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3631发布日期:2019-08-21 01:43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温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控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也提高,一定空间内的合适环境温度,使人们在该空间内生活、工作均倍感舒适,一定空间内的合适环境温度的实现主要依据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置于一定空间内并与制冷/制热模块(可为空调)连接,用于感测一定空间内温度,根据监测温度控制制冷/制热模块的开启/关闭,实现对一定空间内的温度控制,温控设备主要包括:检测模块,其为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温度;主控模块,其包括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控制电路板(51单片机)、显示面板、及电源,所述51单片机与空调的控制器电性连接、或通信连接,用于接收检测模块的检测数据,并根据检测数据控制空调的启闭;申请号为2015209445161的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室内温控器,其通过壳体后面带有的用于墙体表面安装的安装孔安装于墙体表面,影响墙体美观,同时,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壳体上,根据其图1可知壳体外测设有防水面罩,故而温度传感器与室内环境并没有实现有效连通,而影响温度传感器测量数据的及时有效性,如何将温控器嵌设于墙体内,且在避免灰尘落入的同时实现温控器的检测装置(温度传感器)与室内环境的连通,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温控设备,其包括温控器本体、及配合墙内槽用于安装该温控器本体的安装件,以将温控器本体嵌设于墙体内,且在避免灰尘落入的同时实现温控器本体与室内环境的连通。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温控设备,包括:

温控器本体,其设于墙体内,对应墙体设有墙内槽,所述墙内槽包括沿深度方向依次同轴连通的长方体形安装槽和容纳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面向内缩合形成所述容纳槽的开口,其中,所述温控器本体设于所述容纳槽内;

安装件,其包括:

安装框,其为外周与所述安装槽内周匹配、内周与所述容纳槽内周匹配的两端面

开口的长方体形,所述安装框固设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安装框远离所述容纳槽的

一面与其所在墙面共平面;

连通框,其与所述安装框匹配,且可拆卸设于所述安装框上,所述连通框内竖直卡设隔板,以将所述连通框沿长度方向等分为两个安装腔,每个安装腔内均设有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沿所述安装槽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及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呈矩阵排列设置多个导风孔,所述导风孔为斜四棱台状,每个导风孔大端顶边高度高于其小端顶边高度,大端底边高度小于其小端底边高度,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竖挡板,多个竖挡板与多列导风孔一一对应,每个竖挡板在第一导风板上的投影覆盖与其对应的一列导风孔,任意相邻两个竖挡板间、及竖挡板与安装腔侧壁间形成条状缺口,所述第三导风板上贯穿设有多个条状贯穿槽,任意相邻两个条状缺口间设置有一个贯穿槽,其中,其中一个安装腔内的导风组件的导风孔的大端与墙面共平面,贯穿槽远离导风孔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腔远离墙面的一端面共平面,另一安装腔的导风组件的导风孔的大端与所述安装腔远离墙面的一端面共平面,贯穿槽远离导风孔的一端与墙面共平面,所述安装框底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向下凹陷具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放置集尘斗,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的相对端面在水平面的投影落入所述集尘斗内。

优选的是,所述容置槽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框底侧面的长度,所述容置槽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框的竖向侧面共平面,另一端固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自由端固接有推板,所述集尘斗的长度等于所述安装框底侧面的长度,当所述集尘斗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一端与所述推板抵接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优选的是,每个竖挡板沿竖直方向的两边倾斜向外延伸形成斜挡板,任意相邻两个斜挡板不接触。

优选的是,每个竖挡板与与其连接的两个斜挡板在第一导风板上的投影覆盖与该竖挡板对应的导风孔。

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框的顶侧面和底侧面远离所述容纳槽的一端相背凹陷形成抵挡槽;

所述连通框上下端的分别设有与对应抵挡槽匹配的安装条,贯穿每个安装条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一螺纹孔,所述抵挡槽侧壁设有与每个第一螺纹孔对应的第二螺纹孔,螺栓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以将所述连通框可拆卸设于所述安装框上。

优选的是,所述安装条对应每个第一螺纹孔处向内凹陷形成用于容纳对应螺栓螺帽的凹槽,当所述连通框设于所述安装框上时,所述螺栓的螺帽远离对应第二螺纹孔的一端与墙面共平面。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温控设备包括温控器本体、及配合墙内槽用于安装该温控器本体的安装件,以将温控器本体嵌设于墙体内,且在避免灰尘落入的同时实现温控器本体与室内环境的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墙内槽和安装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连通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竖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安装件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集尘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墙内槽1;安装槽10;容纳槽11;安装框2;容置槽20;弹簧21;推板22;抵挡槽23;连通框3;隔板30;导风组件4;第一导风板5;导风孔50;第二导风板6;竖挡板60;斜挡板61;第三导风板7;贯穿槽70;集尘斗8;安装条9;第一螺纹孔90;第二螺纹孔91;螺栓92;凹槽9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控设备,包括:

温控器本体,其设于墙体内,对应墙体设有墙内槽1,所述墙内槽1包括沿深度方向依次同轴连通的长方体形安装槽10和容纳槽11,所述安装槽10的底面向内缩合形成所述容纳槽11的开口,安装槽10的长宽分别大于容纳槽11的长宽,所述安装槽10的顶面开口与所述墙面齐平,其中,所述温控器本体设于所述容纳槽11内;

安装件,其包括:

安装框2,其为外周与所述安装槽10内周匹配、内周与所述容纳槽11内周匹配的且两端面开口的长方体形,所述安装框2固设于所述安装槽10内,且所述安装框2远离所述容纳槽11的一面与其所在墙面共平面,所述安装框2靠近所述安装槽10底面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槽10底面抵接;

