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分布式能源站的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7422阅读:1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分布式能源站的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布式能源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分布式能源站的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WADE(World Alliance for Decentralized Energy)对分布式能源定义为:Electricity production at or near the point of use,irrespective of size,technology or fuel used-both off-grid and on-grid(在用户端或其附近发电,无论系统的规模、使用的技术或燃料、离网或者并网)。我国将分布式能源定义为安装在用户端的高效冷/热电联供系统,系统能够在消费地点(或附近)发电,高效利用发电产生的废能。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区别于传统的集中式、大型化的能源系统而言的,由于其建立在用户末端,没有远距离的输送,大大降低了系统的传输能耗;且以天然气作为燃料,具有节能、环保、清洁、高效等优点。在全球提倡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分布式能源系统更凸显其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当前,分布式能源的运行控制方式通常采用集中式的控制方法,即在每个能源站处设置中央监控室,设有一台或者多台中央监控电脑,采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运行数据,计算优化运行参数,控制能源站设备的运行。能源站内的每台机电设备一般设有本地控制,根据中央监控电脑给出的优化运行参数,通过本地控制的局部闭环控制,调节设备出力,使得被控参数达到中央监控电脑给定的设定值。顾荣鑫等申请了一种分布式能源控制系统专利《一种分布式能源站的远程方法及其系统》(申请号201510555609.X),采用SCADA远程服务器收集燃气供应控制子系统的数据信息产生控制指令,对燃气供应控制子系统和燃气轮机控制子系统的远程控制,实质属于集中式的控制方法。

集中式控制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需要分别在中央监控电脑和信息点处对每个被控设备、采集数据用的传感器等信息点进行物理地址、逻辑参数等信息的设置,并且中央监控电脑的信息设置必须与信息点的本地设置一致,否则无法实现信息点与中央监控电脑之间的信息交互。由于这些繁杂的配置工作只能靠人工手动完成,因此导致能源站控制系统组网过程中工作量大、人工和时间成本高、容易出错等问题,而且以后升级、改造时,还需要靠人工再次进行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多分布式能源站的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多分布式能源站的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所述多分布式能源站中,各分布式能源站通过交换机及光纤通信实现数据的交换,形成能源站控制网络,所述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包括设置于各分布式能源站中的一个或多个机电设备控制器、一个或多个智能传感器和一个或多个智能执行器,所述机电设备控制器、智能传感器、智能执行器通过无线路由器与交换机连接,形成无中心和扁平化的对等网络。

优选地,所述被控机电设备包括压缩式冷水机组、吸收式冷水机组、热泵、锅炉、发电机、光伏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蓄冷蓄热装置和蓄电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智能执行器包括阀门开度执行器。

优选地,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备份存储设备,分别连接机电设备控制器、智能传感器和智能执行器,用于备份各个分布式计算节点处分布式存储的数据。

优选地,所述数据备份存储设备包括硬盘和/或光盘。

优选地,还包括与交换机连接的人机交互装置,用于实现整个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的状态查看与运行参数设置。

优选地,所述人机交互装置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控制系统在各分布式能源站中设置机电设备控制器、智能传感器和智能执行器,形成无中心和扁平化的对等网络,可实现多个分布式能源站控制系统的自组网、控制设备的即插即用、基于分布式计算的全局优化控制功能,可以实现免人工配置,大大减少人工配置工作量,节约成本,方便升级和改造;

(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数据备份存储设备,采用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将各个分布式计算节点处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备份进行存储,安全可靠性高;

(3)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人机交互装置实现系统的状态查看与运行参数设置功能,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架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逻辑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一种多分布式能源站的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多分布式能源站中,各分布式能源站通过交换机及光纤通信实现数据的交换,形成能源站控制网络,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包括设置于各分布式能源站中的一个或多个机电设备控制器、一个或多个智能传感器和一个或多个智能执行器,机电设备控制器、智能传感器、智能执行器通过无线路由器与交换机连接,形成无中心和扁平化的对等网络,无线路由器通过以太网与交换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机电设备控制器,与被控机电设备连接,作为分布式计算节点和通信节点,用于实现被控机电设备的本地控制器与能源站控制网络间的通信以及通过分布式计算与其它节点协同完成优化控制计算任务;智能传感器,作为分布式计算节点和通信节点,用于将所测物理量的数值以通信方式传递给能源站控制网络以及通过分布式计算与其它节点协同完成优化控制计算任务;智能执行器,作为分布式计算节点和通信节点,用于将被控机电设备的状态以通信方式传递给能源站控制网络、以通信方式接收能源站控制网络的动作指令并调节设备动作以及通过分布式计算与其它节点协同完成优化控制计算任务。

