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温湿度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7585发布日期:2019-11-08 23:3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温湿度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智能温湿度控制器。



背景技术:

配网自动化开关的智能控制器主要用于中低压配电线路柱上开关、环网开关柜的实时监测和控制。目前市面上的户外配网智能终端箱不具有温湿度控制功能,在实际运行条件中,配网自动化开关的智能控制器一般安装在户外架空电杆上,太阳直射之后,箱体温度超过其正常工作温度,箱体温度过高严重影响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的电子元件运行,大大缩短使用寿命。同时箱体内没有除湿装置,下雨天或潮湿天气下容易导致箱内湿度极大,严重腐蚀智能控制器的线路及元件。目前未有针对户外配网自动化开关FTU的带温湿度控制功能的配网智能终端箱,传统的空调由于体积庞大,不适用于此类微型设备,因此需要设计出一款符合生产实际需要的带温湿度控制功能的配网智能终端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配网智能终端箱不能自动调节箱体内部环境温湿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智能温湿度控制器,其能检测环境温湿度,并自动调节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环境的温度、湿度。

为实现上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温湿度控制器,包括主控制芯片、制冷驱动电路、制热驱动电路、风扇驱动电路、温湿度检测电路、电源电路;所述主控制芯片的输出端分别与制冷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制热驱动电路的输入端、风扇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控制芯片的电源端、制冷驱动电路的电源端、制热驱动电路的电源端、风扇驱动电路的电源端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报警电路、日期时间电路模块、显示电路模块、按键输入电路模块;所述主控制芯片的输入端与温湿度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报警电路的输入端与主控制芯片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日期时间电路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制芯片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显示电路模块的输入端与主控制芯片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按键输入电路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制芯片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报警电路的电源端、日期时间电路模块的电源端、显示电路模块的电源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制芯片采用AT89C51单片机,所述主控制芯片外围连接有单片机最小系统。

再进一步地,所述制冷驱动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3、二极管D4、继电器J5、电阻R2、三极管Q2、电阻R5;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5与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1连接;所述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1接1K上拉电阻;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继电器J5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J5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继电器J2的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用于接半导体制冷片的引脚;所述二极管 D4的负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再进一步地,所述制热驱动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5、二极管D6、继电器J6、电阻R3、三极管Q3、电阻R6;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6与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2连接;所述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2接1K上拉电阻;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与继电器J6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J6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继电器J6的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用于接PTC发热片的引脚;所述二极管 D6的负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再进一步地,所述风扇驱动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D2、继电器J4、电阻R1、三极管Q1、电阻R4;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4与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0连接;所述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0接1K上拉电阻;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继电器J4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J4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继电器J4的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用于接风扇的引脚;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再进一步地,所述温湿度检测电路包括温湿度传感器、电阻R9;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1引脚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2引脚通过电阻 R9后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3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 P2.5;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4引脚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温湿度传感器采用型号为SHT11温湿度传感器,其由瑞士盛世瑞恩公司出品。

再进一步地,所述报警电路包括蜂鸣器U2、开关、三极管Q4、电阻R14;所述蜂鸣器U2的一端通过开关与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蜂鸣器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电阻R14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4;所述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4外接1K 上拉电阻。

再进一步地,所述显示电路模块包括LCD显示器、电阻R11、电阻R12;所述LCD显示器的16引脚、1引脚均接地;所述LCD显示器的1引脚依次连接电阻R12、电阻R11、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LCD显示器的2引脚、15引脚分别与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LCD显示器的3引脚接在电阻R12与电阻R11之间;所述LCD显示器的6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6,所述LCD 显示器的4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7;本实用新型采用的LCD显示器采用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LCD,型号为1602A。

所述LCD显示器的7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7;

所述LCD显示器的8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6;

所述LCD显示器的9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5;

所述LCD显示器的10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4;

所述LCD显示器的11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3;

所述LCD显示器的12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2;

所述LCD显示器的13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1;

所述LCD显示器的14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0。

所述LCD显示器的7引脚、8引脚、9引脚、10引脚、11引脚、12引脚、 13引脚、14引脚分别外接1K上拉电阻。

再进一步地,所述按键输入电路模块包括按键S1、按键S2、按键S3、按键 S4;

所述按键S1的一端接地,按键S1的另一端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0;

所述按键S2的一端接地,按键S2的另一端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1;

所述按键S3的一端接地,按键S3的另一端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2;