连通框3,其为两端面开口的长方体形,并与所述安装框2匹配,且可拆卸固设于所述安装框2上,所述连通框3靠近墙面的一端面与墙面齐平,远离墙面的一端面与所述安装槽10的底端面共平面,所述连通框3内竖直卡设隔板30,以将所述连通框3沿长度方向等分为两个安装腔,隔板30沿安装框2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墙面、及安装槽10的底面共平面,每个安装腔内均设有导风组件4,每个导风组件4包括沿所述安装槽10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导风板5、第二导风板6、及第三导风板7,所述第一导风板5上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设置多个导风孔50,多个导风孔50以行列的形式呈矩阵排列,所述导风孔50为斜四棱台状,每个导风孔50大端顶边高度高于其小端顶边高度,大端底边高度小于其小端底边高度,即每个导风孔50的上下两侧面沿远离该导风孔50大端的方向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板6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竖挡板60,多个竖挡板60与多列导风孔50一一对应,每个竖挡板60在第一导风板5上的投影覆盖与其对应的一列导风孔50,任意相邻两个竖挡板60间、及竖挡板60与安装腔侧壁间形成条状缺口,所述第三导风板7上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设有多个条状贯穿槽70,每个条状贯穿槽70均竖直设置,任意相邻两个条状缺口间设置有一个贯穿槽70,多个条状缺口在第三挡风板上的投影不与任意一贯穿槽70相交,其中,其中一个安装腔内的导风组件4的导风孔50的大端面与墙面共平面,贯穿槽70远离导风孔50的一端面与所述安装腔远离墙面的一端面共平面,另一安装腔的导风组件4的导风孔50的大端面与所述安装腔远离墙面的一端面共平面,贯穿槽70远离导风孔50的一端面与墙面共平面,即两个安装腔内的导风组件4沿相反的方向设置;

其中,所述安装框2底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向下凹陷具有容置槽20,所述容置槽20内放置集尘斗8,所述第一导风板5和所述第三导风板7的相对端面在水平面的投影落入所述集尘斗8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于容纳槽11内的温控器本体可为至少由检测模块(或者称为温度检测和采集模块,具体可为温度传感器)集成设置,还可包括主控模块(控制电路板,具体可为51单片机)、电源、显示面板等,容纳槽11用于提供安装温控器本体的空间,并不限于温控器本体具体型号,容纳槽11的大小可根据不同温控器本体大小的安装需求设置,使用过程中,将温控器本体安装设于容纳槽11内,连通框3可拆卸固设于安装框2上,当室内温度变化而与容纳槽11内的温度存在温差时,室内空气依次通过其中一个安装腔内的导风组件4的导风孔50、缺口、及贯穿槽70进入容纳槽11内,容纳草内的空气依次通过梁毅安装腔的导风组件4的导风孔50、缺口、及贯穿槽70而导出容纳槽11,进入室内;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第一、设置墙内槽1,将温控器本体一体安装于墙内槽1内,且通过安装框2、连通框3的设置,使安装后的整体的温控设备与墙面共平面,避免温控设备凸出于墙外,影响墙面美观;第二、因为温控设备其主要一个功能在于检测室内温度,通过连通框3的设置,形成互不干扰的两个导风通路(进风流路和出风流路),提高与室内空气连通的有效性;第三、导风通路依次包括导风孔50、缺口、及贯穿槽70,并在安装框2底侧面设置集尘斗8,所述第一导风板5和所述第三导风板7的相对端面在水平面的投影落入所述集尘斗8内,有效的减缓风速、进而降低灰尘移动速度,提高灰尘收集效率,达到通风的同时实现防尘的效果。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容置槽20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框2底侧面的长度,所述容置槽20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框2的竖向侧面共平面,另一端固接有弹簧21,所述弹簧21的自由端固接有推板22,所述集尘斗8的长度等于所述安装框2底侧面的长度,当所述集尘斗8位于所述容置槽20内且一端与所述推板22抵接时,所述弹簧21处于压缩状态。采用这种方案,提高集尘斗8安装稳定性,且便于取出。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每个竖挡板60沿竖直方向的两边倾斜向外延伸形成斜挡板61,每个斜挡板61与对应竖挡板60间的夹角大于90度,且所述斜挡板61沿远离与其固接的竖挡板60朝向对应第一导风板5设置,任意相邻两个斜挡板61不接触。采用这种方案,提高第二导风板6对于灰尘的抵挡效果。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每个竖挡板60与与其连接的两个斜挡板61在第一导风板5上的投影覆盖与该竖挡板60对应的一列导风孔50。采用这种方案,提高第二导风板6配合第一导风板5的除尘通风效果。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框2的顶侧面和底侧面远离所述容纳槽11的一端相背凹陷形成抵挡槽23;

所述连通框3上下端的分别设有与对应抵挡槽23匹配的安装条9,贯穿每个安装条9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一螺纹孔90,所述抵挡槽23侧壁设有与每个第一螺纹孔90对应的第二螺纹孔91,螺栓92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螺纹孔90和第二螺纹孔91以将所述连通框3可拆卸设于所述安装框2上。采用这种方案,将所述连通框3可拆卸固设于所述安装框2上,且满足连通框3与所述安装框2的两端面共平面。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条9对应每个第一螺纹孔90处向内凹陷形成用于容纳对应螺栓92螺帽的凹槽93,当所述连通框3设于所述安装框2上时,所述螺栓92的螺帽远离对应第二螺纹孔91的一端与墙面共平面,所述螺栓92的螺帽远离对应第二螺纹孔91的一端设有与起子配合的着力点,便于使用起子进行螺栓92的安装。采用这种方案,提高温控设备整体安装效果。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温控设备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