所述被控机电设备包括压缩式冷水机组、吸收式冷水机组、热泵、锅炉、发电机、光伏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蓄冷蓄热装置和蓄电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图1所示为分布式能源站1到分布式能源站n的多个能源站之间以及能源站内部的系统连接关系。本实施例中,机电设备控制器包括冷水机组智能节点、热泵智能节点、锅炉智能节点、发电机组智能节点、水泵智能节点、冷却塔智能节点和电力并网智能节点,其中,冷水机组智能节点通过485总线与冷水机组本地控制器相连,读取冷水机组的运行参数,并将控制系统计算出的最优冷冻水供水温度设定值传递给冷水机组;热泵智能节点通过485总线与热泵本地控制器相连,读取热泵的运行参数,并将控制系统计算出的最优空调热水供水温度设定值传递给热泵;锅炉智能节点通过485总线与锅炉本地控制器相连,读取锅炉的运行参数,并将控制系统计算出的最优空调热水供水温度设定值传递给锅炉;发电机组智能节点通过485总线与发电机组本地控制器相连,读取发电机组的运行参数,并将控制系统计算出的最优发电功率设定值传递给发电机组;水泵智能节点通过485总线与水泵本地控制器相连,读取水泵的运行参数,并将控制系统计算出的最优水泵转速设定值传递给水泵;冷却塔智能节点通过485总线与冷却塔本地控制器相连,读取冷却塔的运行参数,并将控制系统计算出的最优冷却塔风机转速设定值传递给冷却塔;电力并网智能节点通过485总线与并网控制器相连,读取电力的运行参数,并将控制系统计算出的最优取电/售电功率设定值传递给并网控制器。

本实施例中,智能传感器包括供水温度智能传感器、供水流量智能传感器、供回水压差智能传感器和蓄冷/热/电量智能传感器,其中供水温度智能传感器响应温度请求指令,参与计算空调冷热负荷;供水流量智能传感器响应流量请求指令,参与计算空调冷热负荷;供回水压差智能传感器响应压差请求指令,计算并发出水泵转速设定值;蓄冷/热/电量智能传感器响应蓄冷/热/电量请求指令,控制蓄/释冷/热/电相关设备的启停。

本实施例中,智能执行器包括阀门开度执行器,响应阀门开度指令,并发出阀门状态信息,参与控制参数的调节和运行工况的切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备份存储设备,分别连接机电设备控制器、智能传感器和智能执行器,用于备份各个分布式计算节点处分布式存储的数据。所述数据备份存储设备包括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实现分布式存储,将数据存储于各自本地的智能节点的存储空间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还包括与交换机连接的人机交互装置,用于实现整个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的状态查看与运行参数设置,所述人机交互装置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

图2是上述无中心协同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流程图。系统启动后,各个智能节点通过无线路由器寻址,自动分配以太网地址,自动组成控制系统的信息网络。组网完成后,根据各个智能节点的默认初始化参数,按照内置的启动顺序启动相应设备,并调节设备出力,满足初始设定参数的要求。每个控制时间周期,例如每满10分钟,判断当前时间是否处于蓄冷/热/电时段,如果处于该时段,则执行预设的蓄冷/热/电运行策略,否则执行非蓄冷/热/电运行策略。每个优化控制时间周期,例如每小时的整点时刻,发起优化控制计算,各个智能节点通过分布式计算的方法,求解优化问题,确定最优的空调冷热水供水温度和流量、水泵转速、冷却塔风机转速、发电功率、市政电网取电/售电功率等最优运行参数,并把这些最优运行参数传递给相应设备,调节设备出力,达到最优运行参数的要求。如此循环下去,实现基于无中心、自组织的多个分布式能源站的协同控制和优化运行。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