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管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0915852发布日期:2020-05-29 13:3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管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数据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管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生产总装厂都进行过信息化改造与部分设备的自动化研发,但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体系,造成了很多总装厂在建设数字化工厂时,无法进行有效数据的存储与处理。工厂有大量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现场数据,通信方法多样。但是,现有的总装厂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存储方法存在实时数据采集量大,并且产品在生产、装配、质检等工艺流程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实时过程数据,造成现场生产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变得十分繁琐,使得很多有关联的数据独立存在的问题。并且数据采集又是进行物料跟踪、生产计划、产品历史记录维护及其他生产管理的基础,因而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成为目前总装厂生产过程最重要的数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按不同生产任务类型,从相应的数据源中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生产数据;

将每组所述生产数据按不同第一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

将每组所述第一数据分类结果按不同第二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

将每组所述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按不同预设存储条件分别进行存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如下改进。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生产数据包括:现场生产数据、测试设备数据、企业总线数据、设备采集数据和人工采集数据中的至少两组。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例,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每个所述生产任务类型,记录相应的所述生产数据的数据大小区间;

针对每个所述生产数据,对所述生产数据添加标识,并将每个所述生成任务类型与相应的生产数据的标识对应进行存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大小、数据采集时长、数据类型、未来数据用途、和数据存储方式中的至少两组。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例,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设数据标准包括: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例,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存储条件包括:采集频率、采集触发条件、存储时间和展现形态中的至少两组。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或第五种实施例,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例中,所述数据源中的数据包括:设备自动采集信息、人员执行信息和生产过程数据。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按不同生产任务类型,从相应的数据源中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生产数据;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将每组所述生产数据按不同第一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将每组所述第一数据分类结果按不同第二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

存储单元,用于将每组所述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按不同预设存储条件分别进行存储。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系统,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分类,得到相应生产数据,这种分类索引方式可以提升生产数据的读取速度,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数据标准进行第一次分类与第二次分类并存储,让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合理的分配资源,提升采集速度,把数据按照用途分别存储到实体数据库、内存或文件中,提升数据搜索的速度与数据分析的效率,以便于用户有针对性的获取相应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管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管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管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其一;

图4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管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其二;

图5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管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其三;

图6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管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参照图1,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按不同生产任务类型,从相应的数据源中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生产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生产任务类型包括:根据工业产品生产工艺技术过程的连续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连续生产和间断生产;按产品的大小、复杂程度和年产量的多少来划分,可以分为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和大量生产;按生产计划的来源划分,可以分为订货生产方式和存货生产方式;按产品品种数量来划分又称为按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划分生产类型,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越大,产品的品种则越少,生产专业化程度也越高,而生产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也就越大。反之,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越小,产品的品种则越多,生产专业化程度越低,而生产稳定性和重复性亦越小。

在本方案中,上述生产任务类型中均会产生相应的生产数据,而不同的生产任务类型所产生的生产数据也会有相应的侧重,但从每种生产任务类型的总体来看,在生产顺利进行后,相应的生产数据的波动会趋于稳定,按生成任务类型获取数据得到的生产数据包括:现场生产数据、测试设备数据、企业总线数据、设备采集数据和人工采集数据。

在本方案中,至少两组生产数据可以是现场生产数据、测试设备数据、企业总线数据、设备采集数据和人工采集数据中的至少两组。

在本实施例中,数据源中的数据可以是设备自动采集信息、人员执行信息和生产过程数据等,这些数据一般存储在日志信息中,但是数据的利用率较低,无法系统的将各类数据进行汇总,在本实施例中,按生产任务类型对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得到相应的生产数据。

s12、将每组所述生产数据按不同第一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基于生产任务类型采集得到的生产数据按照第一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根据数据的类型对生产数据进行分类,避免生产数据都扎堆在同一存储器中,导致后期寻找生产数据中的部分数据十分困难,使得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拆解,将生产数据分类为至少两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数据标准可以是数据大小、数据采集时长、数据类型、未来数据用途、数据存储方式等标准。