所述按键S4的一端接地,按键S4的另一端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3。

本实用新型所述按键输入电路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可以设置主控制芯片预设的温湿度阈值,所述按键S1具有启动或确定功能,启动设置温湿度阈值或确定温湿度阈值;按下所述按键S2,温湿度阈值减少1;按下所述按键S3,温湿度阈值增加1;所述按键S4具有选择功能,用于选择设置温湿度阈值的上限还是下限。

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电路模块将日期时间电路模块的时间通过LCD显示器显示出来,并显示所述温湿度检测电路实时检测到的温湿度值,还显示所述按键输入电路模块的设置的温湿度阈值。当温度过高报警时,LCD显示器显示“温度过高”,当湿度过高报警时,LCD显示器显示“湿度过高”。

本实用新型还设有日期时间电路模块,所述日期时间电路模块包括晶振CY1、实时时钟芯片DS1302;所述晶振CY1的一端接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2引脚,晶振CY1的另一端接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3引脚;所述实时时钟芯片DS1302 的1引脚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4引脚接地,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5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5,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6 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6,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7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7;所述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5、P1.6、P1.7分别外接1K上拉电阻。本实用新型所述日期时间电路模块用于实时计时,并通过显示电路模块将时间显示出来。

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电源转换器,所述电源电路外接电池,所述电源转换器将电池的电压转换为主控制芯片、温湿度检测电路、报警电路、日期时间电路模块、显示电路模块提供所需的电压。所述的电池设置在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

本实用新型温湿度检测电路实时检测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的环境温湿度,将检测到的信号传输给主控制芯片进行处理判断,当检测到环境温湿度超过阈值,则主控制芯片将报警信号传输给报警电路进行报警。同时若检测到环境温度超过上限阈值时,主控制芯片控制制冷驱动电路,使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同时控制相应的风扇驱动电路工作。当检测到环境温度低于下限阈值时,主控制芯片控制制冷驱动电路停止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当检测到环境湿度超过上限阈值时,主控制芯片控制制热驱动电路,使PTC发热片工作,同时控制相应的风扇驱动电路工作;当检测到环境湿度低于下限阈值时,主控制芯片控制制热驱动电路停止PTC 发热片工作。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PTC发热片、风扇设置在冷却除湿装置中,所述风扇包括第一风扇、第二风扇;所述的冷却除湿装置包括设置在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侧面上的第一保护壳、设置在配网智能终端箱外部侧面上的第二保护壳、半导体制冷片、PTC发热片、第一风扇、第二风扇、隔热板、制热散热片、制冷散热片、散热片;所述配网智能终端箱的一侧面设有通孔;所述第一保护壳与第二保护壳通过通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保护壳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另一端设有第二通孔;第一保护壳的顶端固定设置第一风扇,第一保护壳的中部固定设置制热散热片,第一保护壳的下端固定设置制冷散热片;所述PTC发热片设置在制热散热片的背部,PTC发热片与制热散热片之间设置一层硅胶结构;PTC发热片的另一侧设置连接隔热板,所述隔热板的另一侧固定在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的一侧面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制冷散热片的背部;半导体制冷片与制冷散热片之间设置一层硅胶结构,半导体制冷片的另一侧设置连接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第二风扇设置在第二保护壳中,所述散热片的另一侧设置连接有第二风扇;所述第二保护壳设有通风孔。

所述PTC发热片、半导体制冷片接均12V电压,所述12V电压由配网智能终端箱提供,通过电源转换器将电源转换为12V,这是本领域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当半导体制冷片工作时,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工作,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产生的冷气通过第一风扇的作用,将冷气通过第一通孔吹出,使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温度降低。第二风扇将半导体制冷片产生的热气通过第二保护壳上的通风孔送出外部。当PTC发热片工作时,第一风扇工作,第一风扇将PTC发热片产生的热气通过第一通孔吹出,使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湿度降低。

所述在配网智能终端箱的一侧面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冷却除湿装置的下方,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向上倾斜设置固定在第三通孔的下方,所述挡板用于接半导体制冷片制冷后产生的冷凝水;所述第三通孔用于排半导体制冷片制冷后产生的冷凝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能在配网智能终端箱中设置智能温湿度控制器,其能实时检测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环境的温度、湿度情况,并进行报警,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制冷驱动电路、制热驱动电路智能控制冷却除湿装置,进而控制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本实用新型能手动设置温度的下限上限阈值、湿度的下限上限阈值,能适应不同的环境使用,使用更加灵活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智能温湿度控制器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施例所述主控制芯片的电路图。

