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户外智能通讯基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4251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户外智能通讯基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户外智能通讯基站。



背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建筑信息模型涵盖了几何学、空间关系、地理信息系统、各种建筑组件的性质及数量(例如供应商的详细信息)。建筑信息模型可以用来展示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包括了兴建过程及营运过程。提取建筑内材料的信息十分方便。建筑内各个部分、各个系统都可以呈现出来。

通过BIM技术来对户外通讯基站进行虚拟运行的时候,往往会存在续航能力不足的情况,所以一般都会加入太阳能板或者风力发电机来实现了通讯基站的发电功能;但是现有的通讯基站在使用风力发电机进行风力发电的时候,都是仅仅通过该地区的常年的风向的判断来固定风力发电机的朝向,这样虽然能够实现发电,但是效率极低,无法满足现在通讯基站大量的功耗;不仅如此,在通讯基站运行的过程中,工作电源电路用来提供稳压的工作电压,来实现通讯基站的稳定运行,但是由于工作电源电路缺少很好的保护措施,使得电源电路往往会内部的工作电源电路发生开路现象,使得变压器烧坏,从而降低了通讯基站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户外智能通讯基站。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户外智能通讯基站,包括BIM运维控制器和机房,所述机房包括本体、中控机构、风向监控机构和发电机构,所述发电机构和风向监控机构均与中控电连接,所述发电机构和风向监控机构均设置在本体的上方;

其中,通过BIM运维控制器,能够对通讯基站进行模拟,从而能够提高通讯基站的建造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中的BIM运维控制器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控制组件、状态显示组件和控制按钮的运维控制器来实现,只为进行模拟功能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风向监控机构包括支撑柱和若干设置在支撑柱外周的风向监控组件,所述风向监控组件周向均匀设置在支撑柱的外周,所述风向监控组件包括感应块、导向杆、弹簧、压力传感器和限位套管,所述限位套管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限位套管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柱上,所述限位套管的水平中心轴线与支撑柱的竖向中心轴线垂直,所述导向杆的一端设置在限位套管的内部且通过弹簧与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位于限位套管的外部且与感应块固定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限位套管内部的底部;

其中,当风吹过支撑柱的时候,就会对支撑柱外表的各感应块进行施压,感应块就会通过导向杆给弹簧压力,从而压力传感器就能够检测出各个感应块的受到的压力值,通过对各感应块的压力值的分析,能够风力的曲线,从而能够确定风的方向。

所述发电机构包括风力发电机和转向组件,所述转向组件设置在本体的上方且与风力发电机传动连接,所述转向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驱动轴和第一驱动齿轮,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驱动轴与第一驱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传动圆环、第二电机、第二驱动轴和凸轮,所述传动圆环的外周设有若干第一传动齿,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位于传动圆环的一侧且与第一传动齿啮合,所述传动圆环的内壁设有若干第二传动齿,所述凸轮设置在传动圆环的内部,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二驱动轴与凸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位于凸轮的基准圆的圆心处,所述凸轮与第二传动齿啮合,所述凸轮通过自转实现传动圆环的转动,所述传动圆环与风力发电机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齿的数量是第一传动齿的数量的两倍;

其中,确定风的方向以后,就需要对风力发电机的方向进行调节,提高风力发电的效率,首先通过控制第一电机来实现第一驱动齿轮的转动,实现了与传动圆环的啮合,对风力发电机的方向进行粗调,随后通过控制第二电机,实现凸轮的自转,来凸轮与第二传动齿发生啮合,实现了传动圆环的转动,由于第二传动齿的数量是第一传动齿的数量的两倍,就实现了风力发电机的方向的精调,从而提高了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效率。

所述中控机构包括面板、设置在面板上的显示界面、控制按键和若干状态指示灯、设置在面板内部的中控组件,所述中控组件包括中央控制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的压力检测模块、电机控制模块、无线通讯模块、散热控制模块、发电控制模块、显示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块、状态指示模块和工作电源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为PLC,所述压力传感器与压力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与电机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风力发电机与发电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显示界面与显示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与按键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状态指示灯与状态指示模块电连接。

其中,中央控制模块,用来控制系统内的各个模块智能化运行的模块,在这里,中央控制模块不仅是PLC,还可以是单片机,从而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智能化;压力检测模块,用来进行压力检测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压力传感器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了对该感应块受到的风的压力进行检测,通过对各感应块受到的压力的采集,经过分析判断,就能够判断出此时风的方向;电机控制模块,用来控制电机工作的模块,在这里,通过控制第一电机的转动,实现了对第一驱动齿轮的转动控制,从而能够调节风力发电机的方向,通过控制第二电机,同样,实现了风力发电机的方向的改变;无线通讯模块,通过与外部通讯终端进行远程无线连接,从而实现了数据交换,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对系统的远程监控;散热控制模块,用来控制通讯基站内部热量快速处理的模块,在这里,通过控制散热风扇的转动,实现了对基站内部的热量的快速处理,提高了通讯基站的可靠性;发电控制模块,用来控制发电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风力发电机进行操控,从而能够将风力发电机转换成的电能进行采集,实现了通讯基站的在线发电功能;显示控制模块,用来控制显示的模块,在这里,用来控制显示界面显示系统的相关工作信息,提高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按键控制模块,用来进行按键控制的模块,在这里,用来对用户对系统的操控信息进行采集,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状态指示模块,用来进行状态指示的模块,在这里,用来对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指示,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工作电源模块,用来给系统提供稳定工作电压的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工作电源模块包括电源保护电路,所述电源保护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可调电阻、稳压二极管和三极管,所述第二电阻、可调电阻和第三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阻和第四电阻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可调电阻和第三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容接地,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接地且与稳压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与可调电阻的可调端连接。