比如,按照数据的数据大小,按数据量将生产数据进行分类,将同一数据量范围的数据作为同一类,这样划分,可以在存储时将不同类的数据的存储空间进行等比例划分,使得数据量较大的数据的存储空间更大,而数据量较小的数据的存储空间相对小一些,以提高对于空间的利用效率,同时,用户在后期需要使用某些数据时,可以根据数据的数据量在相应空间内搜索,提高数据搜索效率。

比如,按照数据采集时长将生产数据进行分类,使得生产数据按数据采集时长进行划分,得到相应的数据采集时长类数据采集结果。

比如,按照数据类型将生产数据进行分类,使得同一数据类型的生产数据作为同一类,得到相应的数据类型类数据采集结果。

同理,可以得到未来数据用途类数据采集结果和数据存储方式类数据采集结果,上述,以相应第一预设数据标准对生产数据进行分类后,均可以得到相应的数据采集结果,在按第一预设数据标准包括的某一种标准对生产数据进行分类后,即可得到相应的数据采集结果。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按照所选取的第一预设数据标准的数量,将生产数据进行复制,通过各个第一预设数据标准分别对生产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并对应每个第一数据采集结果添加相应的第一预设标准的标记,其中,标记可以是第一预设标准的中的标准,比如,某一生产数据以数据类型进行分类后,数据类型包括:字符串、数字,那得到的两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的标记分别为字符串、数字,这样分类后,用户在通过数据的数据类型查找相应数据时,就可以按照数据类型查找相应标记的数据,实现快速查询。

s13、将每组所述第一数据分类结果按不同第二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生产数据通过第一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得到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按照不同的第二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每种第二预设标准的分类方式均可到至少两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即通过第一预设数据标准对生产数据分别进行分类后,通过第二预设标准对每个第一数据采集结果再次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数据标准可以是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等标准。

在基于上述步骤的描述可知,第一预设数据标准的数量有多少,对生产数据进行分类所得到的类别就有多少,比如,第一预设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大小、数据采集时长、数据类型、未来数据用途、数据存储方式,那所得到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就有数据大小类数据采集结果、数据采集时长类数据采集结果、数据类型类数据采集结果、未来数据用途类数据采集结果、数据存储方式类数据采集结果。

在本步骤中,针对每个第一数据采集结果均按照第二预设数据标准以与上述步骤相类似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

其中,由于数据在进行存储和索引寻找时,较为看中数据的数据用途和数据量这两个情况,所以第一预设数据标准和第二预设数据标准中均包括: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所以,当第一预设数据标准中包括数据大小和未来数据用途这两种方式时,第二数据数据标准的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会更加精细,比如,第一数据标准中的未来数据用途包括:未来可用、未来不使用和情况不定三种,那第二数据标准中的数据用途可用包括:数据用于何处、数据何时使用、数据不使用、情况不定等更为复杂的情况;数据大小同理,第一数据标准中的数据大小的范围相较于第二数据标准中的数据大小的范围更大。

在本实施例中,在将第一数据采集结果按照第二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后,对应每个第一数据采集结果,均得到至少两个第二数据采集结果,在本方案中,可以对应每个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添加相应的第二预设标准的标记,其中,标记可以是第二预设标准的中的标准,比如,某一第一数据采集结果以数据大小进行分类后,数据大小包括多个范围区间,那得到的两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的标记分别为相应的范围区间,这样分类后,用户在只知晓数据的范围区间时,就可以按照范围区间查找相应标记的数据,实现快速查询。

s14、将每组所述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按不同预设存储条件分别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按照不同的预设存储条件进行存储,使得上述分类得到的各个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按照相符合的预设存储条件分别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例中,预设存储条件可以是预设存储条件包括:采集频率、采集触发条件、存储时间和展现形态等标准。

将通过上述步骤得到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按照不同的预设存储条件进行存储,比如,预设存储条件为采集频率,将每个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按采集频率进行分组,比如,一部分第二数据采集结果的采集频率为m,另一部分第二数据采集结果的采集频率为n,则将采集频率为m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存储在同一文件夹、数组或者存储空间内,将采集频率为n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存储在另一文件夹、数组或者存储空间内。