图3是本实施例所述风扇驱动电路、制冷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施例所述制热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施例温湿度报警系统的温湿度检测电路、报警电路、日期时间电路模块、显示电路模块、按键输入电路模块的电路图。

图6是本实施例所述冷却除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所述冷却除湿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PTC发热片,2-半导体制冷片,3-第一风扇,4-制热散热片,5-制冷散热片,6-散热片,7-第二风扇,8-第一保护壳,9-第一通孔,10-隔热板,11- 第二保护壳,12-通风孔,13-挡板,14-第三通孔,15-配网智能终端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温湿度控制器,包括主控制芯片、制冷驱动电路、制热驱动电路、风扇驱动电路、温湿度检测电路、电源电路;所述主控制芯片的输出端分别与制冷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制热驱动电路的输入端、风扇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控制芯片的电源端、制冷驱动电路的电源端、制热驱动电路的电源端、风扇驱动电路的电源端连接。

如图5所示,还包括报警电路、日期时间电路模块、显示电路模块、按键输入电路模块;所述主控制芯片的输入端与温湿度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报警电路的输入端与主控制芯片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日期时间电路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制芯片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显示电路模块的输入端与主控制芯片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按键输入电路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制芯片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报警电路的电源端、日期时间电路模块的电源端、显示电路模块的电源端电性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主控制芯片采用AT89C51单片机,所述主控制芯片外围连接有单片机最小系统。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制冷驱动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3、二极管D4、继电器J5、电阻R2、三极管Q2、电阻R5;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5与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1连接;所述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1接1K上拉电阻;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继电器J5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J5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继电器J2的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用于接半导体制冷片的引脚;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 D3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如图2、图4所示,所述制热驱动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5、二极管D6、继电器J6、电阻R3、三极管Q3、电阻R6;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6与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2连接;所述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2接1K上拉电阻;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与继电器J6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J6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继电器J6的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用于接PTC发热片的引脚;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5 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如图2、图2所示,所述风扇驱动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D2、继电器J4、电阻R1、三极管Q1、电阻R4;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4与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0连接;所述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0接1K上拉电阻;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继电器J4的负极、二极管D2的正极、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J4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继电器J4的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用于接风扇的引脚;所述二极管 D2的负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

如图5所示,所述温湿度检测电路包括温湿度传感器、电阻R9;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1引脚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2引脚通过电阻R9后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3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 P2.5;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4引脚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温湿度传感器采用型号为SHT11温湿度传感器,其由瑞士盛世瑞恩公司出品。

如图5所示,所述报警电路包括蜂鸣器U2、开关、三极管Q4、电阻R14;所述蜂鸣器U2的一端通过开关与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蜂鸣器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电阻R14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4;所述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4外接1K 上拉电阻。

如图5所示,所述显示电路模块包括LCD显示器、电阻R11、电阻R12;所述LCD显示器的16引脚、1引脚均接地;所述LCD显示器的1引脚依次连接电阻R12、电阻R11、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LCD显示器的2引脚、15引脚分别与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LCD显示器的3引脚接在电阻R12与电阻R11之间;所述LCD显示器的6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6,所述LCD 显示器的4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7;本实用新型采用的LCD显示器采用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LCD,型号为1602A。

所述LCD显示器的7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7;

所述LCD显示器的8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6;

所述LCD显示器的9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5;

所述LCD显示器的10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4;

所述LCD显示器的11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3;

所述LCD显示器的12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2;

所述LCD显示器的13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1;

所述LCD显示器的14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0.0。

所述LCD显示器的7引脚、8引脚、9引脚、10引脚、11引脚、12引脚、 13引脚、14引脚分别外接1K上拉电阻。

如图5所示,所述按键输入电路模块包括按键S1、按键S2、按键S3、按键 S4;

所述按键S1的一端接地,按键S1的另一端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0;

所述按键S2的一端接地,按键S2的另一端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1;

所述按键S3的一端接地,按键S3的另一端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2;

所述按键S4的一端接地,按键S4的另一端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2.3。

本实用新型所述按键输入电路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可以设置主控制芯片预设的温湿度阈值,所述按键S1具有启动或确定功能,启动设置温湿度阈值或确定温湿度阈值;按下所述按键S2,温湿度阈值减少1;按下所述按键S3,温湿度阈值增加1;所述按键S4具有选择功能,用于选择设置温湿度阈值的上限还是下限。

