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62794发布日期:2020-04-03 18:00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控制系统,属于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但是,现有的市场上并没有专门应用于智能家居的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控制系统,从而导致使用者对智能家居控制时较为不便,同时,现有的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控制系统,并不能够对智能家居的通电电压进行控制,从而无法控制屋内灯具的亮度,使用时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控制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现有的市场上并没有专门应用于智能家居的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控制系统,从而导致使用者对智能家居控制时较为不便,同时,现有的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控制系统,并不能够对智能家居的通电电压进行控制,从而无法控制屋内灯具的亮度,使用时较为不便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控制系统,包括外壳一和外壳二,所述外壳一内设置有内腔一,所述内腔一底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一,所述安装槽一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智能控制器,所述外壳一侧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二,所述安装槽二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信号接收器一,所述外壳一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孔一,所述信号接收器一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一延伸在外壳一的外部,所述内腔一另一侧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三,所述安装槽三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信号发射器,所述外壳一的另一侧设置有安装孔二,所述信号发射器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二延伸至所述外壳一的外部,所述外壳二内设置有内腔二,所述内腔二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四、安装槽五、安装槽六和安装槽七,所述安装槽四的内侧壁上固定有信号接收器二,所述安装槽五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微型处理器,所述安装槽六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可调电阻,所述安装槽七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微型继电器,所述智能控制器通过传递电路与所述信号接收器一电性连接,所述智能控制器通过控制电路与所述信号发射器电性连接,所述微型处理器通过感应电路与所述信号接收器二电性连接,所述微型处理器通过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微型继电器和所述可调电阻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一的前侧设置有安装槽八,所述安装槽八的内侧壁上通过合页设置有门板。

优选的,所述外壳二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滑轨,所述外壳二上设置有安装块。

优选的,所述安装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滑块,所述安装块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安装块的数量为二个。

优选的,所述安装块通过所述滑轨与所述滑块的相互配合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二上。

优选的,所述外壳二的一侧设置有接线孔,所述接线孔分别包括火线孔、地线孔和零线孔。

优选的,所述外壳一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腿,所述支腿的数量为四个

本发明有益效果:

1、使用者通过本发明可对所有的智能家居进行控制,在不使用时还可对其进行断电,较为节约资源;

2、使用者可通过本发明对灯具的通电电压进行控制,进而可达到对灯具照明强度进行控制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外壳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外壳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外壳一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外壳二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智能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标号:1、外壳一;2、外壳二;3、智能控制器;4、信号接收器一;5、信号发射器;6、信号接收器二;7、微型处理器;8、可调电阻;9、微型继电器;10、门板;11、安装块;12、滑块;13、火线孔;14、支腿;15、接线孔;16、地线孔;17、零线孔;18、安装孔一;19、安装孔二;20、合页;21、安装槽四;22、安装槽五;23、安装槽六;24、安装槽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控制系统,包括外壳一1和外壳二2,外壳一1内设置有内腔一,内腔一底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一,安装槽一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智能控制器3,外壳一1侧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二,安装槽二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信号接收器一4,外壳一1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孔一18,信号接收器一4的一端穿过安装孔一18延伸在外壳一1的外部,内腔一另一侧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三,安装槽三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信号发射器5,外壳一的另一侧设置有安装孔二19,信号发射器5的一端穿过安装孔二19延伸至外壳一1的外部,外壳二2内设置有内腔二,智能控制器3通过传递电路与信号接收器一4电性连接,智能控制器3通过控制电路与信号发射器5电性连接,当使用者想要控制智能家居进行工作时,信号接收器一4能够对使用者通过移动设备发出的信号进行接收,然后信号接收器一4可将该信号传递给智能处理器3,智能处理器3能够对信号接收器一4传递的信号进行接收和分析,然后智能处理器3能够将该信号通过信号发射器5将该信号传递给信号接收器二6,信号接收器二6能够对该信号进行接收,并将该信号传递给微型控制器7,微型控制器7能够对该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控制微型继电器9工作,对相应的智能家居进行通电,使其通电工作,从而使用者通过本发明可对所有的智能家居进行控制,在不使用时还可对其进行断电,较为节约资源。