其中,在电源保护电路中,输入电源通过第一电阻和第四电阻然后进入到内部工作电路,实现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当工作电源电路开路的时候,由于第二电阻、可调电阻和第三电阻对输入电压进行分压检测,稳压二极管就会被导通,从而控制三极管的导通,工作电压就会加在了三极管对工作电源电路进行了开路保护,从而提高了工作电源电路的可靠性,提高了通讯基站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通过导向块在导向槽内滑动,实现了导向杆在导向套管的内部可靠滑动,所述导向杆的外周设有若干导向块,所述导向套管的内部设有若干导向槽,所述导向块的数量与导向槽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所述导向块与对应的导向槽匹配。

作为优选,所述弹簧的伸缩方向与导向杆的移动方向一致。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上还设有若干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与散热控制模块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显示界面为液晶显示屏。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按键为轻触按键。

作为优选,所述状态指示灯包括双色发光二极管。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通讯基站的续航能力,所述面板的内部还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工作电源模块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面板的阻燃等级为V-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户外智能通讯基站中,通过BIM运维控制器,能够对通讯基站进行模拟,感应块受到压力后就会通过导向杆给弹簧压力,从而压力传感器就能够检测压力值,能够确定风的方向,此时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实现了风力发电机的方向的精确调节,从而提高了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效率,提高了通讯基站的实用性;不仅如此,在电源保护电路中,在开路时,第二电阻、可调电阻和第三电阻对输入电压进行分压检测,控制三极管的导通,提高了通讯基站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户外智能通讯基站的机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户外智能通讯基站的风向监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户外智能通讯基站的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户外智能通讯基站的中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户外智能通讯基站的系统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户外智能通讯基站的电源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散热风扇,3.转向组件,4.风力发电机,5.风向监控机构,6.中控机构,7.感应块,8.导向杆,9.弹簧,10.压力传感器,11.限位套管,12.第一驱动轴,13.第一驱动齿轮,14.传动圆环,15.凸轮,16.第二驱动轴,17.面板,18.显示界面,19.控制按键,20.状态指示灯,21.中央控制模块,22.压力检测模块,23.电机控制模块,24.无线通讯模块,25.散热控制模块,26.发电控制模块,27.显示控制模块,28.按键控制模块,29.状态指示模块,30.工作电源模块,31.蓄电池,32.第一电机,33.第二电机,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P1.可调电阻,VD1.稳压二极管,VT1.三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6所示,一种户外智能通讯基站,包括BIM运维控制器和机房,所述机房包括本体1、中控机构6、风向监控机构5和发电机构,所述发电机构和风向监控机构5均与中控电连接,所述发电机构和风向监控机构5均设置在本体1的上方;

其中,通过BIM运维控制器,能够对通讯基站进行模拟,从而能够提高通讯基站的建造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所述风向监控机构5包括支撑柱和若干设置在支撑柱外周的风向监控组件,所述风向监控组件周向均匀设置在支撑柱的外周,所述风向监控组件包括感应块7、导向杆8、弹簧9、压力传感器10和限位套管11,所述限位套管11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限位套管11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柱上,所述限位套管11的水平中心轴线与支撑柱的竖向中心轴线垂直,所述导向杆8的一端设置在限位套管11的内部且通过弹簧9与压力传感器10连接,所述导向杆8的另一端位于限位套管11的外部且与感应块7固定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10设置在限位套管11内部的底部;

其中,当风吹过支撑柱的时候,就会对支撑柱外表的各感应块7进行施压,感应块7就会通过导向杆8给弹簧9压力,从而压力传感器10就能够检测出各个感应块7的受到的压力值,通过对各感应块7的压力值的分析,能够风力的曲线,从而能够确定风的方向。

所述发电机构包括风力发电机4和转向组件3,所述转向组件3设置在本体1的上方且与风力发电机4传动连接,所述转向组件3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机32、第一驱动轴12和第一驱动齿轮13,所述第一电机32通过第一驱动轴12与第一驱动齿轮13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传动圆环14、第二电机33、第二驱动轴16和凸轮15,所述传动圆环14的外周设有若干第一传动齿,所述第一驱动齿轮13位于传动圆环14的一侧且与第一传动齿啮合,所述传动圆环14的内壁设有若干第二传动齿,所述凸轮15设置在传动圆环14的内部,所述第二电机33通过第二驱动轴16与凸轮15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16位于凸轮15的基准圆的圆心处,所述凸轮15与第二传动齿啮合,所述凸轮15通过自转实现传动圆环14的转动,所述传动圆环14与风力发电机4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齿的数量是第一传动齿的数量的两倍;

