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8876发布日期:2020-07-29 02:15阅读:1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贴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贴标机,是将成卷的不干胶纸标签(纸质或金属箔)粘贴在pcb、产品或规定包装上的设备。目前的全自动贴标机通常采用一段式的传送带,即把需要贴标的pcb板放在传送带上传送到预设位置后进行贴标,贴标完成后再传送到指定位置后由收板装置将pcb板收取。由于需要将整个贴标传送的过程完成后才进行下一块pcb板的贴标工作,整个周期比较长,导致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

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包括第一mcu模块、第二mcu模块、第三mcu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通信模块与第一mcu模块实现信号的相互传输,第一mcu模块分别与第二mcu模块、第三mcu模块实现信号的相互传输,所述电源模块分别给第一mcu模块、第二mcu模块、第三mcu模块、通信模块提供电能。

其中一个实施例为,所述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还包括输入隔离模块,所述输入隔离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mcu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其中一个实施例为,所述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还包括输出隔离模块,所述输出隔离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第一mcu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其中一个实施例为,所述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还包括高速隔离模块,所述高速隔离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二mcu模块和第三mcu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其中一个实施例为,所述第一mcu模块、第二mcu模块、第三mcu模块的芯片型号为stm32f103c8t6。

上述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通过第一mcu模块、第二mcu模块、第三mcu模块的配合设置,第一mcu模块通过通信模块接收上位机的指令并发送给第二mcu模块和第三mcu模块,分别由第二mcu模块、第三mcu模块控制三段传送带,当第二段传送带有pcb板在贴标工作是时,第一段传送带可以再次进来一块pcb板作等待;当第二段pcb板贴标完成后,第二mcu模块控制第二段传送带启动使pcb板可以流入第三段传送带等待下位机要板,第二mcu模块控制第一段传送带启动使pcb板可以马上流入到第二段传送带上继续贴标工作,同时有三块pcb板参与贴标工作,传送的距离变短,贴标效率明显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第一mcu模块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第二mcu模块的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第三mcu模块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通信模块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电源模块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输入隔离模块电路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输出隔离模块电路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高速隔离模块电路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的接线端子模块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包括第一mcu模块10、第二mcu模块20、第三mcu模块30、通信模块40、电源模块50,通信模块40与第一mcu模块10实现信号的相互传输,第一mcu模块10分别与第二mcu模块20、第三mcu模块30实现信号的相互传输,所述电源模块50分别给第一mcu模块10、第二mcu模块20、第三mcu模块30、通信模块40提供电能。

通信模块40的t1out和r1in引脚与pc机连接,t1in和r1ou引脚与第一mcu模块10的pa9、pa10引脚连接,第一mcu模块10的引脚pa8、pa11、pa12分别与第二mcu模块20和第三mcu模块30的pb12、pb13、pb14引脚连接。

当开始贴标工作时,通过进板传感器检测第一传送带上是否有pcb板并将检测的结果发送给第一mcu模块10,第一mcu模块10将检测结果通过通信模块40发送给pc机,当检测到第一传送带上有pcb板后,pc机通过通信模块40发送将pcb板传送到第二传送带上的信号给第一mcu模块10,第一mcu模块10将pcb板传送到第二传送带上的信号发送给第二mcu模块20,第二mcu模块20控制电机启动,将第一传送带上的pcb板传送到第二传送带上的第一预设位置停止并的停止信号发送给第一mcu模块10,第一mcu模块10发信号给电磁阀,电池阀控制气缸下降阻挡第二传送带上的pcb板,第一mcu模块10控制贴标头进行贴标,贴标完成后,第一mcu模块10发送控制信号给第一mcu模块10,第一mcu模块10控制第二传送带传送pcb板到第三传送带上,等待下位机要板,同时,进板传感器检测到第二传送带上没有pcb板了就发送没有pcb板的信号给第一mcu模块10,第一mcu模块10将没有pcb板的信号通过通信模块40发送给pc机,pc机通过通信模块40发送上板信号给第一mcu模块10,第一mcu模块10发送控制信号给第二mcu模块20,第二mcu模块20控制第一传送带启动将pcb板传送到第二传送带上,以此类推。

上述一种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通过第一mcu模块10、第二mcu模块20、第三mcu模块30的配合设置,第一mcu模块10通过通信模块40接收上位机的指令并发送给第二mcu模块20和第三mcu模块30,分别由第二mcu模块20、第三mcu模块30控制三段传送带,当第二段传送带有pcb板在贴标工作是时,第一段传送带可以再次进来一块pcb板作等待;当第二段pcb板贴标完成后,第二mcu模块20控制第二段传送带启动使pcb板可以流入第三段传送带等待下位机要板,第二mcu模块20控制第一段传送带启动使pcb板可以马上流入到第二段传送带上继续贴标工作,同时有三块pcb板参与贴标工作,传送的距离变短,贴标效率明显提升。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一mcu模块10不被损坏,所述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还包括输入隔离模块60,所述输入隔离模块60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mcu模块10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还包括输出隔离模块70,所述输出隔离模块70的信号输入端与第一mcu模块1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输入隔离模块60的信号输出端分别第一mcu模块10的引脚pa15、pb3、pb4、pb5、pb6连接,电阻r59、r63、r67、r71、r75的一端与传感器连接,例如:进板传感器(检测pcb板有没有进到设备),停板传感器(检测pcb板是否到指定位置),气缸磁性开关(检测气缸是否退出到位或缩回到位)。输出隔离模块70的信号输入端与第一mcu模块10的引脚pa0、pa1、pa2、pa3、pa4、pa5连接,输出端与电磁阀连接,用于控制气缸的升降挡住传送的pcb板,避免pcb板因为惯性而掉落。

这样,通过输入隔离模块60和输出隔离模块70的设置,使第一mcu模块10与传感器和电磁阀有效的隔离,有效地保护了第一mcu模块10不被损坏。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二mcu模块20、第三mcu模块30不被损坏,所述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还包括高速隔离模块80,所述高速隔离模块80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二mcu模块20和第三mcu模块3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高速隔离模块80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二mcu模块20、第三mcu模块30的pb12、pb02、pb62、pb72、pb13、pb03、pb63、pb73引脚连接,输出端与驱动器连接,用于控制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第三传送带上电机转动。

这样,通过高速隔离模块80的设置,使第二mcu模块20、第三mcu模块30进行了有效的隔离,有效地避免了第二mcu模块20、第三mcu模块30不会因为电流或电压过大而不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mcu模块10、第二mcu模块20、第三mcu模块30的芯片型号为stm32f103c8t6。

进一步地,三段式传送带控制电路还包括接线端子模块9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