细地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除了第2轴孔15附近的构成之外,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同样的构成。于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操纵杆r经由挂钩101而连结于中间杆25的上部。在该连结中,中间杆25和挂钩101由第3支承轴103可转动地支承。由此,中间杆25能相对于操纵杆r转动。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假定以第3支承轴103的轴心w1为中心、且以从第3支承轴103的轴心w1到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的轴心w2为止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周c时,后退防止开口16相对于第2轴孔15被配置于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的轴心w2处的圆周c的切线的方向、即图13所示的脱离方向d。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后退防止开口16构成为一部分与第2轴孔15相连通。突缘部105突出形成于后退防止开口16和第2轴孔15一部分相连通的边界位置的开口缘。突缘部105设有随着从第2轴孔15朝向后退防止开口16、即随着向车辆后方而变高的倾斜107。

如图13所示,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第2载荷fb1、fb2作用于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第2载荷fb1的箭头表示在进行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瞬间作用于第2支承轴13的载荷的方向。第2载荷fb2的箭头表示以全行程进行了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作用于第2支承轴13的载荷的方向。因此,在以全范围的行程进行了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期间,由第2载荷fb1、fb2双方的箭头所夹的范围的方向的载荷作用于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

突缘部105突出形成于后退防止开口16和第2轴孔15一部分相连通的边界位置的开口缘中、第2载荷fb1、fb2作用的一侧的开口缘。突缘部105的倾斜107形成为相对于第2载荷fb1、fb2的方向倾斜90°以上。也就是说,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由第2载荷fb1、fb2双方的箭头所夹的范围中的某一方向的载荷作用于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而突缘部105的倾斜107形成为无论以由第2载荷fb1、fb2双方的箭头所夹的范围中的哪个方向为基准都从该基准倾斜90°以上。

保持突起18在第2轴孔15在第2载荷fb1、fb2作用的一侧相反侧的开口缘(即,上侧的开口缘)突出形成。保持突起18的顶端18a的位置被设计成使以下的相对的关系成立。该相对的关系是指如下关系:在假定连结保持突起18的顶端18a和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的轴心w2的直线l时,在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的轴心w2处直线l与第2载荷fb1、fb2的方向相交,而该交点(即,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的轴心w2)的后退防止开口16侧的角度为90°以上。换言之,是由直线l和第2载荷fb1、fb2的方向夹着后退防止开口16的角度为90°以上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由第2载荷fb1、fb2双方的箭头所夹的范围中的某一方向的载荷作用于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而直线l无论与第2载荷fb1、fb2双方的箭头所夹的范围中的哪个方向相交,其交点的后退防止开口16侧的角度都为90°以上。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3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具有将中间杆25支承成可相对于操纵杆r转动的第3支承轴103。在车辆撞击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制动助力器内的介质压力等的影响,操纵杆r会成为无法向车辆前方侧位移的状况。这样一来,在车辆撞击时,在操纵杆r不位移的状态、即第3支承轴103不位移的状态下,中间杆25以第3支承轴103的轴心w1为中心强制性地转动。伴随于这样的中间杆25的转动,可转动地支承于中间杆25的下部的第2支承轴13从第2轴孔15向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

此时,在以从被保持于第2轴孔15的第2支承轴13的轴心w2到第3支承轴103的轴心w1为止的距离为半径且以第3支承轴103的轴心w1为中心的圆周c上,第2支承轴13移动。而且,后退防止开口16相对于第2轴孔15位于被保持于第2轴孔15的第2支承轴13的轴心w2处的圆周c上的切线的方向、即脱离方向d。因此,若第2支承轴13在圆周c上移动,则第2支承轴13在后退防止开口16移动。因此,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在车辆撞击时,第2支承轴13在后退防止开口16顺畅地移动而难以产生因第2支承轴13的移动所导致的滑动阻力,所以,能够实现第2支承轴13从第2轴孔15脱离的效果的提高、即载荷效率的提高。

第3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具有突缘部105。突缘部105在第2轴孔15和后退防止开口16一部分相连通的边界位置,突出形成于第2载荷fb1、fb2作用的一侧。而且,在突缘部105,设有随着从第2轴孔15朝向后退防止开口16而变高、并且无论相对于由第2载荷fb1、fb2双方的箭头所夹的范围中的哪个方向都倾斜90°以上的倾斜107。因此,无论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第2支承轴13的载荷的方向为由第2载荷fb1、fb2双方的箭头所夹的范围中的哪个方向,突缘部105的倾斜107都相对于该载荷的方向倾斜90°以上。由此,即使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在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作用载荷,在第2轴孔15也不会作用攀登突缘部105的倾斜107的力。