其中,确定风的方向以后,就需要对风力发电机4的方向进行调节,提高风力发电的效率,首先通过控制第一电机32来实现第一驱动齿轮13的转动,实现了与传动圆环14的啮合,对风力发电机4的方向进行粗调,随后通过控制第二电机33,实现凸轮15的自转,来凸轮15与第二传动齿发生啮合,实现了传动圆环14的转动,由于第二传动齿的数量是第一传动齿的数量的两倍,就实现了风力发电机4的方向的精调,从而提高了风力发电机4的发电效率。

所述中控机构6包括面板17、设置在面板17上的显示界面18、控制按键19和若干状态指示灯20、设置在面板17内部的中控组件,所述中控组件包括中央控制模块21、与中央控制模块21连接的压力检测模块22、电机控制模块23、无线通讯模块24、散热控制模块25、发电控制模块26、显示控制模块27、按键控制模块28、状态指示模块29和工作电源模块30,所述中央控制模块21为PLC,所述压力传感器10与压力检测模块22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机32和第二电机33均与电机控制模块23电连接,所述风力发电机4与发电控制模块26电连接,所述显示界面18与显示控制模块27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19与按键控制模块28电连接,所述状态指示灯20与状态指示模块29电连接。

其中,中央控制模块21,用来控制系统内的各个模块智能化运行的模块,在这里,中央控制模块21不仅是PLC,还可以是单片机,从而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智能化;压力检测模块22,用来进行压力检测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压力传感器10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了对该感应块7受到的风的压力进行检测,通过对各感应块7受到的压力的采集,经过分析判断,就能够判断出此时风的方向;电机控制模块23,用来控制电机工作的模块,在这里,通过控制第一电机32的转动,实现了对第一驱动齿轮13的转动控制,从而能够调节风力发电机4的方向,通过控制第二电机33,同样,实现了风力发电机4的方向的改变;无线通讯模块24,通过与外部通讯终端进行远程无线连接,从而实现了数据交换,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对系统的远程监控;散热控制模块25,用来控制通讯基站内部热量快速处理的模块,在这里,通过控制散热风扇2的转动,实现了对基站内部的热量的快速处理,提高了通讯基站的可靠性;发电控制模块26,用来控制发电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风力发电机4进行操控,从而能够将风力发电机4转换成的电能进行采集,实现了通讯基站的在线发电功能;显示控制模块27,用来控制显示的模块,在这里,用来控制显示界面18显示系统的相关工作信息,提高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按键控制模块28,用来进行按键控制的模块,在这里,用来对用户对系统的操控信息进行采集,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状态指示模块29,用来进行状态指示的模块,在这里,用来对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指示,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工作电源模块30,用来给系统提供稳定工作电压的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工作电源模块30包括电源保护电路,所述电源保护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可调电阻RP1、稳压二极管VD1和三极管VT1,所述第二电阻R2、可调电阻RP1和第三电阻R3组成的串联电路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1和第四电阻R4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可调电阻RP1和第三电阻R3组成的串联电路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R4、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且与稳压二极管VD1的阳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VD1的阴极与可调电阻RP1的可调端连接。

其中,在电源保护电路中,输入电源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四电阻R4然后进入到内部工作电路,实现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当工作电源电路开路的时候,由于第二电阻R2、可调电阻RP1和第三电阻R3对输入电压进行分压检测,稳压二极管VD1就会被导通,从而控制三极管VT1的导通,工作电压就会加在了三极管VT1对工作电源电路进行了开路保护,从而提高了工作电源电路的可靠性,提高了通讯基站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通过导向块在导向槽内滑动,实现了导向杆8在导向套管的内部可靠滑动,所述导向杆8的外周设有若干导向块,所述导向套管的内部设有若干导向槽,所述导向块的数量与导向槽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所述导向块与对应的导向槽匹配。

作为优选,所述弹簧9的伸缩方向与导向杆8的移动方向一致。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1上还设有若干散热风扇2,所述散热风扇2与散热控制模块25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显示界面18为液晶显示屏。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按键19为轻触按键。

作为优选,所述状态指示灯20包括双色发光二极管。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通讯基站的续航能力,所述面板17的内部还设有蓄电池31,所述蓄电池31与工作电源模块30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面板17的阻燃等级为V-0。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户外智能通讯基站中,通过BIM运维控制器,能够对通讯基站进行模拟,感应块7受到压力后就会通过导向杆8给弹簧9压力,从而压力传感器10就能够检测压力值,能够确定风的方向,此时控制第一电机32和第二电机33,实现了风力发电机4的方向的精确调节,从而提高了风力发电机4的发电效率,提高了通讯基站的实用性;不仅如此,在电源保护电路中,在开路时,第二电阻R2、可调电阻RP1和第三电阻R3对输入电压进行分压检测,控制三极管VT1的导通,提高了通讯基站的可靠性。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