比如,预设存储条件为采集触发条件和存储时间两个时,先将每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按采集触发条件进行分组分别存储后,再次将第二数据采集结果以存储时间的预设存储条件进行分组分别存储,其中,每次进行分组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可以是经过复制得到的,即,每增加一种预设存储条件,则将第二数据采集结果复制一次,并通过预设存储条件对复制得到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进行分组存储,以便于用户根据相应的搜索条件快速对第二数据采集结果进行查询。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每一步骤所得到的数据均进行存储,步骤s11中,得到的生产数据存储到服务器指定位置,以便于步骤s12中按不同第一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生产数据在进行存储时,还可以将生产数据添加标记,其中,生产数据的标记为相应的生产任务类型。步骤s12中,通过第一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得到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也进行存储,第一数据采集结果对应添加标记,标记为相应的第一预设数据标准,当然也可以不进行存储,但是对第一数据采集结果添加对应标记,以便于快速查询;步骤s13中,通过第二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得到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也进行存储,第二数据采集结果对应添加标记,标记为相应的第二预设数据标注,然也可以不进行存储,但是对第一数据采集结果添加对应标记,以便于快速查询,步骤s14中,通过不同预设存储条件进行存储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还应添加标记,标记为相应的预设存储条件。

如图2所示,具体的,步骤s11中包括:s1、针对需要采集的生产阶段的全过程数据,采用粗粒度索引,按照设备层的对象数据源,将生产任务分为五类,获得五类数据。所述五类数据包括:现场生产数据、测试设备数据、企业总线数据、装备采集数据和人工采集数据;根据生产任务的信息和每一类数据,分别附加对应的搜索和采集标识,针对每类数据的任务索引,记录该类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赋予标识,用于快速数据采集与查询数据。所述每类数据的任务索引会根据各自的任务,通过配置信息的形式和任务信息写进同一个数据文件(xml形式),并保存到服务器指定位置。供现场生产设备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任务文件的获取;其中,所述任务文件显示需要执行的任务信息。

具体的,步骤s12中包括:s2、第一次数据分类。根据s1获取的数据,以五组数据标准为依据,对上述每一类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拆解,获得每一类数据对应的五组数据采集结果。所述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大小、数据采集时长、数据类型、未来数据用途和数据存储方式;其中,在生产现场,所有的设备、操作人员都会按照获取的生产任务进行生产操作,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采集的生产工艺数据、生产过程数据和生产结果数据都会按照五类数据标准进行分类。

具体的,步骤s13中包括:s3、将s2获得的每一类数据对应的五组数据采集结果进行数据上传,并通过工业网关和无线局域网传输至上层的信息层。第二次数据分类,在上层的信息层中,根据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对s2获得的每一类数据对应的五组数据采集结果再进行数据分类和拆解,作为第二次数据分类,获得每一组数据采集结果对应的基于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的数据采集结果。

具体的,步骤s14中包括:s4、数据存储,针对s3获得的每一组数据采集结果对应的基于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的数据采集结果,按照采集频率、采集触发条件、存储时间、展现形态进行分类智能存储,保证数据可以被最有效的利用,以等待进一步调用。

如图3所示,其中,s2中包括:s211、根据五类数据标准,将现场生产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拆解,作为第一次数据分类,获得第一组数据大小类数据采集结果、第一组数据采集时长类采集结果、第一组数据类型类数据采集结果、第一组未来数据用途类数据采集结果和第一组数据存储方式类数据采集结果;s212、根据五类数据标准,将测试设备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拆解,作为第一次数据分类,获得第二组数据大小类数据采集结果、第二组数据采集时长类采集结果、第二组数据类型类数据采集结果、第二组未来数据用途类数据采集结果和第二组数据存储方式类数据采集结果;s213、根据五类数据标准,将企业总线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拆解,作为第一次数据分类,获得第三组数据大小类数据采集结果、第三组数据采集时长类采集结果、第三组数据类型类数据采集结果、第三组未来数据用途类数据采集结果和第三组数据存储方式类数据采集结果;s214、根据五类数据标准,将装备采集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拆解,作为第一次数据分类,获得第四组数据大小类数据采集结果、第四组数据采集时长类采集结果、第四组数据类型类数据采集结果、第四组未来数据用途类数据采集结果和第四组数据存储方式类数据采集结果;s215、根据五类数据标准,将人工采集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拆解,作为第一次数据分类,获得第五组数据大小类数据采集结果、第五组数据采集时长类采集结果、第五组数据类型类数据采集结果、第五组未来数据用途类数据采集结果和第五组数据存储方式类数据采集结果。