结合图4和图5可知,内腔二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四21、安装槽五22、安装槽六23和安装槽七24,安装槽四21的内侧壁上固定有信号接收器二6,安装槽五22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微型处理器7,安装槽六23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可调电阻8,安装槽七24的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微型继电器9,微型处理器7通过感应电路与信号接收器二6电性连接,微型处理器7通过控制电路分别与微型继电器9和可调电阻8电性连接,当使用者想控制屋内的灯光的亮度时,信号接收器一4能够对使用者通过移动设备发出的信号进行接收,然后信号接收器一4可将该信号传递给智能处理器3,智能处理器3能够对信号接收器一4传递的信号进行接收和分析,然后智能处理器能3够将该信号通过信号发射器5将该信号传递给信号接收器二6,信号接收器二6能够对该信号进行接收,并将该信号传递给微型控制器7,微型控制器7能够对该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对可调电阻8进行控制,通过可调电阻产生的阻值对灯具的通电电压进行控制,进而可达到对灯具照明强度进行控制的目的。

结合图1和图可知,外壳一1的前侧设置有安装槽四21,安装槽四21的内侧壁上通过合页20设置有门板10,外壳二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滑轨,外壳二2上设置有安装块11,安装块1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滑块12,安装块11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孔15,安装块11的数量为二个,安装块11通过滑轨与滑块12的相互配合固定安装在外壳二2上,外壳二2的一侧设置有接线孔,接线孔分别包括火线孔13、地线孔16和零线孔17,外壳一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腿14,支腿14的数量为四个,使用时使用者可将外壳二2安装在智能家居所连接的插排上,外壳二2上设置有接线孔,接线孔分别包括火线孔13、地线孔16和零线孔17,从而使用者可将插排上的电线通过火线孔13、地线孔16和零线孔17与外壳二2进行连接,操作简单,同时,外壳一1的一侧设置有门板10,使用者可通过将门板10打开对外壳一1内的用电器进行检修和维护。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使用时使用者可将外壳二2安装在智能家居所连接的插排上,外壳二2上设置有接线孔,接线孔分别包括火线孔13、地线孔16和零线孔17,从而使用者可将插排上的电线通过火线孔13、地线孔16和零线孔17与外壳二2进行连接,操作简单,同时,外壳一1的一侧设置有门板10,使用者可通过将门板10打开对外壳一1内的用电器进行检修和维护,本发明内设置有信号接收器,4,当使用者想要控制智能家居进行工作时,信号接收器一4能够对使用者通过移动设备发出的信号进行接收,然后信号接收器一4可将该信号传递给智能处理器3,智能处理器3能够对信号接收器一4传递的信号进行接收和分析,然后智能处理器3能够将该信号通过信号发射器5将该信号传递给信号接收器二6,信号接收器二6能够对该信号进行接收,并将该信号传递给微型控制器7,微型控制器7能够对该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控制微型继电器9工作,对相应的智能家居进行通电,使其通电工作,从而使用者通过本发明可对所有的智能家居进行控制,在不使用时还可对其进行断电,较为节约资源,本发明的外壳二2内设置有可调电阻8,当使用者想控制屋内的灯光的亮度时,信号接收器一4能够对使用者通过移动设备发出的信号进行接收,然后信号接收器一4可将该信号传递给智能处理器3,智能处理器3能够对信号接收器一4传递的信号进行接收和分析,然后智能处理器能3够将该信号通过信号发射器5将该信号传递给信号接收器二6,信号接收器二6能够对该信号进行接收,并将该信号传递给微型控制器7,微型控制器7能够对该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对可调电阻8进行控制,通过可调电阻产生的阻值对灯具的通电电压进行控制,进而可达到对灯具照明强度进行控制的目的。

以上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