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方法、装置及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27367发布日期:2019-02-22 19:58阅读:15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方法、装置及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主要涉及食品、医药包装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方法、装置及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agv(automatedguidedvehicle)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物料柔性搬运系统中,agv的驱动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单驱动、差速驱动和双舵轮驱动。各种驱动方式驱动轮分布各不相同。其中导航方式主要包括电磁导航、磁带导航、激光导航、二维码导航,其中前三种方式导航数据为持续连贯的,二维码导航数据是不连续的。

双舵轮agv的转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运动学过程,它与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密切关系。在agv的圆弧路径计算中,通常忽略了舵轮打角旋转的过程,默认此过程是瞬间完成的,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这样导致agv的圆弧路径走完后,需要立马进行纠偏操作。agv的速度分量是通过舵轮角度和车身角度叠加计算,当这两个角度和大于90时,计算出来的速度存在符号问题,从而产生误差,并且agv整车速度是分别计算前舵轮和后舵轮速度后才能得到,有一定计算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精确性高的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方法,并相应提供一种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储存介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将双舵轮agv的圆弧路径规划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依次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前后舵轮舵角等速反向旋转到角度θ;第二阶段为前后舵轮保持角度θ运行;第三阶段为前后舵轮舵角等速反向从角度θ旋转到0;

s02、根据agv圆弧转弯半径预设值r和agv前后舵轮之间的长度l,计算舵轮预定角度并根据前后舵轮的偏转角速度ω转和前舵轮的速度v车,生成各阶段所对应的圆弧路径;

s03、将步骤s02中的各阶段对应的圆弧路径首尾相接,生成双舵轮agv圆弧路径。

优选地,步骤s02中第一阶段的圆弧路径生成的具体过程为:

s21、根据agv圆弧转弯半径预设值r和agv前后舵轮之间的长度l,计算舵轮预定的调整角度然后根据θ和舵轮的偏转角速度w转,计算a阶段的舵轮打角所需时间以及任意时刻t的舵轮偏转角β=w转t;

s22、根据前舵轮的速度v车和偏转角β,计算agv前进方向的速度v前=v车cosβ和垂直方向的速度v转=v车sinβ;

s23、根据v转和舵轮之间的长度l,计算出agv的旋转角速度然后对其进行积分,得到车身的偏转角度为

s24、根据v前和α,分别得到世界坐标系中x方向的分量vx=v前sinα和y方向的分量vy=v前cosα;

s25、对vx和vy关于时间进行积分,分别得到x方向的位移和y方向的位移

优选地,在步骤s02中,第三阶段的圆弧路径生成的具体过程为:

s31、第三阶段持续时间和第一阶段持续时间相等,即tc=ta,舵轮偏转角β=θ-ωt;

s32、执行步骤s22~s25。

优选地,在步骤s02中,第二阶段的圆弧路径生成的具体过程为:

s41、计算第二阶段持续的时间舵轮偏转角β=θ;

s42、执行步骤s22~s25。

优选地,用matlab对步骤s01~s03进行仿真,补偿小车本身所带误差,根据仿真结果对θ进行调整,从而得到最终的圆弧路径。

优选地,对θ进行调整的角度小于1度。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装置,包括

第一模块,用于将双舵轮agv的圆弧路径规划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依次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前后舵轮舵角等速反向旋转到角度θ;第二阶段为前后舵轮保持角度θ运行;第三阶段为前后舵轮舵角等速反向从角度θ旋转到0;

第二模块,用于根据agv圆弧转弯半径预设值r和agv前后舵轮之间的长度l,计算舵轮预定角度并根据前后舵轮的偏转角速度ω转和前舵轮的速度v车,生成各阶段所对应的圆弧路径;

第三模块,用于将步骤s02中的各阶段对应的圆弧路径首尾相接,生成双舵轮agv圆弧路径。

本发明还进一步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储存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的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方法,将双舵轮agv的圆弧路径规划为三个阶段,考虑了舵轮打角的过程,从而提高了生成的圆弧路径的完整性以及精确性,省去了圆弧路径后小车进行再次对准的过程,提高了agv小车整体运行速度与稳定性;在路径生成过程中,采用前舵轮的速度代替agv整车的速度,减少了计算量;用二次投影的方式计算agv舵轮的速度,避免角度问题导致的速度误差;用matlab仿真对舵轮的打角进行补偿,进一步提高圆弧路径的精确性。