如图4所示,其中,s3中包括:s311、在上层的信息层中,根据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对s211获得的五组数据采集结果进行第二次数据分类,获得每一组数据采集结果对应的基于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的数据采集结果;s312、在上层的信息层中,根据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对s212获得的五组数据采集结果进行第二次数据分类,获得基于每一组数据采集结果对应的基于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的数据采集结果;s313、在上层的信息层中,根据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对s213获得的五组数据采集结果进行第二次数据分类,获得基于每一组数据采集结果对应的基于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的数据采集结果;s314、在上层的信息层中,根据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对s214获得的五组数据采集结果进行第二次数据分类,获得基于每一组数据采集结果对应的基于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的数据采集结果;s315、在上层的信息层中,根据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对s215获得的五组数据采集结果进行第二次数据分类,获得基于每一组数据采集结果对应的基于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类数据采集结果。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参照图2,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按不同生产任务类型,从相应的数据源中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生产数据。

有关步骤s21,详细可参见步骤s11中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2、针对每个所述生产任务类型,记录相应的所述生产数据的数据大小区间。

s23、针对每个所述生产数据,对所述生产数据添加标识,并将每个所述生成任务类型与相应的生产数据的标识对应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生产任务的信息和每一类数据,分别附加对应的搜索和采集标识,针对每类数据的任务索引,记录该类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赋予标识,用于快速数据采集与查询数据。所述每类数据的任务索引会根据各自的任务,通过配置信息的形式和任务信息写进同一个数据文件,并保存到服务器指定位置。供现场生产设备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任务文件的获取;其中,所述任务文件显示需要执行的任务信息。

s24、将每组所述生产数据按不同第一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

有关步骤s24,详细可参见步骤s12中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5、将每组所述第一数据分类结果按不同第二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

有关步骤s25,详细可参见步骤s13中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26、将每组所述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按不同预设存储条件分别进行存储。

有关步骤s26,详细可参见步骤s14中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11、第二获取单元12、第三获取单元13和存储单元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获取单元11,用于按不同生产任务类型,从相应的数据源中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生产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获取单元12,用于将每组所述生产数据按不同第一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获取单元13,用于将每组所述第一数据分类结果按不同第二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存储单元14,用于将每组所述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按不同预设存储条件分别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生产数据包括:现场生产数据、测试设备数据、企业总线数据、设备采集数据和人工采集数据中的至少两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标记存储单元,用于针对每个所述生产任务类型,记录相应的所述生产数据的数据大小区间;针对每个所述生产数据,对所述生产数据添加标识,并将每个所述生成任务类型与相应的生产数据的标识对应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大小、数据采集时长、数据类型、未来数据用途、和数据存储方式中的至少两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设数据标准包括:数据用途和数据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存储条件包括:采集频率、采集触发条件、存储时间和展现形态中的至少两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数据源中的数据包括:设备自动采集信息、人员执行信息和生产过程数据。

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系统,包括处理器1110、通信接口1120、存储器1130和通信总线1140,其中,处理器1110,通信接口1120,存储器1130通过通信总线11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1130,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1110,用于执行存储器1130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如下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

按不同生产任务类型,从相应的数据源中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生产数据;

将每组所述生产数据按不同第一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一数据采集结果;

将每组所述第一数据分类结果按不同第二预设数据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得到至少两组第二数据采集结果;

将每组所述第二数据采集结果按不同预设存储条件分别进行存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理器1110通过执行存储器1130上所存放的程序实现了对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分类,得到相应生产数据,这种分类索引方式可以提升生产数据的读取速度,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数据标准进行第一次分类与第二次分类并存储,让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合理的分配资源,提升采集速度,把数据按照用途分别存储到实体数据库、内存或文件中,提升数据搜索的速度与数据分析的效率,以便于用户有针对性的获取相应数据。

上述电子设备提到的通信总线1140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该通信总线1140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7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通信接口1120用于上述电子设备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

存储器1130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简称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存储器1130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1110的存储装置。

上述的处理器111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ssd))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