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电路模块将日期时间电路模块的时间通过LCD显示器显示出来,并显示所述温湿度检测电路实时检测到的温湿度值,还显示所述按键输入电路模块的设置的温湿度阈值。当温度过高报警时,LCD显示器显示“温度过高”,当湿度过高报警时,LCD显示器显示“湿度过高”。

本实用新型还设有日期时间电路模块,所述日期时间电路模块包括晶振CY1、实时时钟芯片DS1302;所述晶振CY1的一端接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2引脚,晶振CY1的另一端接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3引脚;所述实时时钟芯片DS1302 的1引脚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4引脚接地,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5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5,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6 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6,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7引脚接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7;所述主控制芯片的IO端口P1.5、P1.6、P1.7分别外接1K上拉电阻。本实用新型所述日期时间电路模块用于实时计时,并通过显示电路模块将时间显示出来。

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电源转换器,所述电源电路外接电池,所述电源转换器将电池的电压转换为主控制芯片、温湿度检测电路、报警电路、日期时间电路模块、显示电路模块提供所需的电压。所述的电池设置在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

本实用新型温湿度检测电路实时检测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的环境温湿度,将检测到的信号传输给主控制芯片进行处理判断,当检测到环境温湿度超过阈值,则主控制芯片将报警信号传输给报警电路进行报警。同时若检测到环境温度超过上限阈值时,主控制芯片控制制冷驱动电路,使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同时控制相应的风扇驱动电路工作。当检测到环境温度低于下限阈值时,主控制芯片控制制冷驱动电路停止半导体制冷片工作。当检测到环境湿度超过上限阈值时,主控制芯片控制制热驱动电路,使PTC发热片工作,同时控制相应的风扇驱动电路工作;当检测到环境湿度低于下限阈值时,主控制芯片控制制热驱动电路停止PTC 发热片工作。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PTC发热片、风扇设置在冷却除湿装置中,所述风扇包括第一风扇、第二风扇;所述的冷却除湿装置包括设置在配网智能终端箱内部侧面上的第一保护壳8、设置在配网智能终端箱外部侧面上的第二保护壳11、半导体制冷片2、PTC发热片1、第一风扇3、第二风扇7、隔热板10、制热散热片4、制冷散热片5、散热片6;所述配网智能终端箱15的一侧面设有通孔;所述第一保护壳8与第二保护壳11通过通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保护壳8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孔9,另一端设有第二通孔,第一保护壳8的顶端固定设置第一风扇3,第一保护壳8的中部固定设置制热散热片4,第一保护壳8的下端固定设置制冷散热片5;所述PTC发热片1设置在制热散热片4的背部,PTC发热片1与制热散热片4之间设置一层硅胶结构;PTC发热片1的另一侧设置连接隔热板10,所述隔热板10的另一侧固定在配网智能终端箱15内部的一侧面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设置在制冷散热片5的背部;半导体制冷片2与制冷散热片5之间设置一层硅胶结构,半导体制冷片2的另一侧设置连接散热片6;所述散热片6、第二风扇7设置在第二保护壳11中,所述散热片6的另一侧设置连接有第二风扇 7;所述第二保护壳11设有通风孔12。

所述PTC发热片1、半导体制冷片2接均12V电压,所述12V电压有配网智能终端箱提供,通过电源转换器将电源转换为12V,这是本领域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当半导体制冷片2工作时,第一风扇3、第二风扇7工作,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产生的冷气通过第一风扇3的作用,将冷气通过第一通孔9吹出,使配网智能终端箱15内部温度降低;第二风扇7将半导体制冷片2产生的热气通过第二保护壳11上的通风孔12送出外部。当PTC发热片1工作时,第一风扇3工作,所述第一风扇3将PTC发热片1产生的热气通过第一通孔9吹出,使配网智能终端箱15内部湿度降低。

所述PTC发热片的型号为12V60C2-8W,额定电压:12V交流直流,恒温 60℃,通过调整电压可调温度;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型号为TEC1-12706,内部阻值2.1-2.5欧,最大温差60℃以上,最大工作电流5.8A,额定电压DC12V。

所述在配网智能终端箱15的一侧面设有第三通孔14,所述第三通孔14设置在制冷散热片5的下方,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挡板13,所述挡板13向上倾斜设置固定在第三通孔14的下方,所述挡板13用于接半导体制冷片2制冷后产生的冷凝水;所述第三通孔14用于排半导体制冷片2制冷后产生的冷凝水。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