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能够防止由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载荷而产生对被保持于第2轴孔15的第2支承轴13进行作用以使之攀登突缘部105的倾斜107的力,所以,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通常时,能够将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也就是说,即使在进行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瞬间,也能够将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

在第3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无论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的载荷的方向为由第2载荷fb1、fb2双方的箭头所夹的范围中的哪个方向,都是由该方向与连结被保持于第2轴孔15的第2支承轴13的轴心w2和保持突起18的顶端18a的直线l夹着后退防止开口16,且该夹持角度都为90°以上。由于以这样的相对的关系成立的方式配置保持突起18的顶端18a,所以,不会由于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时作用在第2支承轴13的载荷而作用直线l的方向上、即从第2轴孔15内的第2支承轴13的轴心w2朝向保持突起18的顶端18a的力。

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防止了由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载荷而产生使保持突起18变形地作用的力,所以,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通常时,能够将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也就是说,即使在进行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瞬间,也能够将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4至图15,对第4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进行详细地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除了第2轴孔15附近的构成之外,具有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同样的构成。于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而且,对于第2轴孔15附近的构成,除了下述的点之外,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有(具有倾斜107的)突缘部105并配置着保持突起18(的顶端18a)。于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后退防止开口16相对于第2轴孔15位于车辆前方并位于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后方相反侧,从而第2载荷fb1、fb2的方向朝向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方向(即,车辆下方)相反侧的车辆上方。

与之相伴地,突缘部105设置于后退防止开口16和第2轴孔15一部分相连通的边界位置的开口缘中、上侧的开口缘,设置于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下侧的开口缘相反侧。另外,保持突起18设置于第2轴孔15的开口缘中、下侧的开口缘,设置于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上侧的开口缘相反侧。

在具有这样的构成的第4实施方式的制动踏板装置1中,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通常时,能够将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也就是说,即使在进行操作踏板20的踏下操作的瞬间,也能够将第2支承轴13保持于第2轴孔15。

(其它)

附带一提,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踏板装置1是“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的一个例子。第2轴孔15是“轴孔”的一个例子。保持突起18是“突出部”的一个例子。脱离方向d是“切线的方向”的一个例子。

(改变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良改变。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移动允许部17由一个保持突起18和一个缺口部19构成,但不限于该方式。移动允许部17的构成只要能够将述第2支承轴13保持于上述第2轴孔15内、并且在作用了上述车辆的撞击时的载荷的情况下允许上述第2支承轴13朝向上述后退防止开口16的移动,则能采用各种方式。例如,也可以通过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保持突起18和缺口部19相对向的位置再形成一个保持突起18和缺口部19来构成移动允许部17。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2支承轴13通过实施铆紧加工而安装于踏板托架10,但不限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由螺栓和螺母来构成第2支承轴13并紧固固定于踏板托架10。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筒状部件40由硬质树脂材料形成,但本发明的筒状部件的构成材料不限于该方式,能够采用各种材料。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筒状部件40压入第2轴孔15,但不限于该方式。只要能够将筒状部件40的圆筒部41配置于第2轴孔15的内侧,则能采用各种方式。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筒状部件40的凸缘部42沿着一对侧板11的相互对向的面(踏板托架10的内侧面)配置,但也能够沿着侧板11中的位于踏板托架10的外侧的面配置。

另外,本发明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的各动作,则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式,只要能够实现该车辆用踏板装置的后退防止装置中的各动作,则能够适当地改变构成制动踏板装置1的各部件的配置、形状。

标号说明

1制动踏板装置

10踏板托架

11侧板

12第1支承轴

13第2支承轴

15第2轴孔

16后退防止开口

17移动允许部

18保持突起

18a保持突起的顶端

19缺口部

20操作踏板

21踩踏部

25中间杆

30连结连杆

40筒状部件

41圆筒部

42凸缘部

50紧固托架

60撞击用托架

103第3支承轴

105突缘部

107倾斜

c圆周

d脱离方向

fb第2载荷

i仪表板加固件

l直线

p前围板

r操纵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