本发明的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装置以及介质均具有如上方法所述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的坐标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圆弧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将双舵轮agv的圆弧路径规划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依次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前后舵轮舵角等速反向旋转到角度θ;第二阶段为前后舵轮保持角度θ运行;第三阶段为前后舵轮舵角等速反向从角度θ旋转到0;

s02、根据agv圆弧转弯半径预设值r和agv前后舵轮之间的长度l,计算舵轮预定角度并根据前后舵轮的偏转角速度ω转和前舵轮的速度v车,生成各阶段所对应的圆弧路径;

s03、将步骤s02中的各阶段对应的圆弧路径首尾相接,生成双舵轮agv圆弧路径。

本发明的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方法,将双舵轮agv的圆弧路径规划为三个阶段,考虑了舵轮打角的过程,从而提高了生成的圆弧路径的完整性以及精确性。

通常在agv的转弯过程中,前后舵轮的速度相等,前后舵轮的转向方式是正反方向打角,agv预定的偏转角度为90度。在agv的转弯过程中,由于后舵轮一直处于跟随状态,所以只需对前舵轮的运动过程进行数学模型分析。

如附图1所示,前舵轮的速度为v车,前舵轮打角为β,前舵轮预定的调整角度为θ,舵轮的偏转角速度ω转,agv车体的旋转角速度ω车,v车在车身前进方向上的投影分量为v前,v车在垂直车身方向上的投影分量为v转,agv车身的偏转角度为α,在世界坐标系中,v前在x轴方向上的投影分量为vx,v前在y轴方向上的投影分量为vy。整个圆弧转弯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如图2中a、b、c所示:

a.前后舵轮舵角等速反向旋转到调整角度θ;

b.前后舵轮保持θ舵角运行;

c.前后舵轮舵角等速反向从调整角度θ旋转到0。

本实施例中,步骤s02中第一阶段的圆弧路径生成的具体过程为:

s21、根据agv圆弧转弯半径预设值r和agv前后舵轮之间的长度l,计算舵轮预定的调整角度然后根据θ和舵轮的偏转角速度ω转,计算a阶段的舵轮打角所需时间以及任意时刻t的舵轮偏转角β=w转t;

s22、根据前舵轮的速度v车和偏转角β,计算agv前进方向的速度v前=v车cosβ和垂直方向的速度v转=v车sinβ;如图1中的图框1所示;

s23、根据v转和舵轮之间的长度l,计算出agv的旋转角速度然后对其进行积分,得到车身的偏转角度为

s24、根据v前和α,分别得到世界坐标系中x方向的分量vx=v前sinα和y方向的分量vy=v前cosα;如图1中的图框2所示;

s25、对vx和vy关于时间进行积分,分别得到x方向的位移和y方向的位移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02中,第三阶段的圆弧路径生成的具体过程为:

s31、第三阶段持续时间和第一阶段持续时间相等,即tc=ta,舵轮偏转角β=θ-ωt;

s32、执行步骤s22~s25。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02中,第二阶段的圆弧路径生成的具体过程为:

s41、计算第二阶段持续的时间舵轮偏转角β=θ;

s42、执行步骤s22~s25。

本实施例中,由于θ的计算只是对舵轮预定调整角度的初始化估计,需要对θ进行补偿。因此,用matlab对整个计算过程进行仿真,补偿小车本身所带误差(机械传动、运动摩擦等),根据仿真结果对θ进行调整,调整角度小于1度,从而得到最终的精确结果。

本发明的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方法,用二次投影的方式计算agv舵轮的速度,避免角度问题导致的速度误差;用前舵轮的速度代替agv整车的速度,减少了计算量;优化计算结果,用matlab仿真对舵轮的打角进行补偿,得到精确的圆弧路径。

本发明还相应公开了一种一种双舵轮agv圆弧路径生成装置,包括

第一模块,用于将双舵轮agv的圆弧路径规划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依次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前后舵轮舵角等速反向旋转到角度θ;第二阶段为前后舵轮保持角度θ运行;第三阶段为前后舵轮舵角等速反向从角度θ旋转到0;

第二模块,用于根据agv圆弧转弯半径预设值r和agv前后舵轮之间的长度l,计算舵轮预定角度并根据前后舵轮的偏转角速度ω转和前舵轮的速度v车,生成各阶段所对应的圆弧路径;

第三模块,用于将步骤s02中的各阶段对应的圆弧路径首尾相接,生成双舵轮agv圆弧路径。

本发明还进一步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储存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